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捺畫詳解——“波磔”之筆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經典重發, 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 書法的三大要素,

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 黃簡老師追根溯源, 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 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 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二十八集|捺的寫法(上)

捺的起筆?

捺的中線?

|筆記|

1.捺的中線

橫豎撇捺是書法四大線條。 橫豎撇都講過了, 今天講捺的寫法。

第一, 講講捺的中線。 捺的中線跟一個人有關係, 這個人生活在建初年間, 建初是漢章帝的年號, 從西元76年用到84年。 漢章帝本人對書法也很感興趣, 我在今後還會講到。

這個人叫王次仲, 多種古籍都提到他, 王次仲做了什麼事呢?據衛恒《四體書勢》說:“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上穀是地名, 那裡有個王次仲, 他創造了楷法。

什麼是楷法呢?唐朝張懷瓘《書斷》引北朝王愔的話說:“王愔雲:(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

少波勢, 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 字方八分, 言有模楷。 ”這一段話詳細多了, 王次仲之前的隸書, 四四方方, 沒有波勢, 他用草書的方法, 給隸字加了波勢。

我在第一課就講到, 秦以前用古文字, 篆字多圓轉的線條, 書寫起來速度慢, 後來改為隸字, 把圓轉的線條變為直線。

你看這個“木”字, 跟篆字相比較, 就可以知道撇捺來之於篆字的弧線。 最早的撇捺, 就是這樣直挺挺的線條。

到西漢時期, 隸書中還可以見到這樣直線捺。 這是新莽時期的《萊子候刻石》。 天鳳三年(也就是西元16年)刻于山東。

我們來看它的幾個字, 這是“人”字。 石頭有些破損, 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字, 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後”字,

捺筆中線還是直的。

什麼是捺

早期隸字中的捺, 是從1號位開始走向9號位的斜線。 往往是筆直地行筆, 無須動手腕。

再舉一個例子, 東漢明帝時期的《開通褒斜道刻石》, 永平九年(西元66年), 比《萊子候刻石》晚五十年。

這是“級”字, 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這是“道”字, 注意一捺的收筆彎曲了一下。 不過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 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動作。

這個“以”字的一捺, 用了弧線。 說明當時有些人寫字,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開始運用手腕。

所以, 同樣是從1號位走向9號位元, 有直線運動, 也有弧線運動。 寫弧線要動手腕, 手腕運動是左、右。 只要手腕運動, 你看這個直線的“木”字, 就變成了右面這個“木”, 撇捺帶有弧形。 當然就比較好看了。

從西元16年《萊子候刻石》,

直線較多, 到西元66年《開通褒斜道刻石》, 弧線產生, 可以看到當時書寫的習慣。 要注意, 這些都是寫字, 用腕不用腕只是個人習慣。

1.1波

王次仲不滿意這種情況, 他要把用腕作為有意識的動作, 也就是說, 王次仲要在寫字中加入藝術成分。 他的創作之一, 就是把長筆劃變成“波勢”。 注意, 我這裡只講行筆中線, 沒有包括起筆和收筆。 “波勢”通常用來寫最長的一橫或者一捺。

你看《萊子候刻石》的“三”字, 直線為多, 而後來的《曹全碑》“三”字, 形狀就大不相同了。 最長的一橫, 出現顯著的波勢。 好像波浪翻滾, 一高一低。

捺筆也開始使用波勢。 如《禮器碑》、《西狹頌》, 捺筆的波勢都非常明顯。

衛恒《四體書勢》還說:“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至靈帝好書,

時多能者。 ”也就是說, 王次仲的楷法, 影響很大。 在八、九十年間, 流布全國, 產生了很多好手。

你看, 後來真書、行書中寫一捺, 還是使用波勢。 這是王羲之《蘭亭序》, 你可以看到這一捺的中線, 就是一個波浪形。

唐代褚遂良《陰符經》中的“人”字, 捺筆也是用波勢寫的。

橫筆的長畫, 也往往用波形來完成。 你看明代文征明《遊虎丘詩》的“一”字, 就是兩個來回, 上下兩次。

一般來講, 兩個來回的波勢也就可以了, “寺”字的長磺, 也是兩個來回。

現在市面上文征明《遊虎丘詩》這本貼有兩種, 左邊這一個“年”字, 是蘇州博物館所藏文征明的真跡。 右邊這一本, 你看“年”字中間的長畫, 手腕動得不大好。 這個作假的人, 功夫還相差很遠。 買字帖的時候可要小心, 不要買錯一本。

我在21課中講到“點畫振動”,曾舉米芾《多景樓》“泛”字為例。米芾人稱“米癲”,容易激動。這最後一捺的波勢,他狠狠地來回了幾下。不過波浪太多,只是表現心情激動,未必好看。

1.2磔

捺有平捺,有斜捺。大家都知道,在書法中,捺筆收尾往往粗重,這稱為叫磔。俗稱“雁尾”,就是好像大雁的尾巴。

大約晚唐到北宋時的《永字八法詳說》,記錄了一個筆訣:“筆訣雲:始入筆,緊築而微抑,”“築”是筆鋒直下,“抑”就是下壓,“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慢慢行筆寫波勢,看差不多了,就要加上“磔”。從這句話知道,當時“磔”就是寫波勢的最後動作。

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有一句話:“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寫一波,從頭到尾上下三折。而收尾必定要“磔”一下。

在王次仲時代,這個雁尾加在波勢上,會有什麼結果呢?你一望而知,這就產生了我們現在的捺筆。

從隸書過度到真書,一橫的雁尾逐漸消失了。但一捺還經常保留著“磔”。後來張旭的永字八法中,把斜捺直接稱為“磔”。

簡言之:

王次仲不是創造一種字體,只是美化書體。

所謂波勢的本質,就是運動手腕。

有波的筆劃收筆為磔,後來永字八法中稱斜捺為磔。

2.捺的起筆

現在你知道了,常用起筆就是我反復講的五種。

2.1一面鋒起筆

最簡單一面鋒起筆,露鋒。

好像《蘭亭序》中的這個“人”字,這一捺,中線是一直線,一面鋒起筆,一面鋒行筆。順便講講,收尾看起來也是在這個直線上。那麼收尾是不是就不要動手腕了呢?不是,收尾要收尖,還是要用上一堂課講的揭筆。

這個“夫”字,也是露鋒一面起。

2.2兩面換起筆

第二個兩面換起筆,起筆和行筆所用的側面不同,要扭動一次手腕來調整中軸。上次講過,兩面換起筆有橫起和豎起兩種。

王羲之這個“人”字,捺筆就是兩面換橫向起筆。這種起筆用得非常廣泛。

褚遂良《陰符經》中的“道”字,最後一捺,豎向兩面換起筆。

王羲之這個“及”字,有點像橫起筆。其實起筆時手腕在左,不是右。所以應該屬於豎起筆。

2.3三面換起筆

第三,露鋒三面換起筆,同樣有豎起筆和橫起筆之分。

《陰符經》中這個“反”字,最後一捺看不大清楚,原帖紙張有點損傷,我把它去掉背景,放大,現在可以看清楚了,是橫向三面換起筆。

傳為張即之寫的“收”字,是豎向三面換起筆。

這個“送”字,也是豎向三面換起筆。

2.4藏鋒起筆

第四,藏鋒起筆。是反向入紙,繞一個圈把尖鋒的痕跡抹掉。轉圈順時針、反時針都可以。

傳為張即之寫的“更”字,他用的毛筆有點禿,這一捺的起筆,是轉圈的,藏鋒。

2.5藏鋒兩圈起筆

通常用在平捺上。四個面,左右上下,跟隸書一橫的蠶頭寫法完全一樣。

張即之《杜甫詩》中的“趨”字,最後一捺就是蠶頭兩圈。

“追”字,走之旁一捺,也是蠶頭藏鋒起筆。

一捺又稱“波磔”,我們今天要解決“波”,下一次我們解決“磔”。

這個波,可以先從橫筆開始,先寫一個波峰的,就是一上一下。這是一個波峰。然後可以寫兩個波峰,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這是兩個波,但是你寫的時候,不要這麼平均,你可以前面寫得長一點,後面寫得短一點。前面的長一點,後面的短一點。

那麼像文征明那個“一”字,就是用這樣的波寫出來的。

那麼來試一下,起筆,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收筆。這樣用波形寫出橫筆。

那麼橫筆有了以後,你寫平捺,實際上是一樣的,平捺有兩個波勢的話,就是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這就是平捺。

第二個練習是斜線,斜線你可以沿著九號位寫下來,這個是沒有波形的,比較簡單有波形的,就是左右,一個波形。如果你把它加粗一點,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捺了。一左一右。

最後怎麼收,這是下一堂課。現在這個不是正式的收。兩個波形的,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你把它處理,也是長短不一樣。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實際上這已經是捺了。

到下一堂課講了怎麼收筆,這個捺就出來了。請大家多加練習。

本節要點:

王次仲對隸字筆劃的改造。

捺的中線:波和磔。

捺的常用起筆法。

思考題:

古稱捺筆為“波磔”,這名詞的意義,在張旭前後有什麼不同?

除了我講的五種常用起筆法,你是否見過其他的起筆方法?

我在21課中講到“點畫振動”,曾舉米芾《多景樓》“泛”字為例。米芾人稱“米癲”,容易激動。這最後一捺的波勢,他狠狠地來回了幾下。不過波浪太多,只是表現心情激動,未必好看。

1.2磔

捺有平捺,有斜捺。大家都知道,在書法中,捺筆收尾往往粗重,這稱為叫磔。俗稱“雁尾”,就是好像大雁的尾巴。

大約晚唐到北宋時的《永字八法詳說》,記錄了一個筆訣:“筆訣雲:始入筆,緊築而微抑,”“築”是筆鋒直下,“抑”就是下壓,“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慢慢行筆寫波勢,看差不多了,就要加上“磔”。從這句話知道,當時“磔”就是寫波勢的最後動作。

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有一句話:“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寫一波,從頭到尾上下三折。而收尾必定要“磔”一下。

在王次仲時代,這個雁尾加在波勢上,會有什麼結果呢?你一望而知,這就產生了我們現在的捺筆。

從隸書過度到真書,一橫的雁尾逐漸消失了。但一捺還經常保留著“磔”。後來張旭的永字八法中,把斜捺直接稱為“磔”。

簡言之:

王次仲不是創造一種字體,只是美化書體。

所謂波勢的本質,就是運動手腕。

有波的筆劃收筆為磔,後來永字八法中稱斜捺為磔。

2.捺的起筆

現在你知道了,常用起筆就是我反復講的五種。

2.1一面鋒起筆

最簡單一面鋒起筆,露鋒。

好像《蘭亭序》中的這個“人”字,這一捺,中線是一直線,一面鋒起筆,一面鋒行筆。順便講講,收尾看起來也是在這個直線上。那麼收尾是不是就不要動手腕了呢?不是,收尾要收尖,還是要用上一堂課講的揭筆。

這個“夫”字,也是露鋒一面起。

2.2兩面換起筆

第二個兩面換起筆,起筆和行筆所用的側面不同,要扭動一次手腕來調整中軸。上次講過,兩面換起筆有橫起和豎起兩種。

王羲之這個“人”字,捺筆就是兩面換橫向起筆。這種起筆用得非常廣泛。

褚遂良《陰符經》中的“道”字,最後一捺,豎向兩面換起筆。

王羲之這個“及”字,有點像橫起筆。其實起筆時手腕在左,不是右。所以應該屬於豎起筆。

2.3三面換起筆

第三,露鋒三面換起筆,同樣有豎起筆和橫起筆之分。

《陰符經》中這個“反”字,最後一捺看不大清楚,原帖紙張有點損傷,我把它去掉背景,放大,現在可以看清楚了,是橫向三面換起筆。

傳為張即之寫的“收”字,是豎向三面換起筆。

這個“送”字,也是豎向三面換起筆。

2.4藏鋒起筆

第四,藏鋒起筆。是反向入紙,繞一個圈把尖鋒的痕跡抹掉。轉圈順時針、反時針都可以。

傳為張即之寫的“更”字,他用的毛筆有點禿,這一捺的起筆,是轉圈的,藏鋒。

2.5藏鋒兩圈起筆

通常用在平捺上。四個面,左右上下,跟隸書一橫的蠶頭寫法完全一樣。

張即之《杜甫詩》中的“趨”字,最後一捺就是蠶頭兩圈。

“追”字,走之旁一捺,也是蠶頭藏鋒起筆。

一捺又稱“波磔”,我們今天要解決“波”,下一次我們解決“磔”。

這個波,可以先從橫筆開始,先寫一個波峰的,就是一上一下。這是一個波峰。然後可以寫兩個波峰,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這是兩個波,但是你寫的時候,不要這麼平均,你可以前面寫得長一點,後面寫得短一點。前面的長一點,後面的短一點。

那麼像文征明那個“一”字,就是用這樣的波寫出來的。

那麼來試一下,起筆,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收筆。這樣用波形寫出橫筆。

那麼橫筆有了以後,你寫平捺,實際上是一樣的,平捺有兩個波勢的話,就是一上一下。再一上,再一下。這就是平捺。

第二個練習是斜線,斜線你可以沿著九號位寫下來,這個是沒有波形的,比較簡單有波形的,就是左右,一個波形。如果你把它加粗一點,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捺了。一左一右。

最後怎麼收,這是下一堂課。現在這個不是正式的收。兩個波形的,一左一右,一左一右,你把它處理,也是長短不一樣。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實際上這已經是捺了。

到下一堂課講了怎麼收筆,這個捺就出來了。請大家多加練習。

本節要點:

王次仲對隸字筆劃的改造。

捺的中線:波和磔。

捺的常用起筆法。

思考題:

古稱捺筆為“波磔”,這名詞的意義,在張旭前後有什麼不同?

除了我講的五種常用起筆法,你是否見過其他的起筆方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