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先中興後華為,全球合作才是共贏之道

中興限制令事件暫未塵埃落地。 昨日, 身處事件中心的中興通訊發出了自己的一季報。 不考慮其他因素, 這份季報可謂非常靚麗。 路透發文評價, “史上最佳”。 在歐洲同僚愛立信、諾基亞紛紛以負增長收尾的一季度, 中興通訊的逆勢上揚成為一道風景。 然而, BIS的限制令, 又給這道風景增加了一系列的不確定性, 財報中出現了一句史無前例的話:“本公司無法保證本報告所載資料真實、準確、完整”。

作為中國智造和中國創新的代表, 中興通訊再次走到了風口浪尖。

【中興事件不是一個孤立事件】

中興事件並非一個孤立事件, 4月25日,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者消息稱, 美國司法部正在調查華為是否違反美國對伊朗的有關制裁。 近年來, 中興華為們的國際化之路屢屢在美國門前受阻。 專利戰、國家安全調查各類招數層出不窮。

可以說, 對中興華為這樣的頭部企業採取制裁,

是中美博弈中的一環。 而博弈的結果, 卻必定是不利於全球經貿發展的。 中美在貿易上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如清華大學技術創新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東指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 全球通信企業的關係已經非常緊密, 此次美國制裁中興, 會給美國及全球通信產業造成損失。

【貿易戰不利於兩國人民福祉】

貿易戰的背後, 其實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使然。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潛在的自已人”到“可信賴的合作者”再到“不是自已人”到現在的“不可信賴的竟爭對手”的轉變, 促使美國轉變其對華政策。

而既然把中國定位在“不可信賴的竟爭對手”上,

那麼高達三千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也就失去了合理性, 怎麼可能讓一個竟爭對手對自已有如此之高的貿易順差呢?

這實際上也正是特朗普會提出讓中國減少一千美元貿易順差這一近乎無理要求的原因所在。 而更進一步看,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 且勻速增長。 這種迅猛發展使西方人產生的心理落差以及實際威脅, 則是貿易戰的民意基礎。

在過去的十多年, 西方媒體枉然的把製造業的衰落、就業崗位的流失、高薪工作機會的外流、收入停滯增長以及債務猛增等很自然地地歸因於中國, 其中固然有中國經濟發展和竟爭力提升的原因, 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

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西方民眾誤以為上述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因為不公平貿易所導致的結果。

在他們看來, 中國是最大的獲益者, 這也就讓他們將中國作為眾矢之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多次美國總統競選期間, 候選人都會拿中美貿易問題來吸引選民的原因所在。

整體看, 一方面是美國民眾對國內的經濟問題怨言日盛, 另一方面是美國資本也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經濟的竟爭威脅, 民意從壓制的對象變成可利用的手段, 使他們終於成功地把他們認為最合適的代言人選到了總統的位置上。 而貿易戰, 正是特朗普對美國民眾的交待, 但這也是置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於不顧。

換言之, 美國不應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道路上一意孤行,

而應積極展開談判, 在合作中實現共贏才是“王道”。

“貿易戰沒有贏家。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表示, 中美雙邊關係中, 任何一方成為輸家的局面都是難以想像的。 在薩默斯看來, 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 中國政府願意本著長期戰略眼光思考問題, 而美國政府以交易性短期視角看待世界, 這樣的政策邏輯很難理解。

而作為現行國際貿易體系的主要締造者, 美國此舉更是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向保護主義壓力低頭會讓所有人受害。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巴斯卡·拉米如是說。 拉米表示, 現行多邊貿易體制並不完美, 但保護主義更不可取, 應建立全球經濟貿易新模式。 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 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不僅對中美兩國不利,更不利於世界經濟發展,美國此舉不利於美中兩國人民福祉,中美在貿易上要合作才能共贏,打“貿易戰”對雙方都有損害,合作共贏才是王道。

【合作共贏才是最佳選擇】

美國本著貿易保護的思維,一直認為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的快速發展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殊不知,美國在中國的高科技公司早已把中國市場當成了“搖錢樹”。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美國科技公司憑藉先發優勢迅速佔領市場,30多年來可以說早已賺的盆滿缽滿。1985年,入華的第一家美國企業就是科技企業: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成立僅4年,其營業額就已經達到4000多萬美元,2017年惠普亞太區收入增幅高達15%,中國區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2009年戴爾大中華區總裁閔毅達透露,戴爾在華業績收入超30億美元。2015年,蘋果四分之一手機都賣給了中國市場。

由貝恩資本發佈、聯合中國美國商會撰寫的《2018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中顯示,受訪美國企業中一半在中國市場的收入超過10%,66%的美國技術企業在中國獲得了持續的業務增長。超過九成的美國科技企業認為2018年他們的中國業務可以保持穩步增長。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中美貿易合作共贏的結果,正如貝萊德集團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所說“中美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貿易戰不是解決兩國分歧的手段。”

而近年來,美國不斷以國家安全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不斷遏制中國科技企業在美國的發展。表面上看,這是給了美國企業更多的機會,給美國帶來了短期利益。但我們都知道,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任何企業都不能獨立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是相互合作,彼此依賴的。美國對中興的制裁,對華為的調查,對聯想和阿裡的指控,已經引起連鎖反應,美國相關科技公司股價應聲而落,就連高通這樣的巨頭公司也不得不選擇裁員來緩解經營壓力。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蘋果、穀歌、IBM等美國高科技企業巨頭的領袖們紛紛表示將前往中國,維護與中國的關係。

中美貿易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關係已無需再做過多的解釋,當前,中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美國經濟正處在實質性復蘇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只有放棄貿易保護主義,接受中國發展的現實,積極謀求兩國,尤其是在科技領域的良好合作,才是有利於兩國人民和企業的明智選擇。

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不僅對中美兩國不利,更不利於世界經濟發展,美國此舉不利於美中兩國人民福祉,中美在貿易上要合作才能共贏,打“貿易戰”對雙方都有損害,合作共贏才是王道。

【合作共贏才是最佳選擇】

美國本著貿易保護的思維,一直認為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的快速發展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殊不知,美國在中國的高科技公司早已把中國市場當成了“搖錢樹”。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美國科技公司憑藉先發優勢迅速佔領市場,30多年來可以說早已賺的盆滿缽滿。1985年,入華的第一家美國企業就是科技企業: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成立僅4年,其營業額就已經達到4000多萬美元,2017年惠普亞太區收入增幅高達15%,中國區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2009年戴爾大中華區總裁閔毅達透露,戴爾在華業績收入超30億美元。2015年,蘋果四分之一手機都賣給了中國市場。

由貝恩資本發佈、聯合中國美國商會撰寫的《2018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中顯示,受訪美國企業中一半在中國市場的收入超過10%,66%的美國技術企業在中國獲得了持續的業務增長。超過九成的美國科技企業認為2018年他們的中國業務可以保持穩步增長。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中美貿易合作共贏的結果,正如貝萊德集團首席執行官勞倫斯·芬克所說“中美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貿易戰不是解決兩國分歧的手段。”

而近年來,美國不斷以國家安全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不斷遏制中國科技企業在美國的發展。表面上看,這是給了美國企業更多的機會,給美國帶來了短期利益。但我們都知道,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任何企業都不能獨立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是相互合作,彼此依賴的。美國對中興的制裁,對華為的調查,對聯想和阿裡的指控,已經引起連鎖反應,美國相關科技公司股價應聲而落,就連高通這樣的巨頭公司也不得不選擇裁員來緩解經營壓力。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蘋果、穀歌、IBM等美國高科技企業巨頭的領袖們紛紛表示將前往中國,維護與中國的關係。

中美貿易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關係已無需再做過多的解釋,當前,中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美國經濟正處在實質性復蘇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只有放棄貿易保護主義,接受中國發展的現實,積極謀求兩國,尤其是在科技領域的良好合作,才是有利於兩國人民和企業的明智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