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全球配置競爭加劇 財富管理機構迎考

“開放中的中國市場會更具競爭力, 金融業的服務能力會進一步提高。 ”

在近日舉辦的博鼇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 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分論壇上宣佈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 同時他表示, 隨著中國開放度進一步擴大, 中國百姓和機構可以更大程度地在全球配置資產。

“外資進入客觀上會帶來資管能力的提升, 因為會有很多優秀的、有競爭優勢的外資金融機構更加直接地進入中國市場, 有益於理財市場的產品供應和資本供應, 能夠提升資管行業向更高水準發展。 ” 宜信財富聯席總裁、資產配置委員會主席侯琳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 分析人士也認為, 此次易綱宣佈的具體措施覆蓋了金融業各大領域, 在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上均與以往有所不同,

有望引領金融開放的新浪潮。 而隨著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 中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競爭必將加劇, 國內金融機構亟待提升其金融業務的核心競爭能力。 而對於財富管理機構而言, 如何強化資產配置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戰。

重新定義財富管理

伴隨著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的發展, 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根據波士頓諮詢發佈的《2017年全球財富報告-財富管理數字轉型, 打造全新客戶體驗》, 2016年全球私人財富總額達到166.6萬億美元, 同比增長5.3%, 其中, 亞太地區增速領先全球, 達到9.5%。

圖表1:2014~2021E全球私人財富總額(萬億美元)

中國市場2016年私人財富增速達到13%, 為亞太地區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波士頓諮詢預計, 2021年亞太地區私人財富總額將增至61.6萬億美元, 對應2017~2021年CAGR達到9.9%, 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增速(6%), 同時市場份額將升至約28%, 且對全球增量財富的貢獻比重達到約41%。

圖表2:2015~2021E全球私人金融財富增速

中國市場將成為全球財富增長新引擎, 蘊含財富管理行業發展機遇。 而隨著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 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快速擴大, 高淨值人群也在不斷擴大。

有業內人士表示, 中國的協力廠商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2年以前, 彼時由於公眾的財富積累薄, 協力廠商財富管理行業的市場表現為無財可理,

理財方式單一;第二個階段是2002年至2012年期間,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概念模糊, 從業機構品質參差不齊;第三個階段則是2012年至今, 隨著打破剛性兌付逐漸成為市場共識, 投資者對稅務、健康、傳承等多元化財富管理服務理念的認知增強, 協力廠商財富管理正在被市場和投資人重新定義。

重新被定義的財富管理行業也為財富管理公司的差異化發展提出了新課題。 “客觀上打破剛性兌付和去杠杆會刺激權益類投資, 而權益類投資需要機構謹慎篩選才能夠帶來真正優質的資產。 因此對於金融機構而言, 很難通過通道賺錢, 而是要通過投資和優選資產來站穩市場。 ”侯琳表示, “以私募股權領域為例,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很多中小機構融資越來越具有挑戰性,資金更容易流向有品牌的私募股權基金。而這意味著私募股權基金要把資管業務和投資業務真正運作起來,在內部通過更專業的管理團隊把資金用好,做好價值投資。”

風險管理是投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有分析指出,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現階段,隨著財富的積累、政策的放開、管道的拓寬,投資者通過合理的全球資產配置,能夠有效解決分散對沖風險,實現財富保值增值。全球化的資產配置策略使得某個國家、某個行業的興衰不會對投資組合帶來顯著影響,能夠有效規避區域經濟發展風險。

“風控是資產配置的頂層設計,首先將資產分散到各大主要資產類別中,再看每個資產類別是否有穩健的、科學配置的母基金打底。”侯琳分析稱,“資產配置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算術平均的概念,而是它把多個不同種類的資產配置組合在一起,它的風險不是一個簡單的平均,而是可能極大地降低組合的風險。在降低風險的情況下,達到相對出色的回報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是單一基金沒辦法做到的,因為單一基金如果拉得足夠長,就會有波動而做不到常青,但資產組合能夠説明投資者降低風險。”

事實上,由於母基金能夠分散投資於創投、私募股權、房地產、對沖基金等投資基金,投資于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投資於重質不重量的增長,因此強調資產配置功能的母基金已經被視為在資產配置時代的重要工具之一。某資管人士認為,突出資產配置與母基金之間的關係,或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前主流的居民資產配置構成替代作用。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難以通過自身的知識能力來掌握每一資產類別的投資核心,而要依靠各領域中專業的基金管理人。母基金能夠幫助投資者進入到前四分位(即業績排名前25%)的基金中,做到有品質的資產配置。回溯10年裡,全球私募股權基金前四分位比中分位平均收益高出6%,全球地產私募基金則高出9%。此外,母基金也能夠減少集中度風險,平滑單一基金波動引發的虧損概率。因此,母基金更充分體現出分散及組合投資的能力。

考驗國際化和科技能力

智慧投顧追求的是較低的風險與較好的收益,而在風險管理基礎上的收益優化是母基金最重要的目標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智慧投顧與母基金是相融共生的。協力廠商財富管理機構一直是資產配置的“大入口”,而隨著科技在金融的加速滲透,如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的崛起,也為新時代財富管理行業的進化升級帶來了蓬勃生機。

事實上,人工智慧在金融這一資料高度集中的行業中的應用正持續縱深發展,也在各個金融子行業加速落地,而在財富管理領域表現尤其亮眼。

特別是智慧投顧業務的快速發展,使之已經成為各類財富管理機構爭先佈局的焦點。作為智慧金融的重要部分,智慧投顧依託於人工智慧技術,以快速、便捷、低門檻等優勢迅速覆蓋了國內的財富管理市場。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銀行、券商、BATJ等互聯網巨頭、公募基金、保險基金、協力廠商財富管理公司紛紛涉足其中。其中,如招商銀行推出的摩羯智投、金融街推出的靈犀智投、宜信財富推出的投米RA、中信銀行推出的信智投等,都已成為智慧投顧領域中頗具代表性的產品。

據投米RA發佈的2017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在全球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地緣政治風險上行的背景下,自2017年1月1日至12月29日,宜信財富投米RA美元資產組合獲取了8.98%~23.13%的穩健收益。其中,9大風險組合中有8種風險組合的累計收益均達到了12%以上,風險組合9的收益率高達23.13%。

“智慧投顧是各家機構都在佈局的領域,相信在未來會變成一個最基本的工具。而目前對於專業的投資者來說,他們不僅會考慮智慧投顧系統的機器演算法,更看重的還是最終的投資業績。”侯琳指出,智慧投顧系統背後是演算法,但前端是資產配置能力,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優化投資業績。因為演算法不是一個不能被模仿的能力,因此財富管理機構更需要強化自身的資產配置能力。

“目前財富管理市場已經日漸成熟,投資者已經不再滿足於銀行、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理財產品。個人投資機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他們逐漸開始意識到投資是專業的工作,需要體系化積累資源經驗和專業決策把握,憑藉個人力量越來越難以得到稀缺的優質投資機會,因此他們開始將資產交由專業財富管理機構進行管理,同時能夠獲得更加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有資管機構人士告訴記者。

以科技撬動資產配置能力,才能夠進一步實現“風險可控、收益可期”,提高資產風險回報率。一方面,通過應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畫像等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匹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方案;另一方面,高淨值人群也可以放寬投資視野,配置全球化、多資產類別的財富管理方案。

“不論是傳統金融行業還是財富管理行業,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這背後凸顯出大家對於科技能力的高度重視。”侯琳認為,“投資配置能力、國際化能力和科技能力將成為新時代之下中國財富管理機構所必備的能力。”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很多中小機構融資越來越具有挑戰性,資金更容易流向有品牌的私募股權基金。而這意味著私募股權基金要把資管業務和投資業務真正運作起來,在內部通過更專業的管理團隊把資金用好,做好價值投資。”

風險管理是投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有分析指出,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現階段,隨著財富的積累、政策的放開、管道的拓寬,投資者通過合理的全球資產配置,能夠有效解決分散對沖風險,實現財富保值增值。全球化的資產配置策略使得某個國家、某個行業的興衰不會對投資組合帶來顯著影響,能夠有效規避區域經濟發展風險。

“風控是資產配置的頂層設計,首先將資產分散到各大主要資產類別中,再看每個資產類別是否有穩健的、科學配置的母基金打底。”侯琳分析稱,“資產配置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算術平均的概念,而是它把多個不同種類的資產配置組合在一起,它的風險不是一個簡單的平均,而是可能極大地降低組合的風險。在降低風險的情況下,達到相對出色的回報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是單一基金沒辦法做到的,因為單一基金如果拉得足夠長,就會有波動而做不到常青,但資產組合能夠説明投資者降低風險。”

事實上,由於母基金能夠分散投資於創投、私募股權、房地產、對沖基金等投資基金,投資于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投資於重質不重量的增長,因此強調資產配置功能的母基金已經被視為在資產配置時代的重要工具之一。某資管人士認為,突出資產配置與母基金之間的關係,或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前主流的居民資產配置構成替代作用。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難以通過自身的知識能力來掌握每一資產類別的投資核心,而要依靠各領域中專業的基金管理人。母基金能夠幫助投資者進入到前四分位(即業績排名前25%)的基金中,做到有品質的資產配置。回溯10年裡,全球私募股權基金前四分位比中分位平均收益高出6%,全球地產私募基金則高出9%。此外,母基金也能夠減少集中度風險,平滑單一基金波動引發的虧損概率。因此,母基金更充分體現出分散及組合投資的能力。

考驗國際化和科技能力

智慧投顧追求的是較低的風險與較好的收益,而在風險管理基礎上的收益優化是母基金最重要的目標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智慧投顧與母基金是相融共生的。協力廠商財富管理機構一直是資產配置的“大入口”,而隨著科技在金融的加速滲透,如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的崛起,也為新時代財富管理行業的進化升級帶來了蓬勃生機。

事實上,人工智慧在金融這一資料高度集中的行業中的應用正持續縱深發展,也在各個金融子行業加速落地,而在財富管理領域表現尤其亮眼。

特別是智慧投顧業務的快速發展,使之已經成為各類財富管理機構爭先佈局的焦點。作為智慧金融的重要部分,智慧投顧依託於人工智慧技術,以快速、便捷、低門檻等優勢迅速覆蓋了國內的財富管理市場。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銀行、券商、BATJ等互聯網巨頭、公募基金、保險基金、協力廠商財富管理公司紛紛涉足其中。其中,如招商銀行推出的摩羯智投、金融街推出的靈犀智投、宜信財富推出的投米RA、中信銀行推出的信智投等,都已成為智慧投顧領域中頗具代表性的產品。

據投米RA發佈的2017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在全球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地緣政治風險上行的背景下,自2017年1月1日至12月29日,宜信財富投米RA美元資產組合獲取了8.98%~23.13%的穩健收益。其中,9大風險組合中有8種風險組合的累計收益均達到了12%以上,風險組合9的收益率高達23.13%。

“智慧投顧是各家機構都在佈局的領域,相信在未來會變成一個最基本的工具。而目前對於專業的投資者來說,他們不僅會考慮智慧投顧系統的機器演算法,更看重的還是最終的投資業績。”侯琳指出,智慧投顧系統背後是演算法,但前端是資產配置能力,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優化投資業績。因為演算法不是一個不能被模仿的能力,因此財富管理機構更需要強化自身的資產配置能力。

“目前財富管理市場已經日漸成熟,投資者已經不再滿足於銀行、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理財產品。個人投資機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他們逐漸開始意識到投資是專業的工作,需要體系化積累資源經驗和專業決策把握,憑藉個人力量越來越難以得到稀缺的優質投資機會,因此他們開始將資產交由專業財富管理機構進行管理,同時能夠獲得更加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有資管機構人士告訴記者。

以科技撬動資產配置能力,才能夠進一步實現“風險可控、收益可期”,提高資產風險回報率。一方面,通過應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畫像等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匹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方案;另一方面,高淨值人群也可以放寬投資視野,配置全球化、多資產類別的財富管理方案。

“不論是傳統金融行業還是財富管理行業,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這背後凸顯出大家對於科技能力的高度重視。”侯琳認為,“投資配置能力、國際化能力和科技能力將成為新時代之下中國財富管理機構所必備的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