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那麼多超越對手的姿勢,為什麼總吊在彎道超車上?

文/林克

彎道超車, 本來是賽車上的一個術語, 但自從2009年李彥宏先生的精彩發言後, 這個詞一下子變成了中國商界最熱門的概念。

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中國彎道超車歐美的帖子, 很多企業也紛紛宣稱要彎道超車, 再配合“後發優勢”理論一起食用, 更是美味。

但是, 企業和國家跟賽車畢竟不是一回事, 彎道真的能超車嘛?

彎道真的能超車嘛?

在商界, 歷史上有彎道超車成功的例子嘛?還真有。

德國曾是相機行業的霸主, 萊卡、蔡司、羅萊、福倫達……這些品牌從1911年開始, 雄霸市場長達半個世紀。

但再看看如今的相機市場, 佳能、尼康、索尼……早已是日本品牌的天下。

日本相機其實早年走的也是山寨路線, 價格一般只有德國相機的一成, 功能需求卻基本都能滿足, 外觀也幾可亂真, 尼康甚至連名字和logo都是高仿蔡司的。

但只靠物美價廉是很難實現超車的, 德國相機始終是專業和品質的象徵——價格,

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意的問題。

轉捩點在1960年代, 日本相機業拋棄了模仿德國的路線, 轉而自己進行單反的研發, 一舉扭轉戰局。 雖然德國人後來也開始製作單反, 品質依然卓越, 但日本品牌的市場地位此時已難撼動。

所以, 這是一次經典的彎道超車。

日本相機的產品品質達標、價格低廉, 這算是提升了車速, 但是仍不可能在直道上超車, 因為對手的車速也很快。 正是抓住了單反這一彎道, 搶佔優勢路線, 才實現了超越。

李廠長在2009中美經貿論壇上所說的, 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在這之後發生的事情, 也多少印證了這一理論:在手機、光伏、移動互聯網等行業裡, 中國企業後來居上, 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彎道超車就此而成為中國商界最熱門的概念。

為什麼彎道超車太難?

雖然篤信彎道超車的人眾多, 但也有不支持的, 比如馬雲和張瑞敏, 兩位就曾多次提醒彎道超車的巨大難度:“彎道容易翻車”“彎道的規則是人家定的”“你認為人家要減速,

你自己就不用減嗎?”

為什麼他們會無視那些優異的成果而唱反調呢?

還是回到剛剛的例子, 分析一下日本相機完成彎道超車的兩大關鍵要素。

一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 從山寨蛻變為高品質, 自身速度夠快, 才有資格談超車;二是對行業趨勢有深刻的理解,

知道轉彎的時機和路線, 才有可能搶佔先機。

而且, 儘管日本相機的超車非常成功, 但也並不意味著德國相機的徹底失敗。

它們雖然輸掉了大眾市場, 卻依然是高端市場的翹楚, 光學研發的實力非常雄厚, 萊卡、蔡司等公司的鏡頭一直備受推崇;而具體到產品製造上, 德國還掌握著大量的行業標準——不管其他後起之秀崛起得有多迅速, 但零件都必須要按照德國人先定下的標準來生產, 這就相當於掌握了很大一部分遊戲規則。

現在再回頭看大佬們說的“彎道的規則是人家定的”,是不是覺得一語中的呢?而假如當初日本相機選中的單反這條道路是錯的,那投入的各項成本就必然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彎道翻車”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中國企業要如何超車?

中國商界熱衷於談彎道超車,其實是一種誤區:“看,老外花了幾十年才做到的事情,我們只花了10年,比你們聰明多了吧。”

但彎道超車並非取巧,而是超凡的努力,對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隨著領跑者對未來趨勢的重視,超車的難度只會越來越高。

想要超越,應該做的是“換道超車”,只要搶佔了未來的全新道路,超車只在一瞬間。

比如,我們過去糾結於DVD的標準專利掌握在外國人手裡,因而費心搞自主研發,但是現在大家都上網看電影了,DVD標準在誰手裡還有多大影響呢?

如今,幾大強國對此已有共識,德國推出了“工業4.0”,中國有“中國製造2025”,美國是“工業互聯網”,雖略有區別,但賽道是一致的——智慧製造。

而中國已有企業一馬當先。

作為全國首批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的海爾,自主研發、搭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

在過去,用戶只能在企業提供的款式裡選擇產品,企業因此拼命生產,卻往往陷入產量-庫存-價格戰的閉環。

現在,通過COSMOPlat,海爾可以在生產之前就瞭解用戶的需求,從而進行高精度的定制,在它的幫助下,海爾互聯工廠產品的不入庫率已達到69%,訂單交付週期縮短了50%。

COSMOPlat是全球唯一與用戶零距離交互的智慧製造平臺,它把為庫存生產轉變為每個產品都直發使用者,以使用者的小資料來驅動工業大資料,這完全不同於德美兩國的機器和資訊化主導,而是以用戶為主導,追求的是高精度下的高效率。海爾代表的“中國智造”,要做全球第三極!

COSMOPlat換道超車的關鍵是什麼?

海爾在做的不只是向全世界提供一套智慧製造的方案模版而已,它還有更長遠的規劃。

早在2017年12月,國際四大標準組織之一的IEEE就通過一項建議書,由海爾COSMOPlat牽頭制訂大規模定制模式的國際標準,這在中國企業界,是首次。這標誌著中國方案已從跟隨走向了引領,正向智慧製造的行業制高點發起衝刺。

COSMOPlat平臺是自主研發的,而利用這個平臺,海爾又創造了全行業最多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目前,海爾主導參與制定了19項國際、國家標準,累計輸出自主智慧財產權118項,涉及工業互聯網平臺、大規模定制、設備集成控制、物聯網、大資料等多個方面。

在正在舉辦的漢諾威國際工業展上,工業4.0概念的提出者、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院長孔翰甯先生參觀了COSMOPlat的示範線,評價很高。他認為COSMOPlat非常具有創新性,並歡迎海爾到德國來助力德國企業轉型。

來自對手的肯定是最真實的,海爾用實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智造”的自信。

工業展期間,海爾還宣佈了在德建造中德智慧製造聯合創新中心,同時,還會和德方合作,在德成立COSMOPlat新一代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進一步加深中德兩國在智慧製造領域的交流合作。

海爾的自主創新之路,當然會繼續走下去,車道已換,超車正在進行時。

現在再回頭看大佬們說的“彎道的規則是人家定的”,是不是覺得一語中的呢?而假如當初日本相機選中的單反這條道路是錯的,那投入的各項成本就必然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彎道翻車”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中國企業要如何超車?

中國商界熱衷於談彎道超車,其實是一種誤區:“看,老外花了幾十年才做到的事情,我們只花了10年,比你們聰明多了吧。”

但彎道超車並非取巧,而是超凡的努力,對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隨著領跑者對未來趨勢的重視,超車的難度只會越來越高。

想要超越,應該做的是“換道超車”,只要搶佔了未來的全新道路,超車只在一瞬間。

比如,我們過去糾結於DVD的標準專利掌握在外國人手裡,因而費心搞自主研發,但是現在大家都上網看電影了,DVD標準在誰手裡還有多大影響呢?

如今,幾大強國對此已有共識,德國推出了“工業4.0”,中國有“中國製造2025”,美國是“工業互聯網”,雖略有區別,但賽道是一致的——智慧製造。

而中國已有企業一馬當先。

作為全國首批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的海爾,自主研發、搭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

在過去,用戶只能在企業提供的款式裡選擇產品,企業因此拼命生產,卻往往陷入產量-庫存-價格戰的閉環。

現在,通過COSMOPlat,海爾可以在生產之前就瞭解用戶的需求,從而進行高精度的定制,在它的幫助下,海爾互聯工廠產品的不入庫率已達到69%,訂單交付週期縮短了50%。

COSMOPlat是全球唯一與用戶零距離交互的智慧製造平臺,它把為庫存生產轉變為每個產品都直發使用者,以使用者的小資料來驅動工業大資料,這完全不同於德美兩國的機器和資訊化主導,而是以用戶為主導,追求的是高精度下的高效率。海爾代表的“中國智造”,要做全球第三極!

COSMOPlat換道超車的關鍵是什麼?

海爾在做的不只是向全世界提供一套智慧製造的方案模版而已,它還有更長遠的規劃。

早在2017年12月,國際四大標準組織之一的IEEE就通過一項建議書,由海爾COSMOPlat牽頭制訂大規模定制模式的國際標準,這在中國企業界,是首次。這標誌著中國方案已從跟隨走向了引領,正向智慧製造的行業制高點發起衝刺。

COSMOPlat平臺是自主研發的,而利用這個平臺,海爾又創造了全行業最多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目前,海爾主導參與制定了19項國際、國家標準,累計輸出自主智慧財產權118項,涉及工業互聯網平臺、大規模定制、設備集成控制、物聯網、大資料等多個方面。

在正在舉辦的漢諾威國際工業展上,工業4.0概念的提出者、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院長孔翰甯先生參觀了COSMOPlat的示範線,評價很高。他認為COSMOPlat非常具有創新性,並歡迎海爾到德國來助力德國企業轉型。

來自對手的肯定是最真實的,海爾用實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智造”的自信。

工業展期間,海爾還宣佈了在德建造中德智慧製造聯合創新中心,同時,還會和德方合作,在德成立COSMOPlat新一代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進一步加深中德兩國在智慧製造領域的交流合作。

海爾的自主創新之路,當然會繼續走下去,車道已換,超車正在進行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