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李青雲:人口視角下的樓市和股市

本期嘉賓簡介:李青雲, 天津民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 金融學博士後, 《理財規劃師國家職業標準》起草人, 《理財規劃師職業教材》執行主編。

人口問題已成為影響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問題之一, 中國人口結構究竟是怎樣的?為什麼M2很高, 但是資金利率下不去呢?人口視角下的樓市和股票市場又是怎樣的?對此, 東方財富網邀請到了天津民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青雲先生做客《財富觀察》欄目, 與大家分享了他的精彩觀點。

以下為採訪實錄:

東方財富網: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收看今天的財富觀察。 近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整個市場都不太好做, 很多投資品種都是有比較高的難度才能夠做得到。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這個市場, 這個角度是我們常聽說, 但是又很少能夠看明白、聽明白的, 接下來我們先聽一聽今天嘉賓的看法。 李博士您好。

李青雲:你好。

東方財富網:說到人口, 說到宏觀一點的經濟, 我們普通人而言還挺困惑的, 也常聽說, 也常看媒體的一些報導, 但是看來看去總是被牽著鼻子走, 自己沒有判斷能力。 今天咱們借這個機會跟李博士一起聊聊有關於人口更深入的東西, 首先第一個問題特別關心的從新中國到現在時間已經非常久了,

我們發現一個特點, 這個特點就是以前咱們都說咱們人口眾多, 是一個優勢。 後來到了這兩年又發現年輕人太少了, 老年人太多了。 所以我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們優勢沒了, 未來我們將會經受個人生活的壓力, 經濟未來的壓力等等, 會是這樣嗎?您的觀點是怎樣的?

李青雲:首先我非常同意你這個說法, 我們之前從總量的角度來說我們有一個紅利期, 現在有一個專利的說法是不是負債期要來臨, 這個我個人比較認同。 但是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一個研究方向或者關注的視角比較宏觀, 比較傾向於總量指標。 那麼總量指標有時候我們就不能夠叫的很准, 比較有把握的去判斷, 大概某個時點可能出現某個較為確定的變動,

它是一個長趨勢、大趨勢, 可能是在若干年呈現出一種確定的變化。 對於我們在投資的時候, 是不是能夠借助它時點性的力量, 我們覺得這個角度可能貢獻不是那麼大。 所以我個人是從2006年開始,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口問題, 當然首先它一定有總量的概念, 但是更多的我想關注的是在微觀的或者細節上的結構優沒有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話題就是人口結構角度的事情, 而不是總量角度的事情, 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說。

東方財富網:說到結構我自己有一個感受, 我是90後, 我是91年的, 往前翻有80年, 80年、90年、00年我們切身的感受, 比如說我上學那會, 初中、小學人特別多, 一個班級很多人, 還要增加班。

據說我現在過年回家, 我的同齡人結婚早的, 有孩子當爹的, 再送孩子上學, 發現班的數量少了, 以前四十個、五十個, 現在變成三十個、二十個, 每個班的學生也少了, 我那個時候一個教室五六十號人裝不下, 現在也就三十多四十多, 這是我自己生活的體驗, 這個跟結構, 您的觀察視角能給大家深入解讀一下嗎?

李青雲: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結構指標, 就是出生年齡的結構。 我今天也正好想從這個角度上跟大家聊, 因為人口結構可以從很多指標上去說, 年齡結構比如說性別結構諸如此類, 但是年齡結構是最重要的一個角度, 所以我想借這個話題聊一聊91年前、91年後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變化。

東方財富網:我們已經看到這張圖。

李青雲:大家來看一下, 首先這張圖的資料來源是國家統計的公報, 這是很權威的數位, 依據這個資料來源我們做了這麼一張曲線圖。 從1949年以後一直到剛剛過去的2017年, 這麼多年, 每年出生的人口數量。 那麼很多人在研究人口和經濟的時候, 有時候會聽到海外的一個詞彙叫做戰後嬰兒潮。 比方說美國有一個戰後嬰兒潮,日本有一個團塊世代,其實也是戰後嬰兒潮,就是說1945年之後,我們是1949年之後有一個大量出生的狀態。我們跟人家還不一樣的一點,我們這幅圖更加有意思,這幅圖我們來看一下,我們這幅圖相比其他的國家,我們的起落要多了幾次,那麼很多國家它戰後一次大的人口出生,若干年後來了一次人口下降,就是這樣一個起伏,或者1.5個起伏。我們很經典的三次起伏,大家首先看這個區間,50年代的後半期,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出現了一次人口的下降,那麼這個影響因素過去了之後就是一次猛烈的拉抬,當時我們政策是鼓勵生育,所以特殊影響因素過了之後大家生育的意願又重新恢復,又生出了很多孩子。這就是著名的中國第二人口高峰,大概是1962年前後,一直到1974年前後,這前前後後12年左右生了將近三億人,是我們最大的人口高峰。在1974年之後,我們又出現了一次人口的出生下滑,這個下滑的原因其實也特別好理解,就是往前倒推二十年你會發現他們的父母數量在下降,就是五十年代後半葉出生的人到了七十年代後半葉他變成父母,但是父母數量下降,所以他下降。當這個下降完成之後,我們在這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提倡計劃生育,所以你看這個政策效果非常顯著,如果沒有計劃生育的政策這次反彈大家看我的滑鼠,它應該是一個很高的斜率向上走,但是很平緩了,這就是計劃生育的好處。

接下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區間,1987年到1990年,大體的區間是人口第三高峰區,它的頂峰就是1987年到1900年這四年。

東方財富網:難怪我上學的時候特別多。

李青雲:1990年以後的狀態特別值得我們關注,1990年一直到1999年來了一次特別長的人口出生下滑,這個下滑兩個原因,一個還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再一個就是在計劃生育執行的後半期,一個階段之後,又出現了1974年以後的人開始當父母了,但是1974年之後它的出生還是下降的,所以它出現了一次連續下降。1990年到1999年連續下降十年,資料比較引人注意,1990年出生了2700萬人,但是到了1999人我們出生只有1150萬左右。

東方財富網:這個下降的幅度有點誇張。

李青雲:對,比較顯著,非常顯著。所以說十年我們的出生水準應該是下降了超過55%。這個下降的幅度或者說深度在主要國家是沒有同量的例子。所以說我們這個情況叫做三起三落,或者三落三起,這是有別於很多國家的特殊情況,因為本身兩個特殊原因,五十年代末特殊的背景加上計劃生育政策也是多數國家並沒有這個情況,這是我們國家的特殊政策,所以兩個特殊原因導致了這樣一個特殊情況。這個我是看的比較認真的一點,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說做人口比較的時候,我們不好跟其他國家比,我們的結構非常特殊。這裡面還有一個,最近兩年看的比較多,我稍微提一下。這幅圖最後這兩個位置。

東方財富網:時間我看了一下,2016年、2017年。

李青雲:我們2016年是放開二胎的一年,這第一年,當時預期2017年可能會效果更為好一些,結果事實上2017年比2016年生的少,遠遠低於很多預測和分析。

東方財富網:這個我要問一句,您覺得是為什麼呢?

李青雲:我們倒推回來看,你看請繼續看這個圖,看我指標索引,在2001年之後我們每年出生的水準一直在1600、1700這個位置上打橫了,這個猛一看沒有什麼,但是往回看問題就來了,因為它對應的父母是這一截。也就是說父母數量日漸增長的背景下,我們的孩子才生出一個平穩的線,這就是大家常知道的概念了就是生育意願的下降。沒有以前那麼熱衷或者偏好,如果沒有父母數量的增長,我們這些年出生數量是下降還不是平穩的。這個事情稍微推一下就更加值得我們關注了,1987年到1990年我們覺得這批孩子,現在不能說孩子了,他們要當父母了,那麼等他們當了父母之後,接下來準備當父母的可就是這條線了。更加猛烈的一次下滑,就是父母數量猛烈下滑疊加出生意願下降,所以我覺得再過幾年我們可能,如果人口政策不做重大調整,並且或者採取措施鼓勵的話,那麼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為劇烈的下降曲線。

東方財富網:說到這我要問一句,如果是發達的經濟體,發達的國家,他們比較健康的人口曲線應該是怎樣的呢?和這個圖對比一下,應該是怎樣的呢?

李青雲:據我分析還很難說健康與否,我們說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如果說我們想保持一個族群,它的人口數是相對穩定的,那麼人口學家有一個說法,總和生育率要在2左右,不能低於2。那麼但是你看大多數發達國家總和生育率是不斷下降,很少達到2,所以我個人的一個分析是經濟發展水準、社保水準越高,可能生育意願越下降,我覺得不考慮健康不健康來衡量,而是一種人對生活品質追求之後的新的選擇。

東方財富網:這個倒是挺值得我們再去思考的,如果說我們沒有政策的限制,再沒有生活、教育、醫療等限制的話,我們能夠達到發達國家普通老百姓的平均水準的話,恐怕以咱們的觀念多子多福或者人丁興旺的觀點在裡面,假設我剛才說的幾個條件都不在了,比如說政策物質都不在了,咱們老一輩人丁興旺的觀念能不能助我們人口回升呢,您剛才分析到的趨勢不是剛才的限制,反而就是真的不想生了,您怎麼看?

李青雲:我覺得有一個例子都是中國人,臺灣的情況。

東方財富網:臺灣的情況,我們聽一聽。

李青雲:它就是生育率下降了,它沒有類似大陸比較嚴格的這種生育管控,沒有這麼嚴格的管控,雖然它也是有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問題,但是經過發展它現在生育意願是下降的。所以我覺得傳統的觀念是一方面,但是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當然我還是認為那一點,生活水準的提升、社保程度的完善可能對它會有一個根本性的影響。

東方財富網:說實話,真是,在我生活當中,因為我做媒體的,很多資深財經記者,他們做的非常出色,自己會做生意、做老闆,會自己創業,都非常成功,縱觀他們,不管男生女生已經到了35歲左右,有的人別說是結婚,戀愛都沒有,如果說是生孩子,怎麼可能,我連愛人都沒有生孩子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後的事情,這個真的是挺常見的。如果說我爸那個年代,33、35沒有結婚那應該在朋友圈會被恥笑。這確實值得我們研究,人口結構李博士講的非常清楚,我第一次這麼清晰發現人口波動和變化的原因,第二次就要深入解讀人變了,經濟規律、消費等等,怎麼變呢?

李青雲:我們看這張圖真正想解決的問題了,首先我有這麼一個分析框架,這個框架其實也很簡單,我的邏輯是這樣,消費品的結構會決定我們的產業結構,什麼意思呢?如果大家都在買房,我們需要修路、建橋這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產業結構一定是重資產主導,這是很好理解的一件事情。那麼是重資產主導的狀態,那麼就會有一個融資的匹配問題,重資產結構特別適合銀行債務融資,它不太適合股權融資。所以我這裡面有一個邏輯關係,消費品結構當它集中在物品消費,比方說汽車、房產的時候,一定對應重資產結構為主,一定對應著銀行融資主導。但是一旦消費品結構開始向比方說我們常說的服務轉軌,那麼產業結構一定會從重資產向輕資產轉,那麼融資結構一定會向銀行可能就擴張性不會明顯,但是股票市場、權益市場變的越來越重要,這是一個基本邏輯,這個不難理解。我們就要看這種變化什麼時候發生,這個物理條件沒有解決,後面很多東西不好動,所以我是從人口結構角度看這個變化或者說這個拐點在什麼時候出現,而我一向認為總量指標不能告訴我這個時間點,只有結構指標才能告訴這個時間點。

我們有一個這樣的非常簡單的歷史回歸,就是歷史回顧,我們說先借用一個通常的消費結構升級,最開始人們表示要消費,衣食溫飽問題,隨後要解決住行,買房買車。在買房買車之前應該是買家電比較多,我們看股票市場,九十年代是家電消費的高峰階段,整個九十年代可能是把這個東西解決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當時長虹都是赫赫有名的企業,再看股票市場的龍頭股幾乎是家電類的,兩千年之後買房買車替代了家電消費的核心定位,包括買手機也變的厲害後,2000年後雖然市場起伏,但是值得我們關注,長期戰勝大盤就是地產金融或者是為了滿足他們運行的礦產、有色金屬,所以我們的觀點就是核心消費品是什麼,它的核心產業就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產業,自然而然具備在長期戰勝大盤的特點,那麼怎麼去判斷它是核心消費品呢?一方面我們講消費它是有兩個角度來看的,消費是哪兩個角度來看呢?第一我們在特定的時段要買什麼,這叫消費物件,但是光有這個不行,因為我同時間可能有人在買房,有人在買車,有人可能已經買海外旅遊,同一個時間段消費物件多種,所以還要疊加一個指標。最受關注的消費物件是哪個,也就是說有最多的消費者的那個是誰,所以這個就要看人口結構才知道什麼階段最多人想買什麼,所以就是說有多少人在特定時段集中在買什麼,這個東西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核心消費品,這個核心消費品拉動的所有行業都可以說是該階段的核心產業,它就具備,如果從價值投資角度上講在這個階段一定具備戰勝大盤的優秀潛質。人口結構我們一直在看我們在什麼階段消費什麼。

現在我們對這個圖最主要的解讀是什麼呢?當然這個圖這個解讀對我來說還是很刻骨銘心,還是回到第三人口高峰上。1987年到1990年是我們年輕人,最新的這批高峰裡面的核心點,我在2007年就有一個研判,2015年是我們剛需的拐點。那麼比較小的城市可能在2015年之前比方說2014年就出現拐點,比較大的城市可能2015年之後若干年出現剛需的拐點,剛需拐點和投資需求是兩個邏輯。那麼我的觀點是只有當剛需出現拐點之後,我們對房地產的關注度才有可能下降,但是不見得馬上下降。現在來看比方說北京和上海,歷史性的是2017年出現常住人口下降。

但是深圳仍然還在流入,這有個性化的原因,但是不管怎麼樣,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深圳的房價一直比較堅挺,跟人口流入,說白了還是需求者的問題,我有足夠的需求者我撐得住。但是我還是那個觀點,大勢所趨,還是有下降的時候,只不過由於吸引力的問題,它的下降可能比北京、上海來的更晚更遲,這是我特別關注的一個點。所以我個人在2015年之前我不太看好所謂一線城市房價下調拐點之類的東西。我記得很經典,2008年房價有一次回落,很多人諮詢我該怎麼辦,我說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建議買入,我說拐點遠未到來。但是現在我對這個問題就要保持警醒了,雖然現在大家對於房地產看的很重。

東方財富網:今年一季度開工率投資都不小的。

李青雲:對,因為這是過去二三十年我們特別興旺的一個行業,我覺得很正常。因為看這張圖就知道我們有太多的人需要這二十年、三十年來解決住房問題,但是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往後人就少了,我們如果看產能問題,我們房地產的產能是按照高峰期配置的,一旦剛需下降,總會有那麼一個時間點把投資需求拖下來,那時候產能就大過需求,這就不是剛需的問題,就是大過需求。極端個別城市的情況,可能還有更大的反轉,因為從投資的角度上來講,投資品的價格是邊際定價,不是社區全部賣掉才定價,只要一套賣了就定價。所以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是不是還會有更強的邊際拋售,是需要關注的。但是回過來為什麼刻骨銘心呢?這點是我們眼下特別複雜的一個點,房地產漲還是不漲,還是跌,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我一直堅持我的觀點。剛需未下降的時候,不能去看它會出現實質性的下降,所以人口結構給我的指示就是剛需我認為已到拐點,接下來觀察什麼時候投資需求會受到影響。

東方財富網:非常關鍵的觀點,之前都是霧裡看花,一會閃著黃的很漂亮,一會是紅色,但是最終煙花從哪放出來不知道。今天李博士講了人口的角度,我們一下子腦子就明白了,不論是房子還是股票,核心都是供求,你買的人多偏離價值一百倍還是漲的,供求的問題永遠是核心,所以這個一下腦子就開了。但是問題李博士我得問一下,您把那一代人買房的需求包括車子,因為汽車的資料,如果您翻一下2017年的資料,朝氣蓬勃,保有量、新增量都是很大的,家電等等,這都是那一代人積累買得起的,像我工作這兩三年不可能買得起房子,如果爸媽不掏錢的話,如果我不發了橫財的話,幾百萬的房子和幾十萬的車我是買不起的。接下來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就是新一代人,90後、00後,不知道您研究多少,他們引導消費,我個人感受是很複雜的,就比如我90、91、92老90後,消費偏85,其實差不多,但是稍微年紀小一點,95後左右他們很前衛的,如果再小一點98、99,好像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消費能力的提高,好像沒有那麼簡單判斷這個消費品了,您是怎麼研究的?

李青雲:其實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我的核心點就一個,就是找到核心消費品。那麼核心消費品它是跟消費者的數量嚴格掛鉤的,那麼站在這個時點上,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角度,複雜的時刻。一個我們年齡結構上有一個巨大的變動了,再一個我們正好又處在了一個從物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躍升的拐點區域。所謂的年輕人特別喜歡這些東西,你會發現他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是很明顯的,不是之前比方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首先只是看一個有沒有的問題,至於好不好放在第二位再考慮,所以這裡面這是一個,因為有兩個角度的交集,這是不好理解的。如果單純看新消費,那我們會覺得新消費是有增量的,但是新消費在整個經濟體中所占的權重非常小。所以你說到這我就覺得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我覺得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我要跟大家做一個深度交流,我們到底有沒有M2放水。

我們在很多場合有人會提到我們有M2放水的情況,我個人一直不是特別認同這個說法,我個人的觀點很簡潔,放水什麼意思就是錢放比較多。那麼打比方我們真的在麵粉裡面加水,如果水多了,這個面應該是稀的。同樣的道理,如果真的是水放多了,那麼利率是不是應該是低的,我說的不是指導利率,而是市場實際利率應該是低的。只有實際利率是低的,才說明水多。這是基本原理。但是回去看我們這些年,M2的確特別高,但是市場資金利率也都沒有下來過。

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所以我一致認為M2其實沒有真正的放水。那麼這裡面我再舉一個反例就更好理解了,我記得大概是在2016年2月份,日本的央行行長發表了一番感慨,他為了活躍經濟放鬆銀根,需要去放點水,他的基礎貨幣,央行基礎貨幣放了一倍出來,多放了一倍出來,但是市場CPI根本沒有反應。為什麼日本在那個階段它放了,央行想放水,但是市場利率最終沒有水出現。而我們的情況是貨幣管理機構稍稍松鬆口,M2就暴漲。同樣的央行的行為,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效果,這也是促使我思考的原因。既然放水為什麼資金率那麼貴,既然貴就說明沒有水多的問題。日本央行行長的表態促使我做了一個對照性的反思,這個事情我現在的結論是這樣的,我們真的沒怎麼放水。你要說2009年是不是有點放,咱們另說,但是總體沒有怎麼放。因為這個事情講原理就好辦了,央行想放水,比方說降低存准,增加基礎貨幣等等,外匯占款多一點等等,它有辦法。但是央行意願表達是不是真的在市場裡面變成水,還要取決於市場,什麼人呢?取決於有沒有人貸款,因為我們的貨幣創造原理就是這樣,基礎貨幣放出來,需要有人把它不停的給借出來,才變成流通中的錢。那麼什麼情況下大家願意去借錢呢?這就回到剛才講的原理,消費品結構是房子、車子、基建的時候,重資產你的銀行借貸就旺盛,你說日本2015年、2016年它會建很多房子、修很多路嗎?普通人會貸款買房嗎?日本當時的消費結構就不是一個以實物或者房子車子為主的狀態,所以它的產業結構也不是一個依託銀行借貸運行的狀態,所以它想放,放而不得。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現在房地產高速擴張,基礎設施飛速發展,買房的人唯恐貸不到款買房,借貸需求特別旺,央行一鬆口,這邊就變成錢,M2就不停出來。

為什麼M2很高,但是資金利率下不去呢?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就是借貸能夠發生還有一個原理,得有足夠的抵押品,它是抵押品夠了就能借出錢了,借出錢來就可以進行下一步迴圈。抵押品什麼最好?不動產。仔細看我們國家過去十幾二十年的資料,我們M2真正開始漲是在2004年、2005年之後,就是房地產真正開始大規模上漲以後,房地產上漲了,抵押品價值上升,所以我們就可以借出更多錢來,因為不動產是我們追逐熱點,所以重新回到不動產行業,水漲船高,把不動產需求拉升,再漲再借,再借再漲,所以是不動產基建推動貨幣增長的自我迴圈。所以這個錢看起來很大,主要在這裡面迴圈,M2如果給少了,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其他的行業會沒有錢用,所以我們必須總是把M2不停往上漲,保障房地產基建資金需求的同時,重資產資金需求的同時,給其他行業留下一些資金用,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局面,M2很高,但是市場資金利率很貴。這句話引申起來情況可能有變化,它的上升跟房地產上漲掛鉤的,如果某天我們不好說是哪一天,某天房地產開始一個系統性的回收,這意味著M2創造的迴圈要倒收回去,那時候你會發現錢越來越少了,房價低一點,錢又少一點,又開始倒迴圈回去了。這就是我特別佩服決策層的地方,一旦讓它自由落入到自我倒迴圈的狀態下,特別容易出現金融風險。所以現在要提出嚴防金融風險,全面防範金融風險,就特別有意義。為什麼特別有意義呢?我們地產需求的剛需點已到,接下來投資需求是一個附屬性的,這時候是調控的關鍵視窗期。

東方財富網:說到這回到李博士的那張圖,有一段快速下降期,這一批人時間我看不太清楚,就是我這一代人左右。

李青雲:你打頭。

東方財富網:確實我打頭早一點的已經二胎了,後面稍微晚一點93、95,感情好的也在準備結婚了,距離生娃恐怕還要等個兩三年。我要問的就是這一大批如果到了他們該生育的理論上高峰期,那豈不是我們曲線更嚴峻。

李青雲:下降更明顯。

東方財富網:您說的人口消費結構的關係,再倒推消費品,再回到剛才講的金融風險以及房子的問題上,那豈不是艱難期、嚴峻期在未來幾年,而不是現在。

李青雲:這個問題如果說的更深刻一點,還要再加一個角度。

東方財富網:還要加一個角度。

李青雲:剛才提到美國的嬰兒潮,大概持續了二十年左右,到六十年代中期就結束了,我們也都知道後來七十年代初美國出現了著名的滯脹,重資產需求下降之後出現了一次經濟減速的問題。但是我認為我們要比它更加注意這一點,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需求的釋放和收縮的情況比它來的更劇烈,因為人家的人口曲線比較平緩,我們是比較劇烈的,這是一個點。再補充一點是什麼呢?歐洲的情況我們也要特別注意,歐洲二戰有一次重建過程,說白了就是地產基建之類的東西。

它的這個集中建設的強度和我們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有平衡,集中發展。地產基建在需求沒有解決的時候,每個需求都是很真實的,所以我需要大量的供給來滿足。但是地產基建有一個問題,它一旦需求滿足了就很多年不需要去更新。

所以在歐洲1973年之後也出了一次十多年的經濟滯脹,那麼它也有一個經濟減速的問題,它是類似的。所以我覺得你剛才提示的這一點是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我們現在已經在從各個角度防控這個東西,這是我們決策層做的非常好的地方。這裡面的基礎邏輯就是這個,當六七十年代把傳統消費的高峰走過,但是新生人又不足,這個去杠杆、去產能是必須要去面對的事情,所以我們早在幾年前就做這件事情,我認為這個提前量打的特別好,它可以比較有效防範我們在未來出現歐美類似的情況,所以在這點上我覺得從去庫存開始,到去產能,到去杠杆,是非常好,從這個角度非常好理解,非常精妙應對未來,非常的精彩。如果不從人口角度來看可能還看不出危險那麼大,就像你兩次提到,1991年之後出生的人越來越少,下降太快,意味著哪怕人人買一套房,會發現根本沒有以前的銷量大,所以必須要把這個產能去掉,杠杆收掉。

東方財富網:非常關鍵,接下來把這個話題往股市上引,人口結構李博士解讀的非常清楚,股市上我們面臨怎樣的機會和挑戰呢?因為剛才您講到有好的該給的都給到,該漲的也漲到,接下來也有不好的,兩面,您給大家都介紹一下。

李青雲:從人口結構這樣大的宏觀角度看股票市場,肯定只能是看長期,我不能看短期,特別短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需求,或者有價值的行業會在哪個時點進入到上升期。那麼還是回到剛才說的那個核心消費品的概念,最多的人群集中消費的東西我們就叫核心消費品,那麼我 們剛剛那個圖裡面五十年代是一個小高峰,六十年代是一個大高峰,八十年代後半區也是一個高峰。我就是盯這三個高峰,因為它是人口重度密集區,這裡面尤其要盯六十年代的高峰,因為這個高峰的人太多了,實際上現在買房買車,過去這些年買房買車主力也是六十年代的人。我會把前面兩個高峰看的特別重,我們單純講投資的時候有一個觀點就是說年輕人投資可以冒點風險,說中老年人你就得穩健一些,放在很多方面都是這樣,放在生活上也是這樣,年輕的時候我可以更多拼搏付出,但是到了中老年大家可能為了身體健康,為了方方面面,可能身體也不允許你大量消耗,所以它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有調整,這就是我講的一個我特別看重的理念。我們的六十年代人群在完成買房買車傳統任務之後,它對於生活的追求點一定會從努力付出賺取收益的角度,會向更平穩更健康的狀態轉化。這裡面我首當其衝看一點,我一直有一個拐點,買房買車完成之後人們才會真正去買保險,真正去關注理財需求。所以我看了很多國家在經濟減速期股票市場行業發展的情況,很多國家理念都發現保險業都是在減速期排名前三的行業之一。所以從人口結構上決定了這批50歲左右的人他會更加關注這個角度的消費,保險和理財會變成他們有意識無意識的新興消費品,雖然消費行業存在很久,但是變成大家集中消費集中關注的現在才是進入到高速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相信保險行業和理財行業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上升路徑。

東方財富網:在這我們再多加一個小問題,我不知道咱們觀眾朋友看創業企業多嗎,因為很多創業企業或者很多概念性的東西,常喊一句話叫做消費升級,這個您怎麼看,如果和人口放在一起講。

李青雲:這個我覺得也很好理解,我還是用歷史案例來證明我的觀點,歐洲的七十年代它是告別了經濟高增長,因為房子車子都弄好了,所以銀行杠杆要下來了,經濟高速增長要結束了,有一個減速期,但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股票市場活躍度開始提高。我就很關注這一點,為什麼經濟GDP沒有以前那麼高,但是股票市場活躍度反而比以前更好,我就花了一點精力一看,透過股票市場我去看細分行業的東西,發現非常有意思的情況,很好可以解讀剛才的問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百度一下,歐洲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是服飾行業的一個高峰發展期,很多知名的品牌,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比方說範思哲、阿瑪尼,可能年輕人覺得我們的談這些牌子有點時代感,這些牌子恰恰是那個時間段出現的,這就是典型的消費升級,一是要升級,關注品牌內涵和我的契合度,而不是僅僅有衣服穿,面料不錯就可以。所以消費升級什麼時候真正發生從我的角度講,一定是買完房買完車,心靜下來了才會關注生活方方面面,生活品質全面提升,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很多都是輕資產行業,所以創業是有機會的。反過來輕資產行業的創業你如果用傳統的銀行貸款方式融資,你會發現沒有辦法去融資,所以這就是股權投資能夠解決這個需求問題,這就是我們講的融資結構會在房子車子買完以後出現真正的改變。

東方財富網:說到這我還真是想起一個資料,您提到2015年拐點,我們回頭看最近這兩年股票融資的數量,簡單說就是新股的數量,真的是非常的多,而且從管理層的意願來看提高股權融資比例和李博士的研究非常吻合,您怎麼看接下來這幾年,多說幾句這方面的分析。

李青雲: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我覺得這方面他們是代表性的,因為他的消費理念已經不再受六七十年代人的傳統制約,他會更關注個性化的東西,所以我們說的排浪式的消費潮已經告終,年輕人更加注重個性契合度,但是個性的東西一定意味著不適合批量化,不適合大機器或者怎麼樣的生產,所以它的這種分化會讓生活的各種細節變的豐富多彩。同樣的我們拿一個東西,哪怕是拿一個杯子你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設計項目和設計理念,會發現生活的豐富程度提升,品質提升,我從這個意義上接下來分眾的,細分的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會特別多。這裡面有一部分或許具有較好的擴張性,當然有一部分就不見得適合擴張了,只是一個小眾的狀態,但是對於那些適合擴張的,我認為恰恰是為我們整個股權資本時代提供了特別好的種子群,這點我是偏樂觀的。

東方財富網:非常感謝李博士,一檔節目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意猶未盡,有諸多問題還沒有問完,但是很可惜節目時間問題,暫時先到這裡,未來咱們期待李博士多來節目,從您的角度看看當下的宏觀,股票包括更多常聽但是又聽不明白的問題,聽過李博士的解讀之後,我發現一下清醒了很多,感謝李博士,我們這期節目先到這裡。

關注東方財富網微信號【 eastmoneynews 】,每天為您推送權威、專業的財經資訊!歡迎在【應用商店】搜索【東方財富】,下載中國財經第一門戶手機APP!

比方說美國有一個戰後嬰兒潮,日本有一個團塊世代,其實也是戰後嬰兒潮,就是說1945年之後,我們是1949年之後有一個大量出生的狀態。我們跟人家還不一樣的一點,我們這幅圖更加有意思,這幅圖我們來看一下,我們這幅圖相比其他的國家,我們的起落要多了幾次,那麼很多國家它戰後一次大的人口出生,若干年後來了一次人口下降,就是這樣一個起伏,或者1.5個起伏。我們很經典的三次起伏,大家首先看這個區間,50年代的後半期,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出現了一次人口的下降,那麼這個影響因素過去了之後就是一次猛烈的拉抬,當時我們政策是鼓勵生育,所以特殊影響因素過了之後大家生育的意願又重新恢復,又生出了很多孩子。這就是著名的中國第二人口高峰,大概是1962年前後,一直到1974年前後,這前前後後12年左右生了將近三億人,是我們最大的人口高峰。在1974年之後,我們又出現了一次人口的出生下滑,這個下滑的原因其實也特別好理解,就是往前倒推二十年你會發現他們的父母數量在下降,就是五十年代後半葉出生的人到了七十年代後半葉他變成父母,但是父母數量下降,所以他下降。當這個下降完成之後,我們在這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提倡計劃生育,所以你看這個政策效果非常顯著,如果沒有計劃生育的政策這次反彈大家看我的滑鼠,它應該是一個很高的斜率向上走,但是很平緩了,這就是計劃生育的好處。

接下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區間,1987年到1990年,大體的區間是人口第三高峰區,它的頂峰就是1987年到1900年這四年。

東方財富網:難怪我上學的時候特別多。

李青雲:1990年以後的狀態特別值得我們關注,1990年一直到1999年來了一次特別長的人口出生下滑,這個下滑兩個原因,一個還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再一個就是在計劃生育執行的後半期,一個階段之後,又出現了1974年以後的人開始當父母了,但是1974年之後它的出生還是下降的,所以它出現了一次連續下降。1990年到1999年連續下降十年,資料比較引人注意,1990年出生了2700萬人,但是到了1999人我們出生只有1150萬左右。

東方財富網:這個下降的幅度有點誇張。

李青雲:對,比較顯著,非常顯著。所以說十年我們的出生水準應該是下降了超過55%。這個下降的幅度或者說深度在主要國家是沒有同量的例子。所以說我們這個情況叫做三起三落,或者三落三起,這是有別於很多國家的特殊情況,因為本身兩個特殊原因,五十年代末特殊的背景加上計劃生育政策也是多數國家並沒有這個情況,這是我們國家的特殊政策,所以兩個特殊原因導致了這樣一個特殊情況。這個我是看的比較認真的一點,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說做人口比較的時候,我們不好跟其他國家比,我們的結構非常特殊。這裡面還有一個,最近兩年看的比較多,我稍微提一下。這幅圖最後這兩個位置。

東方財富網:時間我看了一下,2016年、2017年。

李青雲:我們2016年是放開二胎的一年,這第一年,當時預期2017年可能會效果更為好一些,結果事實上2017年比2016年生的少,遠遠低於很多預測和分析。

東方財富網:這個我要問一句,您覺得是為什麼呢?

李青雲:我們倒推回來看,你看請繼續看這個圖,看我指標索引,在2001年之後我們每年出生的水準一直在1600、1700這個位置上打橫了,這個猛一看沒有什麼,但是往回看問題就來了,因為它對應的父母是這一截。也就是說父母數量日漸增長的背景下,我們的孩子才生出一個平穩的線,這就是大家常知道的概念了就是生育意願的下降。沒有以前那麼熱衷或者偏好,如果沒有父母數量的增長,我們這些年出生數量是下降還不是平穩的。這個事情稍微推一下就更加值得我們關注了,1987年到1990年我們覺得這批孩子,現在不能說孩子了,他們要當父母了,那麼等他們當了父母之後,接下來準備當父母的可就是這條線了。更加猛烈的一次下滑,就是父母數量猛烈下滑疊加出生意願下降,所以我覺得再過幾年我們可能,如果人口政策不做重大調整,並且或者採取措施鼓勵的話,那麼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為劇烈的下降曲線。

東方財富網:說到這我要問一句,如果是發達的經濟體,發達的國家,他們比較健康的人口曲線應該是怎樣的呢?和這個圖對比一下,應該是怎樣的呢?

李青雲:據我分析還很難說健康與否,我們說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如果說我們想保持一個族群,它的人口數是相對穩定的,那麼人口學家有一個說法,總和生育率要在2左右,不能低於2。那麼但是你看大多數發達國家總和生育率是不斷下降,很少達到2,所以我個人的一個分析是經濟發展水準、社保水準越高,可能生育意願越下降,我覺得不考慮健康不健康來衡量,而是一種人對生活品質追求之後的新的選擇。

東方財富網:這個倒是挺值得我們再去思考的,如果說我們沒有政策的限制,再沒有生活、教育、醫療等限制的話,我們能夠達到發達國家普通老百姓的平均水準的話,恐怕以咱們的觀念多子多福或者人丁興旺的觀點在裡面,假設我剛才說的幾個條件都不在了,比如說政策物質都不在了,咱們老一輩人丁興旺的觀念能不能助我們人口回升呢,您剛才分析到的趨勢不是剛才的限制,反而就是真的不想生了,您怎麼看?

李青雲:我覺得有一個例子都是中國人,臺灣的情況。

東方財富網:臺灣的情況,我們聽一聽。

李青雲:它就是生育率下降了,它沒有類似大陸比較嚴格的這種生育管控,沒有這麼嚴格的管控,雖然它也是有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問題,但是經過發展它現在生育意願是下降的。所以我覺得傳統的觀念是一方面,但是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當然我還是認為那一點,生活水準的提升、社保程度的完善可能對它會有一個根本性的影響。

東方財富網:說實話,真是,在我生活當中,因為我做媒體的,很多資深財經記者,他們做的非常出色,自己會做生意、做老闆,會自己創業,都非常成功,縱觀他們,不管男生女生已經到了35歲左右,有的人別說是結婚,戀愛都沒有,如果說是生孩子,怎麼可能,我連愛人都沒有生孩子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後的事情,這個真的是挺常見的。如果說我爸那個年代,33、35沒有結婚那應該在朋友圈會被恥笑。這確實值得我們研究,人口結構李博士講的非常清楚,我第一次這麼清晰發現人口波動和變化的原因,第二次就要深入解讀人變了,經濟規律、消費等等,怎麼變呢?

李青雲:我們看這張圖真正想解決的問題了,首先我有這麼一個分析框架,這個框架其實也很簡單,我的邏輯是這樣,消費品的結構會決定我們的產業結構,什麼意思呢?如果大家都在買房,我們需要修路、建橋這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產業結構一定是重資產主導,這是很好理解的一件事情。那麼是重資產主導的狀態,那麼就會有一個融資的匹配問題,重資產結構特別適合銀行債務融資,它不太適合股權融資。所以我這裡面有一個邏輯關係,消費品結構當它集中在物品消費,比方說汽車、房產的時候,一定對應重資產結構為主,一定對應著銀行融資主導。但是一旦消費品結構開始向比方說我們常說的服務轉軌,那麼產業結構一定會從重資產向輕資產轉,那麼融資結構一定會向銀行可能就擴張性不會明顯,但是股票市場、權益市場變的越來越重要,這是一個基本邏輯,這個不難理解。我們就要看這種變化什麼時候發生,這個物理條件沒有解決,後面很多東西不好動,所以我是從人口結構角度看這個變化或者說這個拐點在什麼時候出現,而我一向認為總量指標不能告訴我這個時間點,只有結構指標才能告訴這個時間點。

我們有一個這樣的非常簡單的歷史回歸,就是歷史回顧,我們說先借用一個通常的消費結構升級,最開始人們表示要消費,衣食溫飽問題,隨後要解決住行,買房買車。在買房買車之前應該是買家電比較多,我們看股票市場,九十年代是家電消費的高峰階段,整個九十年代可能是把這個東西解決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當時長虹都是赫赫有名的企業,再看股票市場的龍頭股幾乎是家電類的,兩千年之後買房買車替代了家電消費的核心定位,包括買手機也變的厲害後,2000年後雖然市場起伏,但是值得我們關注,長期戰勝大盤就是地產金融或者是為了滿足他們運行的礦產、有色金屬,所以我們的觀點就是核心消費品是什麼,它的核心產業就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產業,自然而然具備在長期戰勝大盤的特點,那麼怎麼去判斷它是核心消費品呢?一方面我們講消費它是有兩個角度來看的,消費是哪兩個角度來看呢?第一我們在特定的時段要買什麼,這叫消費物件,但是光有這個不行,因為我同時間可能有人在買房,有人在買車,有人可能已經買海外旅遊,同一個時間段消費物件多種,所以還要疊加一個指標。最受關注的消費物件是哪個,也就是說有最多的消費者的那個是誰,所以這個就要看人口結構才知道什麼階段最多人想買什麼,所以就是說有多少人在特定時段集中在買什麼,這個東西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核心消費品,這個核心消費品拉動的所有行業都可以說是該階段的核心產業,它就具備,如果從價值投資角度上講在這個階段一定具備戰勝大盤的優秀潛質。人口結構我們一直在看我們在什麼階段消費什麼。

現在我們對這個圖最主要的解讀是什麼呢?當然這個圖這個解讀對我來說還是很刻骨銘心,還是回到第三人口高峰上。1987年到1990年是我們年輕人,最新的這批高峰裡面的核心點,我在2007年就有一個研判,2015年是我們剛需的拐點。那麼比較小的城市可能在2015年之前比方說2014年就出現拐點,比較大的城市可能2015年之後若干年出現剛需的拐點,剛需拐點和投資需求是兩個邏輯。那麼我的觀點是只有當剛需出現拐點之後,我們對房地產的關注度才有可能下降,但是不見得馬上下降。現在來看比方說北京和上海,歷史性的是2017年出現常住人口下降。

但是深圳仍然還在流入,這有個性化的原因,但是不管怎麼樣,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深圳的房價一直比較堅挺,跟人口流入,說白了還是需求者的問題,我有足夠的需求者我撐得住。但是我還是那個觀點,大勢所趨,還是有下降的時候,只不過由於吸引力的問題,它的下降可能比北京、上海來的更晚更遲,這是我特別關注的一個點。所以我個人在2015年之前我不太看好所謂一線城市房價下調拐點之類的東西。我記得很經典,2008年房價有一次回落,很多人諮詢我該怎麼辦,我說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建議買入,我說拐點遠未到來。但是現在我對這個問題就要保持警醒了,雖然現在大家對於房地產看的很重。

東方財富網:今年一季度開工率投資都不小的。

李青雲:對,因為這是過去二三十年我們特別興旺的一個行業,我覺得很正常。因為看這張圖就知道我們有太多的人需要這二十年、三十年來解決住房問題,但是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往後人就少了,我們如果看產能問題,我們房地產的產能是按照高峰期配置的,一旦剛需下降,總會有那麼一個時間點把投資需求拖下來,那時候產能就大過需求,這就不是剛需的問題,就是大過需求。極端個別城市的情況,可能還有更大的反轉,因為從投資的角度上來講,投資品的價格是邊際定價,不是社區全部賣掉才定價,只要一套賣了就定價。所以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是不是還會有更強的邊際拋售,是需要關注的。但是回過來為什麼刻骨銘心呢?這點是我們眼下特別複雜的一個點,房地產漲還是不漲,還是跌,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我一直堅持我的觀點。剛需未下降的時候,不能去看它會出現實質性的下降,所以人口結構給我的指示就是剛需我認為已到拐點,接下來觀察什麼時候投資需求會受到影響。

東方財富網:非常關鍵的觀點,之前都是霧裡看花,一會閃著黃的很漂亮,一會是紅色,但是最終煙花從哪放出來不知道。今天李博士講了人口的角度,我們一下子腦子就明白了,不論是房子還是股票,核心都是供求,你買的人多偏離價值一百倍還是漲的,供求的問題永遠是核心,所以這個一下腦子就開了。但是問題李博士我得問一下,您把那一代人買房的需求包括車子,因為汽車的資料,如果您翻一下2017年的資料,朝氣蓬勃,保有量、新增量都是很大的,家電等等,這都是那一代人積累買得起的,像我工作這兩三年不可能買得起房子,如果爸媽不掏錢的話,如果我不發了橫財的話,幾百萬的房子和幾十萬的車我是買不起的。接下來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就是新一代人,90後、00後,不知道您研究多少,他們引導消費,我個人感受是很複雜的,就比如我90、91、92老90後,消費偏85,其實差不多,但是稍微年紀小一點,95後左右他們很前衛的,如果再小一點98、99,好像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消費能力的提高,好像沒有那麼簡單判斷這個消費品了,您是怎麼研究的?

李青雲:其實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我的核心點就一個,就是找到核心消費品。那麼核心消費品它是跟消費者的數量嚴格掛鉤的,那麼站在這個時點上,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角度,複雜的時刻。一個我們年齡結構上有一個巨大的變動了,再一個我們正好又處在了一個從物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躍升的拐點區域。所謂的年輕人特別喜歡這些東西,你會發現他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是很明顯的,不是之前比方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首先只是看一個有沒有的問題,至於好不好放在第二位再考慮,所以這裡面這是一個,因為有兩個角度的交集,這是不好理解的。如果單純看新消費,那我們會覺得新消費是有增量的,但是新消費在整個經濟體中所占的權重非常小。所以你說到這我就覺得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我覺得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我要跟大家做一個深度交流,我們到底有沒有M2放水。

我們在很多場合有人會提到我們有M2放水的情況,我個人一直不是特別認同這個說法,我個人的觀點很簡潔,放水什麼意思就是錢放比較多。那麼打比方我們真的在麵粉裡面加水,如果水多了,這個面應該是稀的。同樣的道理,如果真的是水放多了,那麼利率是不是應該是低的,我說的不是指導利率,而是市場實際利率應該是低的。只有實際利率是低的,才說明水多。這是基本原理。但是回去看我們這些年,M2的確特別高,但是市場資金利率也都沒有下來過。

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所以我一致認為M2其實沒有真正的放水。那麼這裡面我再舉一個反例就更好理解了,我記得大概是在2016年2月份,日本的央行行長發表了一番感慨,他為了活躍經濟放鬆銀根,需要去放點水,他的基礎貨幣,央行基礎貨幣放了一倍出來,多放了一倍出來,但是市場CPI根本沒有反應。為什麼日本在那個階段它放了,央行想放水,但是市場利率最終沒有水出現。而我們的情況是貨幣管理機構稍稍松鬆口,M2就暴漲。同樣的央行的行為,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效果,這也是促使我思考的原因。既然放水為什麼資金率那麼貴,既然貴就說明沒有水多的問題。日本央行行長的表態促使我做了一個對照性的反思,這個事情我現在的結論是這樣的,我們真的沒怎麼放水。你要說2009年是不是有點放,咱們另說,但是總體沒有怎麼放。因為這個事情講原理就好辦了,央行想放水,比方說降低存准,增加基礎貨幣等等,外匯占款多一點等等,它有辦法。但是央行意願表達是不是真的在市場裡面變成水,還要取決於市場,什麼人呢?取決於有沒有人貸款,因為我們的貨幣創造原理就是這樣,基礎貨幣放出來,需要有人把它不停的給借出來,才變成流通中的錢。那麼什麼情況下大家願意去借錢呢?這就回到剛才講的原理,消費品結構是房子、車子、基建的時候,重資產你的銀行借貸就旺盛,你說日本2015年、2016年它會建很多房子、修很多路嗎?普通人會貸款買房嗎?日本當時的消費結構就不是一個以實物或者房子車子為主的狀態,所以它的產業結構也不是一個依託銀行借貸運行的狀態,所以它想放,放而不得。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現在房地產高速擴張,基礎設施飛速發展,買房的人唯恐貸不到款買房,借貸需求特別旺,央行一鬆口,這邊就變成錢,M2就不停出來。

為什麼M2很高,但是資金利率下不去呢?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就是借貸能夠發生還有一個原理,得有足夠的抵押品,它是抵押品夠了就能借出錢了,借出錢來就可以進行下一步迴圈。抵押品什麼最好?不動產。仔細看我們國家過去十幾二十年的資料,我們M2真正開始漲是在2004年、2005年之後,就是房地產真正開始大規模上漲以後,房地產上漲了,抵押品價值上升,所以我們就可以借出更多錢來,因為不動產是我們追逐熱點,所以重新回到不動產行業,水漲船高,把不動產需求拉升,再漲再借,再借再漲,所以是不動產基建推動貨幣增長的自我迴圈。所以這個錢看起來很大,主要在這裡面迴圈,M2如果給少了,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其他的行業會沒有錢用,所以我們必須總是把M2不停往上漲,保障房地產基建資金需求的同時,重資產資金需求的同時,給其他行業留下一些資金用,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局面,M2很高,但是市場資金利率很貴。這句話引申起來情況可能有變化,它的上升跟房地產上漲掛鉤的,如果某天我們不好說是哪一天,某天房地產開始一個系統性的回收,這意味著M2創造的迴圈要倒收回去,那時候你會發現錢越來越少了,房價低一點,錢又少一點,又開始倒迴圈回去了。這就是我特別佩服決策層的地方,一旦讓它自由落入到自我倒迴圈的狀態下,特別容易出現金融風險。所以現在要提出嚴防金融風險,全面防範金融風險,就特別有意義。為什麼特別有意義呢?我們地產需求的剛需點已到,接下來投資需求是一個附屬性的,這時候是調控的關鍵視窗期。

東方財富網:說到這回到李博士的那張圖,有一段快速下降期,這一批人時間我看不太清楚,就是我這一代人左右。

李青雲:你打頭。

東方財富網:確實我打頭早一點的已經二胎了,後面稍微晚一點93、95,感情好的也在準備結婚了,距離生娃恐怕還要等個兩三年。我要問的就是這一大批如果到了他們該生育的理論上高峰期,那豈不是我們曲線更嚴峻。

李青雲:下降更明顯。

東方財富網:您說的人口消費結構的關係,再倒推消費品,再回到剛才講的金融風險以及房子的問題上,那豈不是艱難期、嚴峻期在未來幾年,而不是現在。

李青雲:這個問題如果說的更深刻一點,還要再加一個角度。

東方財富網:還要加一個角度。

李青雲:剛才提到美國的嬰兒潮,大概持續了二十年左右,到六十年代中期就結束了,我們也都知道後來七十年代初美國出現了著名的滯脹,重資產需求下降之後出現了一次經濟減速的問題。但是我認為我們要比它更加注意這一點,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需求的釋放和收縮的情況比它來的更劇烈,因為人家的人口曲線比較平緩,我們是比較劇烈的,這是一個點。再補充一點是什麼呢?歐洲的情況我們也要特別注意,歐洲二戰有一次重建過程,說白了就是地產基建之類的東西。

它的這個集中建設的強度和我們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有平衡,集中發展。地產基建在需求沒有解決的時候,每個需求都是很真實的,所以我需要大量的供給來滿足。但是地產基建有一個問題,它一旦需求滿足了就很多年不需要去更新。

所以在歐洲1973年之後也出了一次十多年的經濟滯脹,那麼它也有一個經濟減速的問題,它是類似的。所以我覺得你剛才提示的這一點是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我們現在已經在從各個角度防控這個東西,這是我們決策層做的非常好的地方。這裡面的基礎邏輯就是這個,當六七十年代把傳統消費的高峰走過,但是新生人又不足,這個去杠杆、去產能是必須要去面對的事情,所以我們早在幾年前就做這件事情,我認為這個提前量打的特別好,它可以比較有效防範我們在未來出現歐美類似的情況,所以在這點上我覺得從去庫存開始,到去產能,到去杠杆,是非常好,從這個角度非常好理解,非常精妙應對未來,非常的精彩。如果不從人口角度來看可能還看不出危險那麼大,就像你兩次提到,1991年之後出生的人越來越少,下降太快,意味著哪怕人人買一套房,會發現根本沒有以前的銷量大,所以必須要把這個產能去掉,杠杆收掉。

東方財富網:非常關鍵,接下來把這個話題往股市上引,人口結構李博士解讀的非常清楚,股市上我們面臨怎樣的機會和挑戰呢?因為剛才您講到有好的該給的都給到,該漲的也漲到,接下來也有不好的,兩面,您給大家都介紹一下。

李青雲:從人口結構這樣大的宏觀角度看股票市場,肯定只能是看長期,我不能看短期,特別短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需求,或者有價值的行業會在哪個時點進入到上升期。那麼還是回到剛才說的那個核心消費品的概念,最多的人群集中消費的東西我們就叫核心消費品,那麼我 們剛剛那個圖裡面五十年代是一個小高峰,六十年代是一個大高峰,八十年代後半區也是一個高峰。我就是盯這三個高峰,因為它是人口重度密集區,這裡面尤其要盯六十年代的高峰,因為這個高峰的人太多了,實際上現在買房買車,過去這些年買房買車主力也是六十年代的人。我會把前面兩個高峰看的特別重,我們單純講投資的時候有一個觀點就是說年輕人投資可以冒點風險,說中老年人你就得穩健一些,放在很多方面都是這樣,放在生活上也是這樣,年輕的時候我可以更多拼搏付出,但是到了中老年大家可能為了身體健康,為了方方面面,可能身體也不允許你大量消耗,所以它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有調整,這就是我講的一個我特別看重的理念。我們的六十年代人群在完成買房買車傳統任務之後,它對於生活的追求點一定會從努力付出賺取收益的角度,會向更平穩更健康的狀態轉化。這裡面我首當其衝看一點,我一直有一個拐點,買房買車完成之後人們才會真正去買保險,真正去關注理財需求。所以我看了很多國家在經濟減速期股票市場行業發展的情況,很多國家理念都發現保險業都是在減速期排名前三的行業之一。所以從人口結構上決定了這批50歲左右的人他會更加關注這個角度的消費,保險和理財會變成他們有意識無意識的新興消費品,雖然消費行業存在很久,但是變成大家集中消費集中關注的現在才是進入到高速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相信保險行業和理財行業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上升路徑。

東方財富網:在這我們再多加一個小問題,我不知道咱們觀眾朋友看創業企業多嗎,因為很多創業企業或者很多概念性的東西,常喊一句話叫做消費升級,這個您怎麼看,如果和人口放在一起講。

李青雲:這個我覺得也很好理解,我還是用歷史案例來證明我的觀點,歐洲的七十年代它是告別了經濟高增長,因為房子車子都弄好了,所以銀行杠杆要下來了,經濟高速增長要結束了,有一個減速期,但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股票市場活躍度開始提高。我就很關注這一點,為什麼經濟GDP沒有以前那麼高,但是股票市場活躍度反而比以前更好,我就花了一點精力一看,透過股票市場我去看細分行業的東西,發現非常有意思的情況,很好可以解讀剛才的問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百度一下,歐洲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是服飾行業的一個高峰發展期,很多知名的品牌,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比方說範思哲、阿瑪尼,可能年輕人覺得我們的談這些牌子有點時代感,這些牌子恰恰是那個時間段出現的,這就是典型的消費升級,一是要升級,關注品牌內涵和我的契合度,而不是僅僅有衣服穿,面料不錯就可以。所以消費升級什麼時候真正發生從我的角度講,一定是買完房買完車,心靜下來了才會關注生活方方面面,生活品質全面提升,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很多都是輕資產行業,所以創業是有機會的。反過來輕資產行業的創業你如果用傳統的銀行貸款方式融資,你會發現沒有辦法去融資,所以這就是股權投資能夠解決這個需求問題,這就是我們講的融資結構會在房子車子買完以後出現真正的改變。

東方財富網:說到這我還真是想起一個資料,您提到2015年拐點,我們回頭看最近這兩年股票融資的數量,簡單說就是新股的數量,真的是非常的多,而且從管理層的意願來看提高股權融資比例和李博士的研究非常吻合,您怎麼看接下來這幾年,多說幾句這方面的分析。

李青雲: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其實我覺得這方面他們是代表性的,因為他的消費理念已經不再受六七十年代人的傳統制約,他會更關注個性化的東西,所以我們說的排浪式的消費潮已經告終,年輕人更加注重個性契合度,但是個性的東西一定意味著不適合批量化,不適合大機器或者怎麼樣的生產,所以它的這種分化會讓生活的各種細節變的豐富多彩。同樣的我們拿一個東西,哪怕是拿一個杯子你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設計項目和設計理念,會發現生活的豐富程度提升,品質提升,我從這個意義上接下來分眾的,細分的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會特別多。這裡面有一部分或許具有較好的擴張性,當然有一部分就不見得適合擴張了,只是一個小眾的狀態,但是對於那些適合擴張的,我認為恰恰是為我們整個股權資本時代提供了特別好的種子群,這點我是偏樂觀的。

東方財富網:非常感謝李博士,一檔節目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意猶未盡,有諸多問題還沒有問完,但是很可惜節目時間問題,暫時先到這裡,未來咱們期待李博士多來節目,從您的角度看看當下的宏觀,股票包括更多常聽但是又聽不明白的問題,聽過李博士的解讀之後,我發現一下清醒了很多,感謝李博士,我們這期節目先到這裡。

關注東方財富網微信號【 eastmoneynews 】,每天為您推送權威、專業的財經資訊!歡迎在【應用商店】搜索【東方財富】,下載中國財經第一門戶手機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