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最年輕的北京大工匠 武潤澤 以毫米的精准度“量北京”

武潤澤, 29歲, 測繪師, 目前是最年輕的北京大工匠。 在首屆“北京大工匠”的選樹活動中, 武潤澤脫穎而出, 打敗了多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最終斬獲“北京大工匠”的稱號, 不到三十歲, 即躋身十大工匠之一。 從業8年, 武潤澤以釐米和毫米的精准度, 記錄著北京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不到三十 榮譽等身

武潤澤, 看上去很踏實穩重、實實在在的一個人。 老家在房山, 2010年畢業於西直門附近的北京建築大學, 當年入職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京孩子的成長之路, 沒有什麼顯赫的名校背景,

也沒有可書寫的求學經歷。

但是, 過去這8年, 他走遍了整個北京城——北京六環範圍內的3376幅1:2000地形圖, 每幅圖的圖幅範圍是800米×1000米, 都是他和同事們“量”出來的。 而每年, 他們都要對這些地形圖進行一次更新。

武潤澤的工作就是“量北京”, “資料就是生命。 ”他說。 工作第二年, 趕上北京發生“7.21”特大暴雨, 武潤澤的老家就在受災最嚴重的房山區。 他徒步涉水回到房山, 過家門而不入, 而是跑到周口店災區, 為 “7.21”特大暴雨災後安置房建設進行測繪支援。 在隨後的15天裡, 夜以繼日地測繪出20張1:500地形圖, 為災區的恢復建設工作做了有力的保障。

工作的第三年, 北京市舉辦了首屆測繪行業職業技能競賽, 他拿下第一名, 獲得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比賽資格,

他不負眾望, 又拿下全國大賽的第一名;工作的第四年, 他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 那一年他只有25歲。

如今, 這位年輕的“北京大工匠”的榮譽證書的照片和相關新聞就高高地掛在北京建築大學的官網上, 成為學校的驕傲, 也昭示了一個道理:腳踏實地, 必有收穫。

指上功夫 足下精神

一棟樓蓋多高由設計師來設計, 而判斷精准地蓋在哪兒、是不是水準的, 這是測繪員的工作。 測繪工作是工程規劃和建設的前提基礎。 武潤澤的本事, 就是熟練地利用全站儀、水準儀、經緯儀、GPS、測距儀, 快速、精確地完成測繪。 在“挑戰大工匠”比賽中, 工程測繪比賽的試題是測量指定圖形的座標,

誤差要在5毫米以內。 最終, 武潤澤贏得了第一名, 其中一項比賽的誤差只有2毫米, 前輩大腕兒們輸得可謂心服口服。

測繪是個苦活累活, 測繪師的工作必須要走到、看到、畫到, 來不得一點偷懶。 夏天, 他曾跑到四五十攝氏度的地下熱力管線測量, 待幾十分鐘就已經渾身濕透;冬天, 他曾跑到零下十幾攝氏度的門頭溝高山上去測量, 穿了四條褲子, 一上山就被風吹透了。 尤其是野外環境複雜, 而底圖中只能表示變化處的點或者線, 無論山頂上唯一的房子, 還是險象環生的荒郊野外, 都需要實地一探究竟, 將屬性資料表示在圖上。 從大興到通州再到昌平、海澱、門頭溝再到房山, 環繞北京一大圈進行野外調繪工作,

都是他用腳丈量出來的。

武潤澤也把年輕人愛思考的優勢發揮在工作當中。 以前在戶外測繪, 至少要三個人, 一個觀測、一個跑尺、一個記錄。 武潤澤琢磨出一套利用“手語”傳達地物代碼的方法, 五指張開一揮或者一搖, 人們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呢, 測得的資料就已經傳遞給50米外的隊友了, 這大大提升了資料獲取的速度和編碼準確度。

城市裡人多車多, 對觀測員的視線造成極大的阻礙, 選觀測的地點就是一大挑戰——測繪師的行話叫“點位設站”。 武潤澤有絕活, 專找路口或者拐角處, 可以眼觀六路, 機器不用調整, 他圍著機器轉, 免去重複設站之苦;實在不行了, 就調整好儀器, 瞅準時機, 迅速出擊。 即便有這樣的絕活,

每天武潤澤也要測100多個“站”, 平均徒步10公里以上。 2012年, 為了測繪海澱和門頭溝最西側的一片荒山, 大家要拿著鐮刀斧頭, 帶著乾糧進山, 一天測一個山頭, 一測就是一個月。

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文 王穎/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