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夢中的八十年代,電影的黃金時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 堪稱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 逐漸脫離高大全的樣板戲模式, 曾經是禁區的愛情、案件、武打、古裝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在銀幕上。

本周《電影映象》版, 本報記者帶你回顧八十年代那些經典的中國電影。

住賓館不能住“405”, 要嫁就嫁“神秘大佛”

1980年,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405謀殺案》上映, 被評為20世紀最出色的華語懸疑片之一, 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偵探片。 在一張電影票不過一兩毛的時代, 這部影片票房收入竟然超過1個億, 相當於現在的200億票房。 今年48歲的哈爾濱人邱先生回憶:“我看《405謀殺案》的時候才七八歲, 小時候都是當恐怖片看的, 裡面的配樂都特別驚悚!當時賓館的405房間, 誰都不敢去住, 你說這電影得多深入人心。 ”

1980年還有一部特別火爆的懸疑片——張華勳導演的《神秘的大佛》, 這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動作片。 武打、推理、懸念、恐怖, 啥時髦來啥,

票房同樣過億, 而且還捧紅了劉曉慶。

邱先生回憶:“八十年代的女星裡劉曉慶排不上號, 觀眾最愛看的是龔雪、李秀明、趙靜、姜黎黎。 但劉曉慶是這些女明星裡保鮮期最長的, 現在還在電視上蹦躂呢!”

邱先生對本報記者說:“八十年代初中國很時興這種反特片, 只要放映驚悚懸疑的反特片, 一定滿場!有一次看反特片, 電影院人都坐滿了。 我看著看著電影突然迷糊了, 喘不過氣兒, 我爸坐我旁邊看的津津有味, 特別過癮, 我尋思別打擾他了, 自己出去透透氣兒, 我坐在最中間, 往外走這個費勁啊!一點點兒挪, 人家還煩, 走著走著好不容易到邊上了, 實在挺不住了, ‘咕咚’一聲大頭沖下倒過道上了。 坐最邊上的恰好是個年輕解放軍戰士,

解放軍真好啊!‘趕緊給我抱出去了。 出來把我放臺階上涼快涼快, 還吹著風, 沒一會兒我就好了。 解放軍問我, ‘你跟誰來的啊?’我說‘我跟我爸, 我爸就在那排中間。 ’解放軍回去趕緊找我爸, 這時候我爸才知道自己兒子剛才暈乎了。 我印象特別深, 我爸火急火燎跑出來, 問我:‘行不行啊兒子?’我說‘行啊!’‘那一會兒咱還看不看了?’‘看呐!咱得看呐!’我爸領著我又跑回去看電影了, 比出來的時候跑得還快呐!”

《405謀殺案》《神秘的大佛》等懸疑片至今經久不衰。 1987年央視春節晚會上, 有一段相聲把這些經典電影全都串聯了起來:“《51號兵站》住著《72家房客》;《39級臺階》發生《405謀殺案》。 ”“《王老虎搶親》, 搶的是《大海的女兒》, 這是《煩惱的喜事》;《李二嫂改嫁》, 要嫁《神秘的大佛》,

那真是《奇異的婚配》啊!”

傷痕電影、藝術電影, 看不懂也看

八十年代傷痕文學流行, 由此改編的電影也十分火爆。 比如謝晉執導的《天雲山傳奇》。 影片大膽、深刻地揭示出正直的人們被錯誤地劃為右派這一時代悲劇, 更通過這個故事, 從時代、倫理、道德角度分析歷史教訓, 探討悲劇產生的根源。 邱先生說:“那時候我們根本看不懂, 但看不懂也跟著看, 只要進電影院就有意思。 ”

一堆講“愛情”的電影

八十年代, 愛情電影是主流, 片名裡都愛帶個“愛”字。 《愛情啊, 你姓什麼》《愛情與遺產》《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不是為了愛情》《初戀時, 我們不懂愛情》《他愛誰》《他們在相愛》……還有很多講愛情的藝術片, 比如《巴山夜雨》《海之戀》, 還有最出名的《廬山戀》。

張瑜、郭凱敏主演《廬山戀》, 本是一部愛情風光片, 因為這部電影, 在廬山還建了一個“廬山戀電影院”, 每天只放映《廬山戀》, 到2009年, 已經放映了6300多場, 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白蛇傳》看得歡, 加急電報送進影院

八十年代, 戲曲也搬上了大銀幕。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0年攝製的京劇藝術片《白蛇傳》由傅超武執導, 成功塑造出白蛇、青蛇、許仙、法海等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 當年, 這部電影比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更經典。

齊齊哈爾的胡先生對電影《白蛇傳》印象最深。 “突然看半道的時候, 來了個加急電報, 送到電影院去了。 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大聲喊, ‘這裡誰叫XXX?你們家來了一封加急電報。 ’我一聽, 這不喊我媽名呢嗎?我媽一看電報,哇哇哭,然後就跑出去了,我都懵了。後來我媽跟我說,我姥姥在哈爾濱去世了,電報是我二姨打來的。當天晚上我們就趕緊坐火車來哈爾濱了。現在我都不解,電報咋能送到電影院去呢?”

看完《大渡河》,回家“大渡河”

八十年代還有一系列的紅軍電影,比如198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大渡河》,裡面第一次出現了蔣介石的形象。哈爾濱人秦先生對本報記者說:“小學四年級的夏天,我們全校包場看《大渡河》。這是部相當經典的紅軍電影,拍的很真實。看完電影一出來就趕上下暴雨了,學校和文化宮離得挺遠,大家排隊手把手趟著水回了學校,就跟‘大渡河’一樣一樣的!我同學說:‘這可真是看完《大渡河》,咱就真的大渡河了!’”

北影八一,官司打到文化部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罕見地打起來了——兩家同時拍攝了同名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1979年,四川作家周克芹發表了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0年9月,八一廠的王影和導演李俊看中這部小說,把作者周克芹從四川請來了,一起改編電影劇本。與此同時,北影廠廠長汪洋也看好了這部小說,並選定由剛剛拍完《從奴隸到將軍》的王炎執導,王炎也被小說打動了,決定自己親自改編電影劇本。

聽說北影廠也要拍這部電影,八一廠急了,兩家官司都打到了文化部。文化部電影局召集兩家想要“調和”。沒成想,協調會上火藥味兒十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得耳紅面赤,最後不歡而散。

還沒協調出結果呢,北影廠率先開機了。八一廠的李俊聽說後,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廠領導不幹了,“明明是你先看上的劇本,你不拍,倒顯得咱們理虧了。”李俊心一橫,“拍!”

北京一位資深媒體人回憶:“當時兩家為啥都看中這個劇本了?因為許茂家有7個姑娘!八十年代,中國能叫出名字的女影星太多了,沒有100個也有50個,男影星相對少,出名的也就那麼兩三個。這個劇本多好啊,7個姑娘給足了女影星發揮空間。北影廠和八一廠誰也不讓著誰,上映時間也是前後腳,要擱現在,咋地不得掰個道岔啊?人家不的,必須打擂‘正面杠’,而且雙方陣容都堪稱鼎盛,北影廠有李秀明劉曉慶,八一廠有王馥荔斯琴高娃。”

本報記者瞭解到,八一廠的四姑娘是王馥荔出演,當時她剛演完《天雲山傳奇》,人氣正旺。號稱“火辣椒”的三姑娘由斯琴高娃扮演。當時,她因《歸心似箭》中的玉貞一炮走紅。北影梯隊也毫不遜色,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北影三枝花”全部上陣。中心人物四姑娘秀雲由李秀明飾演,此前她主演過《春苗》《甜蜜的事業》,名氣極大。風火潑辣的三姑娘許秋雲由張金玲擔綱。七姑娘許貞由劉曉慶出演,當年她已經主演過《小花》等電影,並獲得了百花獎,正是大紅大紫的時候,已經很少在電影中演配角,但這次為顧全大局,出馬為李秀明當綠葉。活潑大方的九姑娘原定由陳沖出演,但她正準備出國,改由主演《青春祭》紅透影壇的李鳳緒飾演。由誰來演許茂,北影曾反復論證。王炎導演提出用李緯,廠長汪洋不同意,理由是那幾年李緯演的壞人太多,已經定型。最後還是王炎力保,許茂才選定李緯。

資深媒體人回憶:“當年,兩個劇組都開赴四川外景地,八一廠在內江拍,北影在簡陽拍,兩地相隔不遠,但彼此互不來往。有一次,兩隊人馬在四川機場巧遇,雙方在候機大廳遠遠對望,互不打招呼。兩個導演倒是挺超脫,在一次招待會上,王炎和李俊見面了。李俊導演笑著說:‘讓他們鬧去吧,他們鬧他們的,咱們拍咱們的。’王炎會意地點點頭:‘對,咱們各拍各的’。兩部電影的票房都挺好的,當年不少人都是看完北影廠的緊接著看八一廠的。後來誰是誰家的許茂,誰是誰家的七個姑娘,全都混了。有人說這部電影應該叫《兩個許茂和他的14個女兒們》。”

好片配佳曲,男有蔣大為,女有李穀一

八十年代的電影,必須得有好聽的主題歌,蔣大為、李穀一唱的主題歌最多。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0年攝製的《紅牡丹》放映後十分轟動,主演姜黎黎紅極一時。但比電影還火的是主題歌,蔣大為唱的《牡丹之歌》更是經久不衰。這兩年還被相聲演員岳雲鵬改編成了《五環之歌》,成了流行神曲。

還有《戴手銬的旅客》,1980年的一部反特故事片。片裡的主題歌《駝鈴》紅遍大江南北,也是蔣大為唱的,前不久還出現在馮小剛電影《芳華》中:“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

關於《戴手銬的旅客》還有一則趣聞,有一段相聲裡把這片名說成了《戴手銬的腳鐐》,觀眾們哈哈一笑,喜聞樂見。

電視若是“郭靖”,電影成了那只“雕”

八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說的再準確點,就是1980年到1985年這段時期。哈爾濱媒體人蔣先生說:“當時文革結束,剛剛改革開放,電影配合著人們的思想解放,迅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繁榮期。現在的印度電影,就很像八十年代的中國電影,有情節,有質感。但再繁榮的東西也不可能堅持10年15年,到了1985年以後,張藝謀橫空出世,海報漂亮,畫面濃烈,主題先行,追求獎項,但說白了,炒的都是概念。中國電影變味兒了,脫離了生活,沒了八十年代初期的質感。”

比如張藝謀那部《紅高粱》,什麼‘九月九高粱酒’,電影裡面咣咣喝。其實當年大家都不太接受《紅高粱》,覺得是很奇怪的電影,和以前的電影完全不一樣,看不明白,它已經脫離生活了。的確有一部分人喜歡《紅高粱》,但它絕對沒資格代表八十年代的中國電影。”

蔣先生分析:“1985年之後,中國電影逐漸走下坡路,也和電視機的普及有關。八十年代初期,電視還是蹣跚學步的嬰兒。1985年左右,家家戶戶都有電視了,當年風靡全國的是《射雕英雄傳》,一部電視劇悄悄襲來,電視時代來臨了。”(李子健)

這不喊我媽名呢嗎?我媽一看電報,哇哇哭,然後就跑出去了,我都懵了。後來我媽跟我說,我姥姥在哈爾濱去世了,電報是我二姨打來的。當天晚上我們就趕緊坐火車來哈爾濱了。現在我都不解,電報咋能送到電影院去呢?”

看完《大渡河》,回家“大渡河”

八十年代還有一系列的紅軍電影,比如198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大渡河》,裡面第一次出現了蔣介石的形象。哈爾濱人秦先生對本報記者說:“小學四年級的夏天,我們全校包場看《大渡河》。這是部相當經典的紅軍電影,拍的很真實。看完電影一出來就趕上下暴雨了,學校和文化宮離得挺遠,大家排隊手把手趟著水回了學校,就跟‘大渡河’一樣一樣的!我同學說:‘這可真是看完《大渡河》,咱就真的大渡河了!’”

北影八一,官司打到文化部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罕見地打起來了——兩家同時拍攝了同名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1979年,四川作家周克芹發表了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980年9月,八一廠的王影和導演李俊看中這部小說,把作者周克芹從四川請來了,一起改編電影劇本。與此同時,北影廠廠長汪洋也看好了這部小說,並選定由剛剛拍完《從奴隸到將軍》的王炎執導,王炎也被小說打動了,決定自己親自改編電影劇本。

聽說北影廠也要拍這部電影,八一廠急了,兩家官司都打到了文化部。文化部電影局召集兩家想要“調和”。沒成想,協調會上火藥味兒十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得耳紅面赤,最後不歡而散。

還沒協調出結果呢,北影廠率先開機了。八一廠的李俊聽說後,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廠領導不幹了,“明明是你先看上的劇本,你不拍,倒顯得咱們理虧了。”李俊心一橫,“拍!”

北京一位資深媒體人回憶:“當時兩家為啥都看中這個劇本了?因為許茂家有7個姑娘!八十年代,中國能叫出名字的女影星太多了,沒有100個也有50個,男影星相對少,出名的也就那麼兩三個。這個劇本多好啊,7個姑娘給足了女影星發揮空間。北影廠和八一廠誰也不讓著誰,上映時間也是前後腳,要擱現在,咋地不得掰個道岔啊?人家不的,必須打擂‘正面杠’,而且雙方陣容都堪稱鼎盛,北影廠有李秀明劉曉慶,八一廠有王馥荔斯琴高娃。”

本報記者瞭解到,八一廠的四姑娘是王馥荔出演,當時她剛演完《天雲山傳奇》,人氣正旺。號稱“火辣椒”的三姑娘由斯琴高娃扮演。當時,她因《歸心似箭》中的玉貞一炮走紅。北影梯隊也毫不遜色,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北影三枝花”全部上陣。中心人物四姑娘秀雲由李秀明飾演,此前她主演過《春苗》《甜蜜的事業》,名氣極大。風火潑辣的三姑娘許秋雲由張金玲擔綱。七姑娘許貞由劉曉慶出演,當年她已經主演過《小花》等電影,並獲得了百花獎,正是大紅大紫的時候,已經很少在電影中演配角,但這次為顧全大局,出馬為李秀明當綠葉。活潑大方的九姑娘原定由陳沖出演,但她正準備出國,改由主演《青春祭》紅透影壇的李鳳緒飾演。由誰來演許茂,北影曾反復論證。王炎導演提出用李緯,廠長汪洋不同意,理由是那幾年李緯演的壞人太多,已經定型。最後還是王炎力保,許茂才選定李緯。

資深媒體人回憶:“當年,兩個劇組都開赴四川外景地,八一廠在內江拍,北影在簡陽拍,兩地相隔不遠,但彼此互不來往。有一次,兩隊人馬在四川機場巧遇,雙方在候機大廳遠遠對望,互不打招呼。兩個導演倒是挺超脫,在一次招待會上,王炎和李俊見面了。李俊導演笑著說:‘讓他們鬧去吧,他們鬧他們的,咱們拍咱們的。’王炎會意地點點頭:‘對,咱們各拍各的’。兩部電影的票房都挺好的,當年不少人都是看完北影廠的緊接著看八一廠的。後來誰是誰家的許茂,誰是誰家的七個姑娘,全都混了。有人說這部電影應該叫《兩個許茂和他的14個女兒們》。”

好片配佳曲,男有蔣大為,女有李穀一

八十年代的電影,必須得有好聽的主題歌,蔣大為、李穀一唱的主題歌最多。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0年攝製的《紅牡丹》放映後十分轟動,主演姜黎黎紅極一時。但比電影還火的是主題歌,蔣大為唱的《牡丹之歌》更是經久不衰。這兩年還被相聲演員岳雲鵬改編成了《五環之歌》,成了流行神曲。

還有《戴手銬的旅客》,1980年的一部反特故事片。片裡的主題歌《駝鈴》紅遍大江南北,也是蔣大為唱的,前不久還出現在馮小剛電影《芳華》中:“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

關於《戴手銬的旅客》還有一則趣聞,有一段相聲裡把這片名說成了《戴手銬的腳鐐》,觀眾們哈哈一笑,喜聞樂見。

電視若是“郭靖”,電影成了那只“雕”

八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說的再準確點,就是1980年到1985年這段時期。哈爾濱媒體人蔣先生說:“當時文革結束,剛剛改革開放,電影配合著人們的思想解放,迅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繁榮期。現在的印度電影,就很像八十年代的中國電影,有情節,有質感。但再繁榮的東西也不可能堅持10年15年,到了1985年以後,張藝謀橫空出世,海報漂亮,畫面濃烈,主題先行,追求獎項,但說白了,炒的都是概念。中國電影變味兒了,脫離了生活,沒了八十年代初期的質感。”

比如張藝謀那部《紅高粱》,什麼‘九月九高粱酒’,電影裡面咣咣喝。其實當年大家都不太接受《紅高粱》,覺得是很奇怪的電影,和以前的電影完全不一樣,看不明白,它已經脫離生活了。的確有一部分人喜歡《紅高粱》,但它絕對沒資格代表八十年代的中國電影。”

蔣先生分析:“1985年之後,中國電影逐漸走下坡路,也和電視機的普及有關。八十年代初期,電視還是蹣跚學步的嬰兒。1985年左右,家家戶戶都有電視了,當年風靡全國的是《射雕英雄傳》,一部電視劇悄悄襲來,電視時代來臨了。”(李子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