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熊逸:從趙盾弑君案看《春秋》和《左傳》的基本讀法

作者 | 熊逸

摘自 | 「得到專欄」《熊逸書院》

對於理解中國, 理解我們自己,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從《春秋》和《左傳》開始, 選擇這樣一個切入點雖然很費力,

但這就像打仗要搶佔制高點一樣, 只要拿下這個“制高點”, 以後你就會有高瞻遠矚的眼力和摧枯拉朽的爽快。 當然, 你還可以笑看那些掙扎在山腳下的小夥伴們。

今天要談的是一位愛讀《春秋》的武將和一起謀殺國君的大案。

1.關羽夜讀《春秋》, 究竟在讀什麼?

荊州春秋閣有一副對聯, 上聯是“文夫子, 武夫子, 兩個夫子”, 下聯是“著《春秋》, 讀《春秋》, 一部《春秋》”, 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就這樣因為一部《春秋》聯繫在了一起。 但是, 孔聖人所作的和關聖人所讀的真的是同一部《春秋》嗎?

夜讀《春秋》, 這是《三國演義》為關羽打造的經典形象。 關羽為什麼總是夜讀《春秋》, 負責任的評書藝人會搬出孟子的話說:“孔子作《春秋》, 亂臣賊子懼。 ”孔子親手編訂《春秋》,

此書一出, 無論當時還是後世, 一切亂臣賊子都會膽戰心驚。

所以“夜讀《春秋》”是為了凸顯關羽的忠義形象, 以大義凜然的姿態和白臉的曹操劃清界限。

讓我們把好奇心推進一步:假如我們自己就是不忠不義的亂臣賊子, 不小心把《春秋》通讀了一遍, 結果會怎樣呢?

事實上我們會很困惑, 因為實在找不到害怕的理由, 同時也會敬佩關羽:這麼枯燥無聊的書, 你到底是怎麼看得津津有味的, 真是太反人性的閱讀趣味啊!

按照傳統的說法,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文獻修訂、整理而成的。 以今天的概念來看, 可以說《春秋》是一部魯國簡史加國際關係簡史。 “簡”到什麼程度呢, 基本上每年只記幾件大事, 每件事只有一句話。

我們看一下開篇第一年記事的原文:“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 公及邾儀父。

2.凶案發生時他仍在國境之內, 按規矩應該對此事負責——這大概就好比一些現代國家裡如果發生了什麼社會影響非常惡劣的重大事件, 即便和執政官毫無關係, 執政官也要引咎辭職。

3.趙盾回來之後並沒有追究兇手, 董狐大概由此而推測趙盾在心裡是認為夷皋該殺的, 趙穿殺得對——既然趙盾以行動透露出了這種心理, 那就可以說趙盾就是弑君的兇手, 這也算是一種誅心之論了。

這種“直筆”在今天看來實在太迂回了, 或者正應了博古講給青年記者的那句名言“不懂政治就不懂新聞”。 如何理解並評價這件事, 當然可以見仁見智, 但無論如何,

正是因為有了《左傳》的輔助, 人們才可以仔細體會《春秋》這一句貌似簡簡單單的“晉趙盾弑其君夷皋”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深意。

思考:正史裡的關羽愛讀的其實並不是《春秋》, 而是《左傳》。 那麼, 今天在文章最後, 留給大家一個輕巧卻有深意的問題:讀《春秋》的關羽和讀《左傳》的關羽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