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葉其嘉:水鄉畫派是嶺南畫派的發展和延續

■葉其嘉 古韻新風 50x30cm

人物介紹 葉其嘉 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省美協理事、佛山市美協副主席、順德美協名譽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

■葉其嘉 春江水暖 137x69cm

《掬水留香——新水鄉理論文集》即將發佈

由佛山市美協副主席、順德美協名譽主席葉其嘉撰寫出版的個人第一本文集:《掬水留香——新水鄉理論文集》即將於近期發佈。 這一本文集濃縮了作為新水鄉創作理論與實踐的領軍人物的葉其嘉二十多年來在藝術創作與理論探索的思考。

葉其嘉認為:“水鄉畫的出現和水鄉畫派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嶺南畫派的發展和延續。 ”談及日後的思考方向,他表示:“如何使順德水鄉畫在眾多追隨者中保持長盛不衰,繼續堅守自己特色並能夠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所有順德水鄉畫作者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開拓出有嶄新內涵和獨特意味的水鄉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順德容桂一班年齡相仿的青年畫家,懷著對家鄉田園風物的特殊興趣,有意識地發掘和提煉出水鄉風物中典型的物象,並且在技法表現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造。 1983年,這班順德青年畫家一共13人在廣東省博物館裡的魯迅紀念館舉辦“彩筆鄉情畫展”,引起了較大的影響,自此,順德水鄉畫走上畫壇,在廣東乃至全國惹人注目。

其中,葉其嘉是佼佼者,亦是新水鄉創作理論與實踐的領軍人物。 他對生活敏銳捕捉、思考、提煉,對藝術表現生活自覺追求,堅持向藝術上的高、深、難、新的方向努力探索。

關山月先生曾叮囑後輩: 把身邊畫好,別好高騖遠。 葉其嘉的理解是:“立足本土,畫身邊的東西,抓住代表順德的水鄉風物,畫出風格,畫出特色。 ”他進一步分析:“我們的水鄉畫創作完全可以將現代人的審美理想、趣味,現代人對現實生活的生存空間、人文景觀、環境優化等等的關懷引入到水鄉畫的建構中,以開拓出有嶄新內涵和獨特意味的水鄉畫作品。 ”

此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順德容奇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藝術現象,形成了以南、番、順的水鄉為主題的,富有河湧生活情趣的,順德的桑基魚塘、水網交融的藝術景貌的畫家群體。 當時聲勢頗大,被業界譽為“順德畫派”及“容奇畫派”。

他們的作品曾經常在全國各地展出,使得此畫派在北京等地也極有聲譽,並舉辦多次研討會。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認為:“其嘉在這條路上走了幾十年了,周圍團結著一批畫水鄉畫題材的藝術家,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氛圍,形成了一個藝術群體和藝術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不但為順德、為佛山,也為廣東乃至為中國的民間藝術做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榜樣。 ”

近年來,葉其嘉再次提出“新水鄉”的概念,嘗試營造出與新時代結合的繪畫風貌,並與順德當代十多位畫家共同組成順德田園國畫院,引起了行內的高度關注。

順德水鄉畫缺乏的不是寫生而是“心象”

順德水鄉畫起源於何時?葉其嘉在書中介紹,最早以嶺南水鄉景物題材入畫的是黎雄才創作於1932年的《瀟湘夜雨》、創作於1943 年的《蓉湖月色》、創作於1961年的《廣州郊區一景》;關山月創作於1960年的《南國水鄉》、創作於1962年的《榕蔭曲》《春江水暖》《瑞鶴圖》;林豐俗創作於1972 年的《公社假日》《石谷新田》、創作於1979 年的《大地回春》以及麥國雄、王維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創作的《水巷》《水鄉金秋》等作品。 上述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現了華南地區、尤其是珠三角水鄉的人文風情,從而使傳統的山水畫題材從名山大川擴展到平凡而親切的鄉村生活。可以說,這便是後來順德水鄉畫之所以能誕生和發展的先導和藍本。也由於上述作品的多位元作者都與嶺南畫派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師承關係,因此,也可以說,水鄉畫的出現和水鄉畫派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嶺南畫派的發展和延續。

嶺南畫派的優良傳統之一,是提倡“寫生”。寫生的積極意義在於對那些長期足不出戶或長期墨守成規、滿足於對前人或今人畫稿的摹襲而陳陳相因、從不對實物進行觀察去創造自己畫稿的現象而言的。葉其嘉認為:“當場對著物象構圖、取象、塑形、賦色是寫生,當場沒有條件動筆,而對物象進行認真觀察,運用目識心記的方法,回家後根據現場感受默寫出來,都屬於寫生。如果說有所不同,則前者比較直接,後者強調心象。對於目前順德水鄉畫的創作現狀而言,缺乏的不是直接的寫生,而是‘心象’。”

發揮“格物”特色

讓眼前景與心中情有機結合

歷年來很多地區的很多作品也相繼出現不少類似“水鄉風情”式的田園水鄉畫範式。這對於繁榮美術、建設文化強省無疑是大好事,然而,從水鄉畫的發展而言,特別是順德水鄉畫作為既是發祥地和先行者,似乎更是一種挑戰和考驗。葉其嘉說:“如何使順德水鄉畫在眾多追隨者中保持長盛不衰,繼續堅守自己特色並能夠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所有順德水鄉畫作者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葉其嘉進一步分析稱:“我認為,順德水鄉畫要想突圍而出並繼續保持領跑,必需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將水鄉畫放到中國山水畫這個大觀念大範圍去考量,吸收借鑒山水畫的章法、形式以及虛實相生相發的原理,在筆墨語言上儘量與傳統中國畫保持一致性以體現文脈的源流,彰顯出水鄉畫之脫胎于傳統山水畫其實也是從繼承中發展而來,是淵源有自可根可尋的。二是不要過多並生硬地拿‘水鄉’這個客觀物象作為籌碼和皇牌去顯擺自己的特色,而是要按藝術的規律充分發揮每一位作者的聰明才智,在構思經營上努力做到想人所不想,能人所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在客觀物件面前,不是被動地接受和抄摹,而是主動地發揮各自‘格物’的特色個性,讓眼前景與心中情有機地結合,從而再造出一個更趨理想的富於內涵之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很值得我們再三品味的古訓。當然,除了上述所講之外,具備相當高強的獨立於人的形式技巧也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三十多個春秋 三個探索階段

水鄉畫從八十年代的初步形成發展到今天,經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其中有過追摹自然的衝動,有過理性觀照和整合自然景觀的描寫,更有過藝術地表現心中詩情的嘗試。也就是說基本上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探索階段:

其一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以1983年第一次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彩筆鄉情畫展”為標誌,大至可以稱之為初創階段。這段時間參與創作的骨幹作者有十多位元,作品反映的內容物件比較直觀,作品製作總體比較粗糙,但明顯地透現出一股生氣,也很富於創造意識。

其二是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中,是屬於發展、鞏固階段,創作隊伍不斷擴大,一些作者探索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一些作者的作品已是慢慢趨向成熟,顯示出對形式語言的自覺。

其三是九十年代中到現在,是屬於積累和多元發展的階段。從發展速度而言,這一階段不如上一階段之縱向發展來得快,但顯示出更加穩健,向更寬廣的角度、更加理性的橫向發展而形成多種面貌。

■統籌:李世雲 ■採編:潘瑋倩 陳福香 梁志欽 曾貴真

上述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現了華南地區、尤其是珠三角水鄉的人文風情,從而使傳統的山水畫題材從名山大川擴展到平凡而親切的鄉村生活。可以說,這便是後來順德水鄉畫之所以能誕生和發展的先導和藍本。也由於上述作品的多位元作者都與嶺南畫派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師承關係,因此,也可以說,水鄉畫的出現和水鄉畫派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嶺南畫派的發展和延續。

嶺南畫派的優良傳統之一,是提倡“寫生”。寫生的積極意義在於對那些長期足不出戶或長期墨守成規、滿足於對前人或今人畫稿的摹襲而陳陳相因、從不對實物進行觀察去創造自己畫稿的現象而言的。葉其嘉認為:“當場對著物象構圖、取象、塑形、賦色是寫生,當場沒有條件動筆,而對物象進行認真觀察,運用目識心記的方法,回家後根據現場感受默寫出來,都屬於寫生。如果說有所不同,則前者比較直接,後者強調心象。對於目前順德水鄉畫的創作現狀而言,缺乏的不是直接的寫生,而是‘心象’。”

發揮“格物”特色

讓眼前景與心中情有機結合

歷年來很多地區的很多作品也相繼出現不少類似“水鄉風情”式的田園水鄉畫範式。這對於繁榮美術、建設文化強省無疑是大好事,然而,從水鄉畫的發展而言,特別是順德水鄉畫作為既是發祥地和先行者,似乎更是一種挑戰和考驗。葉其嘉說:“如何使順德水鄉畫在眾多追隨者中保持長盛不衰,繼續堅守自己特色並能夠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所有順德水鄉畫作者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葉其嘉進一步分析稱:“我認為,順德水鄉畫要想突圍而出並繼續保持領跑,必需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將水鄉畫放到中國山水畫這個大觀念大範圍去考量,吸收借鑒山水畫的章法、形式以及虛實相生相發的原理,在筆墨語言上儘量與傳統中國畫保持一致性以體現文脈的源流,彰顯出水鄉畫之脫胎于傳統山水畫其實也是從繼承中發展而來,是淵源有自可根可尋的。二是不要過多並生硬地拿‘水鄉’這個客觀物象作為籌碼和皇牌去顯擺自己的特色,而是要按藝術的規律充分發揮每一位作者的聰明才智,在構思經營上努力做到想人所不想,能人所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在客觀物件面前,不是被動地接受和抄摹,而是主動地發揮各自‘格物’的特色個性,讓眼前景與心中情有機地結合,從而再造出一個更趨理想的富於內涵之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很值得我們再三品味的古訓。當然,除了上述所講之外,具備相當高強的獨立於人的形式技巧也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三十多個春秋 三個探索階段

水鄉畫從八十年代的初步形成發展到今天,經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其中有過追摹自然的衝動,有過理性觀照和整合自然景觀的描寫,更有過藝術地表現心中詩情的嘗試。也就是說基本上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探索階段:

其一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以1983年第一次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彩筆鄉情畫展”為標誌,大至可以稱之為初創階段。這段時間參與創作的骨幹作者有十多位元,作品反映的內容物件比較直觀,作品製作總體比較粗糙,但明顯地透現出一股生氣,也很富於創造意識。

其二是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中,是屬於發展、鞏固階段,創作隊伍不斷擴大,一些作者探索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一些作者的作品已是慢慢趨向成熟,顯示出對形式語言的自覺。

其三是九十年代中到現在,是屬於積累和多元發展的階段。從發展速度而言,這一階段不如上一階段之縱向發展來得快,但顯示出更加穩健,向更寬廣的角度、更加理性的橫向發展而形成多種面貌。

■統籌:李世雲 ■採編:潘瑋倩 陳福香 梁志欽 曾貴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