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與莫言、余華、毛姆、村上春樹、木心等10位作家一起讀書|世界讀書日

2018年, 我們迎來第23個世界讀書日。 1995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設立讀書日的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 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

今天一往文學精選了莫言、余華、賈平凹、村上春樹、木心、季羨林、楊絳、史鐵生、林語堂、毛姆十位元作家的讀書筆記, 與你一起在世界讀書日共談讀書這件事。

“說說福克納老頭”

——莫言

十幾年前, 我買了一本《喧嘩與騷動》, 認識了這個叼著煙斗的美國老頭。

我與這個美國老頭建立了一種相當親密的私人關係。

我經常在夜深人靜時想起他。 我還用見到他的書就買這種方式來表示我對他的敬意。

每隔上一段時間, 我就翻翻福克納的書。 我看他的書時, 就像跟我們村子裡的一個老大爺聊天一樣, 東一句西一句, 天南地北, 漫無邊際, 但我總是能從與他的交流中得到教益。 ‘

當我一度被眼前那些走紅的小說鬧得眼花繚亂時, 福克納對我說:夥計, 要永遠定出比你的能力更高的目標, 不要只是為想超越你的同時代人或是前人而傷腦筋, 要盡力超越你自己。

當我看到別人的成功發財心中酸溜溜時, 福克納對我說:夥計, 好的作家從來也不去申請什麼創作基金之類的東西, 他忙於寫作, 無暇顧及。 好的藝術可以來自小偷、私酒販子或者馬夫。 什麼也不能毀滅好的作家, 唯一能夠毀滅好的作家的事情就是死亡。 好的作家沒有時間去為成功和發財操心。

與福克納老頭相交日久, 我也發現了他一些可愛的小毛病, 譬如說話沒准, 喜歡吹牛。 明明沒當上空軍, 卻到處說自己開著飛機上天打過空戰,

腦袋裡還留下一塊彈片。 而且他還公開宣稱, 從不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儘管如此, 我還是越來越喜歡他。 也許是因為他有這些缺點我才能歷久不衰地喜歡他。

前幾年, 我曾去北京大學參加了一個福克納國際討論會, 結識了來自福克納故鄉大學的兩位教授。 他們回國後寄給我一本有關福克納生活的畫冊, 其中有一幅福克納穿著破膠鞋、披著破外套、蓬亂著頭髮、手拄著鐵鍬站在一個牛欄前的照片。 我多次注視著這幅照片, 感到自己與福克納息息相通。 (節選)

“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余華

文革是一個沒有文學的時代, 只是在語文課本裡尚存一絲文學的氣息。 可是我們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裡,

只有兩個人的文學作品。 魯迅的小說、散文和雜文, 還有毛澤東的詩詞。 我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 十分天真地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名叫魯迅, 只有一個詩人名叫毛澤東。

我想, 魯迅應該是過去那個時代裡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家。 一九四九年共產黨獲得政權以後, 新社會開始了, 同時需要對此前的舊社會進行無情的鞭撻, 於是魯迅那些極具社會批判意義的作品成為了共產黨手中揮舞的鞭子。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 萬惡的舊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 其證據就是來自於魯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虛構作品中一個瘋子「吃人」的囈語被當時的政治需求演繹成了真實的社會現狀。 語文課本裡魯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祝福》和《藥》等等,

無一例外地被解讀成了揭露舊社會罪惡的範本。 當然, 毛澤東對魯迅的欣賞至關重要, 讓其名聲在後來的新社會裡飛黃騰達, 享受到了三個偉大—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這位一九三六年去世的作家, 其影響力在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革時代達到了頂峰, 僅次於毛澤東。 可以說是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 那時候幾乎每篇文章, 無論是出現在報紙上廣播裡, 還是出現在街頭的大字報上, 都會在毛澤東的語錄之後, 引用魯迅的話。 人民群眾的批判文章裡要用魯迅的話, 地富反壞右交代自己罪行的材料裡也要用魯迅的話。 「毛主席教導我們」和「魯迅先生說」已經成為當時人們的政治口頭禪。

有趣的是,文革時期「先生」這個詞彙也被打倒了,是屬於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壞東西。魯迅破例享受了這個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待遇,當時全中國只有魯迅一個人是先生,其他人都是同志,要不就是階級敵人。

這時候的「魯迅」,已經不再是那位生前飽受爭議的作家,他曾經遭受到的疾風暴雨般的攻擊早已煙消雲散,仿佛雨過天晴一樣,這時候的「魯迅」光輝燦爛了。「魯迅」已經從一個作家變成了一個詞彙,一個代表著永遠正確和永遠革命的詞彙。

我有口無心地讀著語文課本裡魯迅的作品,從小學讀到高中,讀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寫下了什麼?我覺得魯迅的作品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除了我在寫批判文章時需要引用魯迅的話,其他時候魯迅的作品對我來說基本上是不知所云。也就是說,魯迅作為一個詞彙時,對我是有用的;可是作為一個作家的時候,讓我深感無聊。因此,我小學和中學的往事裡沒有魯迅的作品,只有「魯迅」這個詞彙。

文革結束的時候,我剛好高中畢業。此後的十多年裡,我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可是沒有讀過魯迅作品中的一個字。後來我自己成為了一名作家,中國的批評家認為我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我心裡十分不悅,覺得他們是在貶低我的寫作。

時光來到了一九九六年,一個機會讓我重讀了魯迅的作品。一位導演打算將魯迅的小說改編成電影,請我為他策劃一下如何改編,他會付給我一筆數目不錯的策劃費,當時我剛好缺錢,就一口答應下來。然後我發現自己的書架上沒有一冊魯迅的著作,只好去書店買來《魯迅小說集》。當天晚上開始在燈下閱讀這些我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作品。讀的第一篇小說就是我曾經譜寫成歌曲的《狂人日記》,可是我完全忘記了裡面的內容,小說開篇寫到那個狂人感覺整個世界失常時,用了這樣一句話:「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

我嚇了一跳,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沒有才華的作家也想讓自己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這些作家費力寫下了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第二天,我就去書店買來了文革以後出版的《魯迅全集》。為此,我十分想念那些堆積在文化館桌子下面的魯迅作品,那些在文革中出版的魯迅作品,其版本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我當年從文化館辦公室進出時,移動的雙腳時常被魯迅的著作絆住,我覺得可能是命運的暗示,暗示我這些佈滿灰塵的書頁裡隱藏著偉大的敘述。

從書店買來《魯迅全集》後的一個多月裡,我沉浸在魯迅清晰和敏捷的敘述裡。我後來在一篇文章裡這樣寫道:「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裡。」

在我三十六歲的那個夜晚,魯迅在我這裡,終於從一個詞彙回到了一個作家。回顧小學到中學的歲月裡,我被迫閱讀魯迅作品的情景時,我感慨萬端,我覺得魯迅是不屬於孩子們的,他屬於成熟並且敏感的讀者。同時我還覺得,一個讀者與一個作家的真正相遇,有時候需要時機。

文革結束以後,我閱讀過很多其他作家的作品,有偉大的作品,也有平庸的作品,當我閱讀某一位元作家的作品時,一旦感到無聊,我就會立刻放下這位元作家的作品,讓我沒有機會去討厭這位作家。可是文革期間我無法放下魯迅的作品,我被迫一遍又一遍地去閱讀,因此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節選)

“ 好讀書必然沒個好身體”——賈平凹

好讀書就得受窮,心用在書上,便不投機將廣東的服裝販到本市來賺個大價,也不取巧在市東買下肉雞針注了鹽水賣到市西;車架後不會帶單位幾根鐵條几塊木板回來做做沙發,飯盒裡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來家修個浴池。錢就是那幾張沒獎金的工資,還得摳著買漲了價的新書,那就只好穿不悅人目的衣衫,吸讓人發嗆的劣煙,吃大路菜,騎沒鈴的車。但小屋裡有四架五架書,色彩之斑斕遠勝過所有電器,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是餘香。手上何必戴那麼重的金銀,金銀是礦,手銬也是礦嘛!老婆的臉上何必讓塗那麽厚的脂粉,狐狸正是太愛惜它的皮毛,世間才有了打獵的職業!都說當今賊多,賊卻不偷書,賊便是好賊。他若要來,鑰匙在門框上放著,要喝水喝水,要看書看書,抽屜的作家證中是夾有兩張國庫券。但賊不拿,說不定能送一條字條:“你比我還窮?!”三百年後這字條還真成了高價文物。其實,說窮也不是窮到要飯,出門還是要帶十元錢的,大丈夫嘛,視錢如糞土,它就只能裝在鞋殼裡頭。

好讀書就別當官。心謀著書,上廁所都尿不淨,褲襠老是濕的,哪裡還有時間串上級領導的家去聯絡感情,也沒有錢,拿什麽去走通關關卡卡?即使當官,有沒有整日開會的坐功?簽發的檔上能像在新書上寫讀後感一樣隨便?或許知道在頂頭上司面前要如謙謙後生,但懶散慣了,能在拜會時屁股只搭個沙發沿兒?也懂得豬沒架子都不長,卻怎麽戲耍成性突然就嚴肅了臉面?誰個要整,要防誰整,能做到喜怒不露於色?何事得方,何事得圓,能控制感情用事?讀書人不反對官,但讀書人當不了好官,讓貓拉車,車就會拉到床下。那麽,住樓就住頂層吧,居高卻能望遠,看戲就坐後排吧,坐後排看不清戲卻看得清看戲的人。不要指望有人來送東西,也不煩有人尋麻煩,出門沒人見面笑,也免了有朝一日牆倒眾人推。

好讀書必然沒個好身體。一是沒錢買蜂王漿,用腦過度頭髮稀落,吃鹹菜牙齒好腸胃虛寒;二是沒權住大房間,和孩子爭一張書卓,心緒浮躁易患肝炎;三是沒時間,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經衰弱。但讀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幹腸,是在蹲坑讀書;讀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咕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吃飯讀書,筷子常會把煙灰缸的煙頭送到口裡,但不易得腳氣病,因為讀書是最習慣摳腳丫子。可憐都是蜘蛛般的體形,都是金魚似的腫眼,沒個傾國傾城猊,只有多愁多病身。讀書人的病有讀書病的藥,藥不在《本草》而直接是書。一是得本性酷好之書,二是得急需之書,三是得未見之書。但這藥醫生常不用,有了病就讓住院,住院也好,總算有了囫圇時間讀書了。所以,約火打架,不必尋讀書人,那雞爪似的手沒四兩力,要欺負也不必對讀書人,老虎吃雞不是山中王。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著,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

說了許多好讀書的壞處,當然壞處還多,譬如好讀書不是好丈夫,好讀書沒有好人緣,好讀書性古鑽。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獨時不孤獨,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說到這兒,有人在罵:瞧,這就是讀書人的酸勁了,為什麽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呢?真是阿Q精神嘍!這罵的好,能罵出個阿Q來,便證明你在讀書了,不讀書怎麽會知道魯迅先生曾寫過個阿Q呢?!因此還是好讀書著好。

“ 說到日本文學,我喜歡夏目漱石、穀崎潤一郎,但不喜歡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他們是叫人鬱悶的人!”——村上春樹

高中時代,我想都沒想過自己居然會成為小說家,甚至從未想過自己竟然能寫出像樣的文章來。只要有書讀,就很幸福了。不,只要嗅一嗅裝書的封套就很幸福了。

我喜歡閱讀、聽音樂、我還愛貓。即使我還是個小孩子,我也很高興,因為我知道自已的所愛。直到現在我都沒變過,這三樣東西就是我的所愛,我的信心。如果你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那麼你真的就迷失了。

每個人都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可是在六十年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靠閱讀和聽音樂的方式旅行,那是一種夢幻一般的心理狀態。

雷蒙德·錢德勒是我1960年代的崇拜物件。我讀了十幾遍《長久的告別》。他的主人公都很獨立,他們獨自生活的方式給我印象深刻。他們孤獨,但在追尋一種體面的生活。如你所知,日本是一個有極度群體意識的社會,要想獨立很難。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想更加獨立,但是很困難,他們受到孤獨情緒的折磨。我想,這也是年輕讀者支援我的作品的一個原因。

弗朗茨·卡夫卡曾在1904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想,我們應該唯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的大海的斧頭。”

許多年輕人邂逅《麥田裡的守望者》並得到新鮮的感動,一定會把這本書作為生涯喜愛的書珍藏起來。為這種幸福的邂逅送上真誠、溫馨的祝福,才是喜愛《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老前輩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吧?說得更廣義些,那才是真正的讀書家的器量吧?你說呢?

說到日本文學,我喜歡夏目漱石、穀崎潤一郎,但不喜歡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他們是叫人鬱悶的人!

十多歲時我最喜歡書。每當學校圖書館裡有新進的裝在硬封套裡的圖書,我就請求女圖書管理員把不要的空書套給我,使勁嗅著它的氣味。僅僅這樣便感到很幸福。就是如此瘋狂地被書吸引。當然不單單是嗅嗅氣味,也讀了很多書。只要是紙上印了字,幾乎什麼東西都會捧在手上閱讀,各類文學全集也逐卷通讀下來。整個初中和高中時代,我從未遇到過讀書比我多的人。

若讓我選出三個我喜歡的作家,我可以馬上回答:司各特·菲茨傑拉德、萊德蒙·錢德勒、杜魯門·卡波蒂。這三個人的小說我差不多津津有味翻來覆去看了二十年。要長時間旅居外國時旅行箱裡必裝這三人的小說,看多少遍都不會失望。若讓我另加兩位,就加福克納和狄更斯。

迄今為止,我閱讀石黑的作品時從來不曾失望過,也從未感到不以為然。

卡夫卡是我一生最鍾愛的作家之一。我15歲時第一次接觸卡夫卡的作品《城堡》,這是一部了不起的經典巨作,帶給我極大的觸動,卡夫卡在書中描繪的世界既真實又虛幻,將我的心靈和靈魂同時割裂成兩部分。

我喜歡傳記,圖書館裡能找得到的都要看看。比如有關蘇維埃的書,還讀了不少關於納粹的書,東京創元社出版了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我對這本書入了迷,還有他的《柏林日記》。築摩書房的《當代世界紀實文學全集》也讓我相當著迷。還有愛德格·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等。

我總覺得自己能理解契科夫要寫《薩哈林島》的心情。但令人遺憾的是契科夫英年早逝,沒能把寫這本書的意義以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細讀《薩哈林島》之後,越發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也不知為什麼,我喜歡的美國大作家都酗酒,基本屬於酒精中毒,像菲茨傑拉德、卡佛、錢德勒都這樣,還有海明威和福克納也差不多。

“ 讀書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讓大腦野蠻生長”——史鐵生

大家爭論問題,有一位,壞毛病,總要從對手群中挑出個厚道的來斥問:“讀過幾本書呀,你就說話!”這世上有些話,似乎誰先搶到嘴裡誰就占了優勢,比如“您這是詭辯”,“您這人虛偽”,“你們這些知識份子呀”——不說理,先定性,置人於越反駁越要得其印證的地位,此謂“強人”。

問題是讀過幾本書才能說話呢?有標準沒有?一百本還是一萬本?厚道的人不善反詰,強人於是屢戰屢“勝”。其實呢,誰心裡都明白,這叫虛張聲勢,還叫自以為得計。

孔子和老子讀過幾本書呢?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讀過幾本書呢?那年月統共也沒有多少書吧。人類的發言,尤其發問,是在有書之前。先哲們先于書看見了生命的疑難,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這才寫書、讀書,為的是交流而非戰勝,這就叫“原生態”。

原生態的持疑與解疑,原生態的寫書與讀書,原生態的討論或爭論,以及原生態的歌與舞。先哲們斷不會因為誰能列出一份書單就信服誰。(節選)

“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楊絳

我很羡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我生在舊時代的末端,雖然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裡都有國文課,國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學、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讀的經典太多了,只能在課餘自己補讀些。

“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孔子最愛重顏淵,卻偏寵子路。錢鐘書曾問過我:“你覺得嗎?孔子最喜歡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聰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許多弟子裡,他最真率,對孔子最忠誠,經常跟在夫子身邊。孔子一聲聲稱讚“賢哉回也”,可是和他講話,他從不違拗(“不違如愚”)。他的行為,不但表明他對夫子的教誨全都領悟,而且深有修養。孔子不由得說,“回也非助我者也”,因為他沒有反應。孔子只歎恨“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稱讚,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歟?”“子路無宿諾”等。子路聽到夫子的稱讚就喜形於色,於是立即討得一頓訓斥。例如孔子說:“道不行,乘槎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孔子接下就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曾稱讚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兒,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沒有自卑感,引用《詩經·邶風》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子路終身誦之。孔子就說,這是做人的道理,有什麼自以為美的。又如孔子和顏回說心裡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就想挨上去討夫子的稱讚,賣弄說:“子行三年,則誰與?”夫子對子路最不客氣,馬上給幾句訓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節選)

“有人讀書必裝腔作勢,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線太弱,這就是讀書未入門,未覺興味所致”——林語堂

有人讀書必裝腔作勢,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線太弱,這就是讀書未入門,未覺興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間冷,怪蚊子多,怪稿紙發光,怪馬路上電車聲音太嘈雜,其實都是因為文思不來,寫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讀書,總有種種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其實讀書是四季鹹宜。所謂“書淫”之人,無論何時何地可讀書皆手不釋卷,這樣才成讀書人樣子。顧千里裸體讀經,便是一例,即使暑氣炎熱,至非裸體不可,亦要讀經。歐陽修在馬上廁上皆可做文章,因為文思一來,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淨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讀書,則澡堂、馬路、洋車上、廁上、圖書館、理髮室,皆可讀。

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膽識二字拆不開,要有識,必敢有自己意見,即使一時與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說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腳踏實地,不可舍己從人。詩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蘇,或好韓,各人要憑良知,讀其所好,然後所謂好,說得好的理由出來。或某名人文集,眾人所稱而你獨惡之,則或系汝自己學力見識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學力未到,等過幾年再讀若學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則將來必發現與汝同情之人。劉知幾少時讀前後漢書,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責以童子輕議前哲,乃“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後來偏偏發現張衡、範曄等,持見與之相同,此乃劉知幾之讀書膽識。因其讀書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書。如此讀書,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濫調,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季羨林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裡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份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歎“劉項原來不讀書”。“秀才”最多也只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閒”,幫不上的,就只好慨歎“儒冠多誤身”了。

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後代留下了什麼陵之類,供今天搞旅遊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春秋以降,哲學從缺。 無米難炊,請君原諒。”——木心

1、我讀書的秘訣是:看書中的那個人,不要看他的主義,不要找對自己胃口的東西,要找味道。

2、《道德經》,宜深讀。《離騷》,宜淺讀。《道德經》若淺讀,就會講謀略,老奸巨滑;深讀,會煉成思想上的內家功夫。《離騷》若深讀,就愛國、殉情、殉國,淺讀,則唯美,好得很。

3、《詩經》明明是文學抒情作品,卻被後世的傳道家、辯士、政客,弄成教條,“子日”、“詩雲”。

4、中國神話,好有好報,惡有惡報,太現實。神權、夫權、誰管誰,滲透神話,令人害怕。希臘神話無為而治,自在自為。

5、“哪吒鬧海”一段,寫出了中國的第二號異端,他比孫行者還任性,大鬧龍宮,把龍王的三太子打死,而且抽筋剝皮,弄得他父親下不了臺,訓斥兒子。哪吒便把骨肉拆下來,還給父母。觀世音菩薩可憐這倔強的孩子,用藕為肢,荷葉為衣,蓮花為頭面,復活哪吒。

6、中國的純文學,是《詩經》、《楚辭》,一南一北而立。《離騷》是“傷痕文學”。最古的書是《尚書》。第一部以文學水準寫史書的作品是《左傳》。《春秋》不是文學作品,卻屬文學的源流。

7、不是以殉道精神入文學,而是文學即生活,生活即文學,這樣的渾然一元,是最高的殉道。

8、文化遺產的繼承,最佳法,是任其自然,不可自覺繼承。一自覺,就模仿、搬弄,反而敗壞家風。

9、春秋以降,哲學從缺。無米難炊,請君原諒。

10、頓悟一定要有漸悟的基礎。南宗講頓悟,北宗講漸悟。

11、縱觀中國詩傳統,有太多的詩人一生為了押韻,成了匠人,相互讚賞,以為不得了,這是很滑稽的。

12、《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13、中國人說“通達”,“通”是認識論,“達”是方法論。“通”是觀照,“達”是自為自在的。

14、藝術沒有進步進化可言,我們讀前輩的書(看畫、聽音樂),應有三種態度:設想在他們時代鑒賞;據於自己的時代鑒賞;推理未來的時代鑒賞。

15、寫景,要閑,要寂,要淡。

< p="">“你正在閱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毛姆

首先,我要堅持的就是: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

既不能幫你獲得學位,也不能助你謀生糊口,不能教會你駕船,也不能告訴你如何發動一輛故障的汽車。但它們將使你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更圓滿而感到快樂,如果你真能享受這些書的話。

許多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者之外,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讀。生活在繁忙的現代,除非是與他們的生活直接有關的書籍,很少人有時間博覽群書。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一致地加以稱讚,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

你正在閱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閱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請求你:如果你讀了之後,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麼,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

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說或其他可歸入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快樂呢?

請別以為快樂就是不道德的,所有的快樂本身都是很好的,只是它們所造成的後果,常使敏感多慮的人想要逃避。讀書的快樂並不會產生下流或肉欲。往昔的智者們都認為只有知識的快樂最令人滿足而且最能持久。養成閱讀的習慣實在受用無窮,很少有什麼運動能讓你在過了盛年之後仍能從其中獲得滿足。同樣,除了獨人牌戲、打棋譜、填字謎外,很少有遊戲能不需同伴而獨自一人賞玩。閱讀就沒有諸如此類的不便,幾乎沒有一種工作能像閱讀這樣——只除了針線活兒。但縫紉編織只使用手指,無法約束不安定的精神——隨時隨地可以開始,一旦有要緊事不得不做時,又能立刻放下。

往期回顧:

有趣的是,文革時期「先生」這個詞彙也被打倒了,是屬於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壞東西。魯迅破例享受了這個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待遇,當時全中國只有魯迅一個人是先生,其他人都是同志,要不就是階級敵人。

這時候的「魯迅」,已經不再是那位生前飽受爭議的作家,他曾經遭受到的疾風暴雨般的攻擊早已煙消雲散,仿佛雨過天晴一樣,這時候的「魯迅」光輝燦爛了。「魯迅」已經從一個作家變成了一個詞彙,一個代表著永遠正確和永遠革命的詞彙。

我有口無心地讀著語文課本裡魯迅的作品,從小學讀到高中,讀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寫下了什麼?我覺得魯迅的作品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除了我在寫批判文章時需要引用魯迅的話,其他時候魯迅的作品對我來說基本上是不知所云。也就是說,魯迅作為一個詞彙時,對我是有用的;可是作為一個作家的時候,讓我深感無聊。因此,我小學和中學的往事裡沒有魯迅的作品,只有「魯迅」這個詞彙。

文革結束的時候,我剛好高中畢業。此後的十多年裡,我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可是沒有讀過魯迅作品中的一個字。後來我自己成為了一名作家,中國的批評家認為我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我心裡十分不悅,覺得他們是在貶低我的寫作。

時光來到了一九九六年,一個機會讓我重讀了魯迅的作品。一位導演打算將魯迅的小說改編成電影,請我為他策劃一下如何改編,他會付給我一筆數目不錯的策劃費,當時我剛好缺錢,就一口答應下來。然後我發現自己的書架上沒有一冊魯迅的著作,只好去書店買來《魯迅小說集》。當天晚上開始在燈下閱讀這些我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作品。讀的第一篇小說就是我曾經譜寫成歌曲的《狂人日記》,可是我完全忘記了裡面的內容,小說開篇寫到那個狂人感覺整個世界失常時,用了這樣一句話:「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

我嚇了一跳,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沒有才華的作家也想讓自己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這些作家費力寫下了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第二天,我就去書店買來了文革以後出版的《魯迅全集》。為此,我十分想念那些堆積在文化館桌子下面的魯迅作品,那些在文革中出版的魯迅作品,其版本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我當年從文化館辦公室進出時,移動的雙腳時常被魯迅的著作絆住,我覺得可能是命運的暗示,暗示我這些佈滿灰塵的書頁裡隱藏著偉大的敘述。

從書店買來《魯迅全集》後的一個多月裡,我沉浸在魯迅清晰和敏捷的敘述裡。我後來在一篇文章裡這樣寫道:「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裡。」

在我三十六歲的那個夜晚,魯迅在我這裡,終於從一個詞彙回到了一個作家。回顧小學到中學的歲月裡,我被迫閱讀魯迅作品的情景時,我感慨萬端,我覺得魯迅是不屬於孩子們的,他屬於成熟並且敏感的讀者。同時我還覺得,一個讀者與一個作家的真正相遇,有時候需要時機。

文革結束以後,我閱讀過很多其他作家的作品,有偉大的作品,也有平庸的作品,當我閱讀某一位元作家的作品時,一旦感到無聊,我就會立刻放下這位元作家的作品,讓我沒有機會去討厭這位作家。可是文革期間我無法放下魯迅的作品,我被迫一遍又一遍地去閱讀,因此魯迅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節選)

“ 好讀書必然沒個好身體”——賈平凹

好讀書就得受窮,心用在書上,便不投機將廣東的服裝販到本市來賺個大價,也不取巧在市東買下肉雞針注了鹽水賣到市西;車架後不會帶單位幾根鐵條几塊木板回來做做沙發,飯盒裡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來家修個浴池。錢就是那幾張沒獎金的工資,還得摳著買漲了價的新書,那就只好穿不悅人目的衣衫,吸讓人發嗆的劣煙,吃大路菜,騎沒鈴的車。但小屋裡有四架五架書,色彩之斑斕遠勝過所有電器,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是餘香。手上何必戴那麼重的金銀,金銀是礦,手銬也是礦嘛!老婆的臉上何必讓塗那麽厚的脂粉,狐狸正是太愛惜它的皮毛,世間才有了打獵的職業!都說當今賊多,賊卻不偷書,賊便是好賊。他若要來,鑰匙在門框上放著,要喝水喝水,要看書看書,抽屜的作家證中是夾有兩張國庫券。但賊不拿,說不定能送一條字條:“你比我還窮?!”三百年後這字條還真成了高價文物。其實,說窮也不是窮到要飯,出門還是要帶十元錢的,大丈夫嘛,視錢如糞土,它就只能裝在鞋殼裡頭。

好讀書就別當官。心謀著書,上廁所都尿不淨,褲襠老是濕的,哪裡還有時間串上級領導的家去聯絡感情,也沒有錢,拿什麽去走通關關卡卡?即使當官,有沒有整日開會的坐功?簽發的檔上能像在新書上寫讀後感一樣隨便?或許知道在頂頭上司面前要如謙謙後生,但懶散慣了,能在拜會時屁股只搭個沙發沿兒?也懂得豬沒架子都不長,卻怎麽戲耍成性突然就嚴肅了臉面?誰個要整,要防誰整,能做到喜怒不露於色?何事得方,何事得圓,能控制感情用事?讀書人不反對官,但讀書人當不了好官,讓貓拉車,車就會拉到床下。那麽,住樓就住頂層吧,居高卻能望遠,看戲就坐後排吧,坐後排看不清戲卻看得清看戲的人。不要指望有人來送東西,也不煩有人尋麻煩,出門沒人見面笑,也免了有朝一日牆倒眾人推。

好讀書必然沒個好身體。一是沒錢買蜂王漿,用腦過度頭髮稀落,吃鹹菜牙齒好腸胃虛寒;二是沒權住大房間,和孩子爭一張書卓,心緒浮躁易患肝炎;三是沒時間,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經衰弱。但讀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幹腸,是在蹲坑讀書;讀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咕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吃飯讀書,筷子常會把煙灰缸的煙頭送到口裡,但不易得腳氣病,因為讀書是最習慣摳腳丫子。可憐都是蜘蛛般的體形,都是金魚似的腫眼,沒個傾國傾城猊,只有多愁多病身。讀書人的病有讀書病的藥,藥不在《本草》而直接是書。一是得本性酷好之書,二是得急需之書,三是得未見之書。但這藥醫生常不用,有了病就讓住院,住院也好,總算有了囫圇時間讀書了。所以,約火打架,不必尋讀書人,那雞爪似的手沒四兩力,要欺負也不必對讀書人,老虎吃雞不是山中王。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著,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

說了許多好讀書的壞處,當然壞處還多,譬如好讀書不是好丈夫,好讀書沒有好人緣,好讀書性古鑽。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獨時不孤獨,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說到這兒,有人在罵:瞧,這就是讀書人的酸勁了,為什麽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呢?真是阿Q精神嘍!這罵的好,能罵出個阿Q來,便證明你在讀書了,不讀書怎麽會知道魯迅先生曾寫過個阿Q呢?!因此還是好讀書著好。

“ 說到日本文學,我喜歡夏目漱石、穀崎潤一郎,但不喜歡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他們是叫人鬱悶的人!”——村上春樹

高中時代,我想都沒想過自己居然會成為小說家,甚至從未想過自己竟然能寫出像樣的文章來。只要有書讀,就很幸福了。不,只要嗅一嗅裝書的封套就很幸福了。

我喜歡閱讀、聽音樂、我還愛貓。即使我還是個小孩子,我也很高興,因為我知道自已的所愛。直到現在我都沒變過,這三樣東西就是我的所愛,我的信心。如果你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那麼你真的就迷失了。

每個人都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可是在六十年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靠閱讀和聽音樂的方式旅行,那是一種夢幻一般的心理狀態。

雷蒙德·錢德勒是我1960年代的崇拜物件。我讀了十幾遍《長久的告別》。他的主人公都很獨立,他們獨自生活的方式給我印象深刻。他們孤獨,但在追尋一種體面的生活。如你所知,日本是一個有極度群體意識的社會,要想獨立很難。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想更加獨立,但是很困難,他們受到孤獨情緒的折磨。我想,這也是年輕讀者支援我的作品的一個原因。

弗朗茨·卡夫卡曾在1904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想,我們應該唯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的大海的斧頭。”

許多年輕人邂逅《麥田裡的守望者》並得到新鮮的感動,一定會把這本書作為生涯喜愛的書珍藏起來。為這種幸福的邂逅送上真誠、溫馨的祝福,才是喜愛《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老前輩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吧?說得更廣義些,那才是真正的讀書家的器量吧?你說呢?

說到日本文學,我喜歡夏目漱石、穀崎潤一郎,但不喜歡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他們是叫人鬱悶的人!

十多歲時我最喜歡書。每當學校圖書館裡有新進的裝在硬封套裡的圖書,我就請求女圖書管理員把不要的空書套給我,使勁嗅著它的氣味。僅僅這樣便感到很幸福。就是如此瘋狂地被書吸引。當然不單單是嗅嗅氣味,也讀了很多書。只要是紙上印了字,幾乎什麼東西都會捧在手上閱讀,各類文學全集也逐卷通讀下來。整個初中和高中時代,我從未遇到過讀書比我多的人。

若讓我選出三個我喜歡的作家,我可以馬上回答:司各特·菲茨傑拉德、萊德蒙·錢德勒、杜魯門·卡波蒂。這三個人的小說我差不多津津有味翻來覆去看了二十年。要長時間旅居外國時旅行箱裡必裝這三人的小說,看多少遍都不會失望。若讓我另加兩位,就加福克納和狄更斯。

迄今為止,我閱讀石黑的作品時從來不曾失望過,也從未感到不以為然。

卡夫卡是我一生最鍾愛的作家之一。我15歲時第一次接觸卡夫卡的作品《城堡》,這是一部了不起的經典巨作,帶給我極大的觸動,卡夫卡在書中描繪的世界既真實又虛幻,將我的心靈和靈魂同時割裂成兩部分。

我喜歡傳記,圖書館裡能找得到的都要看看。比如有關蘇維埃的書,還讀了不少關於納粹的書,東京創元社出版了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我對這本書入了迷,還有他的《柏林日記》。築摩書房的《當代世界紀實文學全集》也讓我相當著迷。還有愛德格·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等。

我總覺得自己能理解契科夫要寫《薩哈林島》的心情。但令人遺憾的是契科夫英年早逝,沒能把寫這本書的意義以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細讀《薩哈林島》之後,越發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也不知為什麼,我喜歡的美國大作家都酗酒,基本屬於酒精中毒,像菲茨傑拉德、卡佛、錢德勒都這樣,還有海明威和福克納也差不多。

“ 讀書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讓大腦野蠻生長”——史鐵生

大家爭論問題,有一位,壞毛病,總要從對手群中挑出個厚道的來斥問:“讀過幾本書呀,你就說話!”這世上有些話,似乎誰先搶到嘴裡誰就占了優勢,比如“您這是詭辯”,“您這人虛偽”,“你們這些知識份子呀”——不說理,先定性,置人於越反駁越要得其印證的地位,此謂“強人”。

問題是讀過幾本書才能說話呢?有標準沒有?一百本還是一萬本?厚道的人不善反詰,強人於是屢戰屢“勝”。其實呢,誰心裡都明白,這叫虛張聲勢,還叫自以為得計。

孔子和老子讀過幾本書呢?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讀過幾本書呢?那年月統共也沒有多少書吧。人類的發言,尤其發問,是在有書之前。先哲們先于書看見了生命的疑難,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這才寫書、讀書,為的是交流而非戰勝,這就叫“原生態”。

原生態的持疑與解疑,原生態的寫書與讀書,原生態的討論或爭論,以及原生態的歌與舞。先哲們斷不會因為誰能列出一份書單就信服誰。(節選)

“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楊絳

我很羡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我生在舊時代的末端,雖然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裡都有國文課,國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數學、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讀的經典太多了,只能在課餘自己補讀些。

“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孔子最愛重顏淵,卻偏寵子路。錢鐘書曾問過我:“你覺得嗎?孔子最喜歡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聰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許多弟子裡,他最真率,對孔子最忠誠,經常跟在夫子身邊。孔子一聲聲稱讚“賢哉回也”,可是和他講話,他從不違拗(“不違如愚”)。他的行為,不但表明他對夫子的教誨全都領悟,而且深有修養。孔子不由得說,“回也非助我者也”,因為他沒有反應。孔子只歎恨“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稱讚,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歟?”“子路無宿諾”等。子路聽到夫子的稱讚就喜形於色,於是立即討得一頓訓斥。例如孔子說:“道不行,乘槎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孔子接下就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曾稱讚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兒,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沒有自卑感,引用《詩經·邶風》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子路終身誦之。孔子就說,這是做人的道理,有什麼自以為美的。又如孔子和顏回說心裡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就想挨上去討夫子的稱讚,賣弄說:“子行三年,則誰與?”夫子對子路最不客氣,馬上給幾句訓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節選)

“有人讀書必裝腔作勢,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線太弱,這就是讀書未入門,未覺興味所致”——林語堂

有人讀書必裝腔作勢,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線太弱,這就是讀書未入門,未覺興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間冷,怪蚊子多,怪稿紙發光,怪馬路上電車聲音太嘈雜,其實都是因為文思不來,寫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讀書,總有種種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其實讀書是四季鹹宜。所謂“書淫”之人,無論何時何地可讀書皆手不釋卷,這樣才成讀書人樣子。顧千里裸體讀經,便是一例,即使暑氣炎熱,至非裸體不可,亦要讀經。歐陽修在馬上廁上皆可做文章,因為文思一來,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淨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讀書,則澡堂、馬路、洋車上、廁上、圖書館、理髮室,皆可讀。

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膽識二字拆不開,要有識,必敢有自己意見,即使一時與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說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腳踏實地,不可舍己從人。詩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蘇,或好韓,各人要憑良知,讀其所好,然後所謂好,說得好的理由出來。或某名人文集,眾人所稱而你獨惡之,則或系汝自己學力見識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學力未到,等過幾年再讀若學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則將來必發現與汝同情之人。劉知幾少時讀前後漢書,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責以童子輕議前哲,乃“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後來偏偏發現張衡、範曄等,持見與之相同,此乃劉知幾之讀書膽識。因其讀書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書。如此讀書,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濫調,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季羨林

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裡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讀書的知識份子,古代通稱之為“秀才”,常常成為取笑的對象,比如說什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無能。這話不無道理。在古代——請注意,我說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幾乎都是不識字的痞子流氓,中國歷史上兩個馬上皇帝,開國“英主”,劉邦和朱元璋,都屬此類。詩人只有慨歎“劉項原來不讀書”。“秀才”最多也只有成為這一批地痞流氓的“幫忙”或者“幫閒”,幫不上的,就只好慨歎“儒冠多誤身”了。

但是,話還要再說回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是這一批地痞流氓,還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這一批“讀書無用論”的現身“說法”者的“高祖”“太祖”之類,除了鎮壓人民剝削人民之外,只給後代留下了什麼陵之類,供今天搞旅遊的人賺錢而已。他們對我們國家竟無貢獻可言。

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春秋以降,哲學從缺。 無米難炊,請君原諒。”——木心

1、我讀書的秘訣是:看書中的那個人,不要看他的主義,不要找對自己胃口的東西,要找味道。

2、《道德經》,宜深讀。《離騷》,宜淺讀。《道德經》若淺讀,就會講謀略,老奸巨滑;深讀,會煉成思想上的內家功夫。《離騷》若深讀,就愛國、殉情、殉國,淺讀,則唯美,好得很。

3、《詩經》明明是文學抒情作品,卻被後世的傳道家、辯士、政客,弄成教條,“子日”、“詩雲”。

4、中國神話,好有好報,惡有惡報,太現實。神權、夫權、誰管誰,滲透神話,令人害怕。希臘神話無為而治,自在自為。

5、“哪吒鬧海”一段,寫出了中國的第二號異端,他比孫行者還任性,大鬧龍宮,把龍王的三太子打死,而且抽筋剝皮,弄得他父親下不了臺,訓斥兒子。哪吒便把骨肉拆下來,還給父母。觀世音菩薩可憐這倔強的孩子,用藕為肢,荷葉為衣,蓮花為頭面,復活哪吒。

6、中國的純文學,是《詩經》、《楚辭》,一南一北而立。《離騷》是“傷痕文學”。最古的書是《尚書》。第一部以文學水準寫史書的作品是《左傳》。《春秋》不是文學作品,卻屬文學的源流。

7、不是以殉道精神入文學,而是文學即生活,生活即文學,這樣的渾然一元,是最高的殉道。

8、文化遺產的繼承,最佳法,是任其自然,不可自覺繼承。一自覺,就模仿、搬弄,反而敗壞家風。

9、春秋以降,哲學從缺。無米難炊,請君原諒。

10、頓悟一定要有漸悟的基礎。南宗講頓悟,北宗講漸悟。

11、縱觀中國詩傳統,有太多的詩人一生為了押韻,成了匠人,相互讚賞,以為不得了,這是很滑稽的。

12、《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13、中國人說“通達”,“通”是認識論,“達”是方法論。“通”是觀照,“達”是自為自在的。

14、藝術沒有進步進化可言,我們讀前輩的書(看畫、聽音樂),應有三種態度:設想在他們時代鑒賞;據於自己的時代鑒賞;推理未來的時代鑒賞。

15、寫景,要閑,要寂,要淡。

< p="">“你正在閱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毛姆

首先,我要堅持的就是: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

既不能幫你獲得學位,也不能助你謀生糊口,不能教會你駕船,也不能告訴你如何發動一輛故障的汽車。但它們將使你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更圓滿而感到快樂,如果你真能享受這些書的話。

許多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者之外,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讀。生活在繁忙的現代,除非是與他們的生活直接有關的書籍,很少人有時間博覽群書。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一致地加以稱讚,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

你正在閱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閱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請求你:如果你讀了之後,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麼,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

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說或其他可歸入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快樂呢?

請別以為快樂就是不道德的,所有的快樂本身都是很好的,只是它們所造成的後果,常使敏感多慮的人想要逃避。讀書的快樂並不會產生下流或肉欲。往昔的智者們都認為只有知識的快樂最令人滿足而且最能持久。養成閱讀的習慣實在受用無窮,很少有什麼運動能讓你在過了盛年之後仍能從其中獲得滿足。同樣,除了獨人牌戲、打棋譜、填字謎外,很少有遊戲能不需同伴而獨自一人賞玩。閱讀就沒有諸如此類的不便,幾乎沒有一種工作能像閱讀這樣——只除了針線活兒。但縫紉編織只使用手指,無法約束不安定的精神——隨時隨地可以開始,一旦有要緊事不得不做時,又能立刻放下。

往期回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