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北流陶瓷是北流五寶之一,始于夏商,發展於上世紀80年代

北流陶瓷是北流五寶之一, 始于夏商, 發展於上世紀80年代, 壯大於近幾年。 尤其是建設廣西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後, 發展迅猛, 已成為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這些年來, 北流市大力實施"內強外引"發展策略, 對內扶強扶優, 做強做大日用陶瓷產業;對外大力引進工業陶瓷、建築陶瓷、衛生潔具和美術陶瓷產業, 實現陶瓷產業多元化發展。 全市現有陶瓷企業54家, 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1家, 年產白瓷能力10億多件。 全行業有固定資產10億元, 從業人員6萬多人, 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000多人。 2007年, 全市生產日用陶瓷11.35億件,

實現工業產值20.63億元, 產品銷售收入19.6億元, 實現稅金1.24億元, 自營出口創匯9148萬美元。 日用陶瓷生產經營標準化、國際化。 產品主要有日用細瓷、炻瓷、高檔瓷三大類, 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瓷具、酒店瓷具、旅遊禮品瓷具、藝術瓷具、微波餐具九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 部分產品品質已達到國內同行業、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準, 主要銷往歐美和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 北流市日用陶瓷產量占廣西的26.3%, 出口量占廣西的86%, 成為我國新興陶瓷產區和重要出口基地, 是我國日用陶瓷四大產區之一。 [1]

折疊編輯本段北流陶瓷歷史

北流陶瓷--嶺垌窯出土北流陶瓷, 最早起源于夏商,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 斷定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嶺南一帶便出現原始陶器是不成問題。 北流最早的古人類遺址--新圩"六馬村石器文化", 除石鏟、石斧等器物, 卻沒有陶製品。 夏朝至商代,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不斷進步, 私有制出現萌芽, 地處南方僻壤的北流河流域, 出現了私有制陶作坊, 但北流境內沒有當時器物出土。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測試這類陶器, 發現氧化鋁的含量較高, 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 具備了某些原始瓷的性能。 在北流境內, 已有這類陶器出土, 現藏市博物館的一件"米字紋陶罐", 口徑22.8釐米, 高28.3釐米, 足徑16.3釐米, 惜口沿邊缺一小口, 有裂痕。 便是當時的器物, 也是目前為止北流發現最早的陶器製品。 由此可斷定出, 印紋陶在當時的北流是普遍存在的。

北宋中期, 制瓷窯爐已遍佈廣西各地, 北流河流域的影青窯爐更是星羅其布, 沿河順流而下, 較大規模的有:北流的嶺垌村、倉田村、碗窯村, 容縣的城關、大化, 岑溪的南渡, 藤縣的中和, 瓷窯兩百座之多。 古陶瓷專家韋仁義考證, 地處北流河源頭的嶺垌窯, 為北流河流域制瓷業之最。 豐富的陶瓷土資源, 林產資源和水動力資源造就了其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如今嶺垌依舊有"九十九條窯"的傳說。 可以想像, 那時嶺垌, 大小澗溪之中, 至少有以粉碎瓷石、製作瓷土、釉果的水輪車1000餘部、水碾800余支。 當車輪旋轉, 水碾翻滾之時, 便是"重重水碾夾河開, 未雨殷傳數聲雷"之景象, 蔚為壯觀。 此外, 與江西景德鎮等瓷業的交流日益頻繁,

李鴻慶在《廣西出土的陶瓷器》中介紹:"北流河流域宋代生產的影青瓷器可以景德鎮的影青瓷媲美, 有青出於藍之譽, 可以說北流河流域的瓷窯群是中國號稱瓷都的景德鎮的陪都。 "因而達到其鼎盛期也不足為怪了。

北流制瓷業在宋末仍呈現出繁榮的局面。 加之元兵南下, 大量北方制瓷藝人湧入兩廣, 北流嶺垌、倉田, 碗窯村等瓷窯博取眾家之長, 雖然產量未遞增, 但產品品質更精, 燃造出大批溫潤如玉, 品種繁多的影青瓷器, 且造型各異、風格獨特。

北流的影青瓷, 在風格上更接近景德鎮的瓷器, 據《中國歷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說"影青瓷是在江西景德鎮宋代燒造的, 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窯燒造,

但都比不廣西北流河流域中和窯和嶺垌窯的品種美好"。 北流出土的"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都製造"、"紹興二年壬戍歲梁二郎號記"的瓷器印花模, 相當精美。 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也認為, 嶺垌古窯挖掘的大量青白瓷器, 為廣西之最, 全國罕見。 無論從品質、品種、規模來說, 均處於當時世界前列。

在嶺垌出土的宋未殘缺器物中, 有些印模花紋為陰紋, 即蓮、菊、飛鳥等紋, 邊作回紋帶, 飾紋較簡樸粗放, 與這種飾紋同時出現的採用了迭燒法。 如"淳熙二年款纏枝大花葉紋碗印模"、"影青菊花紋瓷盞", 顯示了南宋未年制瓷業興盛中重於追求品質的衰落跡象。

宋代的制瓷業到宋末之際逐漸衰落, 但其畢竟達到封建社會北流甚至嶺南制瓷業的巔峰, 為中國南方陶瓷史創造了最為輝煌最為瑰奇壯麗的一頁。從民國開始,北流的瓷業已露衰落之端倪,但仍相當興盛,產品在兩廣享有盛名。據民國22年《廣西各縣概況》記載:"北流瓷器出口約一萬五千餘件,陶瓷約十五萬一千餘件",但此時由於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陶瓷業也難逃厄運。而北流歷來屬作坊經營,手工操作,技術老一套,花色品種幾千年以來一個模式,自抗戰開始一直到解放前夕,北流的陶瓷業一直處於蕭條狀態。 總體來說,北流的陶瓷業經歷代興衰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矗於中國陶瓷發展史之林,她雖然制瓷史和興盛晚於耀州、景德鎮等先進地區的一些窯址,但她卻創造了嶺南甚至中國南方陶瓷發展史最瑰麗壯麗的一頁;對南方歷史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2]

折疊編輯本段北流陶瓷品牌

北流陶瓷北流陶瓷龍頭企業形成規模化、品牌化。三環集團、銘超瓷業公司和仲禮瓷業公司已入選全國日用陶瓷企業50強。其中,三環企業集團公司年產日用瓷2億件,員工8000多人,生產規模、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三項指標連續七年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三環產品先後獲"中國名牌產品"、"全國使用者滿意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稱號,三環品牌被評為"中國陶瓷行業十大品牌"和"中國知名出口品牌"。2007年,三環集團產品銷售收入8億元,實現利稅8000多萬元,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北流陶瓷品牌企業有廣西三環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北流市老田瓷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北流仲禮瓷業有限公司、廣西北流市銘超瓷業有限公司等。[3]

折疊編輯本段陶瓷工業園區

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區, 2002年11月經自治區批准設立,2005年經國務院核定為省級工業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為13.39平方公里,由民安陶瓷生產區、陶瓷文化街和陶瓷配套區三大部分組成。市委、市政府多方面支援和鼓勵中、外企業加盟園區,共謀發展。目前,園區入園企業(包括配套企業)60家,已建成投產51家,在建9家,年產日用陶瓷超5億標準件。2007年,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8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 陶瓷產業發展形成多元化。在做大做強日用陶瓷的同時,積極引進建築陶瓷、衛生潔具和微晶陶瓷、鋼化玻璃器皿等專案,大力推動陶瓷產業向多元化發展。目前,三環微晶陶瓷已經投產,年產值可達1.7億元,創稅利4600萬元;總投資1億元的智鵬建築陶瓷生產項目第一條生產線已於今年3月投產。今年又成功引進了投資1.5億元的永達建築陶瓷項目和投資4800萬元的紅日紫砂陶瓷項目。其中永達建築陶瓷專案已於6月28日開工建設。

按規劃園區可建設日用陶瓷生產線250條及30家配套企業,年生產能力達30億標準件,銷售收入100億元,出口6.5億美元,創稅5億元,園區定位是集生產、研發、銷售、服務和陶瓷文化展示於一體,倉儲、物流、博覽、陶吧、監管等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到2008年底,園區已開發土地450公頃,入園區企業68家,已建成投產56家,在建12家,年產值20億多元,創稅1.5億元。其中陶瓷及其配套企業40多家,年產日用陶瓷超5億標準件,產值15億多元,稅收近1億元,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初步形成了以陶瓷、水泥為主體的建材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三環陶瓷、海螺水泥等全國知名品牌企業,以及鋼化玻璃、玉潔瓷業、塗工彩印、微晶陶瓷、永達陶瓷等一批大項目,專業化、集約化、外向型已成為園區三大特點。[4]

為中國南方陶瓷史創造了最為輝煌最為瑰奇壯麗的一頁。從民國開始,北流的瓷業已露衰落之端倪,但仍相當興盛,產品在兩廣享有盛名。據民國22年《廣西各縣概況》記載:"北流瓷器出口約一萬五千餘件,陶瓷約十五萬一千餘件",但此時由於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陶瓷業也難逃厄運。而北流歷來屬作坊經營,手工操作,技術老一套,花色品種幾千年以來一個模式,自抗戰開始一直到解放前夕,北流的陶瓷業一直處於蕭條狀態。 總體來說,北流的陶瓷業經歷代興衰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矗於中國陶瓷發展史之林,她雖然制瓷史和興盛晚於耀州、景德鎮等先進地區的一些窯址,但她卻創造了嶺南甚至中國南方陶瓷發展史最瑰麗壯麗的一頁;對南方歷史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2]

折疊編輯本段北流陶瓷品牌

北流陶瓷北流陶瓷龍頭企業形成規模化、品牌化。三環集團、銘超瓷業公司和仲禮瓷業公司已入選全國日用陶瓷企業50強。其中,三環企業集團公司年產日用瓷2億件,員工8000多人,生產規模、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三項指標連續七年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三環產品先後獲"中國名牌產品"、"全國使用者滿意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稱號,三環品牌被評為"中國陶瓷行業十大品牌"和"中國知名出口品牌"。2007年,三環集團產品銷售收入8億元,實現利稅8000多萬元,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北流陶瓷品牌企業有廣西三環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北流市老田瓷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北流仲禮瓷業有限公司、廣西北流市銘超瓷業有限公司等。[3]

折疊編輯本段陶瓷工業園區

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區, 2002年11月經自治區批准設立,2005年經國務院核定為省級工業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為13.39平方公里,由民安陶瓷生產區、陶瓷文化街和陶瓷配套區三大部分組成。市委、市政府多方面支援和鼓勵中、外企業加盟園區,共謀發展。目前,園區入園企業(包括配套企業)60家,已建成投產51家,在建9家,年產日用陶瓷超5億標準件。2007年,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8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 陶瓷產業發展形成多元化。在做大做強日用陶瓷的同時,積極引進建築陶瓷、衛生潔具和微晶陶瓷、鋼化玻璃器皿等專案,大力推動陶瓷產業向多元化發展。目前,三環微晶陶瓷已經投產,年產值可達1.7億元,創稅利4600萬元;總投資1億元的智鵬建築陶瓷生產項目第一條生產線已於今年3月投產。今年又成功引進了投資1.5億元的永達建築陶瓷項目和投資4800萬元的紅日紫砂陶瓷項目。其中永達建築陶瓷專案已於6月28日開工建設。

按規劃園區可建設日用陶瓷生產線250條及30家配套企業,年生產能力達30億標準件,銷售收入100億元,出口6.5億美元,創稅5億元,園區定位是集生產、研發、銷售、服務和陶瓷文化展示於一體,倉儲、物流、博覽、陶吧、監管等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園區。 到2008年底,園區已開發土地450公頃,入園區企業68家,已建成投產56家,在建12家,年產值20億多元,創稅1.5億元。其中陶瓷及其配套企業40多家,年產日用陶瓷超5億標準件,產值15億多元,稅收近1億元,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初步形成了以陶瓷、水泥為主體的建材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三環陶瓷、海螺水泥等全國知名品牌企業,以及鋼化玻璃、玉潔瓷業、塗工彩印、微晶陶瓷、永達陶瓷等一批大項目,專業化、集約化、外向型已成為園區三大特點。[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