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統是條生生不息的河流——張學群先生訪談

張學群藝術簡介

張學群, 安徽阜南人,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屆展、“蘭亭獎”展覽等大型展覽。

論文獲“全國第四屆書法理論討論會”三等獎、“書法三十年”徵文論文優秀獎(最高獎)。

2006年8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張學群書法作品展”, 2007年5月在合肥安美藝術中心舉辦“張學群書法展”, 2010年9月在北京飯店船藝術館舉辦“張學群書法藝術展”, 2010年12月在合肥舉辦“張學群行草條幅作品展”。

出版《張學群書法集》(1994年新華出版社出版), 《張學群書法作品集》(2006年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 《張學群書法精品集》(2010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與同道主編《書法新論》、《書法新探》。

《張學群書宋詞行草條幅作品集》(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獲“寶地杯”《書法》風雲榜“最優秀的書法作品集”。

被《書法》雜誌評為2005年度“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 被書藝公社網評為2010中國書壇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十大書家,

被《中國書畫報》評為2010年度“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 被《書法報》評為2010年度“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

傳統是條生生不息的河流

------張學群先生訪談

時間:2013年3月26日晚19:00---21:00

地點:張學群先生寓所

與座者:胡若一(中國書協會員、雲南省美術書法研究院秘書長、八屆中青展獲獎、首屆流行書風展提名)、張鵬(雲南師大藝術學院書法教師、中國書法網總版主)

胡若一(以下簡稱胡):張先生您好!我們很榮幸地代表《藝術雲南》來對您做一個關於書法的訪談。 您這幾年的書法創作和組織的系列活動在當代書壇影響很大, 安徽書法在全國書壇的崛起、受到矚目也和您擔任安徽書協主席期間的推動有很大關係,

現在甚至出現一個新名詞叫“新皖派”書法。 您作為“新皖派”書法的代表人物, 能否簡單談談自己在書法上的經歷和過程, 並介紹下您這幾年在安徽書協擔任主席期間作了哪些推動工作。

張學群(以下簡稱張):安徽書法這幾年發展很好, 在全國有一定影響, 應該說, 是充滿活力也是充滿希望的一股力量。 安徽書壇被趙長青書記概括為“在中國書法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個獨特的安徽書法現象”。 去年, 我們在北京舉辦的“皖軍書法華夏行”活動, 趙長青書記在開幕式上又專門講了安徽書法現象, 而且作了十分簡要的概括, 安徽書法現象的出現, 標誌著安徽書法事業的發展在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 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我自小喜愛書法, 上小學老師教我描紅, 回家後父母要求我必須寫字。 文化大革命期間, 父母被整, 我的書法學習停了一段時間。 高中畢業以後就下放到農村, 沒事幹, 晚上就在煤油燈下拿起毛筆在土坯搭的寫字臺上練練字, 那時候沒什麼好紙, 只能在報紙上寫。 有時候在田間地頭, 也用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 我在小阜陽市市委辦公室秘書處參加工作以後, 由於經常要出通知, 也練練字。 當時沒什麼字帖, 就把報紙上的標題字剪下來彙集成字帖照著寫。 1980年考入安徽大學, 進入大學後, 受同學的影響較大。 1981年有全國大學生書法比賽, 安徽省也組織了, 有的同學在比賽中獲得了一、二等獎, 自己非常羡慕, 就暗暗下定決心要認真練字。
可以說, 大學之前, 不知書法為何物, 反正就是寫字, 真正把寫字當成書法來看待, 或者說書法進入到自覺階段, 是從大學開始的。 通過同學獲獎的影響以及接觸一些合肥名家, 知道了寫字原來可以進入到書法藝術層面, 所以從大學以後, 練得比較刻苦。 我曾經刻過兩方印, 一方叫“不叫一日閑過”, 還有一方叫“毀筆千杆”,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大學四年時間雖然條件比較簡陋, 但每天都寫, 當時學校成立了學生書畫協會, 同學們還推舉我擔任會長, 學習書法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因為有這個愛好, 就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一天不寫就感到有點失落。 所以大學畢業分配到行政單位後, 這個愛好一直堅持到現在。 一路走來,書法方面如果還有點小小的收穫的話,就是毅力在起作用。其實人都有各種天賦,關鍵是能不能堅持,有沒有毅力。我的學書經歷大致就是如此。

我是2007年開始擔任安徽省書協主席的,之間擔任過5年副主席,更早之前則是安徽省直書畫家協會主席。我這個人是非常有責任心的,幹任何事情都特別認真,無論在什麼崗位都一樣。07年11月份選舉我擔任安徽省書協主席,上任後我就暗暗下定決心:安徽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省份,文化資源非常豐厚,安徽書法在八十年代初曾一度走在全國前列,這種文化底蘊和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要求安徽書法事業的發展不能落後,我一定要努力重振安徽書法事業的輝煌,一定要弘揚徽派文化精神。經過幾年努力,應該說安徽書法發展的勢頭還是很好的,在全國書壇的影響越來越大,方方面面都還是很認可的。我回憶下擔任書協主席後的工作,可以大體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是“整合資源、為我所用”。書法是小道,書協力量十分有限,單靠書協力量,單靠財政撥付給書協的一點微薄經費,對開展書法活動、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必須要整合方方面面的社會資源為我所用。我工作的幾年,各種資源都得到了較好的利用,首先是領導資源,想法設法爭取領導的支持,調動領導的積極性。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對書協的重視程度,對書法事業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尤其是文聯的主要負責同志,省書協只要有活動,只要需要他們支援,當仁不讓;第二個是社會尤其是企業資源,調動了企業老闆們的積極性。我經常說,安徽書協現在開展任何活動,不存在沒有錢的問題,關鍵是要把活動辦好。只要開展活動,都會有企業主動要求來承辦來支持。我們開展的幾次大型活動,比如“行草書大展”、“鄧石如獎全國書法作品展”、“大禹頌全國書法作品展”等,都是靠社會力量和企業支持來完成的。第二句話是“開展活動、激發活力”。任何組織如果自顧自,肯定沒有活力,不能增強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這幾年安徽書協之所以充滿活力,就是因為我們想方設法開展了系列活動,包括中國書協大展、我們全省的書法展、各地各單位的等等,連續不斷,此起彼伏。有人說:“安徽書法事業走在全國前列。”我覺得倒不如說“安徽書壇在全國是較有活力的書壇”。借用言恭達先生在行草書展覽理論研討會上概括的幾句話:“安徽書壇朝氣蓬勃、活力四射、前景輝煌。”第三句話是“打造品牌,擴大影響”。活動要開展,品牌性的打造更重要,品牌活動能起到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除了一般普及型的活動外,學術性的、有品位、有檔次的活動更要搞。安徽書壇影響的逐步擴大,與我們開展一些品牌性的活動有很大關係,這些活動容易被人記住,容易擴大影響,比如,我們倡議開展了“中部六省書法聯展”,連續在六個省舉辦,在全國產生了很好的反響。去年在合肥舉辦了收關展和聯展座談會,會後,我們發表了《中部書法發展公約》,以公約性的形式將中部書法的發展固定下來,包括如何適應中部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來推進中部文化建設和書法事業,如何聯手舉辦活動,如何推進書法人才隊伍建設等等,為了使公約能落到實處,我們還建立了中部六省書協工作機制來進行保證。又比如“皖軍書法華夏行”,創意於2009年,第一屆於2010年在貴州舉行,是紅軍開始長征的地方,被譽為“書法界的長征”。每年走一到兩個省,相互交流與互動,第二站是四川,這裡是紅軍長征打勝仗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情況最複雜的省份。第三站北上晉京,展出的作品品質高、形式新,很有衝擊力,是皖軍書法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對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一種慶祝方式,使北京的書法同仁對安徽書法印象有了重新認識,這次活動被“書藝公社”網評選為“2012年最有影響力展覽”,排名第一位;第四句話是“抓住基層,協調推進”。我們不僅全省性的活動開展得多,也重視抓基層、打基礎,目前基層的書法活動也是開展得如火如荼。根據安徽書法發展的良好勢頭,我們於前年開始開展了兩年一次的“優秀市、縣、區書協”評比活動,每次評出先進市書協5個,先進縣、區書協15個,前不久進行了表彰獎勵。

張鵬:評選“優秀市、縣、區書協”依據什麼標準?

張:一個是必須要達到的基本標準:領導重視,組織健全,保障到位,開展活動基本正常。主要標準就是看開展活動的情況,出成果的情況,出人才的情況,為民服務的情況。活動方面是指開展了哪些活動,組織得怎樣,影響怎樣;出成果則是指在全國、全省大展中有沒有獲大獎、入展的,有沒有書家辦個展、出作品集的,作品集影響怎樣;書法惠民方面是指有沒有為人民服務;出人才方面,要看有沒有出現領軍式的、在全國有影響的人物。基礎標準是參考。

除了抓基層工作外,我們還注意了地區之間的協調性。安徽分為皖南、皖北、江淮等幾大區域,它們的書法發展不平衡,還有市與市之間也有不平衡現象。我們著重抓那些比較落後的地區和市,有些活動形式是讓先進的和落後的一起辦聯展,用一對一方式進行帶動。這都是為了區域發展的平衡和協調。第五句話是“凝聚力量,塑造形象”。無論任何協會和地區都要團結一致,這幾年我們提出的口號就是“打造一流書協,形成團結和諧,繁榮發展,有為有為安徽書壇新局面”。團結事關形象,只有團結才能幹事。所以安徽書壇這麼多年通過抓自身建設,形成了團結向上、和諧奮進、蓬勃發展的態勢,任何事情一拍即合,幹了就有成效。

胡:您在書法之外,有很繁重的行政領導職務,實際上在古代,明以前,書家也都是有行政職務的,明以後,才出現職業書家。您的工作也比較忙,平時是怎麼處理書法和工作之間的關係的?花在臨帖和創作上的時間大約有多少?

張:我的體會,當領導如果處理得好,不影響書法的學習和創作,或者說不太影響。我從參加工作以後,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工作八小時之內,不寫書法,不談書法,辦公室裡從來不擺書桌寫字,不接待書法界的朋友,接待時間都在八小時之外,辦公室以外。我感覺八小時之內就應該一心一意處理好公務,作為公務員,這是最基本的責任感。但是因為書法愛好必須要有時間保障,否則很難出成果,我只能發揚釘子精神,發揚電焊工人的精神,把零碎的時間焊接起來,形成整塊時間,八小時之外,其實也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具體辦法一是儘量減少應酬,將時間用於書法創作包括理論的學習。二是擠,擠早,早上起來寫寫字;擠中,午休時間用來寫字;擠晚,我睡眠不太好,正好用來寫字;擠休息日,我這個人沒有其他愛好,像唱歌、跳舞、打麻將、釣魚、郊遊等,都不愛好,就喜歡寫寫字。除了擠,第二個就是八小時之外如何利用的問題,儘量少做無用功,選取有利於自己創作,能豐富自己創作語言內涵的範本進行學習,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儘量提高創作的效率。這麼做,八小時之外也還是能取得一些成果的。

胡:我們都知道,創作實際上有一個思維連貫的問題,一段時間都在持續某種狀態,會更利於創作。所以想請教您:您將八小時之內和之外分得這麼開,每天都要在頭腦中進行狀態的割裂和轉換,這個是不是很有難度?

張:長期保持這種習慣,變成一種慣性了其實就很簡單。一進入工作環境就覺得馬上要工作了,因為面臨的都是會議、檔、事務,很自然地就該做工作。回來特別是進入書房後,環境變了,就同樣很自然地有一種衝動:覺得該寫字了。我當了領導幹部後,很多業餘時間實際上都在處理公共事務,佔用了大量時間,八小時很不夠,這樣就更要提高創作效率。我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創作方法,一是一旦有了創作衝動,就立即創作。人是需要這種創作衝動的,沒有這個而去刻意創作往往沒有效果,比如讀帖的時候,看著看著,就想創作。還有看展覽的時候,某個人的作品竟然是這樣寫的,就想到我該怎麼寫,然後回來馬上投入創作,這個時候的效果也會很好。再有就是讀文包括書法理論,很有可能當讀到古人哪一段話的時候,馬上就有衝動和靈感。我的好多作品都是在有衝動的狀態下完成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很多好的作品也是深思熟慮後產生的成果,必須在一定思維和創意的指揮下來進行創作。雖然時間有限,花在臨摹和創作上的整段時間不多,但那些零碎的時間可以去思考,去讀帖。甚至沒有帖的時候也可以進行純粹的思考,實際上有時候這比臨帖的效果還好。這就是人的思考的力量。所以一味臨帖而不發揮思考,即使有天賦也很難體現出來。讀、臨、思要結合起來。

胡:剛才您提了兩點很個人化的創作心得,應該說與您的工作性質和時間分配都有很大關係。可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儘管是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您的作品卻和所謂“老幹部體”絕然不同,顯示了很專業的素養,這也是您成為新皖派代表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時間這麼難得的情況下,您能保持這種狀態和水準,可能和您長期以來對理論的重視和投入也有很大關係。實事求是地說,理論和創作都達到一定高度的書法家在當代書壇還是非常少見的,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搞創作的缺乏思想與深度,搞理論的實踐工夫又很難服眾。所以想請您談談對理論與實踐關係的看法。

張:創作很重要,作為一個書法家,必須要靠作品說話,但是要搞好創作,不能沒有理論。理論對創作的支撐與支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學習古人的理論,還有一種是能從書法創作當中思考一些理論問題,能總結出一些理論,前提是自己能進行理論思考。有些人可能沒有總結成文字,但不等於他沒有理論,不等於他在創作中沒有理論思考,只是概括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形諸文字。我這麼多年來雖然很重視創作,但總是感到很不滿意,僅僅是能夠成為專業人士,但就書法創作的品味和藝術性而言,很欠缺。理論方面當然也很重視,因為我是學哲學出身的,本身就是學辯證法的,善於辯證思維。但是書法的理論總結離不開實踐,由於時間的限制,雖然有些理論思考,也寫了些文章,但理論成果並不豐富。創作和理論是相輔相成的,儘管我都不滿足,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對書法理論起了很大的幫助。我年輕的時候寫的純理論的東西比較多,後期也還是因為時間關係,我寫的是從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或者說叫心得更多些。理論思考對創作的幫助也是一樣的,創作並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有好多是在理論思考前提下或指導下的創作,這樣會更自覺、更有方向性,更利於創作水準的提高。我們經常講理論指導創作,這句話絕對是真理。在自覺狀態下的創作和無意狀態下的創作,最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張鵬:您剛才提了幾次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滿足,我想既然您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會有自己的一種理想,您覺自己寫成什麼樣的時候,才是讓自己滿意的效果?

張:我心中理想的作品,要既大氣,又雅氣,兩者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就是要充滿變化,書法氣象的營造,就是體現在豐富的變化當中,有矛盾,又能化解得很好。變化本身就包含著韻律和節奏感。第三就是作品能反映出豐富的文化氣象,能營造出非常高格調的氛圍和境界。

張鵬: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古代書法家,或者接近這種狀態的,您覺得有哪幾位?

張:古人當中,我感覺米芾信劄式的作品差不多是這個狀態。他的代表作雖然是《苕溪詩卷》和《蜀素帖》,但我更傾心他的信劄。還有王鐸的有些大尺幅作品也是。王羲之的作品可能雅的成份多一點。

胡:張先生的作品很重視形式感的把握,包括您的用章、小扇面裡的變化、章法形式等,都很有時代感。記得有人曾說過:古人留給我們的唯一的發展空間,就是線條和空間的形式。您在這方面是有自覺性的,尤其是對“勢”的把握和形式感的烘托。下面這個問題仍然還是回到您的雙重身份上了,您一直以一個公務員的標準在要求自己,是一名優秀的公務員。同時您也是當代官員中書法專業素養最好的書法家之一,古代文人這個身份則往往是重合的,這和農耕社會背景當然也有關係。您覺得在當代這種制度背景下,一面是從政,一面是藝術,該如何去相互“養”。再有,當一門藝術與實用結合得很緊的時候,其形式語言往往是不成熟的,我們現在越來越脫離實用了,您是否覺得書法的藝術性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張:古代書法的藝術性是在強調實用性的過程中得到純化的,歷史越往前推就與實用結合得更緊密。早期金文、甲骨的藝術性是後人逐漸挖掘出來的,當時的書寫者未必關照藝術性,但會無意識地賦予文字以藝術處理,這是愛美天性所致。到了魏晉時代,書法雖然有很強的實用性,但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是通過書法來表達自己的性情和對社會的看法、個人的精神狀態,也是從魏晉以後,人們才慢慢地認識到書法的藝術價值,進入到自覺狀態。現在書法的實用價值在弱化,在隱退,尤其是電腦的出現,文字書寫的很多實用功能都被電腦取代了,但是人們對書法藝術性的追求卻在提高。無論電腦多麼普及,資訊多麼發達,書法的實用性永遠都不會完全消失。比如寫一幅書法作品掛在廳堂,欣賞它並作為一種裝飾,這種行為本身就有實用性,只不過比以前有所降低而已。我個人判斷,未來書法的發展,書法的藝術性和實用性仍然是結合的,但書法中傳遞資訊等功能是逐漸弱化的,其藝術審美價值會更多一點。

胡:您的作品多為行草書,這種字體在文字表達和語義傳遞方面是較弱的,追求的是審美的純化。這和您對書法實用性、藝術性的解讀有一致的地方。您前面提到作品要大氣、雅氣,這是大的整體的方面,我發現在您的作品中還有很精到的一面,筆頭控制能力很強,您覺得筆頭工夫和作品所要表達的意蘊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張:搞書法創作首先要有筆頭工夫,這是基本功,但也不完全一個法度的問題,還有對創作規律的把握,不是說一味臨帖就能自然表達出自己的精神面貌。練筆頭工夫的目的,就是一旦有思想的時候,能保證通過創作表達出來,如果這個工夫不到位,就會陷入“有話說不出”的境地。要想通過創作來表達思想,必須要有扎實的工夫和表達手段。但是另一方面,有筆頭工夫不一定有話要說,作品不一定有意蘊、有格調、有品位。有的作品能看出作者的想法和創作指向,有的作品只能看出作者的工夫,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這是兩碼事。技近乎道,在道的層面,書法要能表達思想和精神狀態,能表達作者的感情,要靠作品氣象的營造。筆頭工夫和作品意蘊,實際上就是大效果和小效果的關係,大效果是作品的整體風貌、氣象、格調,小效果是細節。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將兩者結合得很好,有人只注意性情的表達而不鍛煉筆頭工夫,最後變成鬼畫符;有的基本功扎實,卻沒有想法,營造不出作品的氣象,這是匠人。

胡:這幾年書壇流行的風格是“新帖學”,前十年左右是“流行書風”,內容很豐富,流派很多樣。您怎麼看待流派現象?

張:社會多元,流派紛呈,是很正常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了人們思想解放、文藝繁榮的大背景。各種流派有各種流派的優勢。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也是書法熱的三十多年。我主張各流派相互借鑒、相互融通。作為書法創作,多層面把握、多方面借鑒、多流派參考總是好的,許多流派的創始者實際上也相容了其他流派的某些觀念,純粹的流派是不存在的。比如“新帖學”,雖然主要是繼承帖學,繼承“二王”,但很多人同時也在借鑒碑學,作品裡面會有意無意摻入碑學的方筆、古拙、大氣。還有“學院派”,注重書法創作的學術性,主張書法創作的文藝性,但它不是封閉的,其他流派好的東西都在借鑒。更典型的是民國時的那些“碑學”名家,很多都是從學帖開始的,只不過作品風格中體現了更多“碑學”的影響。包括“流行書風”,我並不一味反對,它對現代審美的把握,對意趣的追求,對造型和形式感的把握,筆墨語言的把握等都值得借鑒,但不能過,一旦變成為了形式而形式,為了趣味而趣味,就過猶不及。很多流行書風的名家其實是有非常深的傳統工夫的,當前有點魚龍混雜,一些沒多少筆墨工夫的人也冒充流行書風、現代派,加入這個陣營,這些人不能算是真正的流行書風。另有“古典派”,以純粹臨寫古人為目的,他們必須借鑒現代的東西,必須符合現代的審美,否則就成了寫字匠。總的來說,流派紛呈是好事,很正常,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胡: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寫字,不臨帖,與書法普及有一定關係。有一句話叫:不是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臨摹和創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請您談談。

張:書法是一門傳統的藝術。其實任何藝術都一樣,基因的東西不能丟。書法的基因或者說叫本體,只能來自古人,必須要臨帖,從臨帖中去傳承和感受。從古到今,書法藝術的審美標準之一就是要有古意,沒有古意的作品不是好作品。有些領導寫字,之所以被稱為“老幹部體”,就是因為不學古人,不臨帖,太自我,進入不了創作層面,僅僅是手寫體。但是光學古人呢,也談不上對傳統的發展和揚棄。傳統是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停在豐富,在發展。唐人對我們而言是傳統,但他們除了繼承唐以前的傳統,也有創造,否則沒有意義。宋、明清也一樣,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已有的傳統,所以必須要創新。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能創造出屬於時代的審美,是最大的貢獻。一味地創新不行,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必要必須的,也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當前真正能被認可的,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還很少,但是沒關係,當代人不認可,不等於後代人不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代一些人會被認為是名家大師。時代人看時代人,往往帶著有色眼鏡,看不清。

胡:我們把歷史人物鈣化了,看的都是優點。看當代人,則盡是缺點。

張:對對(笑)。

胡:這兩年書畫作品拍賣很火爆,天價作品頻頻產生,如《砥柱銘》等,這種藝術和金錢的結合現象,您怎麼看待。

張:古人墨蹟價格拍得高是正常的,體現了藝術品本身的珍貴價值,也體現了經濟繁榮的現象,兩者缺一都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歷史名家的作品具有不可複製性,帶有唯一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也會賦予它額外的價值。這種現象,可能會帶來市場的不規範,有亂象的成份,讓書法家也變得浮躁。所有的市場經濟國家都會經歷市場不規範、不成熟的階段,慢慢會走向正規。藝術界現在也逐漸認識到某些弊端,價格不是價值的真實反映,而是各種因素的疊加,如炒作、朋友捧場、單靠名頭、職務等,有識之士也在呼籲建立規範、成熟的藝術品拍賣運作機制,目前確實不太成熟。不成熟也有一個好處,通過這種假像,能讓社會認識到藝術品是有價值的,增強人們對藝術品的認識,對藝術家的尊重。我們不提倡,但也要客觀看待這種現象。

張學群作品

一路走來,書法方面如果還有點小小的收穫的話,就是毅力在起作用。其實人都有各種天賦,關鍵是能不能堅持,有沒有毅力。我的學書經歷大致就是如此。

我是2007年開始擔任安徽省書協主席的,之間擔任過5年副主席,更早之前則是安徽省直書畫家協會主席。我這個人是非常有責任心的,幹任何事情都特別認真,無論在什麼崗位都一樣。07年11月份選舉我擔任安徽省書協主席,上任後我就暗暗下定決心:安徽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省份,文化資源非常豐厚,安徽書法在八十年代初曾一度走在全國前列,這種文化底蘊和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要求安徽書法事業的發展不能落後,我一定要努力重振安徽書法事業的輝煌,一定要弘揚徽派文化精神。經過幾年努力,應該說安徽書法發展的勢頭還是很好的,在全國書壇的影響越來越大,方方面面都還是很認可的。我回憶下擔任書協主席後的工作,可以大體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是“整合資源、為我所用”。書法是小道,書協力量十分有限,單靠書協力量,單靠財政撥付給書協的一點微薄經費,對開展書法活動、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必須要整合方方面面的社會資源為我所用。我工作的幾年,各種資源都得到了較好的利用,首先是領導資源,想法設法爭取領導的支持,調動領導的積極性。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對書協的重視程度,對書法事業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尤其是文聯的主要負責同志,省書協只要有活動,只要需要他們支援,當仁不讓;第二個是社會尤其是企業資源,調動了企業老闆們的積極性。我經常說,安徽書協現在開展任何活動,不存在沒有錢的問題,關鍵是要把活動辦好。只要開展活動,都會有企業主動要求來承辦來支持。我們開展的幾次大型活動,比如“行草書大展”、“鄧石如獎全國書法作品展”、“大禹頌全國書法作品展”等,都是靠社會力量和企業支持來完成的。第二句話是“開展活動、激發活力”。任何組織如果自顧自,肯定沒有活力,不能增強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這幾年安徽書協之所以充滿活力,就是因為我們想方設法開展了系列活動,包括中國書協大展、我們全省的書法展、各地各單位的等等,連續不斷,此起彼伏。有人說:“安徽書法事業走在全國前列。”我覺得倒不如說“安徽書壇在全國是較有活力的書壇”。借用言恭達先生在行草書展覽理論研討會上概括的幾句話:“安徽書壇朝氣蓬勃、活力四射、前景輝煌。”第三句話是“打造品牌,擴大影響”。活動要開展,品牌性的打造更重要,品牌活動能起到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除了一般普及型的活動外,學術性的、有品位、有檔次的活動更要搞。安徽書壇影響的逐步擴大,與我們開展一些品牌性的活動有很大關係,這些活動容易被人記住,容易擴大影響,比如,我們倡議開展了“中部六省書法聯展”,連續在六個省舉辦,在全國產生了很好的反響。去年在合肥舉辦了收關展和聯展座談會,會後,我們發表了《中部書法發展公約》,以公約性的形式將中部書法的發展固定下來,包括如何適應中部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來推進中部文化建設和書法事業,如何聯手舉辦活動,如何推進書法人才隊伍建設等等,為了使公約能落到實處,我們還建立了中部六省書協工作機制來進行保證。又比如“皖軍書法華夏行”,創意於2009年,第一屆於2010年在貴州舉行,是紅軍開始長征的地方,被譽為“書法界的長征”。每年走一到兩個省,相互交流與互動,第二站是四川,這裡是紅軍長征打勝仗最多、時間跨度最長、情況最複雜的省份。第三站北上晉京,展出的作品品質高、形式新,很有衝擊力,是皖軍書法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對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一種慶祝方式,使北京的書法同仁對安徽書法印象有了重新認識,這次活動被“書藝公社”網評選為“2012年最有影響力展覽”,排名第一位;第四句話是“抓住基層,協調推進”。我們不僅全省性的活動開展得多,也重視抓基層、打基礎,目前基層的書法活動也是開展得如火如荼。根據安徽書法發展的良好勢頭,我們於前年開始開展了兩年一次的“優秀市、縣、區書協”評比活動,每次評出先進市書協5個,先進縣、區書協15個,前不久進行了表彰獎勵。

張鵬:評選“優秀市、縣、區書協”依據什麼標準?

張:一個是必須要達到的基本標準:領導重視,組織健全,保障到位,開展活動基本正常。主要標準就是看開展活動的情況,出成果的情況,出人才的情況,為民服務的情況。活動方面是指開展了哪些活動,組織得怎樣,影響怎樣;出成果則是指在全國、全省大展中有沒有獲大獎、入展的,有沒有書家辦個展、出作品集的,作品集影響怎樣;書法惠民方面是指有沒有為人民服務;出人才方面,要看有沒有出現領軍式的、在全國有影響的人物。基礎標準是參考。

除了抓基層工作外,我們還注意了地區之間的協調性。安徽分為皖南、皖北、江淮等幾大區域,它們的書法發展不平衡,還有市與市之間也有不平衡現象。我們著重抓那些比較落後的地區和市,有些活動形式是讓先進的和落後的一起辦聯展,用一對一方式進行帶動。這都是為了區域發展的平衡和協調。第五句話是“凝聚力量,塑造形象”。無論任何協會和地區都要團結一致,這幾年我們提出的口號就是“打造一流書協,形成團結和諧,繁榮發展,有為有為安徽書壇新局面”。團結事關形象,只有團結才能幹事。所以安徽書壇這麼多年通過抓自身建設,形成了團結向上、和諧奮進、蓬勃發展的態勢,任何事情一拍即合,幹了就有成效。

胡:您在書法之外,有很繁重的行政領導職務,實際上在古代,明以前,書家也都是有行政職務的,明以後,才出現職業書家。您的工作也比較忙,平時是怎麼處理書法和工作之間的關係的?花在臨帖和創作上的時間大約有多少?

張:我的體會,當領導如果處理得好,不影響書法的學習和創作,或者說不太影響。我從參加工作以後,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工作八小時之內,不寫書法,不談書法,辦公室裡從來不擺書桌寫字,不接待書法界的朋友,接待時間都在八小時之外,辦公室以外。我感覺八小時之內就應該一心一意處理好公務,作為公務員,這是最基本的責任感。但是因為書法愛好必須要有時間保障,否則很難出成果,我只能發揚釘子精神,發揚電焊工人的精神,把零碎的時間焊接起來,形成整塊時間,八小時之外,其實也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具體辦法一是儘量減少應酬,將時間用於書法創作包括理論的學習。二是擠,擠早,早上起來寫寫字;擠中,午休時間用來寫字;擠晚,我睡眠不太好,正好用來寫字;擠休息日,我這個人沒有其他愛好,像唱歌、跳舞、打麻將、釣魚、郊遊等,都不愛好,就喜歡寫寫字。除了擠,第二個就是八小時之外如何利用的問題,儘量少做無用功,選取有利於自己創作,能豐富自己創作語言內涵的範本進行學習,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儘量提高創作的效率。這麼做,八小時之外也還是能取得一些成果的。

胡:我們都知道,創作實際上有一個思維連貫的問題,一段時間都在持續某種狀態,會更利於創作。所以想請教您:您將八小時之內和之外分得這麼開,每天都要在頭腦中進行狀態的割裂和轉換,這個是不是很有難度?

張:長期保持這種習慣,變成一種慣性了其實就很簡單。一進入工作環境就覺得馬上要工作了,因為面臨的都是會議、檔、事務,很自然地就該做工作。回來特別是進入書房後,環境變了,就同樣很自然地有一種衝動:覺得該寫字了。我當了領導幹部後,很多業餘時間實際上都在處理公共事務,佔用了大量時間,八小時很不夠,這樣就更要提高創作效率。我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創作方法,一是一旦有了創作衝動,就立即創作。人是需要這種創作衝動的,沒有這個而去刻意創作往往沒有效果,比如讀帖的時候,看著看著,就想創作。還有看展覽的時候,某個人的作品竟然是這樣寫的,就想到我該怎麼寫,然後回來馬上投入創作,這個時候的效果也會很好。再有就是讀文包括書法理論,很有可能當讀到古人哪一段話的時候,馬上就有衝動和靈感。我的好多作品都是在有衝動的狀態下完成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很多好的作品也是深思熟慮後產生的成果,必須在一定思維和創意的指揮下來進行創作。雖然時間有限,花在臨摹和創作上的整段時間不多,但那些零碎的時間可以去思考,去讀帖。甚至沒有帖的時候也可以進行純粹的思考,實際上有時候這比臨帖的效果還好。這就是人的思考的力量。所以一味臨帖而不發揮思考,即使有天賦也很難體現出來。讀、臨、思要結合起來。

胡:剛才您提了兩點很個人化的創作心得,應該說與您的工作性質和時間分配都有很大關係。可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儘管是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您的作品卻和所謂“老幹部體”絕然不同,顯示了很專業的素養,這也是您成為新皖派代表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時間這麼難得的情況下,您能保持這種狀態和水準,可能和您長期以來對理論的重視和投入也有很大關係。實事求是地說,理論和創作都達到一定高度的書法家在當代書壇還是非常少見的,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搞創作的缺乏思想與深度,搞理論的實踐工夫又很難服眾。所以想請您談談對理論與實踐關係的看法。

張:創作很重要,作為一個書法家,必須要靠作品說話,但是要搞好創作,不能沒有理論。理論對創作的支撐與支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學習古人的理論,還有一種是能從書法創作當中思考一些理論問題,能總結出一些理論,前提是自己能進行理論思考。有些人可能沒有總結成文字,但不等於他沒有理論,不等於他在創作中沒有理論思考,只是概括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形諸文字。我這麼多年來雖然很重視創作,但總是感到很不滿意,僅僅是能夠成為專業人士,但就書法創作的品味和藝術性而言,很欠缺。理論方面當然也很重視,因為我是學哲學出身的,本身就是學辯證法的,善於辯證思維。但是書法的理論總結離不開實踐,由於時間的限制,雖然有些理論思考,也寫了些文章,但理論成果並不豐富。創作和理論是相輔相成的,儘管我都不滿足,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對書法理論起了很大的幫助。我年輕的時候寫的純理論的東西比較多,後期也還是因為時間關係,我寫的是從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或者說叫心得更多些。理論思考對創作的幫助也是一樣的,創作並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有好多是在理論思考前提下或指導下的創作,這樣會更自覺、更有方向性,更利於創作水準的提高。我們經常講理論指導創作,這句話絕對是真理。在自覺狀態下的創作和無意狀態下的創作,最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張鵬:您剛才提了幾次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滿足,我想既然您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會有自己的一種理想,您覺自己寫成什麼樣的時候,才是讓自己滿意的效果?

張:我心中理想的作品,要既大氣,又雅氣,兩者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就是要充滿變化,書法氣象的營造,就是體現在豐富的變化當中,有矛盾,又能化解得很好。變化本身就包含著韻律和節奏感。第三就是作品能反映出豐富的文化氣象,能營造出非常高格調的氛圍和境界。

張鵬: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古代書法家,或者接近這種狀態的,您覺得有哪幾位?

張:古人當中,我感覺米芾信劄式的作品差不多是這個狀態。他的代表作雖然是《苕溪詩卷》和《蜀素帖》,但我更傾心他的信劄。還有王鐸的有些大尺幅作品也是。王羲之的作品可能雅的成份多一點。

胡:張先生的作品很重視形式感的把握,包括您的用章、小扇面裡的變化、章法形式等,都很有時代感。記得有人曾說過:古人留給我們的唯一的發展空間,就是線條和空間的形式。您在這方面是有自覺性的,尤其是對“勢”的把握和形式感的烘托。下面這個問題仍然還是回到您的雙重身份上了,您一直以一個公務員的標準在要求自己,是一名優秀的公務員。同時您也是當代官員中書法專業素養最好的書法家之一,古代文人這個身份則往往是重合的,這和農耕社會背景當然也有關係。您覺得在當代這種制度背景下,一面是從政,一面是藝術,該如何去相互“養”。再有,當一門藝術與實用結合得很緊的時候,其形式語言往往是不成熟的,我們現在越來越脫離實用了,您是否覺得書法的藝術性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張:古代書法的藝術性是在強調實用性的過程中得到純化的,歷史越往前推就與實用結合得更緊密。早期金文、甲骨的藝術性是後人逐漸挖掘出來的,當時的書寫者未必關照藝術性,但會無意識地賦予文字以藝術處理,這是愛美天性所致。到了魏晉時代,書法雖然有很強的實用性,但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是通過書法來表達自己的性情和對社會的看法、個人的精神狀態,也是從魏晉以後,人們才慢慢地認識到書法的藝術價值,進入到自覺狀態。現在書法的實用價值在弱化,在隱退,尤其是電腦的出現,文字書寫的很多實用功能都被電腦取代了,但是人們對書法藝術性的追求卻在提高。無論電腦多麼普及,資訊多麼發達,書法的實用性永遠都不會完全消失。比如寫一幅書法作品掛在廳堂,欣賞它並作為一種裝飾,這種行為本身就有實用性,只不過比以前有所降低而已。我個人判斷,未來書法的發展,書法的藝術性和實用性仍然是結合的,但書法中傳遞資訊等功能是逐漸弱化的,其藝術審美價值會更多一點。

胡:您的作品多為行草書,這種字體在文字表達和語義傳遞方面是較弱的,追求的是審美的純化。這和您對書法實用性、藝術性的解讀有一致的地方。您前面提到作品要大氣、雅氣,這是大的整體的方面,我發現在您的作品中還有很精到的一面,筆頭控制能力很強,您覺得筆頭工夫和作品所要表達的意蘊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張:搞書法創作首先要有筆頭工夫,這是基本功,但也不完全一個法度的問題,還有對創作規律的把握,不是說一味臨帖就能自然表達出自己的精神面貌。練筆頭工夫的目的,就是一旦有思想的時候,能保證通過創作表達出來,如果這個工夫不到位,就會陷入“有話說不出”的境地。要想通過創作來表達思想,必須要有扎實的工夫和表達手段。但是另一方面,有筆頭工夫不一定有話要說,作品不一定有意蘊、有格調、有品位。有的作品能看出作者的想法和創作指向,有的作品只能看出作者的工夫,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這是兩碼事。技近乎道,在道的層面,書法要能表達思想和精神狀態,能表達作者的感情,要靠作品氣象的營造。筆頭工夫和作品意蘊,實際上就是大效果和小效果的關係,大效果是作品的整體風貌、氣象、格調,小效果是細節。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將兩者結合得很好,有人只注意性情的表達而不鍛煉筆頭工夫,最後變成鬼畫符;有的基本功扎實,卻沒有想法,營造不出作品的氣象,這是匠人。

胡:這幾年書壇流行的風格是“新帖學”,前十年左右是“流行書風”,內容很豐富,流派很多樣。您怎麼看待流派現象?

張:社會多元,流派紛呈,是很正常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了人們思想解放、文藝繁榮的大背景。各種流派有各種流派的優勢。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也是書法熱的三十多年。我主張各流派相互借鑒、相互融通。作為書法創作,多層面把握、多方面借鑒、多流派參考總是好的,許多流派的創始者實際上也相容了其他流派的某些觀念,純粹的流派是不存在的。比如“新帖學”,雖然主要是繼承帖學,繼承“二王”,但很多人同時也在借鑒碑學,作品裡面會有意無意摻入碑學的方筆、古拙、大氣。還有“學院派”,注重書法創作的學術性,主張書法創作的文藝性,但它不是封閉的,其他流派好的東西都在借鑒。更典型的是民國時的那些“碑學”名家,很多都是從學帖開始的,只不過作品風格中體現了更多“碑學”的影響。包括“流行書風”,我並不一味反對,它對現代審美的把握,對意趣的追求,對造型和形式感的把握,筆墨語言的把握等都值得借鑒,但不能過,一旦變成為了形式而形式,為了趣味而趣味,就過猶不及。很多流行書風的名家其實是有非常深的傳統工夫的,當前有點魚龍混雜,一些沒多少筆墨工夫的人也冒充流行書風、現代派,加入這個陣營,這些人不能算是真正的流行書風。另有“古典派”,以純粹臨寫古人為目的,他們必須借鑒現代的東西,必須符合現代的審美,否則就成了寫字匠。總的來說,流派紛呈是好事,很正常,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胡: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寫字,不臨帖,與書法普及有一定關係。有一句話叫:不是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臨摹和創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請您談談。

張:書法是一門傳統的藝術。其實任何藝術都一樣,基因的東西不能丟。書法的基因或者說叫本體,只能來自古人,必須要臨帖,從臨帖中去傳承和感受。從古到今,書法藝術的審美標準之一就是要有古意,沒有古意的作品不是好作品。有些領導寫字,之所以被稱為“老幹部體”,就是因為不學古人,不臨帖,太自我,進入不了創作層面,僅僅是手寫體。但是光學古人呢,也談不上對傳統的發展和揚棄。傳統是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停在豐富,在發展。唐人對我們而言是傳統,但他們除了繼承唐以前的傳統,也有創造,否則沒有意義。宋、明清也一樣,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已有的傳統,所以必須要創新。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能創造出屬於時代的審美,是最大的貢獻。一味地創新不行,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必要必須的,也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當前真正能被認可的,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還很少,但是沒關係,當代人不認可,不等於後代人不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代一些人會被認為是名家大師。時代人看時代人,往往帶著有色眼鏡,看不清。

胡:我們把歷史人物鈣化了,看的都是優點。看當代人,則盡是缺點。

張:對對(笑)。

胡:這兩年書畫作品拍賣很火爆,天價作品頻頻產生,如《砥柱銘》等,這種藝術和金錢的結合現象,您怎麼看待。

張:古人墨蹟價格拍得高是正常的,體現了藝術品本身的珍貴價值,也體現了經濟繁榮的現象,兩者缺一都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歷史名家的作品具有不可複製性,帶有唯一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也會賦予它額外的價值。這種現象,可能會帶來市場的不規範,有亂象的成份,讓書法家也變得浮躁。所有的市場經濟國家都會經歷市場不規範、不成熟的階段,慢慢會走向正規。藝術界現在也逐漸認識到某些弊端,價格不是價值的真實反映,而是各種因素的疊加,如炒作、朋友捧場、單靠名頭、職務等,有識之士也在呼籲建立規範、成熟的藝術品拍賣運作機制,目前確實不太成熟。不成熟也有一個好處,通過這種假像,能讓社會認識到藝術品是有價值的,增強人們對藝術品的認識,對藝術家的尊重。我們不提倡,但也要客觀看待這種現象。

張學群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