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左手藝術,右手科技:為什麼大多數人能二者兼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說:“科技和藝術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 是無法分割的。 ”也有人說, 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就像人的大腦, 左腦負責邏輯與理性, 而右腦則是情感與創造的指揮官, 一個人只有左右腦同時發展, 才能取得成就。

不管是在幾千年前的古代還是迅猛發展的現代, 都有那麼一些人, 將這兩者的能量融匯貫通發揮到了極致。

在創作直升機設計草圖時, 他抽空畫了一副30億的畫

半年前, 畫作《救世主》在佳士得紐約拍出了4.5億美元的天價, 而創作者達芬奇, 就是被人稱為“穿越而來的神級人物”。

關於他的故事除了課本上著名的“畫雞蛋”之外, 從醫學上來說, 他是第一個畫出人體骨骼和子宮胎盤的人;從軍事上來說, 他是第一個創作出了坦克車、浮動雪鞋, 潛水艇、滑翔機和直升機;從物理學上來說, 是他最早開始了物體之間的摩擦學理論的研究, 並他發現了慣性原理, 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

在很多人眼中“達芬奇”三個字, 就是科技與藝術結合到極致的見證。

第一個畫出月亮的人, 是物理學家

和達芬奇不同的是, 大家腦海中的伽利略應該是一位“嚴謹”、“理性”的物理學家, 從比薩斜塔上扔下的兩個鐵球到現在還影響著初學物理的孩子們。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伽利略除了在物理上的成就外, 在繪畫上也頗有心得, 也正是因為有了繪畫的基礎, 讓他對光影的捕捉異常敏感細微, 才有助於他觀察月球時, 發現了“地球反照”(Earthshine)現象, 並親手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幅月面圖。

“當理科生拿起畫筆, 那就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啟。 ”或許這個說法有些過於誇大, 但是用來描述伽利略的經歷卻再合適不過了,

從數學到物理, 再到天文學, 藝術的能量總是在他的成就裡如影隨形。

讓藝術中心充滿未來科技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作者對世界的探索成果, 他們或用畫作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亦或音樂的形式與世人傳遞著自己的觀念。

現代社會中, 我們要求專業化, 很難找到一些左腦跟右腦同樣發達的人。 但把”科技”和‘藝術’結合的, 還是有可能的。

上海K11不久前開幕的趙洋畫展上, 這幅“對稱的人”因其別具“趙洋”特色的畫風與構圖引起了眾多人欣賞與圍觀, 而就在大家猜測作者用意的同時, K11掌門人鄭志剛的虛擬形象“憑空”出現, 為遊客帶來的充滿科技感的“講解”。

這種“科技”+“藝術”的形式, 是這企業家在K11購物藝術中心“原創”的最新潮流, 利用美國人工智慧公司ObEN技術將整個畫展變成了科技十足的未來空間, 在人們在欣賞畫作或者藝術品時, “鄭志剛”的虛擬人像隨時會出現為遊客講解詳細資訊。 就像《頭號玩家》中的韋德被全息投影技術“抓”到辦公室裡的情節那樣,

只要遊客站在作品的某個地方就能直接把鄭志剛“抓”到眼前, 現場講解。

曾經在很多人心中, 理性的科技與感性的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然而今天鄭志剛創新的把“藝術”與“科技”相結合, 讓人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兩者相加的魅力,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 其實是一種回歸初心的探索, 也是向大眾傳遞, 雖然如今科技發展迅猛, 但是藝術也總是如影隨形。 正如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所言:"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開, 卻終有一日在山頂匯合。 ”

關注@Adrian鄭志剛 和 @上海K11,發現更多科技結合藝術的美妙。

關注@Adrian鄭志剛 和 @上海K11,發現更多科技結合藝術的美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