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劉若英《後來的我們》:一邊差評,一邊看哭!

影片片尾彩蛋之一, 劉若英代表作《後來》萬人大合唱的mv, 影院裡逗留到最後的觀眾也在跟著輕輕哼唱。

對啊, 因為是劉若英啊!

作為藝人, 劉若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長相不漂亮、嗓子不出色、身材常發胖魁梧, 但她就是有一種讓人喜歡她的魅力, 而且越久越喜歡。

當年那些唱到“爛大街”的歌, 有一段時間讓我很厭惡, 可是後來卻發現, 戴上耳機, 即使只是聽她用那濃濃臺灣腔說說話, 也是舒服得非常愉悅。

她很會“講故事”, 不論是唱歌、演戲還是寫作, 就像她說的, 這些只是她創作的形式, 本質上只是因為自己“有想要說的話, 有想要表達的欲望”。 所以, 閉上眼睛, 好像都是她用低沉、略沙啞的聲音在你耳邊輕輕地、慢慢地“說”。

《後來的我們》, 她嘗試用影片的方式來講一個改編於她自己小說的故事。

一對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小鎮青年, 井柏然扮演的大學生林見清和周冬雨扮演的“社會姐”方小曉, 在回家的火車上相遇。 確認過眼神, 見清喜歡上這個清澈明亮的小姑娘。

他們都來自殘敗的家鄉、殘破的家庭, 他們都迫切地想要離開那個殘缺的地方, 一心想要在北京紮根。

方小曉說:“據說在北京待夠五年, 就可以紮根了”, 所以她的新年願望就是嫁個北京人。 此時的林見清也有了目標, 他要努力奮鬥, 給方小曉她想要的“北京生活”。

夢想都是美好的, 現實又總是那麼殘酷。 所以, 方小曉換了一個又一個男朋友, 就是沒有一個男人願意娶她;林見清賣電腦配件、做網遊客服、倒賣小黃碟把自己送進牢裡,

也擺脫不了蟻居的窘迫。

愛情的開始, 總是美好的。 即使一起蝸居在暗無天日的出租房, 也是心理樂開了花。

可是生活的接連打擊, 兩人越走越遠。 林見清以為在自己在努力成為方小曉想要的樣子, 方小曉卻說“她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

然後故事接下來繼續地俗套。 方小曉離開後, 林見清自己做的遊戲上線了, 賺了60多萬, 終於在北京買了個大house, 商業圈, 近地鐵, 還帶超大露天陽臺。 然而, 方小曉不在了。

看到這, 也就理解了,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愛的劉若英的導演作品依然被罵, 豆瓣評分跌到6.3, 也難怪許多觀眾說, “劉小姐還是回去好好唱歌演戲吧”!

但我認為,前面這些,都不是電影的重心,重心在於十年後兩人重逢,是如何看待他們的過去?

這裡必須好好誇獎兩位主演,回憶中兩人鬧騰的、無所畏懼的、窘迫的、頹廢的;十年後兩人重逢,克制的、冷靜的、略滄桑的,儘管演員都是同一張青春的臉,但所呈現出來的氣息,完全不同。

十年後,回憶起從前,一開始說說笑笑,好像都是與己無關的“別人的故事”。 可是當從前的事,如洋蔥一層一層剝開,疼痛的是對當初的衝動與輕易放棄的苛責,於是“如果”成了安慰劑。如果當初我們堅持到底,如果當初我們沒有分開又會怎樣?

關於這個問題,劉若英的回答也是理性和殘酷的,借方小曉說出答案:

如果那時你沒有和我分手呢?

那我們之後也會分手。

如果我當時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呢?

那你已經有十個小三。

如果我們當時就是不管不顧,我們就是結婚了呢?

那現在已經離婚很久。

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那你的事業就不會成功。

這些問題一直在糾纏著兩人,所以,影片中那些當下兩人對談的部分,均是黑白,就像他們此時的心情。而到最後,兩人終於好好道別了,影片才變成了彩色。

影片片尾彩蛋之二,是網友寫下對以前那個人想說的話,許多人是笑著哭。是啊,生活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情感也不是“沒有就無”,許多年以後,無法釋懷的是,沒有“在一起”這個結果的兩個人,想起來的只剩下曾經的快樂,那些打鬧、心酸、讓人窒息的雞毛蒜皮,早已遠成了記憶底片的點綴;只剩下的遺憾是“我已經不能為你再做點什麼,是你的遺憾也不能和我有關”。

所以看哭的點,並不是“感動”(親情線很感動,下篇再敘),而是每個觀看的人似乎都能輕易的找到代入感,青春時的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漂泊生活的窘迫與不確定,曾經人生的迷茫和恐懼……這些自己以為早已成為過去的“過去”,一下子密集地襲來,那個早已增生的疤痕,再一次突然被劃出了一道口子,不見鮮血卻劇烈疼痛。

這就有點猛了!

雖然採訪時劉若英說,這是一個“非常劉若英”的電影,就是要來感動大家的。但我覺得,她是不動聲色地殘酷。所以,她說“聽我的歌不是劉若英的歌,是你自己的歌;看我的電影,我希望那不是我的電影,是你在裡面看到了自己”。

在我看來,故事是別人的,但情感和遺憾卻是自己的。

但我認為,前面這些,都不是電影的重心,重心在於十年後兩人重逢,是如何看待他們的過去?

這裡必須好好誇獎兩位主演,回憶中兩人鬧騰的、無所畏懼的、窘迫的、頹廢的;十年後兩人重逢,克制的、冷靜的、略滄桑的,儘管演員都是同一張青春的臉,但所呈現出來的氣息,完全不同。

十年後,回憶起從前,一開始說說笑笑,好像都是與己無關的“別人的故事”。 可是當從前的事,如洋蔥一層一層剝開,疼痛的是對當初的衝動與輕易放棄的苛責,於是“如果”成了安慰劑。如果當初我們堅持到底,如果當初我們沒有分開又會怎樣?

關於這個問題,劉若英的回答也是理性和殘酷的,借方小曉說出答案:

如果那時你沒有和我分手呢?

那我們之後也會分手。

如果我當時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呢?

那你已經有十個小三。

如果我們當時就是不管不顧,我們就是結婚了呢?

那現在已經離婚很久。

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那你的事業就不會成功。

這些問題一直在糾纏著兩人,所以,影片中那些當下兩人對談的部分,均是黑白,就像他們此時的心情。而到最後,兩人終於好好道別了,影片才變成了彩色。

影片片尾彩蛋之二,是網友寫下對以前那個人想說的話,許多人是笑著哭。是啊,生活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情感也不是“沒有就無”,許多年以後,無法釋懷的是,沒有“在一起”這個結果的兩個人,想起來的只剩下曾經的快樂,那些打鬧、心酸、讓人窒息的雞毛蒜皮,早已遠成了記憶底片的點綴;只剩下的遺憾是“我已經不能為你再做點什麼,是你的遺憾也不能和我有關”。

所以看哭的點,並不是“感動”(親情線很感動,下篇再敘),而是每個觀看的人似乎都能輕易的找到代入感,青春時的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漂泊生活的窘迫與不確定,曾經人生的迷茫和恐懼……這些自己以為早已成為過去的“過去”,一下子密集地襲來,那個早已增生的疤痕,再一次突然被劃出了一道口子,不見鮮血卻劇烈疼痛。

這就有點猛了!

雖然採訪時劉若英說,這是一個“非常劉若英”的電影,就是要來感動大家的。但我覺得,她是不動聲色地殘酷。所以,她說“聽我的歌不是劉若英的歌,是你自己的歌;看我的電影,我希望那不是我的電影,是你在裡面看到了自己”。

在我看來,故事是別人的,但情感和遺憾卻是自己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