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當別人都熟視無睹時,我們還要不要教孩子遵守規則?

前一陣的復活節, 我陪女兒潼潼一起去參加了一個撿蛋活動, 主辦方的規則是每個孩子只能撿7個蛋。 活動開始之前, 他們還多次用提問來引導孩子:“How many?”“Seven!”孩子們整齊劃一地回答。

結果, 倒計時剛完, 像小旋風一樣沖進草地撿蛋的孩子們就開始有了不同的做法。 有的孩子嚴格遵守, 一邊數一邊撿, 最後不多不少整好7個, 比如潼潼這樣的。 也有的孩子撿得開心起來, 就忘記了規則, 拎著滿滿一籃子蛋高高興興地跑向爸爸媽媽。

小孩子們忘記了規則可能也挺平常的, 但讓我驚訝的是, 這些孩子們的爸媽們, 在看到孩子多撿了數量之後, 都馬上跟孩子進行現場清點, 要求孩子把多餘的蛋再放回去, 孩子們也都愉快照做了。

這個小細節, 也讓我感受到了美國家庭對於孩子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

說起來我們也來這邊遊學快兩個月了, 其實讓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老美普遍都很有規則意識,

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一樣, 他們對於規則執行之堅定, 遵守之嚴格, 都讓我頗為佩服。

而身處這樣的環境, 不論是日常生活, 還是出門辦事都讓我覺得既不累心又有秩序。

1

讓我印象最深的, 可能算是在美國開車了。

因為洛杉磯這邊的車速非常快, 每次開車都覺得像在演大片, 以至於剛來這邊那幾天, 夜裡做夢都是自己都在開車, 那壓力真是夠大的。 但慢慢的當我適應了這邊的車速之後, 又覺得在這邊開車實在太省心了。

儘管車速快, 這邊的高速路卻都是井然有序, 很少有插車或突然變道的情況, 在這一個多月裡我甚至都沒按過喇叭。

觀察之後不難發現, 這一切必須要歸功於當地人對於規則的恪守。 轉彎讓直行、輔路讓主路, 看到人行線停車禮讓行人、在高速上沒有必要不隨意變道等這些規則人人遵守。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這邊事故率相對低, 開車的人省心, 行人也放心。

一天晚上, 我帶著潼潼在社區散步, 我們走在人行道上,

在路過一個小小的岔口時, 一輛當時車速並不慢的車突然在路口停下。 當時那條路很安靜, 除了我倆沒有任何其他人或者車輛經過。

我先是愣了一下, 後來很快明白, 他是在路口的stop線停下來等時間。

這邊的道路上有無數的stop標誌, 在沒有任何監控的情況下, 車主也都會自覺線上前停三秒再起步。 如果對向或旁邊也有在等stop線的車輛, 大家也會特別自覺地遵守誰先來誰先走的規則, 秩序井然。

即使在夜晚無人的情況下, 車主依然會嚴格遵守交通規則, 看起來有點死心眼, 但這些關係到人身安全、社會秩序等方面的規則, 又怎能缺少這樣死心眼的精神呢?

相反, 在國內情況就複雜多了。 比如我每天接送潼潼的一條必經之路, 每次堵不堵車、堵多長時間的車都要看運氣。 因為這個路口總有不自覺的人搶燈, 而且一輛車搶燈後面的車馬上隨大流, 最後的結局就是堵得水泄不通, 白白浪費了大家的時間。

遵守規則, 才會讓生活變得井然有序。

就像我們努力為孩子培養的各種好習慣, 其實也是在培養他們遵守規則的意識。比如玩完玩具要收拾是家庭規則、不搶別人的玩具是社交規則、九點前上床睡覺是生活規則……

這樣的秩序感讓孩子覺得安全而篤定,規則成為了自由的堡壘,它避免孩子在自由探索之後的一團亂麻和頭破血流,可以讓孩子專注于做更好的自己。沒有規則的自由,是肆意妄為。

2

除了秩序感,在這邊我還深切地體會到了規則意識可以節省人情成本。表面上規則給人以束縛,但實際上真的會因為規則明確,省去了很多與人情周折的時間和精力,許多事情也變得更加簡單。

潼潼在美國上的幼稚園有一項明文規定,父母放學接娃晚一分鐘交一美金(這價格據說很便宜了)。其實對於這樣的規則,我還是挺能理解的。老師工作一天非常辛苦,如果遇到時間觀念不強的家長總是晚來的話,會給老師帶來很多的不便和壓力。

雖然這樣的規則看似有點沒有人情味,但是卻因為權責分明,避免了很多問題。

咱們國內大部分幼稚園應該是沒有這種規定的,那就只能一味的要求老師對晚接的孩子耐心陪玩,這一行為混雜了道德、人情在其中,長此以往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無法釋放的壓力。當這種壓力被帶到工作中甚至轉嫁到孩子身上時,最後受損的或許正是不遵守規則的人。

3

和身邊的人講起在這邊遊學的見聞,很多朋友都說,在美國這樣規則意識普遍比較強的環境中,遵守規則自然也變得容易起來。

可咱們這邊的大環境,總是在我們努力引導孩子遵守規則的同時,有人在破壞規則做反面教材,甚至有時候反倒是守了規則的老實人最吃虧。

可是,如果真相確實如此,為什麼會一再出現人們在野生動物園被咬傷、咬死的事件?

為什麼會出現因為無視不倚靠欄杆的規則而導致孩子墜亡的天津大悅城事件?

為什麼每天都會有帶著孩子闖紅燈或橫跨護欄致死的新聞?

為什麼會上演因為孩子沒坐安全座椅而被甩出麵包車外,險些被車輪碾壓的驚魂一幕?

為什麼會出現攔截高鐵的女子在造成列車延誤之後,仍然覺得“我老公沒來,你們憑什麼發車?”

這樣數也數不清的悲劇和教訓,應該已經可以作為我們必須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的理由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但不守規則的人,註定要被叢林法則粗暴對待。

當我們在購票現場,教孩子如何蹲得矮一點來逃票時;當我們去遊樂場,教孩子如何提前混入園內,不排隊就能玩耍時,在孩子簡單的思維裡,他又如何能分辨乘坐電梯時是否能對著控制主機板撒尿,坐扶梯時是否可以趴在扶手上打滑梯?

一些家長的行為其實在時刻提醒著孩子,規則並不用時時遵守,將規則打破變通為合適自己的潛規則,才是王道。

然而,正是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投機、僥倖,才最終導致了大部分人對規則的漠視,最終為釀成大禍埋下悲劇的伏筆。

當我們不教育孩子遵守規則,自會有“人”替我們教育;當我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得守規則,社會可不會可憐孩子年齡小。

4

很多人都說,美國這邊對於規則的遵守,除了有懲戒的敦促,更多的是依靠一種強大的自律。當規律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流淌在血液中的一種“下意識”,它終將內化為一種自律。

這種自律的形成,也不是短時期內可以達到,需要從幼童開始就有意識的培養規則意識。只有愛與自由卻沒規則,孩子便無法擁有與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無法獨自發現人類生活的法則。

不僅是父母的態度,在這邊的幼稚園也都很注重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

比如幼稚園老師會帶領孩子們一起熟悉日常守則,並且在教室裡的不同位置,會用大號顯著的字體張貼這些規則。而很多時候,園方的提醒又那麼潤物細無聲,讓孩子自然而然地願意遵守規則。

比如潼潼的幼稚園,他們的課堂規則就是:“Be kind: use nice words; Be Safe: walk in classroom; Be Responsible: push chair in; Have fun: Share with friends”

而如果孩子們有違反規則的情況,比如在教室裡興奮得跑起來,或是忘了收拾玩具或放好自己的椅子,老師一定會提醒他們遵守約定。

每天的Gathering activity往往是老師的教學時間,這時候小朋友們也是被要求一定要安靜的,完全不可能出現孩子們懶漫“自由”玩耍的情況。

在戶外活動時,孩子們也不需要任何提醒都能自覺地排隊遊戲,集體進出教室轉換活動場景時也要站成一排點名。點心時間他們輪流去洗手輪流倒牛奶最後再排隊收拾餐具…

想起去年,一個朋友帶孩子來這邊參加冬令營,因為一直被“美國學校非常自由,崇尚張揚個性”所洗腦,所以當看到美國的學校也有如此多的規定她也著實被嚇了一跳。

其實,正是在家庭與學校的合力之下,通過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口頭、紙面以及行動上的言傳身教,才能讓孩子逐漸形成規則意識,讓守規則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潛意識,一種條件反射。

當然,我並非要鼓吹“國外的月亮更圓”,在這邊普遍遵守規則的大環境中自然也會出現少數不守規則的人,就像在國內目前尚屬幼兒期的規則意識建立的環境中也會有很多非常守規則的人一樣。

我只是想說,對於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方面,我們不應該有任何藉口可找。

別人不遵守規則,並不能作為我們違反規則的理由。犯罪學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規則亦是如此。

曾經看過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漫無邊際,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縮短了一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最後的願望僅僅是改變我的家庭,然而,這似乎也不可能······ 現在,我已經躺在床上,就在生命將要完結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就首先改變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就在我為國家服務的時候,我或許能因為某些意想不到的行為,改變這個世界。”

就像紮克伯格給自己新出生的女兒寫的那封信中所說:孩子的降生,讓我們有理由去重新審視這個他們將要居留的環境。我們希望他們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中成長。

對於遵守規則這件事,如果我們都能從自我改變,從孩子自幼便開始培養,一個人人守規有序良好的環境還會遙遠嗎?

-END-

其實也是在培養他們遵守規則的意識。比如玩完玩具要收拾是家庭規則、不搶別人的玩具是社交規則、九點前上床睡覺是生活規則……

這樣的秩序感讓孩子覺得安全而篤定,規則成為了自由的堡壘,它避免孩子在自由探索之後的一團亂麻和頭破血流,可以讓孩子專注于做更好的自己。沒有規則的自由,是肆意妄為。

2

除了秩序感,在這邊我還深切地體會到了規則意識可以節省人情成本。表面上規則給人以束縛,但實際上真的會因為規則明確,省去了很多與人情周折的時間和精力,許多事情也變得更加簡單。

潼潼在美國上的幼稚園有一項明文規定,父母放學接娃晚一分鐘交一美金(這價格據說很便宜了)。其實對於這樣的規則,我還是挺能理解的。老師工作一天非常辛苦,如果遇到時間觀念不強的家長總是晚來的話,會給老師帶來很多的不便和壓力。

雖然這樣的規則看似有點沒有人情味,但是卻因為權責分明,避免了很多問題。

咱們國內大部分幼稚園應該是沒有這種規定的,那就只能一味的要求老師對晚接的孩子耐心陪玩,這一行為混雜了道德、人情在其中,長此以往難免會讓老師產生無法釋放的壓力。當這種壓力被帶到工作中甚至轉嫁到孩子身上時,最後受損的或許正是不遵守規則的人。

3

和身邊的人講起在這邊遊學的見聞,很多朋友都說,在美國這樣規則意識普遍比較強的環境中,遵守規則自然也變得容易起來。

可咱們這邊的大環境,總是在我們努力引導孩子遵守規則的同時,有人在破壞規則做反面教材,甚至有時候反倒是守了規則的老實人最吃虧。

可是,如果真相確實如此,為什麼會一再出現人們在野生動物園被咬傷、咬死的事件?

為什麼會出現因為無視不倚靠欄杆的規則而導致孩子墜亡的天津大悅城事件?

為什麼每天都會有帶著孩子闖紅燈或橫跨護欄致死的新聞?

為什麼會上演因為孩子沒坐安全座椅而被甩出麵包車外,險些被車輪碾壓的驚魂一幕?

為什麼會出現攔截高鐵的女子在造成列車延誤之後,仍然覺得“我老公沒來,你們憑什麼發車?”

這樣數也數不清的悲劇和教訓,應該已經可以作為我們必須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的理由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但不守規則的人,註定要被叢林法則粗暴對待。

當我們在購票現場,教孩子如何蹲得矮一點來逃票時;當我們去遊樂場,教孩子如何提前混入園內,不排隊就能玩耍時,在孩子簡單的思維裡,他又如何能分辨乘坐電梯時是否能對著控制主機板撒尿,坐扶梯時是否可以趴在扶手上打滑梯?

一些家長的行為其實在時刻提醒著孩子,規則並不用時時遵守,將規則打破變通為合適自己的潛規則,才是王道。

然而,正是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投機、僥倖,才最終導致了大部分人對規則的漠視,最終為釀成大禍埋下悲劇的伏筆。

當我們不教育孩子遵守規則,自會有“人”替我們教育;當我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得守規則,社會可不會可憐孩子年齡小。

4

很多人都說,美國這邊對於規則的遵守,除了有懲戒的敦促,更多的是依靠一種強大的自律。當規律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流淌在血液中的一種“下意識”,它終將內化為一種自律。

這種自律的形成,也不是短時期內可以達到,需要從幼童開始就有意識的培養規則意識。只有愛與自由卻沒規則,孩子便無法擁有與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無法獨自發現人類生活的法則。

不僅是父母的態度,在這邊的幼稚園也都很注重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

比如幼稚園老師會帶領孩子們一起熟悉日常守則,並且在教室裡的不同位置,會用大號顯著的字體張貼這些規則。而很多時候,園方的提醒又那麼潤物細無聲,讓孩子自然而然地願意遵守規則。

比如潼潼的幼稚園,他們的課堂規則就是:“Be kind: use nice words; Be Safe: walk in classroom; Be Responsible: push chair in; Have fun: Share with friends”

而如果孩子們有違反規則的情況,比如在教室裡興奮得跑起來,或是忘了收拾玩具或放好自己的椅子,老師一定會提醒他們遵守約定。

每天的Gathering activity往往是老師的教學時間,這時候小朋友們也是被要求一定要安靜的,完全不可能出現孩子們懶漫“自由”玩耍的情況。

在戶外活動時,孩子們也不需要任何提醒都能自覺地排隊遊戲,集體進出教室轉換活動場景時也要站成一排點名。點心時間他們輪流去洗手輪流倒牛奶最後再排隊收拾餐具…

想起去年,一個朋友帶孩子來這邊參加冬令營,因為一直被“美國學校非常自由,崇尚張揚個性”所洗腦,所以當看到美國的學校也有如此多的規定她也著實被嚇了一跳。

其實,正是在家庭與學校的合力之下,通過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口頭、紙面以及行動上的言傳身教,才能讓孩子逐漸形成規則意識,讓守規則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潛意識,一種條件反射。

當然,我並非要鼓吹“國外的月亮更圓”,在這邊普遍遵守規則的大環境中自然也會出現少數不守規則的人,就像在國內目前尚屬幼兒期的規則意識建立的環境中也會有很多非常守規則的人一樣。

我只是想說,對於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方面,我們不應該有任何藉口可找。

別人不遵守規則,並不能作為我們違反規則的理由。犯罪學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規則亦是如此。

曾經看過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漫無邊際,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縮短了一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最後的願望僅僅是改變我的家庭,然而,這似乎也不可能······ 現在,我已經躺在床上,就在生命將要完結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就首先改變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就在我為國家服務的時候,我或許能因為某些意想不到的行為,改變這個世界。”

就像紮克伯格給自己新出生的女兒寫的那封信中所說:孩子的降生,讓我們有理由去重新審視這個他們將要居留的環境。我們希望他們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中成長。

對於遵守規則這件事,如果我們都能從自我改變,從孩子自幼便開始培養,一個人人守規有序良好的環境還會遙遠嗎?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