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哈佛中國人》:跟著中國精英去哈佛

洪海這本集子涵蓋了政府官員、企業家、創業者、作家、詩人、科學家、媒體人、宿舍管理員等各色人物。 他們的經歷和人生態度迥異,

唯一的共同點是曾在哈佛短暫停留。 哈佛是一所大學, 更是一個容納不同思想與觀點的集市, 它屬於全世界。

這個集子屬於哈佛, 更屬於所有不甘平凡、敢於超越自我的中國人。

—— 王石 序:哈佛中國人

對哈佛的迷戀, 貫穿了我整個大學生涯。 相較而言, 20 世紀90 年代的北大顯得過分平庸。 最終, 我未能前往美國讀書。 直到2002 年, 我才親口呼吸到哈佛之氣息。

兩年前, 我再次路過哈佛, 住在洪海的宿舍裡, 他正在商學院做訪問學者。 我與洪海的友誼是從加州大學的伯克利開始的, 他在新聞學院上課, 而我在東亞系假裝做一項歷史研究。 在那些經常無所事事的時光裡, 他的寬容、酒精與醬牛肉總幫我逃離煩悶。 也是在那

時, 我發現了他對記錄的強烈熱情。

路旁的一株野花、一位恰好到訪的教授、灣區的夕陽, 還有不斷湧來的各色朋友, 都會出現在他的鏡頭中。

這組照片是洪海對哈佛生活的一種記錄。 他留下了這些或者相熟、或者偶遇人物的瞬間。 單一瞬間並不說明什麼, 它們聯結在一起時卻有一種模糊的力量——像是中國意識與哈佛場域的碰撞。

——許知遠 序:哈佛場域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是洪海用心、用情把如此眾多的華人精英在外面學習生活的日常轉播給我們看, 這是他紀錄片的另一種延續。 雖然有“撈過界” 的嫌疑, 但你拿他沒有辦法。 就像他能兩次在珠峰拍照, 你只能偷偷地生氣。

我相信這本書會對我們身後的孩子們有特別的意義。

——肖全 序:我認識的洪海

《哈佛中國人》選取了100位中國在哈佛訪問、求學的精英人物, 這其中既有王石、許知遠、余華、俞敏洪等為大眾所熟悉的公眾人物, 也有目前還默默無名的莘莘學子, 稱《哈佛中國人》為中國精英哈佛眾生相並不為過。 《哈佛中國人》不是單純的攝影集,

除了洪海先生獨具特色的攝影作品, 還包括人物專訪、自述、演講等, 對瞭解中國精英在哈佛的生活、學習、思考狀況可謂不可多得的資料。

著名設計師韓湛甯先生全程指導了《哈佛中國人》策劃、設計。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萬科集團董事會名譽主席、萬科公益基金會主席王石先生,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作者、著名公共知識份子許知遠先生, 著名攝影家肖全作序。

著名紀錄片出品人、製片人、導演、攝影師洪海先生攝影。

再現中國精英在哈佛的生活、學習、思考狀況。 包括王石、莫言、許知遠、余華、俞敏洪等為大眾所熟悉的公眾人物, 也包括目前還默默無名的莘莘學子。

亞洲銅設計顧問擔任書籍設計,亞洲銅文化負責策劃、出品。

王石:哈佛讓我如獲新生

王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萬科集團董事會名譽主席、萬科公益基金會主席、中國房地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房地產協會城市住宅開發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深圳市總商會副會長、首屆Deep Dive 企業家訓練營“營長”、亞洲賽艇協會主席。

王石談哈佛與劍橋的區別

“別人總是問我劍橋和哈佛有什麼區別,其實我一直沒想好怎麼表達,所以兩年了,回哈佛我都很猶豫。現在我知道怎麼說了,哈佛,讓我如獲新生;劍橋,讓我如沐春風。”王石在哈佛校園裡邊走邊說。這次他來,是專程為了看望Deep Dive 學員,明天在哈佛WeldBoathouse,集訓兩周的學員將會有一場賽艇友誼賽,他是總裁判。

王石在哈佛校園

王石在西雅圖“深圳日”國際低碳城論壇上發言

“‘互聯網+’還是‘+ 互聯網’,這是個問題。‘互聯網+’的意思是以互聯網為主體,用互聯網代替傳統行業,把一切吃下去。‘+ 互聯網’是什麼?是指傳統行業要用上互聯網這個工具,如果不用,你不是被‘互聯網+’淘汰掉的,而是被‘+ 互聯網’淘汰掉的。”王石在“深圳日”國際低碳城論壇上說。

王石在西雅圖雷納爾雪峰底下,面對消失的森林

徐小平:永不停息的追夢人

徐小平,新東方創始人,真格基金負責人。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他是電影《中國合夥人》主角之一的人物原型。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your idea is move faster.”

(保護你想法的最好方法是先人一步。)

“寫《中國合夥人》的本子只用了三個月,三萬字,因為那是百分之百真實的故事。實現理想的要素有三點:行動,行動,行動。機遇就是今天你看他是risk(危險),明天你會regret(後悔)的東西。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咬一口不就知道了麼?”

——2014 年11 月21 日在哈佛

他坐著一輛兒童玩具汽車進入晚會現場。人們把他帶來的歡樂歸類為“平叔Style”。他把天使投資看做是他的青年導師生涯的延續,被稱為最受尊敬的天使投資人。他說“科學是三軌的,發現、創新、創業製造。如果沒有製造業的話,那麼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依然不能讓人類獲益。幸運的是,它最終被生產成了人人可用的藥物。但不幸的是,製成藥品的不是中國公司,而是外國公司,那時中國自己的企業家在哪裡?”

歐美同學會2005 委員會秘書長,著名投資人徐小平,在歐美同學會2005 委員會十周年慶典與未來三十年海歸使命論壇現場。

補:“那個時候他們(中國企業家)在沉睡。這就是我期待2005委員會這個論壇要達到的效果(喚醒中國企業家)。”

——2016 年1 月11 日

“I got it !”,試著劃了幾槳之後,他終於找到了節奏和用力的方式,開始劃著賽艇在康河上一槳一槳地舒展。雖然還偶有別槳,但都沒關係,因為他已覺得,“終於體驗到樂趣了,賽艇確實很有魅力。”這是一次為歐美同學會2005 委員會專門組織的Deep Dive Open 劍橋大學營。他擔任隊長,當給賽艇隊起名字和定口號的時候,他脫口而出“就叫Shark 鯊魚吧,Shark! Shark! 水上無敵!”他是,徐小平。

徐小平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2017 年4 月9 日

他覺得王石對徐志摩的詩的解讀很獨特。徐志摩的著名詩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王石先生的解讀是:“這是一種文化人的心虛。”因為徐志摩來劍橋時,中國人雖然在劍橋的學術界比較活躍,但是對英國主流社會活動的參與卻很少。雖然賽艇起源于劍橋大學,是學生們最為重要和活躍的運動之一,但是在當時,很少看到中國人甚至亞洲人劃賽艇。也因此,讓當時的劍橋中國人缺失了一份文化自信。

徐小平在倫敦大英博物館

補:中國人在康河劃賽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賽艇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工具,是建立中國學子文化自信的手段…幾天的賽艇訓練和名師講堂下來,徐小平說:“我一生的工作就是寫作、演講、諮詢,總是在‘輸出’,這次,Deep Dive劍橋訓練營給我輸入了能量。”

余華:正負總是同時出現

余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代表作品《兄弟》《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等。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兄弟》被瑞士《時報》評選為2000 年至2010 年全球最重要的15 部小說之一。

余華在哈佛校園

“中國改革開放30 年,年年好像都有很多問題,這不是年年都過來了嗎?小國家環境單一,人口少,一個問題就能致命。中國大,很多問題負負得正,問題太多也就不怕問題了。現在在慢慢寫,寫一個新的小說。要看反應效果,因為任何東西不可能都只有正面的,肯定還有負面的,負面的結果出來以後,你要去思考如何克服。正負總是同時出現,這是好事。如果只是正面的話反而可怕,將來會有大問題的。”

——2016 年5 月14 日在哈佛

“莫言獲獎,就是四個字,實至名歸。其實獲獎前他的能力就是業內公認的。有趣的是,他獲獎以後,罵他的人反倒是多了。出多大的名,就要頂多大的壓力,一正一反,就是這樣。”

余華在哈佛校園懷德納圖書館前

“‘虛構’是一種角度,我在尋找一個角度,用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更加真實的東西。無論是藝術家也好,作家也好,科學家也好,窮其畢生經驗,追求什麼?不就是追求一個真實嗎?有時候虛構的東西可能比那個真實還要真實。”

“今天我花了一小時,在微信上看了幾十篇關於魏則西的文章,基本上對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了一個大概。這個工具太好了!現在理論類的書看得少了,紀錄片看得蠻多的,但拍個紀錄片太難了,耗費時間之長。好的紀錄片是耗費多少年,一點一滴地拍,太不容易了。”

——2016 年5 月14 日在哈佛

“山東的疫苗事件出來以後,有部門去檢測疫苗,檢測完了結果還是符合標準的。很多人都不信,我相信,為什麼呢?我絕對相信中國人做假疫苗都做得跟真的一樣。因為現在做假的水準之高,登峰造極。造假的能力,有用錯的地方,也有用對的地方,需要引導。中國這個社會什麼毛病都有,全世界現在的、過去的、將來的毛病,中國都已經有了。也正因為這樣,反而什麼毛病他都不再怕了!”

“我最喜歡自己的哪部作品?當然是《兄弟》啊,因為罵的人多嘛。在中國,你不要相信一面之詞,不要非黑即白。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

——2016 年5 月16 日在哈佛

梁鴻:作家的終極物件是自己

梁鴻,當代作家、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非虛構文學作品《中國在梁莊》被評為“認識中國鄉土之現在與未來的醒目標本”。曾獲2010 年度“人民文學獎”,頒獎詞這樣評價:“梁鴻以複雜多端的角色和角度,呈現當下的、具體的村莊,在忠直而謹慎的描述中,梁莊成為認識中國鄉土之現在與未來的醒目標本。”

梁鴻在哈佛沙龍

“讀者是文學最基本的元素。我寫梁莊的時候,我告訴自己要用一種別人能看的方式寫,這個別人是誰?其實我並沒有虛擬一個具體的人物。但當我開始寫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非常暢快,因為我覺得這個‘別人’是我自己,我突然面對了我自己。所以我覺得讀者並不是一個作家的終極物件,作家的終極物件是作家自己。”

——2016 年5 月18 日在哈佛

“中國故事並不見得就比世界的故事特殊,只不過我們這個制度有一些特殊性,但並非就意味著我們的人生就一定有特殊性。我覺得一個煤油燈下的人生,如果能夠寫出來,那種對歡樂、對幸福的追求,那種困頓,它肯定是普遍的。一個好的作家,他在不斷地開拓邊界,不斷地敘述生活所包含的複雜的人的東西,生命的東西。這種東西可能之前沒有過,但它依然是普遍的人性。”

“有一部分作家寫作並非一定要擴張很多讀者,有的時候他可能是為了尋找自己的一點東西, 有時是出於對自己的興趣而言,出於自己對生命的追求。他一直在堅守某一個東西。這恰恰是他存在的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可能在不斷擴大,也可能不斷縮小,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永遠是讀者有限,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文學本身的價值。”

——2016 年5 月18 日在哈佛

張璐:創投圈華人史上最高榮譽獲得者

張璐,斯坦福材料工程學碩士畢業, 曾創辦“Acetone”, 發明通過呼吸檢測2 型糖尿病的儀器,擁有兩項專利,不到兩年,成功出售公司;曾任Fenox VC 投資合夥人,參與二十多個專案,現為Fusion Fund( a.k.a NewGen Capital)創始合夥人。

張璐在哈佛商學院亞洲論壇,HBS Spangler 負一層演講廳外(感謝耶魯友人潔蓉介紹)

“女性投資人在矽谷的不多,有人說女投資人意味著‘天然風險’,其實做過創業公司的女投資人在判斷上有獨特優勢。”她說,“做早期,高科技,找有Insight 的創業者,是我的投資法門。”

——2015 年3 月2 日在哈佛商學院亞洲論壇

許知遠:創業改變了我

許知遠,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作者,著名公共知識份子,他創辦了北京文化地標“單向街”書吧。

2015 年07 月28 日

許知遠在哈佛Peabody 宿舍

從伯克利到哈佛見面,相隔一年,我們那些曾經的閒談竟然都一一實現。

許知遠在哈佛Peabody 宿舍做引體向上。他待過的地方總像是被打劫過一樣混亂。但是出門前,他一定要熨燙整齊襯衫,然後開2個扣子,露出胸膛。

“我徹底被創業這件事兒改變了!”他說。這次來美國,從西岸到東岸,拍了一個講述“未來”的系列紀錄片,採訪了十多位各領域的大牛,為的是給單向街出品的移動互聯網媒體“單讀”和“微在”提供內容,他提到的這兩個新媒體APP 曾一度在蘋果商店排名首位。

2015 年08 月14 日

許知遠在哈佛Peabody 宿舍

“我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不好的預感!”見面時他說,“深感我們在造一座新的長城,再度掉入歷史的宿命中。”

許知遠在Peabody 宿舍

臨走前,他放了兩本北島的詩集在我堆滿商學院案例的桌上。“有空讀些詩吧,少看些案例。”書裡他留下一張紙條。

北島有句話,“向雲霧飄蕩的遠方眺望。其實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歡離合遠在地平線以外,而眺望是一種青春的姿態”,恰好如配圖。

亞洲銅設計顧問擔任書籍設計,亞洲銅文化負責策劃、出品。

王石:哈佛讓我如獲新生

王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萬科集團董事會名譽主席、萬科公益基金會主席、中國房地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房地產協會城市住宅開發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深圳市總商會副會長、首屆Deep Dive 企業家訓練營“營長”、亞洲賽艇協會主席。

王石談哈佛與劍橋的區別

“別人總是問我劍橋和哈佛有什麼區別,其實我一直沒想好怎麼表達,所以兩年了,回哈佛我都很猶豫。現在我知道怎麼說了,哈佛,讓我如獲新生;劍橋,讓我如沐春風。”王石在哈佛校園裡邊走邊說。這次他來,是專程為了看望Deep Dive 學員,明天在哈佛WeldBoathouse,集訓兩周的學員將會有一場賽艇友誼賽,他是總裁判。

王石在哈佛校園

王石在西雅圖“深圳日”國際低碳城論壇上發言

“‘互聯網+’還是‘+ 互聯網’,這是個問題。‘互聯網+’的意思是以互聯網為主體,用互聯網代替傳統行業,把一切吃下去。‘+ 互聯網’是什麼?是指傳統行業要用上互聯網這個工具,如果不用,你不是被‘互聯網+’淘汰掉的,而是被‘+ 互聯網’淘汰掉的。”王石在“深圳日”國際低碳城論壇上說。

王石在西雅圖雷納爾雪峰底下,面對消失的森林

徐小平:永不停息的追夢人

徐小平,新東方創始人,真格基金負責人。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他是電影《中國合夥人》主角之一的人物原型。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your idea is move faster.”

(保護你想法的最好方法是先人一步。)

“寫《中國合夥人》的本子只用了三個月,三萬字,因為那是百分之百真實的故事。實現理想的要素有三點:行動,行動,行動。機遇就是今天你看他是risk(危險),明天你會regret(後悔)的東西。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咬一口不就知道了麼?”

——2014 年11 月21 日在哈佛

他坐著一輛兒童玩具汽車進入晚會現場。人們把他帶來的歡樂歸類為“平叔Style”。他把天使投資看做是他的青年導師生涯的延續,被稱為最受尊敬的天使投資人。他說“科學是三軌的,發現、創新、創業製造。如果沒有製造業的話,那麼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依然不能讓人類獲益。幸運的是,它最終被生產成了人人可用的藥物。但不幸的是,製成藥品的不是中國公司,而是外國公司,那時中國自己的企業家在哪裡?”

歐美同學會2005 委員會秘書長,著名投資人徐小平,在歐美同學會2005 委員會十周年慶典與未來三十年海歸使命論壇現場。

補:“那個時候他們(中國企業家)在沉睡。這就是我期待2005委員會這個論壇要達到的效果(喚醒中國企業家)。”

——2016 年1 月11 日

“I got it !”,試著劃了幾槳之後,他終於找到了節奏和用力的方式,開始劃著賽艇在康河上一槳一槳地舒展。雖然還偶有別槳,但都沒關係,因為他已覺得,“終於體驗到樂趣了,賽艇確實很有魅力。”這是一次為歐美同學會2005 委員會專門組織的Deep Dive Open 劍橋大學營。他擔任隊長,當給賽艇隊起名字和定口號的時候,他脫口而出“就叫Shark 鯊魚吧,Shark! Shark! 水上無敵!”他是,徐小平。

徐小平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2017 年4 月9 日

他覺得王石對徐志摩的詩的解讀很獨特。徐志摩的著名詩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王石先生的解讀是:“這是一種文化人的心虛。”因為徐志摩來劍橋時,中國人雖然在劍橋的學術界比較活躍,但是對英國主流社會活動的參與卻很少。雖然賽艇起源于劍橋大學,是學生們最為重要和活躍的運動之一,但是在當時,很少看到中國人甚至亞洲人劃賽艇。也因此,讓當時的劍橋中國人缺失了一份文化自信。

徐小平在倫敦大英博物館

補:中國人在康河劃賽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賽艇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工具,是建立中國學子文化自信的手段…幾天的賽艇訓練和名師講堂下來,徐小平說:“我一生的工作就是寫作、演講、諮詢,總是在‘輸出’,這次,Deep Dive劍橋訓練營給我輸入了能量。”

余華:正負總是同時出現

余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代表作品《兄弟》《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等。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兄弟》被瑞士《時報》評選為2000 年至2010 年全球最重要的15 部小說之一。

余華在哈佛校園

“中國改革開放30 年,年年好像都有很多問題,這不是年年都過來了嗎?小國家環境單一,人口少,一個問題就能致命。中國大,很多問題負負得正,問題太多也就不怕問題了。現在在慢慢寫,寫一個新的小說。要看反應效果,因為任何東西不可能都只有正面的,肯定還有負面的,負面的結果出來以後,你要去思考如何克服。正負總是同時出現,這是好事。如果只是正面的話反而可怕,將來會有大問題的。”

——2016 年5 月14 日在哈佛

“莫言獲獎,就是四個字,實至名歸。其實獲獎前他的能力就是業內公認的。有趣的是,他獲獎以後,罵他的人反倒是多了。出多大的名,就要頂多大的壓力,一正一反,就是這樣。”

余華在哈佛校園懷德納圖書館前

“‘虛構’是一種角度,我在尋找一個角度,用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更加真實的東西。無論是藝術家也好,作家也好,科學家也好,窮其畢生經驗,追求什麼?不就是追求一個真實嗎?有時候虛構的東西可能比那個真實還要真實。”

“今天我花了一小時,在微信上看了幾十篇關於魏則西的文章,基本上對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了一個大概。這個工具太好了!現在理論類的書看得少了,紀錄片看得蠻多的,但拍個紀錄片太難了,耗費時間之長。好的紀錄片是耗費多少年,一點一滴地拍,太不容易了。”

——2016 年5 月14 日在哈佛

“山東的疫苗事件出來以後,有部門去檢測疫苗,檢測完了結果還是符合標準的。很多人都不信,我相信,為什麼呢?我絕對相信中國人做假疫苗都做得跟真的一樣。因為現在做假的水準之高,登峰造極。造假的能力,有用錯的地方,也有用對的地方,需要引導。中國這個社會什麼毛病都有,全世界現在的、過去的、將來的毛病,中國都已經有了。也正因為這樣,反而什麼毛病他都不再怕了!”

“我最喜歡自己的哪部作品?當然是《兄弟》啊,因為罵的人多嘛。在中國,你不要相信一面之詞,不要非黑即白。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

——2016 年5 月16 日在哈佛

梁鴻:作家的終極物件是自己

梁鴻,當代作家、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非虛構文學作品《中國在梁莊》被評為“認識中國鄉土之現在與未來的醒目標本”。曾獲2010 年度“人民文學獎”,頒獎詞這樣評價:“梁鴻以複雜多端的角色和角度,呈現當下的、具體的村莊,在忠直而謹慎的描述中,梁莊成為認識中國鄉土之現在與未來的醒目標本。”

梁鴻在哈佛沙龍

“讀者是文學最基本的元素。我寫梁莊的時候,我告訴自己要用一種別人能看的方式寫,這個別人是誰?其實我並沒有虛擬一個具體的人物。但當我開始寫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非常暢快,因為我覺得這個‘別人’是我自己,我突然面對了我自己。所以我覺得讀者並不是一個作家的終極物件,作家的終極物件是作家自己。”

——2016 年5 月18 日在哈佛

“中國故事並不見得就比世界的故事特殊,只不過我們這個制度有一些特殊性,但並非就意味著我們的人生就一定有特殊性。我覺得一個煤油燈下的人生,如果能夠寫出來,那種對歡樂、對幸福的追求,那種困頓,它肯定是普遍的。一個好的作家,他在不斷地開拓邊界,不斷地敘述生活所包含的複雜的人的東西,生命的東西。這種東西可能之前沒有過,但它依然是普遍的人性。”

“有一部分作家寫作並非一定要擴張很多讀者,有的時候他可能是為了尋找自己的一點東西, 有時是出於對自己的興趣而言,出於自己對生命的追求。他一直在堅守某一個東西。這恰恰是他存在的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可能在不斷擴大,也可能不斷縮小,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永遠是讀者有限,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文學本身的價值。”

——2016 年5 月18 日在哈佛

張璐:創投圈華人史上最高榮譽獲得者

張璐,斯坦福材料工程學碩士畢業, 曾創辦“Acetone”, 發明通過呼吸檢測2 型糖尿病的儀器,擁有兩項專利,不到兩年,成功出售公司;曾任Fenox VC 投資合夥人,參與二十多個專案,現為Fusion Fund( a.k.a NewGen Capital)創始合夥人。

張璐在哈佛商學院亞洲論壇,HBS Spangler 負一層演講廳外(感謝耶魯友人潔蓉介紹)

“女性投資人在矽谷的不多,有人說女投資人意味著‘天然風險’,其實做過創業公司的女投資人在判斷上有獨特優勢。”她說,“做早期,高科技,找有Insight 的創業者,是我的投資法門。”

——2015 年3 月2 日在哈佛商學院亞洲論壇

許知遠:創業改變了我

許知遠,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作者,著名公共知識份子,他創辦了北京文化地標“單向街”書吧。

2015 年07 月28 日

許知遠在哈佛Peabody 宿舍

從伯克利到哈佛見面,相隔一年,我們那些曾經的閒談竟然都一一實現。

許知遠在哈佛Peabody 宿舍做引體向上。他待過的地方總像是被打劫過一樣混亂。但是出門前,他一定要熨燙整齊襯衫,然後開2個扣子,露出胸膛。

“我徹底被創業這件事兒改變了!”他說。這次來美國,從西岸到東岸,拍了一個講述“未來”的系列紀錄片,採訪了十多位各領域的大牛,為的是給單向街出品的移動互聯網媒體“單讀”和“微在”提供內容,他提到的這兩個新媒體APP 曾一度在蘋果商店排名首位。

2015 年08 月14 日

許知遠在哈佛Peabody 宿舍

“我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不好的預感!”見面時他說,“深感我們在造一座新的長城,再度掉入歷史的宿命中。”

許知遠在Peabody 宿舍

臨走前,他放了兩本北島的詩集在我堆滿商學院案例的桌上。“有空讀些詩吧,少看些案例。”書裡他留下一張紙條。

北島有句話,“向雲霧飄蕩的遠方眺望。其實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歡離合遠在地平線以外,而眺望是一種青春的姿態”,恰好如配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