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除了張家花園,自貢還有另一座“羅馬樓”今已消失……

點擊上方“自貢網”可關注我們

被人們熟悉的貢井張家花園的羅馬樓已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裝飾一新後, 更是吸引了眾多遊人的目光。

其實, 在不少貢井老人的記憶中, 貢井還有另一座羅馬樓, 那就是老育才小學的老羅馬樓。

老羅馬樓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 坐落在筱溪街的草市壩附近, 屋基呈正方形。 育才小學的高齡老師們至今還保留著老羅馬樓的老照片。

從老照片上不難看出, 老羅馬樓應該是三層。 據瞭解, 下面兩層四邊有走廊, 每邊的走廊外側有四個圓形拱窗。 圓拱與立柱結合部做成白菜形狀的堆塑, 走廊邊的護欄用長條形的石板鑲嵌, 走廊地板用石板鋪就。 底層的走廊也比屋外的土壩高出一米。 從土壩進羅馬樓還要上幾步石梯, 石梯邊的石柱皆有雕塑。 就外觀而言, 整個羅馬樓古香古色, 彰顯著獨特的歐式建築風格。

也許有人會說, 這羅馬樓四邊都是走廊, 除了走廊, 裡邊一定不寬敞吧?其實不然, 裡邊至少還有四間大教室, 只是光線差一些。 據該學校的李老師說,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 他曾經在這羅馬樓的三樓住過一段時間。 三樓也是四間教室, 中間還有比較寬的過道。 鋪設的是木地板, 下樓的梯子也是木制扶梯。 地板和扶梯都塗上朱紅漆, 莊重華貴。

這個老羅馬樓, 據說是大鹽商餘述槐捐資修建的。 修建的初衷本只是用來做貢井的圖書館。 說起貢井的圖書館, 還有一段本地志士仁人的歷史佳話。 早在光緒末年(1908年), 貢井的一批青年知識份子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雷鐵崖、雷明心、王稚衡、李宗吾、楊澤浦等人率先在長腰灘成立了“禹貢書社”, 訂購當時出版的《浙江潮》《新民報》等刊物供大家閱讀, 後因經費不足而停辦。 但是, 新文化仍在貢井傳播。 留學東洋的吳玉章、謝奉琪、何得方等人經常把章太炎、胡漢民等主編的《民報》寄回貢井, 交給謝松心保管, 並在一些青年中傳閱。

1926年, 林悅蔥、劉梓青、劉景賢約何得方再組織“丙演書社”, 租佃謝松亭的店房一間, 作為社址, 訂有當時出版的省內外報刊雜誌供青年閱讀。 經費來源於募捐。 同時, 還開展了一些進步活動, 由留日歸來的何其義不定期講演“三民主義”, 吸收了本地許多青年參加。 對傳播新文化, 宣傳革命的“三民主義”起到了很好推動作用。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 何其義、聶少韓、金燦如等人積極性不斷高漲, 最後倡議乾脆在貢井辦一個圖書館, 恰逢大鹽商餘述槐熱心出資, 於是他們一拍即合, 一不做二不休, 要建就建一個像模像樣的圖書樓。 很快, 這座羅馬樓應運而生。

貢井創辦新學, 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事情, 當時就是鄉村小學, 其地址是幾經動遷。

直到1931年, 熱心公益的餘述槐、張澤敷、林悅蔥、何得方宣導創建了育才小學, 而本身作為圖書館的羅馬樓便改做教室和辦公室。 隨著育才小學規模不斷擴大, 羅馬樓附近才逐步增加修建了教學樓、辦公樓、操場等設施, 但羅馬樓被育才小學一直援用到改革開放以後。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因鹽馬路截灣取直, 才將羅馬樓全部拆除。

從歷史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說, 育才小學羅馬樓的拆除, 其實十分可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