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紂王囚禁周文王一案相當詭異,真相並非《封神演義》裡的那般簡單

因為《封神演義》的傳播, 周文王姬昌被囚羑裡之事眾所周知, 然而, 仔細揣摩, 不難發現這一事件背後有著不少疑團。

1.為何被囚?

姬昌之所以被囚禁, 《封神演義》的說法是, 商紂王想要將姬昌在內的四鎮大諸侯統統殺掉, 但因為大臣們的求情而決定放他一馬。

豈料, 有奸臣費仲、尤渾從中作梗, 姬昌再次陷入生命危機, 最後雖然因為非凡的占卜術而免於一死, 但卻失去了人身自由, 被囚禁在了羑裡。

真實故事當然沒有這麼一波三折。 根據《史記》記載, 姬昌被囚禁, 僅僅只是因為奸臣的讒言, 這個人也並非費仲或尤渾,

而是崇侯虎。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 即周文王_圖

《史記·殷本紀》裡說, 姬昌因為九侯、鄂侯被紂王殘忍殺害一事而私下裡為兩人歎息, 結果這事被崇侯虎知道了, 於是他向紂王打了小報告。 結果, 紂王將姬昌囚禁了起來。

君王被關, 周人自然坐立不安,

於是趕緊搜集美女與珍奇寶物獻給紂王。 紂王大喜, 當場拍板放了姬昌。

簡而言之, 紂王因為聽信小人讒言而囚禁了姬昌, 後來又因為收受財物而放了他。 然而, 真相便是如此嗎?

2.可疑之處

根據上面的內容, 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紂王是一個毫無政治才幹又貪戀美人財物的十足昏君, 這是歷史上的一貫認知——他與夏桀一道成為了昏君的代名詞。

對於紂王的荒淫殘暴, 《史記》裡有著充分的描述, 諸如寵信妲己、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等, 但這些要麼是說生活上的奢侈, 要麼是指國家治理上的嚴刑峻法, 這些內容並不能說明紂王政治無能。

帝辛(約西元前1105年―西元前1045年), 即商紂王_圖

況且, 司馬遷還濃墨重彩地刻畫了紂王的另一面, “帝紂資辨捷疾, 聞見甚敏;材力過人, 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 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 高天下以聲, 以為皆出己之下。 ”

《左傳》裡則稱他 “百克而卒無後 ”, 雖然最終失敗, 但之前卻是百戰百勝。

顯然, 排除道德判斷, 紂王無疑是一個文武雙全、才能出眾的君王,

一如後來的隋煬帝楊廣——雖然在司馬遷的手裡, 這些特徵反而成了他傲慢自大、剛愎自用的證據。

但無論如何他並不是一個缺乏才幹的人, 這樣的人會僅因為讒言和財色的緣故, 便犯下低級的政治錯誤, 肆意擺弄一個強大的諸侯國首領嗎?

紂王的荒淫無度_圖

另一方面, 剛剛將姬昌無罪釋放後, 紂王還立刻封其為西伯, 意思是西方諸侯之長——所以西伯侯的叫法純屬無厘頭。 同時, 又授予對方弓矢斧鉞, 這相當於後來的尚方寶劍, 於是姬昌可以憑藉商王的名義來征伐西方的諸侯。

紂王怎麼敢授予前一刻還要置之死地的西伯姬昌這麼大的權力?如何解釋紂王通過種種行為表達出來的對周人倍加信任的表像呢?

3.季曆之死

要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就要上溯到另外一個事情——即文丁殺季曆一事。 文丁是商紂王的祖父, 季曆是姬昌的父親, 文丁殺季曆也就是前商王殺了前周王國首領。

我們知道, 周人是一個古老的部落, 據《史記》記載, 他們的始祖後稷乃是堯舜時期的人。 無論後稷是否有其人,起碼在周人自己看來,周乃是與陶唐虞夏一樣古老的部族。雖然如此,周部落的真正發展壯大還要等到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時期。

戎狄,是先秦時代華夏對西方和北方的非華夏族群的統稱_圖

因為受到戎狄的侵擾,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從舊有的居住地豳遷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在此,周人有了較為安穩的生存環境,可以大力發展農業,部落的實力逐漸得以積蓄壯大。

與此同時,商王朝的日子卻逐漸難過起來,一方面是長時間的穩定統治帶來的內部腐化,另一方面是周邊各部落的不斷反叛,其中尤以西北的戎狄和東面的夷方最為兇猛。

在這種局面下,商王開始扶持周人作為他征討西方反叛勢力的得力助手,就如同後來周扶持秦一般。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在武乙三年,商王“命周公亶父 , 賜以岐邑”,這其實就是承認古公亶對周原佔領的合法性。

古公亶死後,季曆即位,仍舊保持與商的親密關係,並在武乙三十四年前往朝歌覲見商王。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此次會面中,武乙對季曆大加賞賜,“賜地三十裡 , 玉十玨 , 馬八匹 。”

這次朝覲後的次年,季曆便對西落鬼戎展開征討。西落鬼戎在哪呢?根據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該部落活動範圍在山西西部,即呂梁山和黃河之間。

這一地點距離周人所居的岐山有幾百公里,其間還有黃河之險,無疑,這是一場艱難的遠征。不過,周人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竹書紀年》_圖

在同一年,外出狩獵的武乙死於一場離奇的天雷之中,頗類似後來的昭王南巡不歸一事,於是有人推測,武乙恐怕也是死在征討其他部落的戰爭中。武乙死後,文丁即位。季曆又在他的支持下,先後討伐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

這些部落同西落鬼戎一樣,都活動在山西境內,他們都是對商王朝產生很大威脅的戎狄。特別是餘無之戎,就在山西屯留一帶,與商朝國都朝歌僅僅隔了一座太行山,可謂心腹大患。

所以,當季曆在文丁四年攻滅了餘無之戎時,文丁立刻封其為牧師,這當然不是個神職或者飼養場廠長之類的職務,而是諸侯之長的意思,跟後來姬昌的西伯類似。

文丁十一年,季曆討伐翳徒之戎,再次取勝,進而來朝歌獻捷。但這一次,文丁非但沒有給他任何獎賞,反而乾脆俐落地將其殺了。取得大捷反而被殺,這是為什麼?

對於中國歷史比較熟悉的人,腦子裡立刻就會蹦出四個字:功高蓋主,同時浮現出白起、韓信、嶽飛等人的畫面。雖然商周關係與並非後世的大一統王朝下的君臣關係,但道理一樣。

殷商甲骨文_圖

商人最開始扶持周人去征討它背部的戎狄,其實打的是一石二鳥、兩敗俱傷的注意,然而,沒成想卻讓周人做大了。

於是,過去的戎狄雖然被消滅了,但一個強大的周部落卻取而代之,相比過去分散的諸戎,一個統一的周部落在背後虎視眈眈無疑具有更大的威脅。這當然不是商人樂意看到的。

怎麼辦?文丁想到的解決辦法是殺人,因此他便趁著獻捷的機會把季曆給殺了。

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便會明瞭,紂王之所以囚禁姬昌,道理顯然與文丁殺季曆一樣,都是因為周人的強大而引發了商人自身的不安。

而對於這一點,其實《史記·周本紀》早已點明,崇侯虎所謂的讒言講的就是這件事:“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

4.放虎歸山?

既然對周人有所忌憚,紂王為什麼最終還是放虎歸山了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紂王釋放西伯姬昌的條件除了所謂美女珠寶外,更重要的還有修建靈台祭祀商人祖先與割地——“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司馬遷雖然把西伯獻地與請廢除炮烙之刑聯繫起來,以此讚頌姬昌的仁德,但這只不過是後人的美化而已。

不過,獻地也並非真正原因。

之前提到在商朝後期,除了西北的戎狄外,東部興起的夷方也屢屢不服商的統治。

商時期全圖_圖

紂王主政時,目前明確可知的,他一共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征討東夷的戰爭,分別是在九年、十五年、二十年。這些大規模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商朝的國力,乃至於《左傳》甚至把征討東夷視作商朝滅亡的根本因素—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正因為商朝面臨東部夷方的巨大威脅,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危險——一旦殺掉姬昌,周人及其親近部落幾乎可以肯定會反叛——紂王最後沒有殺掉姬昌而是釋放了他。

同時為了穩住對方,他不但不吝封賞——封其為西伯,賜給弓矢斧鉞,還特意把崇侯虎拋出來當作替罪羊,明確對姬昌說:“譖西伯者,崇侯虎也。”

可惜,周文王並不是吃素的,他明面上臣服于商王以迷惑對方,暗地裡加緊佈局實施翦商計畫,終於到了武王手裡,一切大功告成。

文:江河散人

參考文獻:《史記》《左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無論後稷是否有其人,起碼在周人自己看來,周乃是與陶唐虞夏一樣古老的部族。雖然如此,周部落的真正發展壯大還要等到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時期。

戎狄,是先秦時代華夏對西方和北方的非華夏族群的統稱_圖

因為受到戎狄的侵擾,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從舊有的居住地豳遷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在此,周人有了較為安穩的生存環境,可以大力發展農業,部落的實力逐漸得以積蓄壯大。

與此同時,商王朝的日子卻逐漸難過起來,一方面是長時間的穩定統治帶來的內部腐化,另一方面是周邊各部落的不斷反叛,其中尤以西北的戎狄和東面的夷方最為兇猛。

在這種局面下,商王開始扶持周人作為他征討西方反叛勢力的得力助手,就如同後來周扶持秦一般。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在武乙三年,商王“命周公亶父 , 賜以岐邑”,這其實就是承認古公亶對周原佔領的合法性。

古公亶死後,季曆即位,仍舊保持與商的親密關係,並在武乙三十四年前往朝歌覲見商王。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此次會面中,武乙對季曆大加賞賜,“賜地三十裡 , 玉十玨 , 馬八匹 。”

這次朝覲後的次年,季曆便對西落鬼戎展開征討。西落鬼戎在哪呢?根據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該部落活動範圍在山西西部,即呂梁山和黃河之間。

這一地點距離周人所居的岐山有幾百公里,其間還有黃河之險,無疑,這是一場艱難的遠征。不過,周人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竹書紀年》_圖

在同一年,外出狩獵的武乙死於一場離奇的天雷之中,頗類似後來的昭王南巡不歸一事,於是有人推測,武乙恐怕也是死在征討其他部落的戰爭中。武乙死後,文丁即位。季曆又在他的支持下,先後討伐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

這些部落同西落鬼戎一樣,都活動在山西境內,他們都是對商王朝產生很大威脅的戎狄。特別是餘無之戎,就在山西屯留一帶,與商朝國都朝歌僅僅隔了一座太行山,可謂心腹大患。

所以,當季曆在文丁四年攻滅了餘無之戎時,文丁立刻封其為牧師,這當然不是個神職或者飼養場廠長之類的職務,而是諸侯之長的意思,跟後來姬昌的西伯類似。

文丁十一年,季曆討伐翳徒之戎,再次取勝,進而來朝歌獻捷。但這一次,文丁非但沒有給他任何獎賞,反而乾脆俐落地將其殺了。取得大捷反而被殺,這是為什麼?

對於中國歷史比較熟悉的人,腦子裡立刻就會蹦出四個字:功高蓋主,同時浮現出白起、韓信、嶽飛等人的畫面。雖然商周關係與並非後世的大一統王朝下的君臣關係,但道理一樣。

殷商甲骨文_圖

商人最開始扶持周人去征討它背部的戎狄,其實打的是一石二鳥、兩敗俱傷的注意,然而,沒成想卻讓周人做大了。

於是,過去的戎狄雖然被消滅了,但一個強大的周部落卻取而代之,相比過去分散的諸戎,一個統一的周部落在背後虎視眈眈無疑具有更大的威脅。這當然不是商人樂意看到的。

怎麼辦?文丁想到的解決辦法是殺人,因此他便趁著獻捷的機會把季曆給殺了。

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便會明瞭,紂王之所以囚禁姬昌,道理顯然與文丁殺季曆一樣,都是因為周人的強大而引發了商人自身的不安。

而對於這一點,其實《史記·周本紀》早已點明,崇侯虎所謂的讒言講的就是這件事:“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

4.放虎歸山?

既然對周人有所忌憚,紂王為什麼最終還是放虎歸山了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紂王釋放西伯姬昌的條件除了所謂美女珠寶外,更重要的還有修建靈台祭祀商人祖先與割地——“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司馬遷雖然把西伯獻地與請廢除炮烙之刑聯繫起來,以此讚頌姬昌的仁德,但這只不過是後人的美化而已。

不過,獻地也並非真正原因。

之前提到在商朝後期,除了西北的戎狄外,東部興起的夷方也屢屢不服商的統治。

商時期全圖_圖

紂王主政時,目前明確可知的,他一共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征討東夷的戰爭,分別是在九年、十五年、二十年。這些大規模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商朝的國力,乃至於《左傳》甚至把征討東夷視作商朝滅亡的根本因素—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正因為商朝面臨東部夷方的巨大威脅,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危險——一旦殺掉姬昌,周人及其親近部落幾乎可以肯定會反叛——紂王最後沒有殺掉姬昌而是釋放了他。

同時為了穩住對方,他不但不吝封賞——封其為西伯,賜給弓矢斧鉞,還特意把崇侯虎拋出來當作替罪羊,明確對姬昌說:“譖西伯者,崇侯虎也。”

可惜,周文王並不是吃素的,他明面上臣服于商王以迷惑對方,暗地裡加緊佈局實施翦商計畫,終於到了武王手裡,一切大功告成。

文:江河散人

參考文獻:《史記》《左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