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何為軸心時代?這個時代為何被稱為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時代?

在軸心時代發展過程中, 人類走向了道德意識的新的深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 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都是基於“軸心時代”所奠定的基礎。 那麼, “軸心時代”涵蓋的當代人文意蘊都是什麼呢?它對我國現代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道德借鑒意義有哪些呢?歡迎跟隨哲學詩畫一起進入。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寫道, 西元前800年至西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當時古代希臘、古代中國、古代印度等文明都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 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文化傳統,

並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

至此, 人類的軸心時代被第一次正式提出, 隨後很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和探討, 下面就是這些學者們總結的成果。

1, 軸心時代的內涵

在西元前800年到西元前200年間所發生的精神過程, 似乎建立了這樣一個軸心。

在這時候, 我們今日生活中的人開始出現。 讓我們把這個時期稱為軸心時代。 ……這都是在幾個世紀之內單獨地也差不多同時地在中國、印度和西方出現的。

人類此時才形成自己的精神軸心, 開始進行哲學思考, 歷史體認和美學追求, 開始有了宗教信仰和價值體系。 開始為種種問題尋求答案, 力圖建立社會秩序, 在知識和精神兩方面都顯示出了巨大的創造力。

何謂軸心時代?

如果歷史有一個軸心, 那麼我們就必須將這軸心作為一系列對全部人類都有意義的事件……發生於西元前800至西元前200年間的這種精神歷程似乎構成了這樣一個軸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發生在這個時期。 ……並且是獨立地發生在中國、印度和西方。

這段時間統稱為軸心時代, 它是人類歷史上最璀璨的時期。 在宗教、哲學、人文、倫理等方面都顯示出了巨大的光芒。

軸心時代的社會背景

西元前800到西元200年間, 東西方都創造著輝煌的古代文明, 這些文明所達到的水準和對後世的影響。

從整體上來講, 在東西方很難分出高低;在歷史的同一斷層, 東西方出現了深刻而且相類似的文化現象。 然而就其文明的某些具體領域、具體內容和具體特徵而言, 中國和歐洲卻各有千秋。

春秋戰國時期, 群雄割據, 諸侯混戰, 中國社會急劇變革。 政治、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的發展, 官學衰落, 私學昌盛, “諸子峰起, 百家爭鳴”, 學術思想空前活躍;秦滅群雄後, 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帝國, 並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漢代更是實現了鐵器化, 社會生產迅速發展。 該時期出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早期繁榮, 特別是秦漢創造的文明, 在世界封建社會史上占著突出的地位。

這個時期的歐洲則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古希臘時期, 二是亞歷山大時期,

三是古羅馬時期。 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希臘半島早在西元前二十世紀就進入奴隸制社會, 西元前八世紀即達到了繁榮時期, 實行城邦民主制度, 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學術環境相對輕鬆, 適宜於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這一階段, 東西方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都相當的發達。 特別是西元前334至西元前30年的“希臘化”時期, 西方人創造了奴隸制社會的高度文明對後來歐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軸心時代中西不同文化特點的比較

由於中西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 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點, 進而直接影響到各自文化的發展趨勢。

首先: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觀念

就地理環境而論,中華民族繁衍、棲息于東亞大陸,是一個大河文明的國家。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南是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南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內陸則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形成了與外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種地理環境和半封閉的生存空間,極有利於農耕文明的形成。此外,周圍的封閉與內陸的廣闊,也為中國大一統帝國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環境上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統一、專制、中央集權”會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特色的原因之一。

古代希臘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的歐、亞、非三洲交界處,屬於海洋文明的國家。地中海、愛琴海,帶來了航海的便利。而境內山脈縱橫,河流交錯,把古希臘分割成一塊塊的小平原、小山丘,使之形成了天然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另外,古希臘境內的為關山所分割,為河流所阻隔的小塊平原的地理特點,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是不適合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各城邦之內,由於利益關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

其次:不同的國家建制形成了不同的政治關係

城邦是古希臘政治內涵的主要概念,通常指獨自擁有主權或行使自治的城市。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們享有各種權利,同時又對城邦付出各種義務。不論是雅典的民主政體,還是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體,其共同點是都要召開公民大會,全體公民都可參加,公民大會是城邦最重要的權力機關,在政治制度上是公民參與、輪番而治。因此,城邦制的最大特點就是民主、平等、自由。

軸心時代的中國也是邦國林立,但與古希臘的城邦制不同,中國是在原始氏族制沒有徹底解體,從而帶著濃厚的血緣色彩進入奴隸社會的,這就是從禪讓制到傳子制,在這種血緣關係的基礎上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法文化。在家庭內,家長是領導;在國家,君王是領袖。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中國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反映的就是“家”與“國”之間的這種同質的關係。

最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氣質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同樣,環境對一個民族的影響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繁衍棲息的東亞大陸,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尤其是西北西南的高原、高山,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而境內又地域遼闊,氣候地理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這種優越的內陸環境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自大、從容、保守,崇尚和諧等具有內斂特質的文化品位。產生於這種環境下的儒家倫理,提倡的是安貧樂道,修己正身,長幼尊卑,中正平和。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大海為伴的環境造就了他們發達的商業貿易的同時,還鑄就了他們崇拜個人奮鬥,開放、外向的民族性格。發達的海上交通,頻繁的貿易往來,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係的開放式的社會。史詩《伊裡亞特》中有這樣一句話“永遠爭取第一,爭取超過別人”,這是古希臘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

3,軸心時代所形成的人類文化結晶

隨著人類文明的前行,軸心時代時期的文明中心的精神力量不斷地向全球輻射,軸心期產生的文明終將遭遇和相逢,新的軸心時代應運而生。文化的全球化作為人類文化的發展趨勢如經濟的全球化一樣勢不可擋。樹立多元化的文化觀、全力打造合金文化、凸顯文化創新活動應是我們當下開展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首先:樹立了多元、融合的文化觀念

儘管中西文化形成的環境背景不同,但中西軸心時代一個共同的文化特點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文化”從來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中。縱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在沒有接受任何外來文化的情況下而獨立發展的。分析中西軸心時代的文化特點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國文化建設必須要樹立多元、融合的觀念。我們要在保留本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之上,發揚軸心時代的文化精神,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切有益成分,讓我國文化建設活動永遠鮮活。

其次:回歸文化和諧狀態,大力發展科技文化

現如今人們普遍認識到,要解決當前重重的社會危機,只有回到文化和諧的狀態中去,和諧的前提下才能有利於文化的大發展。20世紀末,科技在國家的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也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促進現代科技的大發展成為了我國現行的一項基本的國策。

科技文化正是實現現代化的推進器。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只有引進先進的科技文化與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融合為一體,才有可能復興自己的文化。即在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將傳統科技文化的價值體系在新的層面中同科學技術的適應性加以整合與分析,在中西文化的衝突與整合中來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道路。在全人類不同的文化之間,搭起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橋樑與紐帶。當然,這不是儒學的復興,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毀滅,而是形成中國特色文化的必經之路。

最後:凸顯文化創新,科技和倫理要協同進化

當今,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開始不斷融合,煥發出文化新的生命力。文化創新作為一種人所獨有的文化特性在釋放著自己的能量。科技與倫理的相輔相成以科學的文化精神為指導,是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催化劑,有助於人們破除傳統的文化密碼,並且不斷深化人們對整個文化世界和科技倫理的認識,為文化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正如波普爾所說的:“知識因創造而增長。”科技倫理建設之于文化創新的意義,也正是在於提升文化創新的基本內涵,進而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科技與倫理通過協同進化,以調適和變更現代技術框架,促成科學與人文的聯姻,進一步激發了人類的文化靈感,推動兩種文化融合的創新。

首先: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觀念

就地理環境而論,中華民族繁衍、棲息于東亞大陸,是一個大河文明的國家。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南是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南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內陸則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形成了與外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種地理環境和半封閉的生存空間,極有利於農耕文明的形成。此外,周圍的封閉與內陸的廣闊,也為中國大一統帝國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環境上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統一、專制、中央集權”會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特色的原因之一。

古代希臘位於巴爾幹半島南端的歐、亞、非三洲交界處,屬於海洋文明的國家。地中海、愛琴海,帶來了航海的便利。而境內山脈縱橫,河流交錯,把古希臘分割成一塊塊的小平原、小山丘,使之形成了天然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另外,古希臘境內的為關山所分割,為河流所阻隔的小塊平原的地理特點,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是不適合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各城邦之內,由於利益關係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

其次:不同的國家建制形成了不同的政治關係

城邦是古希臘政治內涵的主要概念,通常指獨自擁有主權或行使自治的城市。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們享有各種權利,同時又對城邦付出各種義務。不論是雅典的民主政體,還是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體,其共同點是都要召開公民大會,全體公民都可參加,公民大會是城邦最重要的權力機關,在政治制度上是公民參與、輪番而治。因此,城邦制的最大特點就是民主、平等、自由。

軸心時代的中國也是邦國林立,但與古希臘的城邦制不同,中國是在原始氏族制沒有徹底解體,從而帶著濃厚的血緣色彩進入奴隸社會的,這就是從禪讓制到傳子制,在這種血緣關係的基礎上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法文化。在家庭內,家長是領導;在國家,君王是領袖。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中國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理想,反映的就是“家”與“國”之間的這種同質的關係。

最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氣質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同樣,環境對一個民族的影響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繁衍棲息的東亞大陸,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尤其是西北西南的高原、高山,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而境內又地域遼闊,氣候地理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這種優越的內陸環境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自大、從容、保守,崇尚和諧等具有內斂特質的文化品位。產生於這種環境下的儒家倫理,提倡的是安貧樂道,修己正身,長幼尊卑,中正平和。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大海為伴的環境造就了他們發達的商業貿易的同時,還鑄就了他們崇拜個人奮鬥,開放、外向的民族性格。發達的海上交通,頻繁的貿易往來,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係的開放式的社會。史詩《伊裡亞特》中有這樣一句話“永遠爭取第一,爭取超過別人”,這是古希臘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

3,軸心時代所形成的人類文化結晶

隨著人類文明的前行,軸心時代時期的文明中心的精神力量不斷地向全球輻射,軸心期產生的文明終將遭遇和相逢,新的軸心時代應運而生。文化的全球化作為人類文化的發展趨勢如經濟的全球化一樣勢不可擋。樹立多元化的文化觀、全力打造合金文化、凸顯文化創新活動應是我們當下開展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首先:樹立了多元、融合的文化觀念

儘管中西文化形成的環境背景不同,但中西軸心時代一個共同的文化特點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文化”從來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中。縱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在沒有接受任何外來文化的情況下而獨立發展的。分析中西軸心時代的文化特點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國文化建設必須要樹立多元、融合的觀念。我們要在保留本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之上,發揚軸心時代的文化精神,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切有益成分,讓我國文化建設活動永遠鮮活。

其次:回歸文化和諧狀態,大力發展科技文化

現如今人們普遍認識到,要解決當前重重的社會危機,只有回到文化和諧的狀態中去,和諧的前提下才能有利於文化的大發展。20世紀末,科技在國家的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也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促進現代科技的大發展成為了我國現行的一項基本的國策。

科技文化正是實現現代化的推進器。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只有引進先進的科技文化與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融合為一體,才有可能復興自己的文化。即在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將傳統科技文化的價值體系在新的層面中同科學技術的適應性加以整合與分析,在中西文化的衝突與整合中來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道路。在全人類不同的文化之間,搭起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橋樑與紐帶。當然,這不是儒學的復興,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毀滅,而是形成中國特色文化的必經之路。

最後:凸顯文化創新,科技和倫理要協同進化

當今,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開始不斷融合,煥發出文化新的生命力。文化創新作為一種人所獨有的文化特性在釋放著自己的能量。科技與倫理的相輔相成以科學的文化精神為指導,是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催化劑,有助於人們破除傳統的文化密碼,並且不斷深化人們對整個文化世界和科技倫理的認識,為文化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正如波普爾所說的:“知識因創造而增長。”科技倫理建設之于文化創新的意義,也正是在於提升文化創新的基本內涵,進而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科技與倫理通過協同進化,以調適和變更現代技術框架,促成科學與人文的聯姻,進一步激發了人類的文化靈感,推動兩種文化融合的創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