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多聊茶|若非優質之茶,廉價又有何意義呢?

文|楊多傑

今天是飲茶劄記和大家見面的日子。

這一期多傑老師要和大家聊的是:產自貴州的石阡旗槍。

前幾期和大家好像有種莫名的默契,

談及的茶是你們剛好喝過, 或正準備喝的!

這一次估計這種默契要被打破了, 因為今天要聊的這款茶雖然古老, 但受眾卻很少, 名氣也很小。 大有養在深閨人未知的感覺。

那多傑老師為什麼要和咱們聊鮮有人知的石阡旗槍呢?要聊些什麼呢?繼續往下看吧!

正文

古人常講,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

此言不虛!

《茶經》中有“紫者上, 綠者次”一句, 曾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從字面上去理解, 就是紫色的茶比綠色的茶要好。

可是茶不都是綠的嗎?哪裡又有紫色的呢?

有的文獻工作者甚至認為, 此處文字可能有誤, 不可盡信。

直到去了石阡縣, 我才算讀懂了茶聖的這句話。

這裡的茶園, 遠望也沒什麼特別, 總是綠油油一片就是了。 可是走近了瞧, 茶樹上抽出的嫩芽竟是紫色。

而且不是個別現象, 而是接連成片, 每株都是如此。

記得我去考察那天還下著小雨, 水汽縈繞間的茶樹, 如一團團紫煙相仿。

原來《茶經》中的“紫者上”並非訛誤, 而是確有紫茶。

石阡, 位於貴州省銅仁市, 是歷史悠久的產茶縣。

陸羽《茶經·八之出》一章中記載, 茶葉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

據史學家考證, 今天的石阡縣就在唐代夷州境內。

換句話說, 早在1200年前, 這裡就已經有了茶葉生產的文字記載。

1949年以後, 石阡成為了全省紅茶和青毛茶的主產區。 茶葉出口蘇聯, 同時也調配西北、西南、東南等地。

1958年, 周恩來總理還親筆為石阡題詞:“茶葉生產, 前途無量”, 又成為了一段佳話。

雖然產茶歷史悠久, 但這卻還不算是石阡茶文化的亮點。

真正要說起特色, 那還得首推當地特有的茶樹品種——石阡苔茶。

我看到的一團團紫煙,

正是她的倩影了。

茶樹為何會呈現紫色?奧秘在於樹種與氣候的雙重功效。

隨著氣溫、光質、節令之變化, 茶樹中的花青素含量不斷積累。 這樣一來, 茶樹頂端的嫩芽嫩葉便是紫紅色的了。

今天的營養學家, 發現了花青素對於身體的好處。 由此, 如今的市場上“紫色食品”比“綠色食品”賣得還要火熱。

《茶經》中“紫者上,綠者次”一句,竟然在當下得以應驗。

看來陸羽不光是茶聖,還是一位預言家了。

由於石阡苔茶富含花青素,營養成分是否就更高些?這話我不敢說。

但是有趣的是,石阡縣除去是中國名茶之鄉,還是中國長壽之鄉。全縣人口才46萬,可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7608人。

其中百歲老人,竟有45人之多。

我們去考察時,還專程去拜訪了幾位長壽老人。其中一位婆婆年過百歲,生活中有兩樣事堅持不變。

其一是每餐要吃一塊肉,其二便是每天要飲數杯茶。

說起來這兩樣習慣我倒是都有,就不知是否有老婆婆這般的福氣了。

當然,茶不是藥,一味的宣傳其營養價值甚至醫療效果皆不可取。選茶不光要從健康角度出發,更要注意口感層面的享受。

石阡茶之奇,在於一個“紫”字。

石阡茶之妙,在於一個“苔”字。

這個“苔”字,外人就不好理解了。請教了當地人才知道,原來石阡土語中將茶樹嫩梢的位置稱為“苔子”。

而石阡茶的精華,也都在這“苔子”之中。

貴州素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而著稱於世。到了石阡,才知道此言非虛。

路不好走,山山相連,已經讓我們的訪茶之路吃盡了苦頭。可又是趕上陰雨,十天八天都見不到陽光,可就更受罪了。

即使短暫放晴,太陽也總是若隱若現。

同行的北方老師不禁抱怨:這地方的太陽跟大姑娘似的,怎麼性格這麼靦腆?能不能大大方方的出來半個小時,讓我們足足的曬一曬也好呀!

由於長期沒有太陽,洗了的衣服也幹不透。糊在身上,就別提多難受了。

但就是這種“寡光照”的條件,恰恰適合茶樹生長。

這種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茶樹不僅節間長,而且苔粗葉厚。當地茶農以貌取“茶”,便以“苔子茶”相稱。

苔茶,也就因此而得名。

除去光照時間短,石阡低緯度高海拔的特點也極適宜茶樹生長。

緯度低,意味著氣候溫和。茶樹喜溫怕冷,因此茶區緯度不宜過高。

但若以此邏輯,豈不是赤道上種出的才是極品好茶?

殊不知,茶樹喜溫但不喜熱。環境溫度過高,同樣做不出好茶。

而石阡當地高海拔的山區氣候,又恰恰中和掉了低緯度茶園有可能出現的劣勢。

生長在這樣環境下的石阡茶,想不好喝都難!

為何?

這便要牽扯到茶樹生長環境,與其內含物質關係的問題了。

其實說起來也不複雜,請大家記住兩句話:

溫度、光照與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溫度、光照與氨基酸的含量成反比。

溫度高,光照強,茶葉裡麵茶多酚就會升高,氨基酸就會下降。可茶多酚太高,苦澀味比較重。氨基酸比較少,鮮爽味比較低。

這也就是為何把雲南、海南等低緯度地區的茶青,直接做綠茶不太適宜的原因。

溫度適中,再加上寡光照,茶葉裡麵茶多酚就會降低,氨基酸的含量反而上來了。

茶多酚含量不高,苦澀味就不會那麼重。再加上富含氨基酸,茶湯口感自然鮮活靈動。

石阡縣,可謂是貴州茶區之典型代表。所謂“黔茶味更濃”的說法,其根據便是如石阡縣這般的氣候特徵。

這些年,許多茉莉花茶都以黔茶為基底加工製作。

比起福建茶青的甘甜,黔茶有一股殺口的霸氣。因此,北京茶客中還帶有一批人,專找貴州茶青窨制的花茶呢。

禁得住沖泡,耐得起回味,自成一家特色。

茶聖陸羽治學嚴謹,他自己在書中承認並沒有來過黔地。但他對貴州茶,卻也給出了“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的好評。

崎嶇的山路擋住了茶聖陸羽的腳步,卻也遮罩了外界的干擾。現在很多人,都覺得紫色茶葉十分稀奇。

其實只是因為後來茶樹品種不斷變化,紫芽茶逐漸淡出了人們視線。倒是石阡一地,忠實保留了唐代的茶葉審美。

雖然留有古風,但又不能免俗。茶葉賞嫩的風氣,自也要波及至黔地。如今苔茶,仍以細嫩芽茶為貴。

怎奈我審美粗鄙,年年囑咐制茶師傅莫要幫我做芽茶。一定要等到清明之後,再開始采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的茶青製作。

依舊例,葉為旗,芽為槍。由此,便取名作“石阡旗槍”。

“旗槍”為雨前茶,自是價格適中,適合我這樣過日子精打細算之人。

但除去價廉,關鍵還是得質優。

若非優質之茶,價廉又有何意義呢?

石阡當地,飲茶習俗也頗為有趣。除去正常沖泡之外,還愛喝一種“罐罐茶”。尤其是老人,真是離不開它。

他們在一隻貌似紅茶奶杯的土陶罐裡,加入比較粗老的茶葉。然後直接放在炭火盆裡加熱,直至小罐中的茶水沸湯冒泡。

此時老鄉會夾起一塊碳條,熟練地抹去罐口的白色泡沫。若是天氣寒冷,還可以把生薑切片加入一起熬煮。

“罐罐茶”口感極釅,但卻是當地老茶客的最愛。

這種如今看起來“粗鄙”的飲茶手法,常常被冠以“邊地習俗”。可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卻也是地地道道的“大唐飲茶法”。

類似于石阡罐罐茶的喝法,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現。

甚至在陸羽生活的中唐時期,仍是飲茶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陸羽才會無奈的說:“而習俗不已”。

由此可以推斷,石阡罐罐茶堪稱中國飲茶習俗上的活化石了。

當然,如今我仍推薦用“蓋碗泡茶法”來品飲石阡茶。

欣賞一款茶,起碼應動用嗅覺、味覺、視覺三項感官。芳與鼻觸,冽以舌受,色為目審。三者合一,方不負一捧好茶。

落實回沖泡石阡旗槍,定要先行用沸水溫杯。借水溫將茶器沁透了,再拋茶入內。

茶落香起,竟是一股獨特的味道。香氣撲烈,讓人一時間亂了陣腳。定一定神,二次深嗅細品。

香氣非花非果,竟與剛煮熟的甜玉米同調。幹香迥異,算是苔茶的一大特點。

以茶與水1:100的比例投茶,隨即注沸水浸泡。

稍後片刻,色澤漸開,珠璣磊落。端杯輕嗅,茶未飲而香自流。

與幹茶的玉米香又不同,茶湯清芬撲鼻,是標準綠茶特點。一口咽下,沉吟半晌,舌有餘香。

春末初夏,飲一杯可心的綠茶,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由於黔茶的特性,自帶有三分鄉野之氣。加上“粗糙”的採摘標準,更是使得茶湯滋味厚重。

因此石阡旗槍,味老香深,具芝蘭、金石之性,倒是符合我的重口味。喝順了這款茶,有時候再品高檔龍井,倒覺得力韻微怯了。

可這些年,要想喝上一口苔茶做的旗槍卻非易事。

如今的石阡縣,廣泛種植福鼎大毫、龍井43號、福雲6號等高產品種。倒是土生土長的石阡苔茶,種的人越來越少。

有的茶農覺得苔茶名氣小產量也不算高,乾脆一股腦砍掉,改植其他樹種。

以前我一直認為,一種茶突然間爆紅,可能是危險的事情。

現在反過來思考,若是一款茶名氣太小,市場認知度過低,可能陷入更大的危機。

市場持續性低迷,定會導致茶農對於這款茶喪失信心。隨即,不僅這款茶會在市場上銷聲匿跡,甚至連茶園都會被人夷為平地。

因此,我願為石阡苔茶撰作此文。

不求大紅大紫,但願她不要銷聲匿跡就好了。

機器人有話說

今兒週二,剛剛過完穀雨,咱們今兒個分享一款雨前綠茶,雨前綠茶顧名思義就是清明後穀雨前製作的茶葉,相比明前茶,雨前茶不失春茶的鮮靈勁兒,又比明前茶經濟實惠。

往年我們也分享過該茶,有不少的老茶友就等著這款茶呢,我個人也是很喜歡這一款綠茶。想嘗鮮兒的茶友們不要錯過今天的分享喲~今年也只此一次。今晚17點,微店見

具體請收聽今天17:00-19:00的

《吃喝玩樂大搜索》節目哦~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本文作者:楊多傑

歷史文獻碩士 茶文化講師 研究方向為茶文獻、中國茶文化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多聊茶(ID:duoliaocha)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

如今的市場上“紫色食品”比“綠色食品”賣得還要火熱。

《茶經》中“紫者上,綠者次”一句,竟然在當下得以應驗。

看來陸羽不光是茶聖,還是一位預言家了。

由於石阡苔茶富含花青素,營養成分是否就更高些?這話我不敢說。

但是有趣的是,石阡縣除去是中國名茶之鄉,還是中國長壽之鄉。全縣人口才46萬,可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7608人。

其中百歲老人,竟有45人之多。

我們去考察時,還專程去拜訪了幾位長壽老人。其中一位婆婆年過百歲,生活中有兩樣事堅持不變。

其一是每餐要吃一塊肉,其二便是每天要飲數杯茶。

說起來這兩樣習慣我倒是都有,就不知是否有老婆婆這般的福氣了。

當然,茶不是藥,一味的宣傳其營養價值甚至醫療效果皆不可取。選茶不光要從健康角度出發,更要注意口感層面的享受。

石阡茶之奇,在於一個“紫”字。

石阡茶之妙,在於一個“苔”字。

這個“苔”字,外人就不好理解了。請教了當地人才知道,原來石阡土語中將茶樹嫩梢的位置稱為“苔子”。

而石阡茶的精華,也都在這“苔子”之中。

貴州素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而著稱於世。到了石阡,才知道此言非虛。

路不好走,山山相連,已經讓我們的訪茶之路吃盡了苦頭。可又是趕上陰雨,十天八天都見不到陽光,可就更受罪了。

即使短暫放晴,太陽也總是若隱若現。

同行的北方老師不禁抱怨:這地方的太陽跟大姑娘似的,怎麼性格這麼靦腆?能不能大大方方的出來半個小時,讓我們足足的曬一曬也好呀!

由於長期沒有太陽,洗了的衣服也幹不透。糊在身上,就別提多難受了。

但就是這種“寡光照”的條件,恰恰適合茶樹生長。

這種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茶樹不僅節間長,而且苔粗葉厚。當地茶農以貌取“茶”,便以“苔子茶”相稱。

苔茶,也就因此而得名。

除去光照時間短,石阡低緯度高海拔的特點也極適宜茶樹生長。

緯度低,意味著氣候溫和。茶樹喜溫怕冷,因此茶區緯度不宜過高。

但若以此邏輯,豈不是赤道上種出的才是極品好茶?

殊不知,茶樹喜溫但不喜熱。環境溫度過高,同樣做不出好茶。

而石阡當地高海拔的山區氣候,又恰恰中和掉了低緯度茶園有可能出現的劣勢。

生長在這樣環境下的石阡茶,想不好喝都難!

為何?

這便要牽扯到茶樹生長環境,與其內含物質關係的問題了。

其實說起來也不複雜,請大家記住兩句話:

溫度、光照與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溫度、光照與氨基酸的含量成反比。

溫度高,光照強,茶葉裡麵茶多酚就會升高,氨基酸就會下降。可茶多酚太高,苦澀味比較重。氨基酸比較少,鮮爽味比較低。

這也就是為何把雲南、海南等低緯度地區的茶青,直接做綠茶不太適宜的原因。

溫度適中,再加上寡光照,茶葉裡麵茶多酚就會降低,氨基酸的含量反而上來了。

茶多酚含量不高,苦澀味就不會那麼重。再加上富含氨基酸,茶湯口感自然鮮活靈動。

石阡縣,可謂是貴州茶區之典型代表。所謂“黔茶味更濃”的說法,其根據便是如石阡縣這般的氣候特徵。

這些年,許多茉莉花茶都以黔茶為基底加工製作。

比起福建茶青的甘甜,黔茶有一股殺口的霸氣。因此,北京茶客中還帶有一批人,專找貴州茶青窨制的花茶呢。

禁得住沖泡,耐得起回味,自成一家特色。

茶聖陸羽治學嚴謹,他自己在書中承認並沒有來過黔地。但他對貴州茶,卻也給出了“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的好評。

崎嶇的山路擋住了茶聖陸羽的腳步,卻也遮罩了外界的干擾。現在很多人,都覺得紫色茶葉十分稀奇。

其實只是因為後來茶樹品種不斷變化,紫芽茶逐漸淡出了人們視線。倒是石阡一地,忠實保留了唐代的茶葉審美。

雖然留有古風,但又不能免俗。茶葉賞嫩的風氣,自也要波及至黔地。如今苔茶,仍以細嫩芽茶為貴。

怎奈我審美粗鄙,年年囑咐制茶師傅莫要幫我做芽茶。一定要等到清明之後,再開始采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的茶青製作。

依舊例,葉為旗,芽為槍。由此,便取名作“石阡旗槍”。

“旗槍”為雨前茶,自是價格適中,適合我這樣過日子精打細算之人。

但除去價廉,關鍵還是得質優。

若非優質之茶,價廉又有何意義呢?

石阡當地,飲茶習俗也頗為有趣。除去正常沖泡之外,還愛喝一種“罐罐茶”。尤其是老人,真是離不開它。

他們在一隻貌似紅茶奶杯的土陶罐裡,加入比較粗老的茶葉。然後直接放在炭火盆裡加熱,直至小罐中的茶水沸湯冒泡。

此時老鄉會夾起一塊碳條,熟練地抹去罐口的白色泡沫。若是天氣寒冷,還可以把生薑切片加入一起熬煮。

“罐罐茶”口感極釅,但卻是當地老茶客的最愛。

這種如今看起來“粗鄙”的飲茶手法,常常被冠以“邊地習俗”。可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卻也是地地道道的“大唐飲茶法”。

類似于石阡罐罐茶的喝法,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現。

甚至在陸羽生活的中唐時期,仍是飲茶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陸羽才會無奈的說:“而習俗不已”。

由此可以推斷,石阡罐罐茶堪稱中國飲茶習俗上的活化石了。

當然,如今我仍推薦用“蓋碗泡茶法”來品飲石阡茶。

欣賞一款茶,起碼應動用嗅覺、味覺、視覺三項感官。芳與鼻觸,冽以舌受,色為目審。三者合一,方不負一捧好茶。

落實回沖泡石阡旗槍,定要先行用沸水溫杯。借水溫將茶器沁透了,再拋茶入內。

茶落香起,竟是一股獨特的味道。香氣撲烈,讓人一時間亂了陣腳。定一定神,二次深嗅細品。

香氣非花非果,竟與剛煮熟的甜玉米同調。幹香迥異,算是苔茶的一大特點。

以茶與水1:100的比例投茶,隨即注沸水浸泡。

稍後片刻,色澤漸開,珠璣磊落。端杯輕嗅,茶未飲而香自流。

與幹茶的玉米香又不同,茶湯清芬撲鼻,是標準綠茶特點。一口咽下,沉吟半晌,舌有餘香。

春末初夏,飲一杯可心的綠茶,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由於黔茶的特性,自帶有三分鄉野之氣。加上“粗糙”的採摘標準,更是使得茶湯滋味厚重。

因此石阡旗槍,味老香深,具芝蘭、金石之性,倒是符合我的重口味。喝順了這款茶,有時候再品高檔龍井,倒覺得力韻微怯了。

可這些年,要想喝上一口苔茶做的旗槍卻非易事。

如今的石阡縣,廣泛種植福鼎大毫、龍井43號、福雲6號等高產品種。倒是土生土長的石阡苔茶,種的人越來越少。

有的茶農覺得苔茶名氣小產量也不算高,乾脆一股腦砍掉,改植其他樹種。

以前我一直認為,一種茶突然間爆紅,可能是危險的事情。

現在反過來思考,若是一款茶名氣太小,市場認知度過低,可能陷入更大的危機。

市場持續性低迷,定會導致茶農對於這款茶喪失信心。隨即,不僅這款茶會在市場上銷聲匿跡,甚至連茶園都會被人夷為平地。

因此,我願為石阡苔茶撰作此文。

不求大紅大紫,但願她不要銷聲匿跡就好了。

機器人有話說

今兒週二,剛剛過完穀雨,咱們今兒個分享一款雨前綠茶,雨前綠茶顧名思義就是清明後穀雨前製作的茶葉,相比明前茶,雨前茶不失春茶的鮮靈勁兒,又比明前茶經濟實惠。

往年我們也分享過該茶,有不少的老茶友就等著這款茶呢,我個人也是很喜歡這一款綠茶。想嘗鮮兒的茶友們不要錯過今天的分享喲~今年也只此一次。今晚17點,微店見

具體請收聽今天17:00-19:00的

《吃喝玩樂大搜索》節目哦~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本文作者:楊多傑

歷史文獻碩士 茶文化講師 研究方向為茶文獻、中國茶文化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多聊茶(ID:duoliaocha)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