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好的壺,通常有氣息!

講究點兒的喝茶, 具有儀式感:取八方佳器, 選應合四時調攝之茶品, 各司其職, 各盡其美, 賞茶形, 嗅茶香, 品茶味, 謂之耳鼻心口同樂。

好壺如好茶, 不止有視覺和觸覺, 同樣有嗅覺上的體驗。

很多人做的壺是沒有氣息的, 方是呆板的方, 圓是萎靡的圓, 筋紋不勁道, 花器更是了無生趣。 氣息來自於生命的勢能。 沒有生命的氣息, 徒具形式, 很難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好的壺應該有著和中國文化的底色一樣的氣息。

“我懷念中國文化的秋天氣息, 老子、莊子、屈子、佛經到唐宋傳奇, 再到《金瓶梅》, 以及稍後的《紅樓夢》, 都有夏天老去的秋天氣息。 ”

華麗繁縟的錯彩鏤金是膏潤厚味, 也是濃油赤醬, 一種更高境界的氣味當“發纖穠于簡古, 寄至味於淡泊”,

沁漫著種種參不透、辨不明的滋味。

清初 陳鳴遠制 紫砂南瓜壺

我在很多老壺裡都嗅到了這種氣味。

陳鳴遠的南瓜壺, 讓我想起兒時夏天的清晨, 母親熱衷用南瓜同糯米熬粥, 味覺的質樸和嗅覺的清香, 一直綿延至今日, 每看此壺, 都覺得有絲絲甜味在舌下回轉。

楊鳳年制風卷葵

楊鳳年的風卷葵, 那是一片充沛的氣場, 風中舞動的葵花, 像躍動的火苗。 它的氣味是任何一種花卉都不具備的, 含著陽光氣息的香味, 帶著我的思緒汪洋四溢的馳騁八極。

清 瞿子冶三絶 蘭竹圖石瓢壺

瞿子冶刻繪的子冶石瓢, 通轉的竹枝, 氣貞而靜, 能令人解酲醒睡。 後世亦有通刻梅花的佳作, 暗香浮動, 孤標別韻, 頓覺一股清逸上升至肺腑間, 隔夜的宿氣漸漸消弭無形。

視覺只是制壺人所有感官的一道視窗,開啟了這扇窗,繼而調動起手、鼻、舌、身。觸覺、嗅覺、聽覺等等都跟著一起活躍起來了。

我讀顧景舟傳記《布衣壺宗》,其實也是對顧壺氣味的追尋。顧壺裡有儒家氣味,儒家崇拜充實,顧壺正派而肅穆,單純的線條是一種質樸的莊重,莊重裡又有神的靈性。有才華底蘊支撐,那股氣味不慌不忙,不張不揚,有特定的林下風流,那是來自時間深處的奇香,在隱約之間 ,利於輕嗅,不宜猛吸。

玩壺歲短,不過初入壺門,紫砂壺於我而言,不僅是體用功能,也是一次次對氣息的感知。並且也有幸感知到了各種氣味——錦繡氣、金石氣、玉磐氣、蔬筍氣……

好的壺,通常有氣息,彌漫其中的那種舒緩,在我看來,可謂這個時代的一道逆流。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

視覺只是制壺人所有感官的一道視窗,開啟了這扇窗,繼而調動起手、鼻、舌、身。觸覺、嗅覺、聽覺等等都跟著一起活躍起來了。

我讀顧景舟傳記《布衣壺宗》,其實也是對顧壺氣味的追尋。顧壺裡有儒家氣味,儒家崇拜充實,顧壺正派而肅穆,單純的線條是一種質樸的莊重,莊重裡又有神的靈性。有才華底蘊支撐,那股氣味不慌不忙,不張不揚,有特定的林下風流,那是來自時間深處的奇香,在隱約之間 ,利於輕嗅,不宜猛吸。

玩壺歲短,不過初入壺門,紫砂壺於我而言,不僅是體用功能,也是一次次對氣息的感知。並且也有幸感知到了各種氣味——錦繡氣、金石氣、玉磐氣、蔬筍氣……

好的壺,通常有氣息,彌漫其中的那種舒緩,在我看來,可謂這個時代的一道逆流。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