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郭德綱又一位弟子出走了,23年德雲社會涼嗎?

德雲社又有一位徒弟出走了。

很多人可能並不認識他, 但看過德雲社專場的人多多少少還是會記得他。

從閆雲達“重新”拜郭德綱為師後, 在德雲社歷年的開箱和封箱演出上幾乎都會看到他, 但2017年的封箱表演上, 卻不見他的身影, 從那個時候起, 網上就已經有傳言說閆雲達可能要退出德雲社。

閆雲達本名叫閆宗海, 是郭德綱最早收的徒弟, 因此被歸到了雲字科, 又是大徒弟, 所以取名為達, 與“大”諧音, 與嶽雲鵬、孫越、朱雲峰(燒餅)並稱為“德雲四少”。

眾所周知, 德雲社雲字輩的徒弟, 出走的最多, 成名的也最多。 離開的何雲偉、曹雲金、劉雲天以及現在德雲社立捧的嶽雲鵬、張雲雷都是雲字科的。

這一輩中有很多人是陪著德雲社一起長大的, 也是郭德綱最厲害的一屆徒弟。

事實上, 德雲社並不是郭德綱靠一己之力建立起來的, 1995年剛來北京的郭德綱找到了相聲大師張文順和李菁, 三個人陸續開始在北京的茶樓裡表演, 後來于謙、何雲偉等陸續加入, 規模開始擴大, 才正式建立了德雲社。

鋼絲應該都知道, 郭德綱只收四班徒弟, 輩分是按照“雲鶴九霄, 龍騰四海”排的, 雲字輩在德雲社徒弟中輩分最大, 基本功也最扎實。

因為,這些人多數是郭德綱手把手帶出來的。

德雲社初創時可以說完全是靠著“信念”在生存,相聲在當時只是小眾文化,傳統曲藝也在逐漸沒落,那時去德雲社聽相聲,演員要比觀眾還多。

相聲行業不景氣,收徒弟自然難上加難。因此,德雲社的門檻兒放的很低,只要你想來便會全盤接受。所以,當時在飯店當服務員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的嶽雲鵬才有機會拜郭德綱為師。

而閆雲達要比這些人更早拜師,在德雲社還沒成立之時,就已經成為其弟子,但他並沒有和師傅一起經歷德雲社的低谷,當時郭德綱離開天津去北京發展時,也就和這位徒弟失去了聯繫,直到2007年才又找到郭德綱重新拜師,自然也成為德雲社的大弟子。

與師傅分開的十年間,閆雲達的基本功要落下許多,郭德綱對這位大弟子也很是照顧,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早年的綜藝節目也會帶著參加,德雲社的專場演出也會叫著於謙做他的捧哏。

但作為大弟子的閆雲達還是沒能走出來,人氣和嶽雲鵬、孫越相比,相差甚遠。

事實上,關於這一點,郭德綱也並不是沒有注意過。看過閆雲達說相聲的應該都知道他現在的相聲風格偏老司機,舞臺動作也十分搞怪出位。因此,觀眾對閆雲達的評價也趨向兩級,討厭的特別討厭,喜歡的則十分追捧。

(郭德綱談閆雲達)

而這種定位,也是經過郭德綱提點。閆雲達剛開始登臺時,也是玉面書生一個,十分規矩,但缺少觀眾緣,沒有自己的特點,跟師傅談到自己的困境後,郭德綱對他說“既入江湖內,便是薄命人,先學吃飯,再學做人。沒有誰一上臺就會能讓觀眾記住,先火起來,再提高品味。”

採納了郭德綱的建議後,閆雲達的確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但這種風格在劇場可以,卻無法走到台前。

論能力,閆雲達不足以自立門戶,論師徒恩情,閆雲達曾在多個場合說過“沒有師傅就沒有我的今天”。

況且出走之後的閆雲達應該不會比在德雲社混得更好,因此網上說是因為郭德綱打壓大弟子的說法,扒一姐是不相信的。

德雲社成立至今,出走的徒弟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多數是因為“缺少演出機會”。事實上,規模越來越大的德雲社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相聲會館了,更像一個單位,或者說是培訓學校。

一到德雲社的招生季,便會有將近三四千人報名,甚至很多是留學歸來。

一年的學費差不多在2萬元以上。

學生越來越多,雖然名義上都是拜郭德綱為徒,但真正手把手帶的很少,除去郭德綱平時商演和拍電影所占的時間外,基本也沒多少時間可以帶徒弟。

而德雲社最大的資源就是郭德綱,新人、老人如此之多,郭德綱能帶的資源就那麼幾個,劇場再大,舞臺上站著說相聲的也就一逗一捧,人員過於飽和,每個人分到的蛋糕自然就小了許多。

靠德雲社打出名氣後,對個人來說,自立門戶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難免顯得忘恩負義,現在的德雲社規模雖然一年比一年大,但能打的似乎沒有幾個。

在德雲社的官網,放在首頁的郭德綱、于謙、嶽雲鵬、郭麒麟。

前兩位的號召力自不必說,嶽雲鵬的相聲表演的成分偏多,郭麒麟基本功很強,但也沒有十分亮眼的作品。單論相聲的能力,這幾位似乎還不足以震場。

經常聽德雲社相聲的人便能明顯感覺到,新段子越來越少,老段子不斷被拿出翻新,想重新找回觀眾的笑點已經越來越難了。

而最容易讓相聲走向大眾的春晚也並不適合德雲社的風格,一些有趣的梗無法在衛視上呈現,新粉絲看不懂,老粉絲又早已失去了新鮮感。想要進軍娛樂圈的德雲社想必也在今年的賀歲檔嘗到了苦楚。

大螢幕進不去,小劇場的觀眾又在逐漸流失,家大業大的德雲社或許也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風光。

用了20多年,郭德綱才把相聲帶到大眾市場,扒一姐還是希望它能永遠輝煌下去。

畢竟,真正愛傳統藝術的人不多了。

因為,這些人多數是郭德綱手把手帶出來的。

德雲社初創時可以說完全是靠著“信念”在生存,相聲在當時只是小眾文化,傳統曲藝也在逐漸沒落,那時去德雲社聽相聲,演員要比觀眾還多。

相聲行業不景氣,收徒弟自然難上加難。因此,德雲社的門檻兒放的很低,只要你想來便會全盤接受。所以,當時在飯店當服務員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的嶽雲鵬才有機會拜郭德綱為師。

而閆雲達要比這些人更早拜師,在德雲社還沒成立之時,就已經成為其弟子,但他並沒有和師傅一起經歷德雲社的低谷,當時郭德綱離開天津去北京發展時,也就和這位徒弟失去了聯繫,直到2007年才又找到郭德綱重新拜師,自然也成為德雲社的大弟子。

與師傅分開的十年間,閆雲達的基本功要落下許多,郭德綱對這位大弟子也很是照顧,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早年的綜藝節目也會帶著參加,德雲社的專場演出也會叫著於謙做他的捧哏。

但作為大弟子的閆雲達還是沒能走出來,人氣和嶽雲鵬、孫越相比,相差甚遠。

事實上,關於這一點,郭德綱也並不是沒有注意過。看過閆雲達說相聲的應該都知道他現在的相聲風格偏老司機,舞臺動作也十分搞怪出位。因此,觀眾對閆雲達的評價也趨向兩級,討厭的特別討厭,喜歡的則十分追捧。

(郭德綱談閆雲達)

而這種定位,也是經過郭德綱提點。閆雲達剛開始登臺時,也是玉面書生一個,十分規矩,但缺少觀眾緣,沒有自己的特點,跟師傅談到自己的困境後,郭德綱對他說“既入江湖內,便是薄命人,先學吃飯,再學做人。沒有誰一上臺就會能讓觀眾記住,先火起來,再提高品味。”

採納了郭德綱的建議後,閆雲達的確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但這種風格在劇場可以,卻無法走到台前。

論能力,閆雲達不足以自立門戶,論師徒恩情,閆雲達曾在多個場合說過“沒有師傅就沒有我的今天”。

況且出走之後的閆雲達應該不會比在德雲社混得更好,因此網上說是因為郭德綱打壓大弟子的說法,扒一姐是不相信的。

德雲社成立至今,出走的徒弟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多數是因為“缺少演出機會”。事實上,規模越來越大的德雲社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相聲會館了,更像一個單位,或者說是培訓學校。

一到德雲社的招生季,便會有將近三四千人報名,甚至很多是留學歸來。

一年的學費差不多在2萬元以上。

學生越來越多,雖然名義上都是拜郭德綱為徒,但真正手把手帶的很少,除去郭德綱平時商演和拍電影所占的時間外,基本也沒多少時間可以帶徒弟。

而德雲社最大的資源就是郭德綱,新人、老人如此之多,郭德綱能帶的資源就那麼幾個,劇場再大,舞臺上站著說相聲的也就一逗一捧,人員過於飽和,每個人分到的蛋糕自然就小了許多。

靠德雲社打出名氣後,對個人來說,自立門戶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難免顯得忘恩負義,現在的德雲社規模雖然一年比一年大,但能打的似乎沒有幾個。

在德雲社的官網,放在首頁的郭德綱、于謙、嶽雲鵬、郭麒麟。

前兩位的號召力自不必說,嶽雲鵬的相聲表演的成分偏多,郭麒麟基本功很強,但也沒有十分亮眼的作品。單論相聲的能力,這幾位似乎還不足以震場。

經常聽德雲社相聲的人便能明顯感覺到,新段子越來越少,老段子不斷被拿出翻新,想重新找回觀眾的笑點已經越來越難了。

而最容易讓相聲走向大眾的春晚也並不適合德雲社的風格,一些有趣的梗無法在衛視上呈現,新粉絲看不懂,老粉絲又早已失去了新鮮感。想要進軍娛樂圈的德雲社想必也在今年的賀歲檔嘗到了苦楚。

大螢幕進不去,小劇場的觀眾又在逐漸流失,家大業大的德雲社或許也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風光。

用了20多年,郭德綱才把相聲帶到大眾市場,扒一姐還是希望它能永遠輝煌下去。

畢竟,真正愛傳統藝術的人不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