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20世紀中國最好的畫家之一”李伯安作品展即將亮相河南省美術館

李伯安, 河南洛陽人, 肄業於鄭州藝術學院, 生前系河南美術出版社副編審,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末, 李伯安傾情畫的是太行山的山民,

其代表作《日出》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 曾在日本巡展, 並入選在巴黎大宮殿博物館舉辦的《法國秋季沙龍展》。 此後, 他將目光轉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傾盡十年之力, 基本完成了水墨人物長卷《走出巴顏喀拉》(1.88X121.5米), 這幅大氣雄強的巨作以其對民族精神的高揚而呈現史詩般的光輝, 把20世紀中國的水墨人物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1998年5月, 因過度勞累, 畫家倒在了這幅未完成的畫稿前, 終年54歲。 此後, 《走出巴顏喀拉》曾在北京、上海、鄭州、廣州、深圳、重慶、太原、西安等地展出, 震動畫壇, 李伯安被認為是中國水墨畫改革的先驅者之一。

本次展覽由河南省委宣傳部 、 河南省文化廳 、河南省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原出版傳媒集團主辦,

河南省美術館、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承辦。 展覽顧問為馬國強 、丁中一、 陳鈺銘, 學術主持為殷雙喜, 策展人為化建國 、劉傑, 行政統籌為高領, 藝術總監是于會見。

讓人期待的畫展尚未開展, 先來隨圖片感受下李伯安先生的畫作魅力——

《走出巴顏喀拉——聖山之靈》局部

《走出巴顏喀拉——開光大典》局部

《走出巴顏喀拉——朝聖》局部

《走出巴顏喀拉——瑪尼堆》局部

《走出巴顏喀拉——勞作》局部

《日出》,60.5×132cm,1985年(1989年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

名家評述節選

馮驥才(中國文聯原副主席):

從歷代畫史到近世畫壇,不曾見過如此的畫作——它浩瀚又豪邁的整體感,它回蕩期間的元氣與雄風,它匪夷所思的構想,它滿紙通透的靈性,以及對中華民族靈魂深刻的呈現。

在20世紀即將終結之時,中國畫誕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國畫令人肅然起敬的高度上,站著一個巨人。

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在《走出巴顏喀拉》這一巨大畫幅面前,你不能不感到一種強大的終生難忘的心靈的震撼,這是一種浸淫於畫中那無所不在的強悍剛烈的民族風骨的感召,又是對畫家那卓絕的藝術創造力和付出的難以想像的巨大勞動的深摯敬意。

李伯安如同一個巨人矗立在20世紀的中國畫壇,以其嚴肅、嚴謹而卓越的勞作,楷模般警示著投機、浮躁,不肯艱苦勞動而專務“炒作”以博名利乃至嘩眾取寵的當代畫壇某種日下畫風。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走出巴顏喀拉》的確是當代美術史中的一部經典之作。它的意義首先在於用民族藝術的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量和歷史命運。

李伯安把這種形式(長卷人物畫)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極致。他畫的雖然是藏民的生活現實,但在作品中寄寓的是對整個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深切關懷,表現的是中國人抗爭、希望、奮鬥的生命力量。

我相信,李伯安的大畫展示在世界任何一個博物館、美術館的寬敞空間裡,都不會遜色,相反,它會引起所有人視覺的興奮和精神的共鳴。

吳冠中(著名畫家):

李伯安是20世紀中國最好的畫家之一。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評論家):

如果說,20世紀水墨人物畫以徐悲鴻、蔣兆和(《流民圖》)、周思聰(《礦工圖》)為代表的話,那麼,中國人物畫在相對沉寂一個時期之後,李伯安《走出巴顏喀拉》的出現,把寫實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走出巴顏喀拉》是20世紀水墨人物畫的一個大寫的句號,它的經驗和啟示,又必將邁出世紀的門檻。

林木(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評論家):

《走出巴顏喀拉》在柔靡之聲四起、小品極度流行、民族虛無主義氾濫的世紀末,以其高亢的民族精神的世紀之聲回應著世紀之初對漢唐雄風的呼喚,又啟示著新世紀自主、自信的大中華藝術的崛起。這幅在20世紀美術史上必將閃耀不朽光輝的作品,也同樣必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為歷史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產。

李伯安在寂寞中探索,在寂寞中創造,也在寂寞中成就了自己震撼畫壇的永不會寂寞的傑出成就。

實習編輯:嶽晶晶

《日出》,60.5×132cm,1985年(1989年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

名家評述節選

馮驥才(中國文聯原副主席):

從歷代畫史到近世畫壇,不曾見過如此的畫作——它浩瀚又豪邁的整體感,它回蕩期間的元氣與雄風,它匪夷所思的構想,它滿紙通透的靈性,以及對中華民族靈魂深刻的呈現。

在20世紀即將終結之時,中國畫誕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國畫令人肅然起敬的高度上,站著一個巨人。

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在《走出巴顏喀拉》這一巨大畫幅面前,你不能不感到一種強大的終生難忘的心靈的震撼,這是一種浸淫於畫中那無所不在的強悍剛烈的民族風骨的感召,又是對畫家那卓絕的藝術創造力和付出的難以想像的巨大勞動的深摯敬意。

李伯安如同一個巨人矗立在20世紀的中國畫壇,以其嚴肅、嚴謹而卓越的勞作,楷模般警示著投機、浮躁,不肯艱苦勞動而專務“炒作”以博名利乃至嘩眾取寵的當代畫壇某種日下畫風。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走出巴顏喀拉》的確是當代美術史中的一部經典之作。它的意義首先在於用民族藝術的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量和歷史命運。

李伯安把這種形式(長卷人物畫)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極致。他畫的雖然是藏民的生活現實,但在作品中寄寓的是對整個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深切關懷,表現的是中國人抗爭、希望、奮鬥的生命力量。

我相信,李伯安的大畫展示在世界任何一個博物館、美術館的寬敞空間裡,都不會遜色,相反,它會引起所有人視覺的興奮和精神的共鳴。

吳冠中(著名畫家):

李伯安是20世紀中國最好的畫家之一。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評論家):

如果說,20世紀水墨人物畫以徐悲鴻、蔣兆和(《流民圖》)、周思聰(《礦工圖》)為代表的話,那麼,中國人物畫在相對沉寂一個時期之後,李伯安《走出巴顏喀拉》的出現,把寫實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走出巴顏喀拉》是20世紀水墨人物畫的一個大寫的句號,它的經驗和啟示,又必將邁出世紀的門檻。

林木(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評論家):

《走出巴顏喀拉》在柔靡之聲四起、小品極度流行、民族虛無主義氾濫的世紀末,以其高亢的民族精神的世紀之聲回應著世紀之初對漢唐雄風的呼喚,又啟示著新世紀自主、自信的大中華藝術的崛起。這幅在20世紀美術史上必將閃耀不朽光輝的作品,也同樣必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為歷史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產。

李伯安在寂寞中探索,在寂寞中創造,也在寂寞中成就了自己震撼畫壇的永不會寂寞的傑出成就。

實習編輯:嶽晶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