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第三次思想大爆炸將至,我們該做好哪些準備?|劉興亮

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圖/來源於網路

01

我的出生省份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 眾所周知, 地上文物看山西, 中國百分之七十的元代以前建築在山西。

唐代建築可考的有七座, 五座在山西。 大家要瞭解古建築古文化, 到山西走走, 俯拾皆是。 那裡的人也保留著鄉土中國的許多特徵。 作為一個山西人, 出生在黃河邊, 我感覺自己也是源遠流長的。

當然這並非說我自己是文物——畢竟我才四十歲, 儘管對歷史、文化有著強烈的探求欲, 但我從事的卻是互聯網行業, 這看起來有些矛盾。 互聯網行業的大佬頗有幾個在三晉大地走出來, 牛逼如百度的李彥宏, 熱鬧如樂視的賈躍亭, 均來自山西。 在古老和現代的結合點上, 山西人占了不少。 我們既對歷史有天然的親近感和領悟力, 又能用當代視角去挖掘歷史背後蘊藏的社會肌理與脈絡。 按照克羅齊的觀點,

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站在最前沿去看待過往, 你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02

人類歷史上有過幾次知識爆炸。

第一次是西元前幾世紀的所謂「軸心時代」, 那時的古希臘和古希伯來, 以及中國的戰國時代, 產生了恢弘的歷史變革, 西元前800年至西元前200年間, 在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 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 人類文明進程短期內獲得了重大突破。

可以說我們現在的民族區隔與文明認同都是從那時奠定的。 彼時形成的各民族經文在歷史中的不斷開展與解讀, 形成了文明內部的畫卷。

不誇張地說, 我們漢族人的文化根脈就是在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中產生的, 當時的儒家墨家法家並駕齊驅, 但儒家的禮法系統後來成為了國家維持制度的意識形態。

追本溯源, 中國本土的思想源頭, 精神圖像, 意識根底, 都集中於儒道系統。

所謂軸心時代的知識爆炸, 包含著一些根本的命題。 首先是求知的精神彌漫於許多人的思想中。 聖賢們開始追問世界的來源和人存在的意義, 這樣才有了赫拉克利特的火, 泰勒斯的水,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 畢達哥拉斯的數;我們中國則是《道德經》裡提到的道,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解釋了宇宙來源的問題後, 就是人的問題。 我是誰, 從哪兒來, 要幹什麼?隨即產生了認識論, 人們開始研究概念, 名實, 範疇等邏輯體系, 亞里斯多德和中國的公孫龍、惠施等都在這方面有很高的建樹。

軸心時代的另一個偉大的人類成就是宗教的產生。

這與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受到局限與對人在此世所受的困擾有關。 對靈魂的追問和對未知的敬畏, 以及出於某種意義上的悲觀和絕望誕生了宗教。 人不再停留于現實中的吃喝拉撒睡, 而有了某種超越現實的意識, 愛、同情、憐憫、是非等情感意識成為人高貴的象徵。

軸心時代的知識爆炸帶著令人費解的謎團, 它更像是來自上帝的傑作。 但發軔於西歐的第二次知識爆炸則有很多線索可循。

首先是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人們追慕古代的盛世, 發掘過去的文獻和資料, 與此同時, 宗教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銅版印刷術導致知識的急速傳播, 伴隨著新教體系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

又催生了工業革命, 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變化是人類歷史上數萬年曆史都未能實現的。

所有這一切帶來了一個無比繁複的人類社會, 歐洲的擴張深刻地影響了近現代世界的發展格局, 它的制度、理念、技術、軍隊與移民, 帶來一個與中世紀完全不同的地球圖景。 我們今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都受惠或領命於那個時期的知識爆炸。

然而, 在西方面臨第二次知識大爆炸和精神解放的時期, 中國人則陷入了停滯。 因此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大爆炸在歐洲以外的世界裡久久沒有回應。

但是, 工業革命和科技革新對生活的改變帶來了功利主義和重商主義精神, 在充分競爭的世界裡, 大至國家, 小到個人, 只關心個體成長中「獲得承認的願望」, 人們不大關心靈魂的去向和人的死亡,現實生活中風尚華離的氣氛與物質生產的極大發展相得益彰。

人們生活在紙醉金迷的時代氛圍中,經常陷入莫名的空虛與精神匱乏中。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基點似乎面臨坍塌,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我們只能追尋諸神遠去的蹤跡,而看不到神的存在本身了。

這就是為何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兩千年前的竹簡而內心激動的原因,我們希望追索人類文明的足跡,感受文化累積的脈絡,追尋人類前行的步伐,為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性提供新的符號象徵系統。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迎來人類的第三次思想大爆炸?

03

我的正解是第三次思想爆炸即將來臨。因為智慧化的飛速發展所產生的反促進作用力,將倒逼第三次思想大爆炸。庫茲韋爾在它的《奇點臨近》一書中曾描寫到:在「奇點」到來之際,機器將能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超越人類,從而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這並非聳人聽聞的事情。倒退二十年,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甚至之前,人們就不斷談論著人工智慧。但它的實現幾乎是忽然之間發生的,人類最頂尖的圍棋選手敗給機器人,在思想界產生的震動前所未有,然而常人似乎對這類變革行為習以為常,以為這不過是又一代新的科技產品的誕生。

問題的詭譎之處恰恰在於,人工智慧的推廣與普及不會危及到人類社會中的精英階層,普羅大眾才會成為這一革命事件的未來犧牲品。所有這個奇點到來之前,大家認真聽聽我說的話,早做些預防和準備,可以說是未雨綢繆的舉措。

現在我們正一步步朝著庫茲韋爾預言的方向前進,一些「簡單粗暴」的工作正在被智慧設備全面取代,讓人類將主要的精力投放到技術革命和創新方面。很多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這是因為在這些崗位上,機器人不要求工資,不會受到工作時間的限制,不會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工作,並且在精細度和準確度上都有人類無可比擬的優勢。

有很多工作都將被機器人取代,我預測比較早發生的會有如下幾類:

首先是工業生產線上的工人,包括大部分商品領域的工人,都將被機器人取代。這已經發生了很多年的事實,在某一天會大範圍發生。富士康的工廠將不再擔當血汗工廠的惡名,因為那裡將來找不到血汗,頂多有些額外的機油落在地上。

其次是缺乏互動性的服務業工作人員。比如商場的收銀員,售貨員。最直觀最現實的例子是高速公路的收費員,隨著ETC繳費系統的普及,這些工作人員逐步下崗,之所以現在還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不是出於技術原因,而是社會原因。

再次是一些以統計學為重要基礎的技術工種。越是需要精確的工作越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越是需要彈性的可變化的工作受影響越小。比如開藥和做手術的醫生,由於自己的記憶和對症狀的判斷必然帶有個人主義的情緒影響和缺陷,肯定不如機器帶來的確診更科學。

與之相反的是導遊,人們不願意聽到一個機器用相同的方式介紹陌生的場景,而需要更動聽的,更具唯一性的講解,於是機器很難取代他們。當然,那些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問題的職業很難被取代,比如心理醫生。

當然,人工智慧波及的範圍之廣,之大,之深,遠非我們今天能想像。就像微型電腦剛剛出現的時候,誰也沒料到它發展到今天的地步。

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的危機,與當年的互聯網普及又很不相同。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並沒有從一開始侵蝕傳統行業,只是隨著電子商業的發展而開始了競爭與合作共存的局面。它甚至創造了許多新崗位。

然而人工智慧的普及將帶來完全不同的情形,很多人會成為職業領域中的多餘人。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人如何完善自己來應對這種局面。這時候學習和提高自身的綜合修養與知識,並且關注最前沿的知識發展就成為重中之重。

不學習新知識的人,總是被最先淘汰的人。這條社會定律,不會過時!

04

我對未來的三個預測:

▏1)工具形態:人腦的開發。

人的大腦開發利用了多少?按照鬧科學家的研究,我們對大腦的利用是非常小的比例。大部分的腦細胞是出於沉睡狀態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對此進行深入的探索。因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無論如何發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所有這一切都以人腦為類比物件。

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機器人反過來研究人腦,從而得到更快的計算工具,更大的存貯工具,並且還能下載、轉移、傳承人腦中的存貯的內容,並隨意配置人腦的計算能力——比如多個人腦進行協同工作,就像現在的雲計算。

實際上這情形一旦出現是毀滅性的,所以我相信科學家和人類學家以及建設政治的精英人物,會在這一發展方向上設置很多認為的預警機制。

▏2)意識形態:形而上學的興起。

形而上學必將興起,或者說宗教生活將成為人類的工作之一。形而上學與信仰領域將不再只是哲學家們和神學家們獲取高層次精神滿足的通道,而將成為社會性的一股教育浪潮。這是因為全體人在物質生活極大滿足之後,必將如同那些少數的貴族一樣,開始追尋個體存在的意義,並觸摸到高於現實的精神世界。

不同於過去的形而上學、宗教神學的是,未來的形而上學領域不局限於探討象徵體系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比如中國的儒學,是不指向來世的,只對此生此世的生活做規範和指導。未來的精神哲學領域將是一種含有信仰與儀式,科學生活的複雜的高級形態。

彼時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未來的職業和生存,而在於精神領域的建設和洞見。從現實的角度,就是博雅教育將成為普遍形式。

▏3)組織形態:部落的興起。

智慧化的發展將會使語言不再成為障礙。借著相同的思想或行為目的聯結起來的思想部落將會比公司組織甚至政府組織更為牢固,其關係也更為緊密。

這種聯接是基於人的觸角的無處不在而形成的。與過去人們的視野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完全不同,任何個體都能接觸到全世界的任何人,獨特的人格特性,相同的趣味和價值觀,都將為他們的聯接提供基礎,而通道則是無處不在隨手可用的。這種部落不在於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域,而在於彼此的理解和認同。它甚至將取消國界。

05

面對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思想大爆炸,我們該做好哪些準備?

找到一個思想組織?變身成一個哲學家?開發自己的大腦?這些或許都是需要,但就我們現實的處境而言,有一些思想方法是可以給我們更具實踐意義的指導。

第一是反常規的認知。

什麼意思呢,情商雖然仍人在社交領域裡發揮作用,但如何學會與機器相處就不是情商能解決得了。「機器智商」才是關鍵!舉例約伯斯、比爾蓋茨的宅男成功法則。他們根本不在意同齡人在足球場、駕駛室、情場上的呼風喚雨,而是專注於尖端領域裡的深入可能性,於是在各自領域裡成為引領潮流的風雲人物。

要培養反常規的認知能力,關鍵點在於兒童時期培養他們對事物的興趣,並從中發展出一種可以伴隨終生的興趣,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教育和學習。

第二是終生學習能力。

就是說我們過去的傳統教育將失效。你不可能用考試能力來面對複雜的形勢,考核也不在注重這些。注重的是終生學習能力。因為資訊時代的任何領域都可能隨時發生更新和反覆運算,如果你不能跟上潮流形勢,不具備學習和吸納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就會被其他人所淘汰。

而終生學習能力不在於你天天都念書和學習,而在於培養一種批判思維能力,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體系分辨新的知識的形態特徵與功用,並把它們占為己有。

第三是感性思考能力。

感性思考能力過去都被劃歸為女性所專有,其實這是個誤解。任何人都有感性認知能力,能夠用自己的感官去識別外界物體的表像,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類就是所謂的感性確定性在發生作用,沒有這一層的認知,人就不能發展出更複雜的理性認識,也不能發展出邏輯演繹體系。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機器人是邏輯演繹體系的絕對主宰,但人的感性功能是它們不具備的,這時候各種新的創建和聯接,以及預見能力就成為人類的寶貴財富。所以,不要懷疑自己的想像力,讓它無邊際的發揮作用,將是你出奇制勝的法寶。

我斗膽假設自己被一個戰爭機器人追殺的話,我不會逃跑,而是選擇與它擁抱——真不知這一招會不會奏效。但,還能怎麼樣呢?

人們不大關心靈魂的去向和人的死亡,現實生活中風尚華離的氣氛與物質生產的極大發展相得益彰。

人們生活在紙醉金迷的時代氛圍中,經常陷入莫名的空虛與精神匱乏中。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基點似乎面臨坍塌,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我們只能追尋諸神遠去的蹤跡,而看不到神的存在本身了。

這就是為何我們今天看到這些兩千年前的竹簡而內心激動的原因,我們希望追索人類文明的足跡,感受文化累積的脈絡,追尋人類前行的步伐,為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性提供新的符號象徵系統。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迎來人類的第三次思想大爆炸?

03

我的正解是第三次思想爆炸即將來臨。因為智慧化的飛速發展所產生的反促進作用力,將倒逼第三次思想大爆炸。庫茲韋爾在它的《奇點臨近》一書中曾描寫到:在「奇點」到來之際,機器將能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超越人類,從而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這並非聳人聽聞的事情。倒退二十年,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甚至之前,人們就不斷談論著人工智慧。但它的實現幾乎是忽然之間發生的,人類最頂尖的圍棋選手敗給機器人,在思想界產生的震動前所未有,然而常人似乎對這類變革行為習以為常,以為這不過是又一代新的科技產品的誕生。

問題的詭譎之處恰恰在於,人工智慧的推廣與普及不會危及到人類社會中的精英階層,普羅大眾才會成為這一革命事件的未來犧牲品。所有這個奇點到來之前,大家認真聽聽我說的話,早做些預防和準備,可以說是未雨綢繆的舉措。

現在我們正一步步朝著庫茲韋爾預言的方向前進,一些「簡單粗暴」的工作正在被智慧設備全面取代,讓人類將主要的精力投放到技術革命和創新方面。很多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這是因為在這些崗位上,機器人不要求工資,不會受到工作時間的限制,不會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工作,並且在精細度和準確度上都有人類無可比擬的優勢。

有很多工作都將被機器人取代,我預測比較早發生的會有如下幾類:

首先是工業生產線上的工人,包括大部分商品領域的工人,都將被機器人取代。這已經發生了很多年的事實,在某一天會大範圍發生。富士康的工廠將不再擔當血汗工廠的惡名,因為那裡將來找不到血汗,頂多有些額外的機油落在地上。

其次是缺乏互動性的服務業工作人員。比如商場的收銀員,售貨員。最直觀最現實的例子是高速公路的收費員,隨著ETC繳費系統的普及,這些工作人員逐步下崗,之所以現在還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不是出於技術原因,而是社會原因。

再次是一些以統計學為重要基礎的技術工種。越是需要精確的工作越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越是需要彈性的可變化的工作受影響越小。比如開藥和做手術的醫生,由於自己的記憶和對症狀的判斷必然帶有個人主義的情緒影響和缺陷,肯定不如機器帶來的確診更科學。

與之相反的是導遊,人們不願意聽到一個機器用相同的方式介紹陌生的場景,而需要更動聽的,更具唯一性的講解,於是機器很難取代他們。當然,那些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問題的職業很難被取代,比如心理醫生。

當然,人工智慧波及的範圍之廣,之大,之深,遠非我們今天能想像。就像微型電腦剛剛出現的時候,誰也沒料到它發展到今天的地步。

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的危機,與當年的互聯網普及又很不相同。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並沒有從一開始侵蝕傳統行業,只是隨著電子商業的發展而開始了競爭與合作共存的局面。它甚至創造了許多新崗位。

然而人工智慧的普及將帶來完全不同的情形,很多人會成為職業領域中的多餘人。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人如何完善自己來應對這種局面。這時候學習和提高自身的綜合修養與知識,並且關注最前沿的知識發展就成為重中之重。

不學習新知識的人,總是被最先淘汰的人。這條社會定律,不會過時!

04

我對未來的三個預測:

▏1)工具形態:人腦的開發。

人的大腦開發利用了多少?按照鬧科學家的研究,我們對大腦的利用是非常小的比例。大部分的腦細胞是出於沉睡狀態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對此進行深入的探索。因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無論如何發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所有這一切都以人腦為類比物件。

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機器人反過來研究人腦,從而得到更快的計算工具,更大的存貯工具,並且還能下載、轉移、傳承人腦中的存貯的內容,並隨意配置人腦的計算能力——比如多個人腦進行協同工作,就像現在的雲計算。

實際上這情形一旦出現是毀滅性的,所以我相信科學家和人類學家以及建設政治的精英人物,會在這一發展方向上設置很多認為的預警機制。

▏2)意識形態:形而上學的興起。

形而上學必將興起,或者說宗教生活將成為人類的工作之一。形而上學與信仰領域將不再只是哲學家們和神學家們獲取高層次精神滿足的通道,而將成為社會性的一股教育浪潮。這是因為全體人在物質生活極大滿足之後,必將如同那些少數的貴族一樣,開始追尋個體存在的意義,並觸摸到高於現實的精神世界。

不同於過去的形而上學、宗教神學的是,未來的形而上學領域不局限於探討象徵體系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比如中國的儒學,是不指向來世的,只對此生此世的生活做規範和指導。未來的精神哲學領域將是一種含有信仰與儀式,科學生活的複雜的高級形態。

彼時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未來的職業和生存,而在於精神領域的建設和洞見。從現實的角度,就是博雅教育將成為普遍形式。

▏3)組織形態:部落的興起。

智慧化的發展將會使語言不再成為障礙。借著相同的思想或行為目的聯結起來的思想部落將會比公司組織甚至政府組織更為牢固,其關係也更為緊密。

這種聯接是基於人的觸角的無處不在而形成的。與過去人們的視野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完全不同,任何個體都能接觸到全世界的任何人,獨特的人格特性,相同的趣味和價值觀,都將為他們的聯接提供基礎,而通道則是無處不在隨手可用的。這種部落不在於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域,而在於彼此的理解和認同。它甚至將取消國界。

05

面對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思想大爆炸,我們該做好哪些準備?

找到一個思想組織?變身成一個哲學家?開發自己的大腦?這些或許都是需要,但就我們現實的處境而言,有一些思想方法是可以給我們更具實踐意義的指導。

第一是反常規的認知。

什麼意思呢,情商雖然仍人在社交領域裡發揮作用,但如何學會與機器相處就不是情商能解決得了。「機器智商」才是關鍵!舉例約伯斯、比爾蓋茨的宅男成功法則。他們根本不在意同齡人在足球場、駕駛室、情場上的呼風喚雨,而是專注於尖端領域裡的深入可能性,於是在各自領域裡成為引領潮流的風雲人物。

要培養反常規的認知能力,關鍵點在於兒童時期培養他們對事物的興趣,並從中發展出一種可以伴隨終生的興趣,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教育和學習。

第二是終生學習能力。

就是說我們過去的傳統教育將失效。你不可能用考試能力來面對複雜的形勢,考核也不在注重這些。注重的是終生學習能力。因為資訊時代的任何領域都可能隨時發生更新和反覆運算,如果你不能跟上潮流形勢,不具備學習和吸納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就會被其他人所淘汰。

而終生學習能力不在於你天天都念書和學習,而在於培養一種批判思維能力,能夠利用已有的知識體系分辨新的知識的形態特徵與功用,並把它們占為己有。

第三是感性思考能力。

感性思考能力過去都被劃歸為女性所專有,其實這是個誤解。任何人都有感性認知能力,能夠用自己的感官去識別外界物體的表像,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類就是所謂的感性確定性在發生作用,沒有這一層的認知,人就不能發展出更複雜的理性認識,也不能發展出邏輯演繹體系。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機器人是邏輯演繹體系的絕對主宰,但人的感性功能是它們不具備的,這時候各種新的創建和聯接,以及預見能力就成為人類的寶貴財富。所以,不要懷疑自己的想像力,讓它無邊際的發揮作用,將是你出奇制勝的法寶。

我斗膽假設自己被一個戰爭機器人追殺的話,我不會逃跑,而是選擇與它擁抱——真不知這一招會不會奏效。但,還能怎麼樣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