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春期孩子為何容易“被內涵”?家長應重視引導

人民網北京4月26日電 (趙鵬)10日, “內涵段子”用戶端軟體及公眾號因存在“導向不正、格調低俗”等問題被廣電總局責令關停, 11日淩晨,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發佈公開信致歉並反思。 一時間, 各類傳播“內涵”資訊的軟體或平臺岌岌可危, 紛紛整改。

內涵本義是“內在的涵養, 或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 然而, 在網路用語中, “內涵”指需要仔細琢磨才能明白的文字或圖片, 常表現為使用隱喻、雙關、反諷、暗喻等修辭手法陳述觀點, 同時, 網路用語中的“內涵”也可以用做動詞, 例如“又被內涵了吧”等。 隨著“內涵”概念不斷走向極端,

網路上出現了一些有關性愛、歧視等內容的段子, 但這些段子卻被不少青春期孩子視為“潮流”。

2015年4月16日, 90後大學畢業生胡偉強在更新自己的網頁。

(呂羨林/人民圖片)

青春期孩子為何關注“內涵”段子?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陳紹建表示,

“有能力、有興趣閱覽‘內涵’段子的孩子大多在12~18周歲, 正處於青春期。 青春期孩子一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生活閱歷有限, 在判斷是非、對錯時缺乏足夠的經驗;另一方面生理成熟較快, 容易衝動且自製力不強, 很容易誤入歧途, 比如在面對‘內涵’段子的時候, 他們常常被一些匪夷所思、刺激性較強的資訊吸引, 並覺得好玩、有趣, 卻忽略了其中違背道德、法律的因素。 ”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援助公益熱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秦海表示, 容易被“內涵”段子吸引, 與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有關。 一般來說,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1、充滿好奇卻缺乏經驗。 青春期孩子好奇心較強, 同時, 隨著心理、生理的成熟, 他們開始探索一些關於“性”“愛”的主題。 然而, 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和經驗, 所以在青春期孩子眼中, 這些主題顯得隱晦、神秘、富有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 當這些隱晦、神秘的資訊在網路上以“內涵”段子的形式呈現出來, 並給予青春期孩子公開討論的機會, 那麼他們會被此吸引也就不足為奇了。

2、彰顯“自我”卻有些過頭。 青春期孩子逐漸形成“自我意識”, 表現為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在面對事物的時候, 迫切希望該事物的標籤上有“自我”的印記。 然而, 由於經驗、知識的限制, 他們很難判斷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是否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念, 於是這種“自我意識”常常會有些極端,

表現為青春期孩子會對自己的觀點過於自信, 從而難以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而且顯得有些固執己見;過於希望將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別人, 並獲得別人的認同, 進而常常做出非理性的判斷。

3、充滿焦慮、迷茫卻無處宣洩。 一方面, 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 開始探索生命、價值等問題;另一方面, 青春期孩子又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 使其很難有充足的時間思考人生。 在這種情況下, 不少青春期孩子會出現焦慮、迷茫等負面情緒,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宣洩和疏導, 他們很可能會以逃避的形式來處理這些負面情緒。 而“內涵”段子恰巧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宣洩內心焦慮、迷茫的出口。 通過看“內涵”段子, 他們的注意力得到了轉移,

可以暫時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 “內涵”段子常常以反諷等形式對各類主題進行“吐槽”, 很容易讓青春期孩子產生共鳴。

長期觀看“內涵”段子會對青春期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秦海指出, 為了引人眼球, “內涵”段子常常會傳遞一些“顛覆性”的觀點, 比如用抹黑、反諷等方式來嘲弄關於價值感、使命感的主題。 青春期孩子如果長期接觸此類資訊, 會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一個去價值、去意義的過程, 進而使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虛無, 好像什麼東西都“無所謂”“沒什麼”。

陳紹建則表示, 有些“內涵”段子中蘊含著扭曲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會危害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不加以管制和干涉, 這些長期觀看“內涵”段子的孩子的生活方式、理想追求、道德標準等都有可能與主流觀念發生偏離。 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成為社會的主流群體後,還會產生更加深遠的社會影響。

如何才能避免讓青春期孩子被“內涵”段子影響呢?

陳紹建指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國家、社會、學校等方面的干預,家長也需要適當地對孩子的成長進行干涉。”秦海也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在孩子青春期時,父母需要對其進行適度的干預和引導。”

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專家唐義誠向家長們介紹了一下“4C原則”,以更好地引導孩子。其中,“4C”是指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分別是:Communication(溝通)、Choices(選擇)、Consequences(結果)、Connection(連接)。

1、Communication(溝通):溝通是第一原則,家長要隨時和孩子保持足夠、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清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2、Choices(選擇):青春期孩子接受資訊的能力很強,但往往缺乏對生活的掌控能力。因此,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篩選資訊,讓孩子學會鑒別好壞優劣,不要盲目地接受資訊。

3、Consequences(結果):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風險意識,讓孩子明白,特定行為可能產生哪些後果,並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Connection(連接):良好的情感連接是溝通、教育的基礎,因此,家長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定期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受訪專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陳紹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援助公益熱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秦海;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專家唐義誠

(責編:趙鵬、姚欣雨)

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成為社會的主流群體後,還會產生更加深遠的社會影響。

如何才能避免讓青春期孩子被“內涵”段子影響呢?

陳紹建指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國家、社會、學校等方面的干預,家長也需要適當地對孩子的成長進行干涉。”秦海也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在孩子青春期時,父母需要對其進行適度的干預和引導。”

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專家唐義誠向家長們介紹了一下“4C原則”,以更好地引導孩子。其中,“4C”是指4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分別是:Communication(溝通)、Choices(選擇)、Consequences(結果)、Connection(連接)。

1、Communication(溝通):溝通是第一原則,家長要隨時和孩子保持足夠、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能清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2、Choices(選擇):青春期孩子接受資訊的能力很強,但往往缺乏對生活的掌控能力。因此,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篩選資訊,讓孩子學會鑒別好壞優劣,不要盲目地接受資訊。

3、Consequences(結果):家長要培養孩子的風險意識,讓孩子明白,特定行為可能產生哪些後果,並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Connection(連接):良好的情感連接是溝通、教育的基礎,因此,家長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定期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受訪專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陳紹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援助公益熱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秦海;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專家唐義誠

(責編:趙鵬、姚欣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