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修復文明碎片的人

精雕。

工作中的蔣道銀。

北京出土的元青花鳳首扁壺修復。

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修復。

明永樂青花扁瓶修復。

借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掀起的熱潮,

外界世人又重新看到了這個有著特殊生命體驗的職業——文物修復師。 據瞭解, 目前中國從事古陶瓷修復的專業人士不過200多人, 其中被稱為修復“大家”的也就區區幾位而已。

古陶瓷修復技藝是一項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的特殊藝術創作。 古陶瓷修復必須一件一件精雕細琢, 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 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 整個修復過程包括拆卸、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等多個步驟。 2011年, 古陶瓷修復技藝入選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1月11日, 古陶瓷修復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傳承人蔣道銀數十年對古陶瓷修復潛心鑽研,

其採用瓷片修補瓷器的技術, 至今無人超越, 被稱為中國古陶瓷修復領域第一人。 蔣道銀早年曾在上海戲校學習舞美設計, 在那裡積累下來的繪畫、造型經驗為後來進行古陶瓷修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提到中國瓷器, 必然提到聞名於世的宋代汝、鈞、定、官、哥五大名窯器。 2017年10月3日, 在蘇富比香港2017“俊雅清凝-樂從堂藏宋瓷粹珍”秋拍會上,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94億港幣(含傭金)刷新了中國瓷器的全球拍賣紀錄。 正因為五大名窯的瓷器傳世不多, 而略有破損, 必然身價大跌, 需精心修復, 方能使五大名窯器展示其傲視天下名瓷的藝術風采。

元代蒙恬將軍圖青花玉壺春瓶是國粹中的精品, 無論是“國寶大典”還是“中國陶瓷大全”等圖冊均有此瓶較詳細的記載。 這款名器1965年出土于湖南省常德縣,出土時已經破損,曾經修復,因工藝粗糙,效果不甚理想。

蔣道銀修復的方案,第一步是進行清洗,在清洗過程中發現瓶記憶體有大量沉積物,沉積物中埋藏兩塊青花殘片,經仔細確認與該器吻合,這兩片珍貴的殘片出土後深藏瓶內半個世紀不為人知,這次修復被重新利用,而且做到原汁原味,還其真面貌。第二步是修復,採用無色透明雙組分環氧樹脂將兩片青花殘片粘接復原,殘缺處用瓷粉加合成材料進行補缺。第三步待器物完整後,做底色、繪彩、上釉、罩光,這一系列工序均採用機械與傳統的手工繪製相結合的方法,直至最後完成修復。最終,這款國粹精品重又完好如初。

香港佳士德拍賣公司曾以2000多萬港幣拍出了一個明永樂青花扁瓶。在上海博物館也有一件同樣的珍藏了數十年的明永樂青花扁瓶,只是因缺耳、缺環、缺頸、缺蓋而長期閒置在庫房。此時上海博物館新館已經對外開放,因陳列需要決定修復這件青花扁瓶,而採用的方法便是古瓷器修復中最難也最有挑戰性的“瓷配瓷”。蔣道銀遍查資料,隨後進行傳統的手工工藝製作,其胎釉彩的配方、窯具、窯爐、燃料、火候必須按照當時當地的風格製作窯燒。燒制出一批跟原件風格極其相似的瓷片,再進行挑選。選出其中一部分理想的瓷片,用微型雕刻機稍作切割打磨,吻合後再去釉做舊,去掉新瓷的極光,做出自然老化的效果,然後安裝成型。可以說一塊瓷片的複製比一件器物的修復複雜得多。

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原是一堆46塊的碎瓷,最小的碎片只有赤豆大小,是出窯時因有瑕疵,為杜絕流入民間,被督窯官殘酷地擊碎埋於地下。經蔣道銀之手,修復得完好如初。

從業40餘年來,除了上面幾件代表作品,在蔣道銀手中“復活”的還有唐彩繪侍女俑、元青花鳳首扁壺、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等國寶級古陶瓷600餘件。在陶瓷器修復行業內,歷來是父子相襲、師徒相傳,沒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傳女性。而上海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有的老藝人仍拒絕傳授,故有些技術因老藝人的去世而失傳。

如今在蔣道銀的門下,他的學生有許多是女孩子,“女孩子做事心細,沉得住氣”。2012年起,蔣道銀擔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同時為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文物商店、收藏愛好者做示範講學,他將自己的時間花在了講課和總結經驗寫論文上,同時還進行修復工作的科研專案研究。 (據《上海政府網》)

這款名器1965年出土于湖南省常德縣,出土時已經破損,曾經修復,因工藝粗糙,效果不甚理想。

蔣道銀修復的方案,第一步是進行清洗,在清洗過程中發現瓶記憶體有大量沉積物,沉積物中埋藏兩塊青花殘片,經仔細確認與該器吻合,這兩片珍貴的殘片出土後深藏瓶內半個世紀不為人知,這次修復被重新利用,而且做到原汁原味,還其真面貌。第二步是修復,採用無色透明雙組分環氧樹脂將兩片青花殘片粘接復原,殘缺處用瓷粉加合成材料進行補缺。第三步待器物完整後,做底色、繪彩、上釉、罩光,這一系列工序均採用機械與傳統的手工繪製相結合的方法,直至最後完成修復。最終,這款國粹精品重又完好如初。

香港佳士德拍賣公司曾以2000多萬港幣拍出了一個明永樂青花扁瓶。在上海博物館也有一件同樣的珍藏了數十年的明永樂青花扁瓶,只是因缺耳、缺環、缺頸、缺蓋而長期閒置在庫房。此時上海博物館新館已經對外開放,因陳列需要決定修復這件青花扁瓶,而採用的方法便是古瓷器修復中最難也最有挑戰性的“瓷配瓷”。蔣道銀遍查資料,隨後進行傳統的手工工藝製作,其胎釉彩的配方、窯具、窯爐、燃料、火候必須按照當時當地的風格製作窯燒。燒制出一批跟原件風格極其相似的瓷片,再進行挑選。選出其中一部分理想的瓷片,用微型雕刻機稍作切割打磨,吻合後再去釉做舊,去掉新瓷的極光,做出自然老化的效果,然後安裝成型。可以說一塊瓷片的複製比一件器物的修復複雜得多。

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原是一堆46塊的碎瓷,最小的碎片只有赤豆大小,是出窯時因有瑕疵,為杜絕流入民間,被督窯官殘酷地擊碎埋於地下。經蔣道銀之手,修復得完好如初。

從業40餘年來,除了上面幾件代表作品,在蔣道銀手中“復活”的還有唐彩繪侍女俑、元青花鳳首扁壺、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等國寶級古陶瓷600餘件。在陶瓷器修復行業內,歷來是父子相襲、師徒相傳,沒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傳女性。而上海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有的老藝人仍拒絕傳授,故有些技術因老藝人的去世而失傳。

如今在蔣道銀的門下,他的學生有許多是女孩子,“女孩子做事心細,沉得住氣”。2012年起,蔣道銀擔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同時為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文物商店、收藏愛好者做示範講學,他將自己的時間花在了講課和總結經驗寫論文上,同時還進行修復工作的科研專案研究。 (據《上海政府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