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比起中興,這間公司做手機的結局更讓人失望

據彭博社報導, 聯想自2013年納入恒生指數以來, 股價就下跌56%, 到了被恒生指數踢除的邊界。

如今聯想集團的市值只剩425億港元, 與騰訊3.6萬億港元相差很遠。 就連要上市的小米, 最低估值也有680億美元。

昔日霸主, 紛紛被小輩超越

和聯想同時期發展的華為, 情況大不一樣, 2017年收入6036億元, 遠超聯想的2767億元, 且淨利潤在後者的10倍以上。

據IDC資料顯示:2017年聯想失去了全球PC出貨量的冠軍寶座, 被惠普一舉超越, 跌至第二名。

聯想的手機業務更是全面崩潰, 2017年中國手機出貨量, 聯想以179萬的銷量, 佔據0.4%的市場份額:

聯想手機全年銷量, 不及華為半個月的銷量。

誰願意承認今天的聯想, 還是國內科技巨頭?高精尖硬體晶片技術有麼?像華為制定通信標準的話語權有麼?說白了, 核心競爭力不夠!

無論新聞媒體, 還是百姓口中, 中國的驕傲和民企學習對象都是華為, 聯想退居幕後,

像英雄班遲暮。

這讓人困惑, 聯想到底怎麼了?

以前, 如果談到民族驕傲, 我們第一時間想到聯想和海爾。

“人類失去聯想, 世界將會怎樣?”, 這句曾經風靡的廣告語, 讓全中國都記住“聯想”。

聯想電腦成為許多機關和學校的指定用機。

聯想的實力有多強大?

僅1992年, 聯想營業額就達到17.67億元, 相比, 華為只有1億元, 還在生死存亡中徘徊。

一直注重科技研究的聯想, 由於受到國外品牌的衝擊, 加上投入大收效慢, 內部出現分歧:走貿易行銷, 還是技術至上, 爭執不休。

後來聯想走上“貿工技”道路, 與華為背道而馳。

1994年, 聯想在香港上市。 到1995年, 聯想資產達12億, 擁有3000名員工, 銷售額67億元, 成為中國最大的電腦企業。

之後, 聯想的發展道路, 採取了並購方式, 也就是買買買。

以電腦為例, 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巴西廠商Digibras、並購日本NEC等, 十分豪氣。

讓人失望的是, 步入互聯網時代後, 聯想電腦似乎迷失方向, 沉浸在“國民機”的榮耀中不可自拔。

2017年失去全球PC冠軍後, 聯想的應對措施是:控股富士通電腦業務, 讓市場佔有率上升,

“買”回了世界第一寶座。

如今, 聯想還能守住PC市場份額, 手機業務卻全面潰敗, 幾乎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

回顧歷史, 聯想進入手機市場, 其實比大部分國產機都要早。

早在2002年, 聯想就推出第一款手機, 和中興, 華為, 酷派並稱“中華酷聯”。

運營商時期的聯想手機, 話語權很高, 推出各種運營商定制機, 躺著就能賺錢, 創新意識薄弱, 留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 產品線混亂, 讓聯想手機飽受詬病。

2009年, 聯想推出樂Phone , 之後分成A、S、K、P四個系列機型, 想打機海戰術。 此時的友商早已精簡產品線, 打造明星機型。

聯想手機的明星機型是?抱歉, 我真的沒聽過!

後來聯想吸取教訓, 開始精簡品牌、縮減生產線, 等過段時間又開始復活品牌, 前後矛盾, 浪費寶貴的發展時間。

網上有人感慨:作為聯想手機的員工, 我都不知道公司的手機產品定位, 產品線何其混亂, 更不知道自己的老大是誰, 內鬥嚴重。

2014年, 聯想收購MOTO, 沒有產生1+1=3的“化學反應”, 反而出現1+1=0.1的反效果, 令人讚歎。

有句話說得好:“15年後的今天, 如果一家商業帝國, 連代表性的產品都沒有,只賣收購的產品,真不知道這家企業還能走多遠。”

幸好,聯想領悟過來,在上個月推出自家手機,號稱“第一台區塊鏈智慧手機”,努力追趕時尚潮流。

在發佈會上,除了說明手機系統搭載了區塊鏈技術,用途和前景一字不提。

聯想手機蹭“區塊鏈”,有點尷尬

總結聯想手機的發展歷史,開局明明有王炸和四個2,好牌就這樣被打爛了,讓人可惜。

對不起,區塊鏈真救不了聯想手機。

令人疑惑的是,聯想喜歡並購品牌,為何自家的品牌總是做不起來?除了兼併營業額外,並沒有產生多少利潤。

同樣是收購,蘋果是怎麼做的?

2008年,蘋果收購微處理器設計公司P.A.Semi,隨後推出自家的處理器;2010年收購Siri,推出語音服務;2012年收購AuthenTec,推出指紋服務。

這裡可以看出差別,蘋果收購技術,是為自己產品服務,打造自家品牌,和聯想完全不一樣。

從選擇“貿工技”路線的那一刻起,聯想就沒有對技術研發的熱情。

根據2006-2015財報顯示,這10年裡,聯想累計投入的研發成本為44.05億美元,比不上華為一年的研發支出。

“在本可能創造歷史的年代,聯想玩了一圈最終卻回到了原點,眼睜睜地看著四大門戶和BAT的相繼興起,而自己卻什麼也沒落下。”

回到1992年,那一年,聯想已經著手研製交換機,並在1994年取得入網證了。同期的華為,準備研製交換機。

1994年,聯想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華為的海思晶片才剛起步。

如果聯想堅持走技術路線,或許今天,中國就能多出一家高科技巨頭,無懼美國的制裁。

可惜,如今的聯想,連想都不敢想。

連代表性的產品都沒有,只賣收購的產品,真不知道這家企業還能走多遠。”

幸好,聯想領悟過來,在上個月推出自家手機,號稱“第一台區塊鏈智慧手機”,努力追趕時尚潮流。

在發佈會上,除了說明手機系統搭載了區塊鏈技術,用途和前景一字不提。

聯想手機蹭“區塊鏈”,有點尷尬

總結聯想手機的發展歷史,開局明明有王炸和四個2,好牌就這樣被打爛了,讓人可惜。

對不起,區塊鏈真救不了聯想手機。

令人疑惑的是,聯想喜歡並購品牌,為何自家的品牌總是做不起來?除了兼併營業額外,並沒有產生多少利潤。

同樣是收購,蘋果是怎麼做的?

2008年,蘋果收購微處理器設計公司P.A.Semi,隨後推出自家的處理器;2010年收購Siri,推出語音服務;2012年收購AuthenTec,推出指紋服務。

這裡可以看出差別,蘋果收購技術,是為自己產品服務,打造自家品牌,和聯想完全不一樣。

從選擇“貿工技”路線的那一刻起,聯想就沒有對技術研發的熱情。

根據2006-2015財報顯示,這10年裡,聯想累計投入的研發成本為44.05億美元,比不上華為一年的研發支出。

“在本可能創造歷史的年代,聯想玩了一圈最終卻回到了原點,眼睜睜地看著四大門戶和BAT的相繼興起,而自己卻什麼也沒落下。”

回到1992年,那一年,聯想已經著手研製交換機,並在1994年取得入網證了。同期的華為,準備研製交換機。

1994年,聯想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華為的海思晶片才剛起步。

如果聯想堅持走技術路線,或許今天,中國就能多出一家高科技巨頭,無懼美國的制裁。

可惜,如今的聯想,連想都不敢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