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愛爸還是愛媽?我不想答

《爸爸去哪兒》有一季邀請了黃磊父女, 有人逗多多, 問:“你最愛爸爸還是媽媽?”被提問的孩子多多對這個問題感到生氣, 反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我不喜歡這樣的問題!因為爸爸媽媽一樣好!”

“在諮詢室裡,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像多多這樣回答, 尤其是提問一方是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與援助中心的心理諮詢師劉翠莎揭示了一個被忽視的育兒心理誤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道嵐 通訊員馮清梅

案例:爸爸“出差離家”一直困擾著他

小Y今年13歲, 剛升上初一, 長得比同齡男生高且胖。

在小Y 7歲,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 便隱隱感覺到家庭中彌漫著的緊張氣氛, 父母間在小Y面前的交談變得異常的禮貌客氣、伴隨著帶著冷淡感覺的沉默無語;而小Y進房間學習時, 又不時地聽見從父母房間裡傳出的爭吵聲。

這種氣氛一直持續到小Y一年級的期末考結束, 考試後在校門口等父親開車來接, 卻看到母親神情凝重地出現在校門口, 一路上母親久久沒有說話……在回到家門口, 剛要用鑰匙開門時, 母親說:“你爸爸有事要長時間出差。 ”過後小Y母親在廣州找了一份工作, 給小Y辦了轉學, 於是他隨母親到了另一座城市生活, 便幾乎沒有跟父親相處過。 僅有的幾次父親打來電話, 都是在母親在場的情況下,

剛問了學習生活近況, 母親在電話這頭乾咳兩聲, 父親在電話那頭一陣沉默, 便到了掛電話的時候。

隨著時間的推移, 小Y對父親“出差離家”的疑惑並沒有明朗化, 每當提到父親的時候, 母親要麼說“仍在出差”, 要麼索性表現得不耐煩或者像是沒有聽見, 而後疑問就沉入小Y心底。 但小Y總是感到父親的存在, 尤其是當自己的某些言行舉止越發表現得像他記憶中的父親形象時, 小Y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排斥”。

小Y終於從母親口中得知, 在自己7歲時, 母親發現父親出軌, 一年後協議離婚。 雖然小Y很早就隱約感到家庭中存在“秘而不宣”的事情, 但等到母親親口說出時, 小Y還是產生了強烈的抗拒感。 母子衝突越發緊張,

小Y頻頻離家出走, 不堪重負的母親帶著兒子, 坐到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諮詢與援助中心的心理諮詢師劉翠莎面前。

分析

離婚“秘而不宣”?孩子早有感知!

“我們常常說,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家庭的變化, 總是能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 ”劉翠莎說, 小Y談到很多年來, 自己當真希望父母像他們口中所說的理由——出差——所暗示的一樣, 父母其實還在一起, 家庭還很完整。 可現實的互動又匹配不上, 跟父母確認的時候又被否認, 使他長時間不知道如何應對。

劉翠莎分析說, 小Y的表達, 讓小Y母親感到訝異, 她並不知道原來這些年來孩子內心也跟自己一樣在守著一個秘密。 對於她來說, 隱瞞離異情況其中的一個考慮, 就是擔心孩子承受不了,

所以當時最先嘗試的是跟小Y父親繼續生活, 這樣的嘗試不成功的時候, 便製造“假像”。

劉翠莎認為, 在這一點(製造假像)上, 小Y父母對待孩子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小Y母親雖然不願意提及前夫, 但還是點了頭:“當時之所以決定謊稱出差, 我和他爸爸的出發點也是希望在可控的範圍內減少對孩子的衝擊。 ”

對於小Y而言, 讓他感到未知並疑惑的, 並不是父母感情已經有變化的事實, 而是父母親對於自己這個孩子抱持什麼樣的情感, 是保護的, 還是厭惡的, 還是忽視的。 “那種無法確定自己在父母心中位置的感覺, 讓他感到不安。 ”在單親家庭的成長中, 媽媽口中的壞先生, 逐漸成了孩子心裡的壞爸爸, 讓小Y無所適從。

建議:讓孩子鞏固對雙親的認同

劉翠莎表示, 不管婚姻狀態是進行時還是過去時, 當關係的變化牽涉到孩子的時候, 大人們很有必要去厘清關係中的問題, 同時幫助孩子理解他們在與大人關係中的位置。

“所有的關係都有一個持續的互動過程, 應對情感互動過程中的變化是所有個體在關係層面的議題。 ”她說, 父母作為家庭中的根基, 當夫妻感情有變的時候, 會讓家庭中人產生一定的焦慮和威脅感。 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家庭環境中, 感受最深的很有可能是孩子。 讓孩子感知到父母角色的功能依然可靠、穩固, 他們就能夠健康順利地度過這一階段。

“孩子的發展, 離不開對父母雙親的理想化和認同。 ”她表示, 當夫妻因為自身關係議題未被處理, 因為對彼此的固有認知而對對方產生情緒,並將孩子拉進這樣的認知中時,孩子會陷入兩難。常見的例子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發展獨立性的時候,可能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但當有一個協力廠商入侵父母關係時,他們也是最積極保護父母的人。“這是孩子在天然地維護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因此,當有人攻擊父母的時候,對孩子而言,就跟自己的一部分被攻擊一樣。”

因此,當父母一方說另一方壞話的時候,同樣容易將孩子從原處的位置拉扯到夫妻兩人關係的位置當中,孩子仿佛面臨一種取捨,面臨著要“忠誠誰”“背叛誰”的難題。

因為對彼此的固有認知而對對方產生情緒,並將孩子拉進這樣的認知中時,孩子會陷入兩難。常見的例子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發展獨立性的時候,可能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但當有一個協力廠商入侵父母關係時,他們也是最積極保護父母的人。“這是孩子在天然地維護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因此,當有人攻擊父母的時候,對孩子而言,就跟自己的一部分被攻擊一樣。”

因此,當父母一方說另一方壞話的時候,同樣容易將孩子從原處的位置拉扯到夫妻兩人關係的位置當中,孩子仿佛面臨一種取捨,面臨著要“忠誠誰”“背叛誰”的難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