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跨越文化藩籬的愛情故事 也會突破文化語言的障礙

原創歌劇《馬可·波羅》本周廣州大劇院演出

■新快報記者 徐紹娜

廣州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將作為“廣州藝術節·戲劇2018”開幕歌劇於5月4日—6日在廣州大劇院演出。 這部原創歌劇會集了國際一級團隊,重現十三世紀東方的宏大史詩。 不久前,該劇在廣州大劇院排練時開放媒體探班,提前揭開部分面紗。

故事

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有跨越文化藩籬的愛情

《馬可·波羅》講述的是十三世紀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與父親尼科洛·波羅、叔父馬泰奧·波羅,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的傳奇經歷,再現了宋末元初的風雲際會。 馬可·波羅與女主角傳雲一見鍾情,卻在之後經歷了波折重重。 時世變遷,回到義大利的馬可因故入獄。 懷著對東方的眷戀,口述了這段傳奇的東方紀行,成為對世界影響深遠的一部重要史籍,而這段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有跨越文化藩籬的愛情。

據瞭解,該劇由華人指揮大師湯沐海執棒、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卡斯帕·霍爾滕執導,邀請德國作曲家協會會長恩約特·施耐德量身創作音樂,主演陣容分別來自中國、丹麥、比利時和英國等國家。

劇中,丹麥男高音彼得·洛達爾飾演馬可·波羅,比利時女高音愛麗絲·卡魯瓦爾茨和中國女高音周曉琳分別在廣州站和北京站飾演女主角傳雲,主創陣容可謂豪華。

挑戰

一字一句聽錄音,從中文的詞裡尋找歐洲的旋律

導演卡斯帕·霍爾滕說,“歌劇是一面鏡子”,觀眾可以在歌劇裡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觀世界觀,而《馬可·波羅》講述的這個跨越文化藩籬的愛情故事,也會突破文化語言的障礙,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

作為一部由德國人寫的中文歌劇,《馬可·波羅》面臨了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等問題。 作曲家恩約特·施耐德稱想了很多的方法來翻譯臺詞,“把臺詞錄進錄音帶裡,一字一句地、一夜一夜地去聽這些錄音。

從這些中文的詞裡尋找歐洲的旋律。 ”而歌唱家要記住3個小時的音樂,沒有任何譜子可以看,還是用從未用過的語言來唱。 導演卡斯帕·霍爾滕在與歌手溝通時,現場也要有三四個翻譯,經常要手腳並用。 主演中男女主角分別來自丹麥和比利時。 “來中國之前,他們已經學了中文課程,但是在大劇院集結後,每人還是找了專業的貼身語言老師。 ”

另外,文化差異也是一個挑戰。 導演卡斯帕·霍爾滕舉例說歌劇第三幕中,有文天祥被處決的場景,這個時候女兒來和他告別,“在人生終結時和至親告別,在西方是用親吻來表達,但我周圍的人表示中國人不會這麼做。 這便是導演過程中要克服的文化碰撞。”

舞臺

365套戲服,展現“衣帛上的東方史詩”

《馬可·波羅》故事涉及多重文化,人物複雜多面,服裝設計也必須豐富立體。劇中邀請了英國舞臺服裝設計師Emma Ryott擔任服裝設計。探班時,Emma透過服裝和設計手稿的展示,帶領現場觀眾領略衣帛上的東方史詩。她以女主角傳雲的服裝造型為例,介紹了服裝對人物在劇情的不同階段的形象、處境的表現:飄逸雪紡配合英氣高靴、西式晚禮服混合搭配中式刺繡外套,三套造型均融合中西特點,既凸顯傳雲的優雅與魄力,更體現了傳雲在不同時期的形象與情感。

據透露,Emma為《馬可·波羅》設計了365套戲服,大大小小的服飾配件加起來多達1800多件,從威尼斯到撒馬爾罕,從元大都到臨安,設計師通過顏色和布料的不同來突出地理位置的變換,比如銀色盔甲是撒馬爾罕的,元朝士兵則穿奢華的金色,宋朝的士兵則是簡約的黑色。Emma說,所有的三百多套服飾全部是純手工定制,一針一線細膩鮮活。“服飾不僅要帶來舞臺視覺的盛宴,還要綜合考慮實際演出的使用性。在傳雲的服裝中,為了增強戲劇張力,在肩線位置增加誇張的墊肩處理,強化了舞臺的表現力。”

由於文化的差異,Emma稱溝通始終貫穿於整個設計與製作過程中,傳統的手工刺繡和精湛的包邊工藝等都是她以往在歐洲的製作中很難達到的效果,令她覺得非常驚豔、滿意。

另外,《馬可·波羅》的舞臺效果也于探班當天首次揭秘,來自英國的“設計大牛”Luke Halls為記者演示了旋轉舞臺基本效果。他表示,旋轉的舞臺象徵著“文明的進程”與“文化的交融”,這是首次在中國運用到歌劇舞臺的D3舞臺控制系統。

對話

湯沐海: 看劇不需要做功課 精神完全放鬆就好

探班當天,指揮湯沐海還和記者分享了歌劇創作的背後故事,他建議觀眾放鬆心情,不要帶任何成見和好奇來看劇。

記者:《馬可·波羅》是一部融貫中西的原創歌劇,作為指揮家,您怎麼看這部作品跟純粹的西方歌劇或是東方作品的區別?

湯沐海:這次的寫法是偏歌劇的民族樂派,比如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這個樂派在上世紀中葉發展到最輝煌,以後就慢慢走向現代人不太容易聽懂的方向。不過,德國作曲家恩約特·施耐德非常尊重中國人的習慣,他用完全現代的形式來寫,以及非常貼近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來寫,也用他所熟悉的西洋樂隊摻雜二胡、笛子、揚琴等民族樂器,很有中國的民族風格。

記者:同樣是西方人講述的中國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元代,《馬可·波羅》和《圖蘭朵》有怎樣的區別?

湯沐海: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馬可·波羅》偏重於敘事,比較注重在講故事。作曲家接到臺詞,厚厚的一本都在對話,很難找到詞寫詠歎調,所以寫的歌曲基本上是敘事性的。而且它的音樂元素非常豐富,我們在逐漸熟悉的過程中,都慢慢愛上了這部劇的音樂。

記者:歌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欣賞《馬可·波羅》,觀眾需不需要做點功課?

湯沐海:真正的忠告是什麼都不用做,但是要休息好,讓自己在精神上完全的放鬆。不要帶任何成見也不要好奇,去糾結演員一半外國人一半中國人,或是作曲家是德國人、導演是英國人等,休息好了讓自己神經末梢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就能敞開心扉地去接受這劇。我們也將盡全力把最好的歌劇藝術、樂器演奏藝術呈現給大家。

這便是導演過程中要克服的文化碰撞。”

舞臺

365套戲服,展現“衣帛上的東方史詩”

《馬可·波羅》故事涉及多重文化,人物複雜多面,服裝設計也必須豐富立體。劇中邀請了英國舞臺服裝設計師Emma Ryott擔任服裝設計。探班時,Emma透過服裝和設計手稿的展示,帶領現場觀眾領略衣帛上的東方史詩。她以女主角傳雲的服裝造型為例,介紹了服裝對人物在劇情的不同階段的形象、處境的表現:飄逸雪紡配合英氣高靴、西式晚禮服混合搭配中式刺繡外套,三套造型均融合中西特點,既凸顯傳雲的優雅與魄力,更體現了傳雲在不同時期的形象與情感。

據透露,Emma為《馬可·波羅》設計了365套戲服,大大小小的服飾配件加起來多達1800多件,從威尼斯到撒馬爾罕,從元大都到臨安,設計師通過顏色和布料的不同來突出地理位置的變換,比如銀色盔甲是撒馬爾罕的,元朝士兵則穿奢華的金色,宋朝的士兵則是簡約的黑色。Emma說,所有的三百多套服飾全部是純手工定制,一針一線細膩鮮活。“服飾不僅要帶來舞臺視覺的盛宴,還要綜合考慮實際演出的使用性。在傳雲的服裝中,為了增強戲劇張力,在肩線位置增加誇張的墊肩處理,強化了舞臺的表現力。”

由於文化的差異,Emma稱溝通始終貫穿於整個設計與製作過程中,傳統的手工刺繡和精湛的包邊工藝等都是她以往在歐洲的製作中很難達到的效果,令她覺得非常驚豔、滿意。

另外,《馬可·波羅》的舞臺效果也于探班當天首次揭秘,來自英國的“設計大牛”Luke Halls為記者演示了旋轉舞臺基本效果。他表示,旋轉的舞臺象徵著“文明的進程”與“文化的交融”,這是首次在中國運用到歌劇舞臺的D3舞臺控制系統。

對話

湯沐海: 看劇不需要做功課 精神完全放鬆就好

探班當天,指揮湯沐海還和記者分享了歌劇創作的背後故事,他建議觀眾放鬆心情,不要帶任何成見和好奇來看劇。

記者:《馬可·波羅》是一部融貫中西的原創歌劇,作為指揮家,您怎麼看這部作品跟純粹的西方歌劇或是東方作品的區別?

湯沐海:這次的寫法是偏歌劇的民族樂派,比如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這個樂派在上世紀中葉發展到最輝煌,以後就慢慢走向現代人不太容易聽懂的方向。不過,德國作曲家恩約特·施耐德非常尊重中國人的習慣,他用完全現代的形式來寫,以及非常貼近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來寫,也用他所熟悉的西洋樂隊摻雜二胡、笛子、揚琴等民族樂器,很有中國的民族風格。

記者:同樣是西方人講述的中國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元代,《馬可·波羅》和《圖蘭朵》有怎樣的區別?

湯沐海: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馬可·波羅》偏重於敘事,比較注重在講故事。作曲家接到臺詞,厚厚的一本都在對話,很難找到詞寫詠歎調,所以寫的歌曲基本上是敘事性的。而且它的音樂元素非常豐富,我們在逐漸熟悉的過程中,都慢慢愛上了這部劇的音樂。

記者:歌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欣賞《馬可·波羅》,觀眾需不需要做點功課?

湯沐海:真正的忠告是什麼都不用做,但是要休息好,讓自己在精神上完全的放鬆。不要帶任何成見也不要好奇,去糾結演員一半外國人一半中國人,或是作曲家是德國人、導演是英國人等,休息好了讓自己神經末梢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就能敞開心扉地去接受這劇。我們也將盡全力把最好的歌劇藝術、樂器演奏藝術呈現給大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