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到新疆去做大地藝術

2007年我在中原工學院做了五千多人參與的大地浮雕。 黃昏, 我獨自走進浮雕現場, 96座一米多高的鼻頭黑壓壓一片, 四周的霓虹樓宇喧囂著擠壓過來, 禁不住想:哪兒有更大的場地再做大地浮雕?

之後的幾年間, 我到鄭州機場、洛陽龍門兩地考察, 做出大地藝術方案都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 有朋友說:去新疆大戈壁做吧!

2015年8月, 有幸被中央美院范迪安院長推薦為絲綢之路新疆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美術提名獎, 應邀參加頒獎儀式。 駛進菜籽溝村, 望見連綿起伏的三十度廣袤山坡, 眼前一亮——這不正是大地藝術的理想場地嗎?

在木壘書院劉亮程先生的策劃和當地政府支持下, 大地藝術創作於2016年3月開始啟動。

如何最大限度保持自然原貌處理好頭像各個部位的坡度變化, 防水防滑坡的施工程式, 下槽鋼的長度、角度、層次、距離、位置等等問題, 都是第一次遇到, 必須現場解決。 白天上山指揮施工, 夜裡研究應變方案。 第一個作品的定位不要種族、國界、性別、身份, 與山體相融, 概括地做出人臉符號即可, 給人留下無限的解讀可能。 菜籽溝雨水充沛, 大地藝術作品上的植被來年就能恢復, 因此命名為“大地生長”, 寓意人、自然、藝術之生生不息。

2016年木壘“大地生長 ”(資料圖/圖)

2016年木壘“大地生長 ”(資料圖/圖)

2016年木壘“大地生長 ”(資料圖/圖)

新疆天山北麓的沙灣縣城西郊, 亙古洪荒、曾為桑海、乾旱鹽鹼的重疊山脈, 山坡陰陽錯位, 陽坡植被稀疏黃土裸露, 陰坡小草灰頭土臉,

勉強蓋住地皮。 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北道, 四大古國的文明交匯之處。 經方如果先生策劃並取得政府支持, 沙灣大地藝術計畫於2017年7月下旬開工。

施工難度超乎想像——焦幹的鹽鹼硬土被挖掘碾壓之後, 變成極細的粉塵, 汽車開進去, 半天爬不出來。 車跑起來, 揚起兩三米高二百米長塵霧, 浮土落上車窗擋住視線。 嶄新的皮卡車不到兩個月就報廢——發動機被厚厚的土面子堵死了。

幾個月後, 依山就勢, 四個頭像初現芻形。 他們已隱去了最初的身份, 與整個大地融為一體, 凝視蒼穹同宇宙對話, 我也急不可耐的掙脫一切束縛, 亦裸地“埋”進其中, 仿佛就是大地的一粒沙土。 我的靈魂與神秘的宇宙萬物互通穿越千古的資訊。

2017年新疆沙灣大地藝術之四(資料圖/圖)

2017年新疆沙灣大地藝術之一(資料圖/圖)

大地藝術,重要的是借勢。最大限度利用山勢地貌自然環境。讓作品融入環境,自然是母體,作品是靈魂。如自然生成最好。在自身的文化基因裡發現差異,用最古老的手段,用大地自身的物質,用泥土堆砌、塑造。作品交還給大自然,讓時間神奇的手來繼續創作——春夏秋冬,雨雪陰晴,朝朝暮暮,萬物參與。最大的特點是變化,最大的變化是生生不息。

四十多年的藝術創作,人與大地是我貫穿的主題。架上繪畫是觀眾在博物館和美術館面對作品閱讀欣賞,大地藝術則是其置身第一自然。觀者面對作品,其自身即是參與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2017年新疆沙灣大地藝術之一(資料圖/圖)

大地藝術,重要的是借勢。最大限度利用山勢地貌自然環境。讓作品融入環境,自然是母體,作品是靈魂。如自然生成最好。在自身的文化基因裡發現差異,用最古老的手段,用大地自身的物質,用泥土堆砌、塑造。作品交還給大自然,讓時間神奇的手來繼續創作——春夏秋冬,雨雪陰晴,朝朝暮暮,萬物參與。最大的特點是變化,最大的變化是生生不息。

四十多年的藝術創作,人與大地是我貫穿的主題。架上繪畫是觀眾在博物館和美術館面對作品閱讀欣賞,大地藝術則是其置身第一自然。觀者面對作品,其自身即是參與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