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國在黃金時代超過歐美,為何最終淪為三流國家?

作者:小蔡

說起阿根廷, 大家會想起什麼?足球天賦、浪漫探戈、現任教宗方濟各還是軍迷熟悉的馬島戰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阿根廷曾經是世界一流強國, 國民生活水準比歐美都好。

那麼, 阿根廷怎樣從昔日的一流強國淪為如今的三流國家?

阿根廷探戈

阿根廷擴張時期

阿根廷原本是西班牙殖民地。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期間, 阿根廷與其他西班牙殖民地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西班牙政府, 最終于1816年成功獨立。

獨立後由於領土劃分不明確, 阿根廷與其他拉美國家發生領土衝突, 是為三國同盟戰爭。 這場戰爭最終以阿根廷及其盟友獲勝而告終, 而阿根廷亦獲得了北部與巴拉圭接壤的一部份土地。

三國同盟戰爭的勝利後, 阿根廷野心膨脹,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展開了領土擴張計畫, 最終的國土面積比剛獨立時翻了一倍。 過了不久, 又有大量歐洲移民帶著資金和技術來到阿根廷,

阿根廷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阿根廷地圖

歐洲人的移民天堂

為何有大量歐洲人突然移民到阿根廷呢?這跟歐洲當時局勢有關。

十九世紀中後期, 因為民族主義和工人運動, 歐洲的局勢都十分不穩定, 各種罷工運動和局部戰爭此起彼伏。

這種動盪不安的時勢, 對於中小資本家和中產階級一點好處都沒有。 他們沒有雄厚的資本和對政府的影響力,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移民到一個局勢相對太平的地方, 這才可以保留自己的財富。

當時, 阿根廷跟先前交惡的拉美鄰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各國關係走入正常化, 阿根廷的局勢遠比歐洲穩定。

十九世紀後期的普法戰爭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 阿根廷地處拉丁美洲, 不需要跟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結為軍事同盟, 可以保持其中立國地位。

另外, 阿根廷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族下的西班牙語。 歐洲除了西班牙, 法國、義大利、葡萄牙、羅馬尼亞等國的語言也屬拉丁語族。 而且阿根廷信奉天主教, 主要人口是西班牙裔白人。

綜合上述條件, 阿根廷對歐洲人來說是一個政局穩定、語言容易理解、文化差異較小的地方。 所以有不少歐洲人熱衷於移民到阿根廷, 尤其是說拉丁語族語言的國家。

阿根廷在建國後的一連串擴張行動, 令國土面積大增,

其中不少是未開發土地, 尤其是巴塔哥尼亞地區, 整個區域都是肥沃的火山泥地段, 特別適合種植業和牧畜業的發展。

巴塔哥尼亞地區

對於歐洲小資本家和中產階級而言, 阿根廷就是一個未被開發的金礦, 他們相信只要稍加投資到當地的農牧業, 必定能夠暴富。

與此同時,阿根廷政府為了吸引歐洲移民帶著資金來到當地,推出了經濟自由政策,並以低稅收吸引歐洲人到當地投資。

黃金時代:比歐洲強國還富裕

歐洲移民帶來的大量資金,使得阿根廷一躍成為世界上的富裕國家。

資金湧入刺激了種植業和牧畜業的發展,阿根廷擁有很多大型農場,農作物產量大增,小麥產量更是世界之最,年出口量達250萬噸,阿根廷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此外,阿根廷河流牧草資源豐富,投資者養殖了大量的肉牛和奶牛,使得阿根廷的牧畜業也遠超歐洲國家。

與此同時,由於冷藏技術日漸成熟,阿根廷人可以利用配有冷藏設備的貨船將當地的牛肉、乳製品運到遙遠的歐洲。當時阿根廷的肉類出口達36.5萬噸,為世上最大的肉類出口國、牧畜業巨頭。

憑著歐洲移民的資本充分發展有先天優勢的農牧業,阿根廷經濟快速發展,更成為世上第五大出口國。阿根廷政府也有了足夠的財力,去發展國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福利。

1913年,擁有18個車站的布宜諾賽勒斯地鐵正式開通,阿根廷成為世上第五個擁有地鐵的國家,也是南半球第一個、西班牙語世界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國家。

地鐵建設的資金投入相當高,阿根廷的殖民母國西班牙要到1919年才有地鐵,可見阿根廷資本有多充裕。

阿根廷地鐵站

因為農牧業發達,阿根廷解決了食品短缺和營養不良的問題,死亡率比建國初降低了80%,當1880年代美國還存在三餐溫飽的問題時,每個阿根廷人每日享用最少一瓶牛奶,阿根廷生活水準之高可見一斑。

此外,基於農業出口帶來的龐大收益,阿根廷政府在十九世紀就推行強制義務教育,識字率從早期的22%上升至世紀未的65%,這在當時已是很高水準,比美國還高,不少拉丁美洲國家要到1950年代才達到這個水準。

到二十世紀初期,阿根廷的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加拿大、德國、荷蘭,擠身世界第七,全國鐵路網也從最早的503公里增至31,104公里。

建國之初,西班牙人以「大農村」來取笑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但到了這時,地鐵發展、急速城市化、富裕的市民,使得布宜諾賽勒斯成為了「南美洲的巴黎」,歐洲人趨之若騖。

如今的布宜諾賽勒斯

「你像阿根廷人般富有」,當時歐洲人稱讚一個人富有時經常這麼說。可惜,好景不常,二十世紀前期的一次經濟危機使得阿根廷走上了下坡路。

經濟大蕭條,黃金時代終結

農牧業發達,令阿根廷成為經濟強國,也讓阿根廷人自滿。

阿根廷政府根本沒有考慮過投資到農牧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因此錯失了十九世紀未期的工業化浪潮。這也導致全國的寡頭經濟非常嚴重、風險過分集中在極少數與農牧相關的行業。

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率先在美國爆發,歐洲國家也先後遭殃。

歐洲民眾連溫飽都成問題,對肉類等高檔農產品的需求大減,使得阿根廷的肉類滯銷。依靠出口農牧產品致富的阿根廷,這時如頓失家庭支柱一樣,進入了經濟困難時期。

阿根廷畜牧業

與此同時,跟隨工業化潮流的美國、加拿大等國成功實現農業的大規模機械化量產,繼而成為了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可以生產出比阿根廷更廉價丶更優質的農產品,阿根廷賴以為生的農產品出口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慘澹的經濟使得阿根廷人對政府極度不滿。

在1930年代,阿根廷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經濟大蕭條下束手無策的民選總統,將阿根廷變成法西斯國家。

雖然阿根廷在二戰期間保持中立,後來還對軸心國宣戰,但阿根廷在戰後卻成為納粹的避難之地,阿根廷政府也對這些納粹份子大加庇護,這令阿根廷在國際上惡評如潮,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藏匿於阿根廷的著名納粹戰犯艾希曼

庇隆時代的短暫中興

1946年,有左翼背景的胡安.庇隆當選阿根廷總統,旋即推行社會改革,例如將重點工業和公共設施國有化,提高基本工資和改善工作環境,從而基本實現了全民就業,又還清了經濟大蕭條後所積下來的外債。

阿根廷的經濟環境回復至大蕭條前的水準。

庇隆的妻子,也就是著名的庇隆夫人,也為自己丈夫的政治事業勞心勞力。她推動國會授予女性參政權,提升婦女地位,又為弱勢群體爭取合理的社會救濟,使得阿根廷人的團結性達到空前的高度。

庇隆夫婦

1952年,庇隆夫人因急病早逝,阿根廷全國甚至歐美國家都為之震撼,而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就是後世紀念庇隆夫人的「國母」形象,可見庇隆夫婦在阿根廷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庇隆雖然一度令阿根廷的國勢大有起色,但過於福利化的政策卻耗盡了阿根廷的巨額外匯,造成庇隆後期的經濟下滑。另外,阿根廷本土法西斯主義再度抬頭,軍方於1955年發動政變,將庇隆流放到國外。

此後,阿根廷就進入了連年的軍政府統治時期,軍事政變已成為阿根廷的平常事,雖然偶有一兩位軍人領袖會治理國家,但阿根廷的經濟卻難見起色。

阿根廷國會大樓

即是到了以後的民主化時期,阿根廷大企業也頻頻破產、外資加速逃離。阿根廷再也不是上世紀初期的經濟強國,而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必定能夠暴富。

與此同時,阿根廷政府為了吸引歐洲移民帶著資金來到當地,推出了經濟自由政策,並以低稅收吸引歐洲人到當地投資。

黃金時代:比歐洲強國還富裕

歐洲移民帶來的大量資金,使得阿根廷一躍成為世界上的富裕國家。

資金湧入刺激了種植業和牧畜業的發展,阿根廷擁有很多大型農場,農作物產量大增,小麥產量更是世界之最,年出口量達250萬噸,阿根廷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此外,阿根廷河流牧草資源豐富,投資者養殖了大量的肉牛和奶牛,使得阿根廷的牧畜業也遠超歐洲國家。

與此同時,由於冷藏技術日漸成熟,阿根廷人可以利用配有冷藏設備的貨船將當地的牛肉、乳製品運到遙遠的歐洲。當時阿根廷的肉類出口達36.5萬噸,為世上最大的肉類出口國、牧畜業巨頭。

憑著歐洲移民的資本充分發展有先天優勢的農牧業,阿根廷經濟快速發展,更成為世上第五大出口國。阿根廷政府也有了足夠的財力,去發展國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福利。

1913年,擁有18個車站的布宜諾賽勒斯地鐵正式開通,阿根廷成為世上第五個擁有地鐵的國家,也是南半球第一個、西班牙語世界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國家。

地鐵建設的資金投入相當高,阿根廷的殖民母國西班牙要到1919年才有地鐵,可見阿根廷資本有多充裕。

阿根廷地鐵站

因為農牧業發達,阿根廷解決了食品短缺和營養不良的問題,死亡率比建國初降低了80%,當1880年代美國還存在三餐溫飽的問題時,每個阿根廷人每日享用最少一瓶牛奶,阿根廷生活水準之高可見一斑。

此外,基於農業出口帶來的龐大收益,阿根廷政府在十九世紀就推行強制義務教育,識字率從早期的22%上升至世紀未的65%,這在當時已是很高水準,比美國還高,不少拉丁美洲國家要到1950年代才達到這個水準。

到二十世紀初期,阿根廷的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加拿大、德國、荷蘭,擠身世界第七,全國鐵路網也從最早的503公里增至31,104公里。

建國之初,西班牙人以「大農村」來取笑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但到了這時,地鐵發展、急速城市化、富裕的市民,使得布宜諾賽勒斯成為了「南美洲的巴黎」,歐洲人趨之若騖。

如今的布宜諾賽勒斯

「你像阿根廷人般富有」,當時歐洲人稱讚一個人富有時經常這麼說。可惜,好景不常,二十世紀前期的一次經濟危機使得阿根廷走上了下坡路。

經濟大蕭條,黃金時代終結

農牧業發達,令阿根廷成為經濟強國,也讓阿根廷人自滿。

阿根廷政府根本沒有考慮過投資到農牧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因此錯失了十九世紀未期的工業化浪潮。這也導致全國的寡頭經濟非常嚴重、風險過分集中在極少數與農牧相關的行業。

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率先在美國爆發,歐洲國家也先後遭殃。

歐洲民眾連溫飽都成問題,對肉類等高檔農產品的需求大減,使得阿根廷的肉類滯銷。依靠出口農牧產品致富的阿根廷,這時如頓失家庭支柱一樣,進入了經濟困難時期。

阿根廷畜牧業

與此同時,跟隨工業化潮流的美國、加拿大等國成功實現農業的大規模機械化量產,繼而成為了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可以生產出比阿根廷更廉價丶更優質的農產品,阿根廷賴以為生的農產品出口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慘澹的經濟使得阿根廷人對政府極度不滿。

在1930年代,阿根廷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經濟大蕭條下束手無策的民選總統,將阿根廷變成法西斯國家。

雖然阿根廷在二戰期間保持中立,後來還對軸心國宣戰,但阿根廷在戰後卻成為納粹的避難之地,阿根廷政府也對這些納粹份子大加庇護,這令阿根廷在國際上惡評如潮,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藏匿於阿根廷的著名納粹戰犯艾希曼

庇隆時代的短暫中興

1946年,有左翼背景的胡安.庇隆當選阿根廷總統,旋即推行社會改革,例如將重點工業和公共設施國有化,提高基本工資和改善工作環境,從而基本實現了全民就業,又還清了經濟大蕭條後所積下來的外債。

阿根廷的經濟環境回復至大蕭條前的水準。

庇隆的妻子,也就是著名的庇隆夫人,也為自己丈夫的政治事業勞心勞力。她推動國會授予女性參政權,提升婦女地位,又為弱勢群體爭取合理的社會救濟,使得阿根廷人的團結性達到空前的高度。

庇隆夫婦

1952年,庇隆夫人因急病早逝,阿根廷全國甚至歐美國家都為之震撼,而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就是後世紀念庇隆夫人的「國母」形象,可見庇隆夫婦在阿根廷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庇隆雖然一度令阿根廷的國勢大有起色,但過於福利化的政策卻耗盡了阿根廷的巨額外匯,造成庇隆後期的經濟下滑。另外,阿根廷本土法西斯主義再度抬頭,軍方於1955年發動政變,將庇隆流放到國外。

此後,阿根廷就進入了連年的軍政府統治時期,軍事政變已成為阿根廷的平常事,雖然偶有一兩位軍人領袖會治理國家,但阿根廷的經濟卻難見起色。

阿根廷國會大樓

即是到了以後的民主化時期,阿根廷大企業也頻頻破產、外資加速逃離。阿根廷再也不是上世紀初期的經濟強國,而是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