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學習《了凡四訓》02丨袁了慈雲寺遇貴人

《了凡四訓》為袁了凡所作的家訓, 以其親身經歷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 認識命運的真相, 明辨善惡的標準, 改過遷善的故事。 《了凡四訓》又叫《命自我立》。

學習《了凡四訓》, 掌握改命之法!改變命運從關注【淨空佛菩提】開始。

【原文】

後餘在慈雲寺, 遇一老者, 修髯偉貌, 飄飄若仙, 余敬禮之。

【注釋】

①寺:原為中國古代官署名。 後佛教用以稱僧眾供佛和聚居修行的處所, 在我國主要指佛寺。 又稱刹、叢林、禪林、禪院、蘭若、招提、伽藍、梵字、梵宮、蕭寺等。 我國最早的佛寺是東漢明帝時, 白馬經西來, 由鴻肺寺官署改建的洛陽白馬寺。

②髯(ran):兩側面頰腮部的鬍子, 也泛指鬍子。 古人有長髯、美髯、白髮蒼髯等說法, 古人認為髯的多少及色澤好壞與血氣盛衰有關。 認為血氣盛則髯美長, 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 血氣皆少則無髯。

【譯文】

後來, 我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 長須飄飄,

相貌堂堂, 就像神仙一樣, 我對他非常尊敬並以禮相待。

【點評】

了凡先生為什麼會到寺院來, 表面似乎是偶然和巧合, 其實歷來古代的知識份子們大都喜歡流連於寺院。 清幽的古刹往往是居住、讀書的絕佳之境。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宿蟠桃寺》詩雲:“板閣獨眠驚旅枕,

木魚曉動隨僧粥。 ”清晨四時許, 寺院內便會打板催起進行早課, 隨後還有過堂吃飯。 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 詩歌唱和, 書畫過從。 當然, 也有不甚融洽的, 如僧人嫌惡落魄文人寄居寺中, 白吃白住, 便故意等吃完飯再敲打過堂的雲板, 這在歷史上也是有此趣聞典故的。

在人生的行進道路上, 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生髮生轉折和改變的人。 了凡先生在慈雲寺便碰見了這樣一位老人。 慈雲寺隱喻著佛教的慈悲, 《大智度論》卷二七稱:“大慈與一切眾生樂,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給予歡樂叫“蒸”;憐憫眾生, 拔除苦難叫“悲”。 這是菩薩行的重要特徵之一。 老人長得相貌魁偉, 仙風道骨, 更有一捧長長的鬍鬚。 大凡異人必有異相,

古代形容偉人往往把他們描述得魁偉奇異, 孔子就很高大, 《史記》上說, 孔子成年後“長九尺六寸, 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其相貌也很奇特, “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日丘雲”。 所謂的“圩頂”, 據《史記索隱》的解釋, 就是“頂如反字。 反宇者, 若屋宇之反, 中低而四旁高也”。 孔子的頭頂是中間低而四邊高, 不可謂不奇。 古人還以長髯為美, 鬍鬚可以說是男子儀錶不俗的象徵, 道家仙人的模樣往往就是鶴髮童顏、長髯飄飄。 如《漢書》稱漢高祖劉邦“美須髯”, 《三國志》也說關羽“美須髯”, 諸葛亮曾直接以“髯”代稱之。 了凡先生見到此老者一派飄飄欲仙的模樣, 不敢怠慢, 連忙行禮以示恭敬。 古代評論人往往數言便能傳神, 又不落實際。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形容東鄰之女的美貌時說:“增之一分則太長,
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 施朱則太赤。 ”魏晉時的嵇康, 時人謂之“若玉山之將傾”, 《世說新語·賞譽》中贊時人王衍為“瓊林玉樹”, 謂王恭“灌灌如春日柳”等。

關注【淨空佛菩提】, 每天學點善知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