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守得住清貧 耐得住寂寞:訪首都博物館一線工作者

來源:新華網

圖為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展

新華網北京4月30日電(王瑩)最近, 首都博物館裡的觀眾絡繹不絕,

人們被正在舉辦的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展吸引, 紛至遝來。 來自烏菲齊美術館在內的102組件展品帶來一次藝術盛宴, 當觀眾沉醉其中時, 或許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站在展廳角落裡的工作人員。 在“別人看畫我看人”的背後, 他們有哪些心裡話?

日復一日 平淡裡的“專家”養成記

王達是首都博物館開放與安保部中心區的主管, 在別人眼裡, 他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瓷器小專家, 但剛開始, 他只是首博展廳裡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員。 2005年首博新館落成試運行, 80後的他大學畢業。 首博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 這一干就是13年。

在外人眼裡, 博物館的工作平淡無奇, 每天在展廳裡維護秩序枯燥無趣。

這樣的工作, 一個年輕小夥是怎麼扛過來的?

王達告訴記者, 自己剛開始被分配在瓷器展廳工作, 也有過迷惘和糾結, “但我們這代80後、90後, 不會說天天就混日子, 我們有自己的職業追求”。

每天面對各個年代的珍貴瓷器, 漸漸的, 王達開始對瓷器發生興趣。 “我會去研究這些文物展品, 工作之餘補課, 瞭解這些瓷器背後的知識”。 十幾年下來, 現在的王達說起瓷器如數家珍, 瓷器的製作、斷代、鑒定, 他都了然於胸。

圖為首都博物館展廳裡的工作人員 新華網王瑩攝

像王達這樣的“專家”養成記, 在首博展廳一線工作者身上不算特例。 “我們不會像大家看到的那樣, 每天就只是站在那裡, 如果真是那樣, 生命太浪費了。 我們不少同事都會去鑽研文物, 不說別的, 最起碼當有公眾問到我們時, 我們能給大家一個準確、專業的答案。 ”

與王達一樣, 首都博物館宣教部講解組的宋姍姍也是一干就是十來年。 與展廳的工作一樣, 講解工作也是日復一日不斷重複。 在公眾眼裡,

講解員就是“一幅畫、一個文物要講成百上千遍”。

當記者問詢“是不是早都崩潰了?”時, 宋姍姍卻很淡然。 在她看來, 這就是她的本職工作, 而且充滿樂趣。 “雖然我講的文物是同一件, 但我們的觀眾每次都不同。 針對不同觀眾, 我的講解也會在內容、難易上不同。 這樣看, 我每次的講解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從2005年開館至今, 首都博物館的參觀人數早已超過千萬人次。 每天面對不同公眾, 王達要做的是維護好展區問詢、秩序、環境、公眾服務, 宋姍姍則忙活在與公眾的互動體驗專案上。 就在記者前去採訪時, 她正忙著接待一個學生團的集體參觀, “現在是學生團參觀旺季, 我們基本每天都有接待。 給孩子們講這些文物背後的知識和故事,

我很開心。 ”公眾的人文藝術素養提升, 要從青年一代抓起, 這一點, 王達和宋姍姍都認同。

從無意識到有準備 公眾變了博物館也得變

作為開放區的主管, 王達每天都要與同事負責好展區周圍的所有公眾服務。 在他的印象裡, 這些年觀眾看展發生了很多變化。 “以前很多人都是無目的, 多數時候走馬觀花看一圈就走了。 現在, 很多人在來看展之前已經做好功課, 他們帶著問題, 帶著目的甚至專業知識來看展。 ”

這樣的變化從一個小小的諮詢台就能體現。 據王達回憶, 以前觀眾來諮詢台更多問的是洗手間在哪兒、餐飲區在哪兒, 現在更多聚焦在展覽本身的資訊問詢。 在記者採訪時, 不少公眾前來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展, 其中一位小夥兒格外引人注目。他駐足在畫家提香的作品《男子肖像》前,認真觀看並在小本子上臨摹描畫。

小夥兒是一個大學生,學的公共管理專業,“上過一門藝術通識課,從此對畫特別感興趣。”據他說,自己平時會留意各大展訊,也經常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得知首博要展文藝復興時期的畫,我特興奮。提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以前只能在畫冊上看到他的畫,現在能看到真跡,太爽了。”

圖為首都博物館大廳內的互動體驗區 新華網王瑩攝

其實,變化遠不止這些。“以前可能會有人在展廳裡喧嘩、用閃光燈拍照,現在這種現象少了很多;以前不少觀眾進入博物館後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如何看展,四處亂竄,現在基本進來後都會按照流程和秩序。現在的觀眾,懂得了如何在博物館看展。”這些變化,被王達他們稱為“參觀禮儀”的變化。

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在宋姍姍看來,有全社會文明素養的提升,也有博物館氛圍的不斷感染。公眾變了,博物館也得變。據王達介紹,首博每年都會發放公眾滿意度調查,根據大家的建議改善提高。“有一年觀眾給我們留言說雨天應該有雨具,我們就儘快添置了。”

數字博物館也是這幾年首博持續推進的大事。在一樓展廳,記者看到不少觀眾在多台體驗機前,正在感受換裝的樂趣。“這是配合正在進行的西藏歷史文化展,大家站在機器前可以互動體驗換裝,很好玩。”志願者說。

13年來第一次休假 堅守背後是淡泊是知足

在很多人眼裡,博物館的工作是輕鬆的,慢節奏的,或許沒人會想到,從2005年入職到今年,王達還沒有休過節假日。“前幾天想了想,今年我是第一次休假。”

與很多職業不同,博物館除了正常的閉館日外,全年無休。在別人放假休閒時,正是博物館最忙碌的日子。“大家放假才有時間來看展,我們肯定得開著館。”在王達看來,博物館如果關著門,那就跟一個文物倉庫無差別,只有外對開館,博物館才有意義。

十幾年節假日無休,當記者詢問是否覺得委屈時,王達說,節假日不能陪家人,心裡是有愧疚的,但這就是工作。“一份工作有一份工作的規則。在這個崗位,就得對得起這個崗位。愛崗敬業,這不是一句空話。”

圖為學生團在認真聽講解員講解 新華網王瑩攝

時光流逝,從剛入職的單身小夥到現在成為孩子的父親,王達沒有因為無休委屈過,卻時常因為觀眾的不理解而“委屈”。如今,很多博物館推行預約機制,在參觀展覽前必須預約,否則無法觀展,首博也是這樣。但總會有少數人沒有預約卻執意要進館,工作人員解釋無效還遭遇謾駡糾纏或惡意舉報。“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確實挺難受。公眾不理解,我們心裡也著急。”

在王達心裡,規則很重要,秩序也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遵守規則。博物館有規則,大家應該遵守。否則人人都按自己的意願來,博物館肯定沒法正常運行”。對於觀眾的那些不理解,“真的很希望我們基層一線的工作者能得到公眾的尊重、理解和關愛。”王達感慨道。

工作上有委屈,有煩心事,當記者問“是否會影響工作狀態”時,王達和宋姍姍都覺得,在博物館工作,人的心態會變得很開闊,心性也會豁達平和。“我們每天面對動輒上千年的文物,這種宏大的時間格局會讓人蛻變。歷史長河那麼久,宇宙時空這麼大,生活上的那點煩心事,算什麼呢?”在王達的人生信條裡,知足常樂最珍貴。“在博物館工作,你需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這是王達和宋姍姍的共識。在別人眼裡平淡、無趣的工作,在他倆心裡,怡然自得,樂在其中。

其中一位小夥兒格外引人注目。他駐足在畫家提香的作品《男子肖像》前,認真觀看並在小本子上臨摹描畫。

小夥兒是一個大學生,學的公共管理專業,“上過一門藝術通識課,從此對畫特別感興趣。”據他說,自己平時會留意各大展訊,也經常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得知首博要展文藝復興時期的畫,我特興奮。提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以前只能在畫冊上看到他的畫,現在能看到真跡,太爽了。”

圖為首都博物館大廳內的互動體驗區 新華網王瑩攝

其實,變化遠不止這些。“以前可能會有人在展廳裡喧嘩、用閃光燈拍照,現在這種現象少了很多;以前不少觀眾進入博物館後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如何看展,四處亂竄,現在基本進來後都會按照流程和秩序。現在的觀眾,懂得了如何在博物館看展。”這些變化,被王達他們稱為“參觀禮儀”的變化。

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在宋姍姍看來,有全社會文明素養的提升,也有博物館氛圍的不斷感染。公眾變了,博物館也得變。據王達介紹,首博每年都會發放公眾滿意度調查,根據大家的建議改善提高。“有一年觀眾給我們留言說雨天應該有雨具,我們就儘快添置了。”

數字博物館也是這幾年首博持續推進的大事。在一樓展廳,記者看到不少觀眾在多台體驗機前,正在感受換裝的樂趣。“這是配合正在進行的西藏歷史文化展,大家站在機器前可以互動體驗換裝,很好玩。”志願者說。

13年來第一次休假 堅守背後是淡泊是知足

在很多人眼裡,博物館的工作是輕鬆的,慢節奏的,或許沒人會想到,從2005年入職到今年,王達還沒有休過節假日。“前幾天想了想,今年我是第一次休假。”

與很多職業不同,博物館除了正常的閉館日外,全年無休。在別人放假休閒時,正是博物館最忙碌的日子。“大家放假才有時間來看展,我們肯定得開著館。”在王達看來,博物館如果關著門,那就跟一個文物倉庫無差別,只有外對開館,博物館才有意義。

十幾年節假日無休,當記者詢問是否覺得委屈時,王達說,節假日不能陪家人,心裡是有愧疚的,但這就是工作。“一份工作有一份工作的規則。在這個崗位,就得對得起這個崗位。愛崗敬業,這不是一句空話。”

圖為學生團在認真聽講解員講解 新華網王瑩攝

時光流逝,從剛入職的單身小夥到現在成為孩子的父親,王達沒有因為無休委屈過,卻時常因為觀眾的不理解而“委屈”。如今,很多博物館推行預約機制,在參觀展覽前必須預約,否則無法觀展,首博也是這樣。但總會有少數人沒有預約卻執意要進館,工作人員解釋無效還遭遇謾駡糾纏或惡意舉報。“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確實挺難受。公眾不理解,我們心裡也著急。”

在王達心裡,規則很重要,秩序也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遵守規則。博物館有規則,大家應該遵守。否則人人都按自己的意願來,博物館肯定沒法正常運行”。對於觀眾的那些不理解,“真的很希望我們基層一線的工作者能得到公眾的尊重、理解和關愛。”王達感慨道。

工作上有委屈,有煩心事,當記者問“是否會影響工作狀態”時,王達和宋姍姍都覺得,在博物館工作,人的心態會變得很開闊,心性也會豁達平和。“我們每天面對動輒上千年的文物,這種宏大的時間格局會讓人蛻變。歷史長河那麼久,宇宙時空這麼大,生活上的那點煩心事,算什麼呢?”在王達的人生信條裡,知足常樂最珍貴。“在博物館工作,你需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這是王達和宋姍姍的共識。在別人眼裡平淡、無趣的工作,在他倆心裡,怡然自得,樂在其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