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尋《山海經》故事

沿著太舊高速蜿蜒的曲線, 一路漸進山區, 石山巍峨挺拔, 太行山系就這樣出現在眼前。 春天山中野花陸續開放, 隔三差五地閃出幾簇粉色或白色。

高高隆起的太行山脈, 孕育了數不清的文化歷史, 回蕩著流傳千年的神話傳說。 此行的目的地, 就藏在這山西省平定縣的深山中。 在田間走訪, 當地的老農操著濃重的陽泉口音, 驕傲地告訴訪客, 陽泉不僅是趙氏孤兒故事的發生地, 更有“大地之母”女媧娘娘在這裡“補過天”。

女媧補天是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 在《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均有記載。 傳說, 因共工與祝融打仗,

不周山的撐天柱倒塌, 天河之水傾瀉而下, 地上洪災不斷, 隕石與天火落下, 生靈塗炭。 女媧娘娘為了解救生靈, 用東海神龜的四腳頂住蒼天, 又用五色石塊煉出五彩晶石補天, 使得人類免遭滅亡。

當地人把手指向遠處一座凸起的山峰。 此山名叫東浮華山, 位於平定縣縣城東南25公里處, 海拔1250米。 與之相對的是西浮華山, 在今壽陽縣境內。 東浮華山后的石碑上, 刻有一副對聯:“雲騰山而有象, 石入水而不沉。 ”這話是從《浮山碑記》中所摘得, 卻說出了一個真實的自然現象。 同行的平定縣文物局局長袁盛慧隨手撿起一塊多孔的石頭, 介紹說:“地質考證浮華山是一座火山堆, 這裡的岩石與別處迥然不同, 呈一種多孔的海綿狀,

很輕, 優質者入水不沉, 因此又叫做‘浮石’, 浮華山因此得名。 ”

在當地人看來, 傳說中天火下落, 和女媧煉石補天的產物, 正是現在所能看到的“浮石”。 而東浮華山與西浮華山遙相呼應, 東西互為犄角, 正如女媧補天時所架起的灶台兩端。

拾級而上, 幾百米便能看到一座廟宇, 上書“媧皇人祖廟”幾個字, 裡面供奉的是女媧娘娘。

幾百年前的《平定州志》, 也記載了浮華山與女媧的淵源。 儘管“證據”不少, 但從考古研究的角度看, 並不能斷言女媧氏就曾在此“補天”。 事實上, 在今天的山西境內, 臨汾的洪洞、浮山等縣也流傳著“補天”的說法。 作為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 女媧氏的原型無從考究。 但有學者認為, 女媧氏的活動區域, 即《山海經》中所說的“冀州”,

大體就是在黃土高原到太行山區一帶。

袁盛慧提出一個觀點:“煉石”與用火有極大關係。 如果女媧氏有原型, 經過神話演義的“補天”可能過於“誇張”, 但女媧通過煉石技術, 發展建築工藝, 帶領族人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是有可能的。 在平定縣周邊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可為用火提供便利。 他說:“有趣的是, 歷史上煤炭豐富的地區, 往往也是鑄造工藝比較發達的地區。 ”

在今天的平定縣, 確實有一個產業十分發達, 那就是砂器鑄造業。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山西民歌《誇特產》中, 有一句就是“平定砂鍋亮晶晶”。

浮華山腳下不遠處, 記者見到了國家級非遺專案、平定冠窯砂器傳承人張宏亮。 他說:“平定素有‘砂器之鄉’的稱呼,

最早在戰國時候就有記錄。 ‘南有宜興、北有平定’, 說明了平定在砂器歷史上的地位。 平定特有的優質黏土, 經過風乾碾細、混合、做成泥坯、彩釉噴砂、高溫焙燒等十道工藝, 最後才能製成平定的砂器。 ”張宏亮介紹, 砂器具有抗腐蝕、不氧化、不與食物酸堿鹽發生化學反應, 在提倡健康養身的今天, 對人體也有很大好處。

從浮華山歸來, 有關女媧氏補天的神話傳說仍無定論, 心中卻也沒有失望。 神話也好, 傳說也罷, 折射出的都是炎黃子孫改造自然的勇氣和利用自然發展的智慧。 中華民族的歷史, 正是一部不斷奮鬥的歷史。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30日 07 版)

(責編:張雋、關喜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