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百行征信與中國征信的未來

【財新網】(專欄作家 劉新海)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 征信系統對於經濟的健康發展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金融領域而言, 征信系統可以說是金融資訊的高速公路, 各種金融信貸平臺, 可以理解成各種交通工具, 風控就是駕駛技術。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征信系統做基礎, 再好的駕駛技術也是沒有意義。

2017年4月21日, 央行征信管理局舉行個人資訊保護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宣佈全國八家個人征信機構沒有一家合格, 給征信業帶來很大的衝擊, 震撼至今。 時隔一年, 中國征信領域發生一些變化,

引起社會的關注, 本文將圍繞一些重要的征信現象簡單來討論一下中國的征信問題, 並展望一下中國征信的未來。

央行征信系統:非贏利、非市場化的國家基礎資料庫

中國征信體系的起步是從2006年設立央行征信中心(維護央行征信系統)開始, 從征信機構、征信監管者、資料提供商、征信使用者、資料主體這些角度來看, 形成基本的中國征信行業格局, 如圖一所示。

圖一 中國征信體系(2006-2017)

央行征信中心是2018年之前國內唯一的一個官方征信機構, 央行征信系統的名稱是國家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 雖然定位為國家級的基礎資料庫, 但央行征信中心實質上就是肩負著為市場化信貸機構提供征信服務的征信機構。

央行征信中心具有非常獨特的一面, 它既具有個人征信系統和企業征信系統功能, 還承擔央行信貸登記系統(服務於央行監管)的作用。 目前它的征信資料覆蓋約四億消費者和兩千多萬企業的信貸記錄, 提供的主要征信產品有(個人和企業)的信用報告,

個人信用報告數位解讀(實際上就是個人信用評分)和企業關聯關係查詢。

央行征信中心在成立之初, 在很短時間內就把全國銀行的信貸資料進行採集和整合, 在解決處理信貸金融風險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幅度降低銀行信貸的不良率, 同時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 清華大學課題小組研究顯示, 央行征信系統促進了GDP0.33%的增長。

同時, 央行征信中心也存在一些問題, 有的與金融市場環境有關, 有的是自身體制的問題。 因為央行征信中心是一個非贏利, 非市場化的國家事業單位, 而不是獨立的商業機構。

首先是整個金融市場服務不完善, 金融信貸服務供給不足, 2/3的消費者和大量小微企業無法從信貸機構獲得貸款,

導致央行征信系統覆蓋的人群和企業有限。

其次與金融機構監管範圍有關係, 央行征信中心服務的物件直接受到監管的金融機構, 即僅限於持牌的金融機關, 對於沒有受到監管的新金融機構, 央行征信中心按照監管規定, 無法為其提供服務。

再次是自身的體制問題, 非贏利、非市場化的定位, 導致其無法高效率地運行, 提供更多的征信服務。 深層次的原因是央行征信系統作為國家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主要任務是採集征信資料和生成最基本的征信產品-信用報告, 期望其能夠像美國的三大個人征信機構(盈利性的, 市場化運作)一樣每年能研發出上百個征信產品也的確是勉為其難。

征信“大躍進”(2015-2017):互聯網金融泡沫的衍生品

從2015年到2017年, 可以稱為是征信大躍進的三年。 征信屬於相對比較小眾的行業領域, 在中國引起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無論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東南亞等新興國家, 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征信能這麼大幅度的引起社會大眾關注、促使許多新金融機構、大資料公司、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 在這三年裡, 各種背景的征信機構紛紛成立,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本投入, 所以稱之為征信大躍進。

這種現象的發生並非偶然, 首先和國內的互聯網金融與大資料泡沫密切相關, 在“征信行業躺著賺錢”的社會輿論刺激下, 以及“先開槍, 再瞄準”的互聯網思維引導下, 大量的新興機構在不瞭解征信商業本質的情況下湧入征信行業尋找商機。 其次是因為互聯網金融和消費金融的興起,這些新金融機構需要征信服務,央行征信中心或者由於覆蓋人群不足沒法給他們提供直接服務的,或者提供的服務不夠。

另外一方面,雖然國內只有1/3的消費者有傳統信貸資料,但進入大資料和互聯網經濟時代,消費者有豐富的其它非信貸信用資料或者其它信用相關資料。將央行征信系統、三大電信運營商、微信、支付寶和京東等消費者的資料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三大電信運營商和微信的活躍用戶遠遠超過央行征信系統覆蓋的信貸人群,這些替代資料是可以用來輔助信用分析。

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央行監管層面對市場化征信開始有所鬆動。首先從個人征信來說,央行在2015年1月5日通知八家個人征信機構準備征信工作,掀起征信建設高潮的序幕。其中,大量的互聯網,大資料等高科技公司和新興的金融機構都要開展征信業務,特別是個人征信,這也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背景的獨特現象。

其次從企業征信來講,目前國內約有130家企業征信機構備案,但這些機構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商業模式單一。而整個社會,有約50萬家公司的名稱中包含征信的字眼,積極涉足征信業。

同時征信公司也獲得資本市場的熱捧,甚至還出現一些證券分析師推出的“中國征信第一股”的咄咄怪事。

這種全社會的征信大躍進式行業投入存在著明顯的弊端。首先大量機構湧入征信領域有著很大的盲目性,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大量的資金。其次導致“征信”概念的混亂,造成了征信概念滿天飛。征信與風控混淆不清,很多人理解的征信其實是風控,而且“一切資料皆信用”,只要有點資料都想著開始做征信,征信機構變得沒有門檻了。

為什麼征信大躍進這個泡沫滅掉了?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的加強,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整治的不斷展開和深化。同時征信行業的專業性和積累性的特點使這些機構的大量投入不能很快地變現

征信大躍進的背後,是我們對征信本質的理解欠缺。征信系統建設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前期大量地投入,需要和先進的資訊技術進行整合,而且具有一定的專業門檻,並非適合許多企業參與,並非能夠短期見效。

對征信大躍進這種現象值得深入地反思,個人征信產品是有公共屬性的商業化產品,那麼民營征信機構如何保證公信力?如何做一個有責任的公司?如何保證消費者的權益?保證公平正義,贏得監管層、傳統金融機構的信任?

百行征信啟航:未來新金融的基石,任重道遠

百行征信(信聯),這是一個最近比較熱的話題。百行征信作為第一家拿到個人征信牌照的機構,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國外的主流媒體像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的金融時報,和國內的許多權威媒體連續追蹤報導,對百行征信進行解讀和展望。甚至還有很多大資料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也想加入這個百行征信。

百行征信有它的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因為它有央行背景,這一點對於開展具有公共屬性的個人征信服務來說,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民營征信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其次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征信服務目前基本上是空白,百行征信的未來業務開展有很大的空間。同時百行征信的企業定位,也會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走得遠一點。

但百行征信的未來仍存在很多挑戰:一是能否制定長效的商業機制,例如不完全利用央行的行政權力把資料搜集上來,用商業的力量讓不太成熟的新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資訊共用。二是能否充分利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讓征信系統更加有效率,能夠及時開發出一些更加滿足實際需要的產品。三是結合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先進的資訊技術做一些創新,滿足未來飛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經濟的需要。

圖二 中國(個人)征信體系(2018)

2018年之後隨著百行征信的啟航,中國的征信體系發生了真正的變化,如圖二所示。可以看出,新成立的百行征信在覆蓋信貸人群和新金融機構上將作出重要貢獻,但是能不能成為一個有效率的征信體系,還需要時間的驗證,還有待觀察。建成一個高效的征信系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簡單地把資料搜集整合成信用報告,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和業務積累,需要大量的征信產品研發投入,更重要的是商業遊戲規則和激勵機制的制定。

對於百行征信的未來,既不能因為其天然的優勢期望過高,也不能因為其面臨的挑戰而過度悲觀,作為互聯網經濟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大家應該群策群力,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我們每一個消費者。

未來中國征信:繼續探索,繼續完善,尋找市場和政府的平衡點

縱觀現實,目前的征信服務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經濟是不匹配的,不僅缺乏豐富的征信產品和服務,甚至還沒有向全社會提供類似美國FICO評分一樣可以用於基本自動化信用決策的信用評分,因此中國征信格局並未成型,還沒有走向成熟,還需要繼續探索。特別是(個人)征信產品是一個半公共屬性的商業產品,需要政府的監管和市場的參與,兼顧公平和效率。美國作為全球的征信最發達的國家,就充分發揮了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我國的特點是強勢的政府,活躍的市場,如何把這兩方面有效地結合起來,雙輪驅動中國征信體系建設?由於經濟發展階段等原因,感覺目前還需要繼續尋找征信體系建設中政府和市場的最佳平衡點,未來可能會繼續博弈。

未來個人資訊保護對個人征信衝擊也會比較大。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征信或者是風控的機會在於,一是強勁的市場需求,二是相對寬鬆的個人資訊保護政策。但是目前似乎有種趨勢,某些(個人資訊保護)政策研究人員,沒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不考慮大資料企業真正運營的情況,計畫全盤引進歐盟最新出臺的個人資料保護措施(GDPR)。過於苛嚴和不切實際的個人資訊保護,對個人征信,對風控都是很大的挑戰。

企業征信繼續面臨挑戰。國內目前註冊了將近130多個企業征信公司,相比個人征信來說,企業征信的特點是業務非標性,資訊維度比較高,信用評估情況也比較複雜。目前企業征信的基本商業模式還存在很大的挑戰,即使央行有很多的企業征信資料,但是企業征信的產品仍很難推出來,因為業務理解和產品開發難度還是相當大。

另一方面,國內的征信也面臨一些新機遇。雖然國內消費者缺乏傳統的信貸資料,但是有很多豐富的非信貸信用資料,或者信用相關的資料。比如電信資料、支付資料、社交資料、電商數據和心理測量資料等。過去幾年,互聯網金融公司也開始開發和利用這些非信貸類信用資訊進行風控,但是每個公司都要自己投入,資料太分散而且成本很高。其實可以從征信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通過一些專業化的機構把資料整合,提供一些通用的基礎產品,降低風控成本,提高效率。服務於不同消費場景的專業征信機構也是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向。

作者曾提出非金融征信平臺的政策建議。電信資料不僅能反映消費者的經濟活躍性,也有“先用後買”的征信含義在裡面。根據國內目前的情況,有必要建立一個基於電信運營商數據的征信平臺,不僅可以解決電信運營商內部的信用風險問題,也可以對外輸出,作為一個基礎的征信平臺給信貸機構提供服務,而且,可以還為很多“先用後買”的互聯網經濟提供征信服務。

圖三 基於電信運營商數據的征信平臺

未來征信行業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會產生一些聯繫。從2003年開始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中國特有的,征信體系目前是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部分。政府希望通過信用管理的一些機制用於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範圍更廣,不限於金融領域,2020年的目標是初步建成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未來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征信繼續會有交叉、聯繫,但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前面提到的50萬個征信公司,2017年4月21日之後,部分公司改名了,把征信改為信用,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靠攏。

中國征信業的未來充滿了挑戰,也面臨著機遇。面對現實,中國的征信服務還是比較滯後,中國的征信業還未走向成熟。但是創新、專業精神以及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將為中國征信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活力。■

作者為某大型金融機構副研究員、《征信與大資料》作者。北京大資料研究院李銘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其次是因為互聯網金融和消費金融的興起,這些新金融機構需要征信服務,央行征信中心或者由於覆蓋人群不足沒法給他們提供直接服務的,或者提供的服務不夠。

另外一方面,雖然國內只有1/3的消費者有傳統信貸資料,但進入大資料和互聯網經濟時代,消費者有豐富的其它非信貸信用資料或者其它信用相關資料。將央行征信系統、三大電信運營商、微信、支付寶和京東等消費者的資料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三大電信運營商和微信的活躍用戶遠遠超過央行征信系統覆蓋的信貸人群,這些替代資料是可以用來輔助信用分析。

在上述因素的推動下,央行監管層面對市場化征信開始有所鬆動。首先從個人征信來說,央行在2015年1月5日通知八家個人征信機構準備征信工作,掀起征信建設高潮的序幕。其中,大量的互聯網,大資料等高科技公司和新興的金融機構都要開展征信業務,特別是個人征信,這也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背景的獨特現象。

其次從企業征信來講,目前國內約有130家企業征信機構備案,但這些機構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商業模式單一。而整個社會,有約50萬家公司的名稱中包含征信的字眼,積極涉足征信業。

同時征信公司也獲得資本市場的熱捧,甚至還出現一些證券分析師推出的“中國征信第一股”的咄咄怪事。

這種全社會的征信大躍進式行業投入存在著明顯的弊端。首先大量機構湧入征信領域有著很大的盲目性,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大量的資金。其次導致“征信”概念的混亂,造成了征信概念滿天飛。征信與風控混淆不清,很多人理解的征信其實是風控,而且“一切資料皆信用”,只要有點資料都想著開始做征信,征信機構變得沒有門檻了。

為什麼征信大躍進這個泡沫滅掉了?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的加強,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整治的不斷展開和深化。同時征信行業的專業性和積累性的特點使這些機構的大量投入不能很快地變現

征信大躍進的背後,是我們對征信本質的理解欠缺。征信系統建設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前期大量地投入,需要和先進的資訊技術進行整合,而且具有一定的專業門檻,並非適合許多企業參與,並非能夠短期見效。

對征信大躍進這種現象值得深入地反思,個人征信產品是有公共屬性的商業化產品,那麼民營征信機構如何保證公信力?如何做一個有責任的公司?如何保證消費者的權益?保證公平正義,贏得監管層、傳統金融機構的信任?

百行征信啟航:未來新金融的基石,任重道遠

百行征信(信聯),這是一個最近比較熱的話題。百行征信作為第一家拿到個人征信牌照的機構,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國外的主流媒體像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的金融時報,和國內的許多權威媒體連續追蹤報導,對百行征信進行解讀和展望。甚至還有很多大資料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也想加入這個百行征信。

百行征信有它的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公信力,因為它有央行背景,這一點對於開展具有公共屬性的個人征信服務來說,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民營征信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其次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征信服務目前基本上是空白,百行征信的未來業務開展有很大的空間。同時百行征信的企業定位,也會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走得遠一點。

但百行征信的未來仍存在很多挑戰:一是能否制定長效的商業機制,例如不完全利用央行的行政權力把資料搜集上來,用商業的力量讓不太成熟的新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資訊共用。二是能否充分利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讓征信系統更加有效率,能夠及時開發出一些更加滿足實際需要的產品。三是結合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先進的資訊技術做一些創新,滿足未來飛速發展的中國互聯網經濟的需要。

圖二 中國(個人)征信體系(2018)

2018年之後隨著百行征信的啟航,中國的征信體系發生了真正的變化,如圖二所示。可以看出,新成立的百行征信在覆蓋信貸人群和新金融機構上將作出重要貢獻,但是能不能成為一個有效率的征信體系,還需要時間的驗證,還有待觀察。建成一個高效的征信系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簡單地把資料搜集整合成信用報告,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和業務積累,需要大量的征信產品研發投入,更重要的是商業遊戲規則和激勵機制的制定。

對於百行征信的未來,既不能因為其天然的優勢期望過高,也不能因為其面臨的挑戰而過度悲觀,作為互聯網經濟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大家應該群策群力,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我們每一個消費者。

未來中國征信:繼續探索,繼續完善,尋找市場和政府的平衡點

縱觀現實,目前的征信服務和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經濟是不匹配的,不僅缺乏豐富的征信產品和服務,甚至還沒有向全社會提供類似美國FICO評分一樣可以用於基本自動化信用決策的信用評分,因此中國征信格局並未成型,還沒有走向成熟,還需要繼續探索。特別是(個人)征信產品是一個半公共屬性的商業產品,需要政府的監管和市場的參與,兼顧公平和效率。美國作為全球的征信最發達的國家,就充分發揮了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我國的特點是強勢的政府,活躍的市場,如何把這兩方面有效地結合起來,雙輪驅動中國征信體系建設?由於經濟發展階段等原因,感覺目前還需要繼續尋找征信體系建設中政府和市場的最佳平衡點,未來可能會繼續博弈。

未來個人資訊保護對個人征信衝擊也會比較大。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征信或者是風控的機會在於,一是強勁的市場需求,二是相對寬鬆的個人資訊保護政策。但是目前似乎有種趨勢,某些(個人資訊保護)政策研究人員,沒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不考慮大資料企業真正運營的情況,計畫全盤引進歐盟最新出臺的個人資料保護措施(GDPR)。過於苛嚴和不切實際的個人資訊保護,對個人征信,對風控都是很大的挑戰。

企業征信繼續面臨挑戰。國內目前註冊了將近130多個企業征信公司,相比個人征信來說,企業征信的特點是業務非標性,資訊維度比較高,信用評估情況也比較複雜。目前企業征信的基本商業模式還存在很大的挑戰,即使央行有很多的企業征信資料,但是企業征信的產品仍很難推出來,因為業務理解和產品開發難度還是相當大。

另一方面,國內的征信也面臨一些新機遇。雖然國內消費者缺乏傳統的信貸資料,但是有很多豐富的非信貸信用資料,或者信用相關的資料。比如電信資料、支付資料、社交資料、電商數據和心理測量資料等。過去幾年,互聯網金融公司也開始開發和利用這些非信貸類信用資訊進行風控,但是每個公司都要自己投入,資料太分散而且成本很高。其實可以從征信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通過一些專業化的機構把資料整合,提供一些通用的基礎產品,降低風控成本,提高效率。服務於不同消費場景的專業征信機構也是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向。

作者曾提出非金融征信平臺的政策建議。電信資料不僅能反映消費者的經濟活躍性,也有“先用後買”的征信含義在裡面。根據國內目前的情況,有必要建立一個基於電信運營商數據的征信平臺,不僅可以解決電信運營商內部的信用風險問題,也可以對外輸出,作為一個基礎的征信平臺給信貸機構提供服務,而且,可以還為很多“先用後買”的互聯網經濟提供征信服務。

圖三 基於電信運營商數據的征信平臺

未來征信行業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會產生一些聯繫。從2003年開始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中國特有的,征信體系目前是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部分。政府希望通過信用管理的一些機制用於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範圍更廣,不限於金融領域,2020年的目標是初步建成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未來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征信繼續會有交叉、聯繫,但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前面提到的50萬個征信公司,2017年4月21日之後,部分公司改名了,把征信改為信用,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靠攏。

中國征信業的未來充滿了挑戰,也面臨著機遇。面對現實,中國的征信服務還是比較滯後,中國的征信業還未走向成熟。但是創新、專業精神以及政府與市場的平衡將為中國征信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活力。■

作者為某大型金融機構副研究員、《征信與大資料》作者。北京大資料研究院李銘博士對本文亦有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