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資管新規出臺了,聊聊銀行和理財的那點事兒

作者:2斯基 來源於:2斯基

苦等了半年, 被各種小道消息傳了無數遍“狼來了”的資管新規正式稿, 終於在昨晚塵埃落定。 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

秒開文件, 再以最快的速度拉到文末, 看到“2020”, 一顆撲通撲通加速心跳的小心臟終於得到了些許安撫。 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從原先意見稿中的2019年6月末延長到2020年末, 整整延長了一年半的時間, 給市場預留了更多的時間熨平資管產品新老切換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波動。

銀行理財, 在眾多資管產品中佔據1/4江山, 未來將不得不面對大幅調整。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買的第一隻銀行理財, 2014年行裡的理財app正式上線, 推出一款類似于寶寶類理財的產品, 7日年化收益率竟然有8%, 我妥妥的成為了它的第一批客戶。 買了這麼多年銀行理財, 資管新規出臺後, 很想聊聊銀行和理財的那點事兒。

01

我國第一隻銀行理財是中國銀行在2003年推出的“彙聚寶”外匯理財產品,

緊接著在2004年, 光大銀行推出了我國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畫”, 面向普通零售客戶發行, 資金主要投向於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等利率債品種, 採用預期收益率形式。

在銀行理財產品發行之初, 實質上有兩個選擇, 一是公募基金的淨值模式, 另一個便是監管機構批准的陽光理財B計畫模式, 按照約定收益率發行。 監管部門考慮到直接發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比較大, 所以銀行先國債、金融債、央票等利率債, 收益率波動小且基本確定, 所以相當於一款固定收益類產品, 採用了預期收益率的形式。 沒想到的是, 當初不經意的一個選擇, 竟讓預期收益率的模式成為銀行理財的主流模式,

並在未來實現了銀行理財規模的爆發式增長。

2013年下半年開始, 多家銀行開始試點淨值型理財產品, 監管層也鼓勵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 但收效甚微。 從2007-2017年, 這十一年間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從0.53萬億元增至29.54萬億元, 年複合增長率44.13%, 遠超同期銀行表內資產14.92%的年均複合增速, 不受資本約束的表外理財, 速度奔的有點快!

02

銀行發行理財, 賺錢麼?

怎麼看都不太賺錢。 目前大部分一年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5%左右, 假設資產端主要是買的利率債, 一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在3%左右, 一年期國開債到期收益率在4%左右, 考慮到1.4倍的杠杆, 再加上期限錯配, 投點非標, 所以資產端收益率大概能達到5.5%, 就簡單的假設理財產品資產端和資金端的利差在0.5%左右吧。

30萬億的銀行理財, 一年的利潤大約在1500億, 而2017年商業銀行全年利潤1.74萬億, 所以理財產品的利潤不足全年利潤的1/10。

同時, 銀行理財具有很明顯的規模效應, 規模越大, 賺的越多, 所依賴的是管道與客戶。 所以中小銀行, 要在理財市場中分杯羹, 往往只能通過提高收益率來競爭, 資產端的收益率就那麼高, 所以無非是銀行在給客戶讓利, 難道是只賺吆喝不賺錢麼?

當然不會。 因為相對于賺錢, 銀行理財業務更重要的兩大功效是獲客攬儲和倒騰資產。

先說獲客攬儲。 光大最先發行銀行理財產品時, 估計也沒想著攬儲, 畢竟那時候, 還沒有各種寶寶類理財, 大家的錢主要是還是存在銀行。

2013年6月, 餘額寶正式推出, 從2014年開始, 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的變化曲線越來越陡峭, 表明理財產品餘額增速越來越快。 所以, 銀行通過發行接近市場化利率的銀行理財產品, 與寶寶類產品拉開了客戶爭奪戰, 不同銀行之間也通過發行理財來搶奪客戶。 在月末、季末等重要存款考核時點, 還會等來銀行的高息理財產品。

對客戶而言, 銀行理財雖然不是存款, 但真要是出了事兒, 銀行敢不剛兌麼?雖然銀行會強調, 我們只是代客理財, 不承擔風險, 但客戶不會當真。 所以, 銀行理財就預設呈剛兌產品, 和銀行存款相比, 風險沒有變大, 收益率卻翻了兩三倍。

圖1 銀行理財產品餘額規模變化曲線

再說倒騰資產。2017年以來的金融嚴監管,對銀行亂象列出了八宗罪,同業、理財是重點整治對象。銀行倒騰資產,基本處於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表內受限的業務,需要繞道通過表外去做,比如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產能過剩等行業,表內貸款受限比較多,就借通道繞道表外;

二是資本受限,或是貸款額度滿了,客戶融資就從表內貸款轉到了表外理財;

三是資產出現不良,挪到表外,就不用計提不良了,可以隱藏不良率。

就這樣,銀行資產完成了表內到表外的“乾坤到挪移”。所以,相對於賺錢,獲客、攬儲、倒騰報表,理財產品簡直就是銀行的哆啦A夢。

03

資管新規落地了,實際上自徵求意見稿出臺後,資管民工們就很焦慮,因為原來自己熟悉的那一套徹底玩不轉了。對於銀行未來如何去發展資管業務?資管新規裡實際上已經給出了大方向,通過成立銀行資管子公司獨立開展資管業務,打破剛兌,以淨值型產品為主。對銀行理財而言,主要會有以下幾個變化。

第一,銀行理財規模會減少。一方面,保本型理財將退出歷史舞臺;另一方面,同業理財規模一直在縮減,是監管的重點。這兩部分是銀行主動減少的部分,此外,銀行理財產品以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私募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提高,而公募產品轉變為淨值型產品後,產品收益率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波動,原先理財客戶可能會有一部分流失。所以,預計銀行理財規模會減少,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力還需要有一段時間的過度。

假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減少減少30%,則資產端需拋售8.86萬億資產。而2017年底理財資產端流動性資產有4.11萬億現金及存款、2.80萬億權益、1.32萬億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商業銀行債,總規模合計大約8.23萬億,有一定的流動性缺口。因此,理財規模收縮會帶來階段性資金面緊張的壓力,同時利率債可能會遭遇拋售。但由於過渡期被延長,理財規模收縮對市場的衝擊減弱。

第二,產品競爭力從收益率轉變為資管能力。未來銀行公募理財產品只能配置標準類債權,比如債券和ABS等,非標是完全say byebye了,同時也很難進行期限錯配,銀行公募產品理財收益率將會下降,而公募產品的客群範圍廣,是客戶爭奪的主要戰場,再通過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競爭空間會非常小,相反,客戶將會更看中產品收益率的穩定性。

可以預期的是,銀行資管業務未來會產生明顯的分化,資產管理規模大、經驗豐富、投研實力強、集團內金融牌照齊全的銀行,未來在資管業務上有明顯的優勢,而資管實力較弱的銀行,可能會更多的依賴於委外或者是純代銷的模式。

第三,銀行存款產品回歸。資管新規並未對結構性存款產品進行規範,事實上自徵求意見稿出臺後,銀行加大了結構性存款的發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保本型理財產品的空缺。在銀行理財產品過渡期內,銀行仍將依賴於結構性存款產品,與寶寶類理財、貨基等產品競爭。

以後不論是銀行、券商還是基金,資管產品都差不多,選擇哪個管道,哪家公司的產品,多多少少還是會看背後的信譽,要說最難得,就是要讓客戶相信,你真的不會剛兌了,跟炒股一樣,賺了是你的,虧了還是你的!

再說倒騰資產。2017年以來的金融嚴監管,對銀行亂象列出了八宗罪,同業、理財是重點整治對象。銀行倒騰資產,基本處於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表內受限的業務,需要繞道通過表外去做,比如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產能過剩等行業,表內貸款受限比較多,就借通道繞道表外;

二是資本受限,或是貸款額度滿了,客戶融資就從表內貸款轉到了表外理財;

三是資產出現不良,挪到表外,就不用計提不良了,可以隱藏不良率。

就這樣,銀行資產完成了表內到表外的“乾坤到挪移”。所以,相對於賺錢,獲客、攬儲、倒騰報表,理財產品簡直就是銀行的哆啦A夢。

03

資管新規落地了,實際上自徵求意見稿出臺後,資管民工們就很焦慮,因為原來自己熟悉的那一套徹底玩不轉了。對於銀行未來如何去發展資管業務?資管新規裡實際上已經給出了大方向,通過成立銀行資管子公司獨立開展資管業務,打破剛兌,以淨值型產品為主。對銀行理財而言,主要會有以下幾個變化。

第一,銀行理財規模會減少。一方面,保本型理財將退出歷史舞臺;另一方面,同業理財規模一直在縮減,是監管的重點。這兩部分是銀行主動減少的部分,此外,銀行理財產品以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私募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提高,而公募產品轉變為淨值型產品後,產品收益率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波動,原先理財客戶可能會有一部分流失。所以,預計銀行理財規模會減少,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力還需要有一段時間的過度。

假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減少減少30%,則資產端需拋售8.86萬億資產。而2017年底理財資產端流動性資產有4.11萬億現金及存款、2.80萬億權益、1.32萬億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商業銀行債,總規模合計大約8.23萬億,有一定的流動性缺口。因此,理財規模收縮會帶來階段性資金面緊張的壓力,同時利率債可能會遭遇拋售。但由於過渡期被延長,理財規模收縮對市場的衝擊減弱。

第二,產品競爭力從收益率轉變為資管能力。未來銀行公募理財產品只能配置標準類債權,比如債券和ABS等,非標是完全say byebye了,同時也很難進行期限錯配,銀行公募產品理財收益率將會下降,而公募產品的客群範圍廣,是客戶爭奪的主要戰場,再通過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競爭空間會非常小,相反,客戶將會更看中產品收益率的穩定性。

可以預期的是,銀行資管業務未來會產生明顯的分化,資產管理規模大、經驗豐富、投研實力強、集團內金融牌照齊全的銀行,未來在資管業務上有明顯的優勢,而資管實力較弱的銀行,可能會更多的依賴於委外或者是純代銷的模式。

第三,銀行存款產品回歸。資管新規並未對結構性存款產品進行規範,事實上自徵求意見稿出臺後,銀行加大了結構性存款的發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保本型理財產品的空缺。在銀行理財產品過渡期內,銀行仍將依賴於結構性存款產品,與寶寶類理財、貨基等產品競爭。

以後不論是銀行、券商還是基金,資管產品都差不多,選擇哪個管道,哪家公司的產品,多多少少還是會看背後的信譽,要說最難得,就是要讓客戶相信,你真的不會剛兌了,跟炒股一樣,賺了是你的,虧了還是你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