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車展特評丨大出行下的車企焦慮

汽車行業已經很久沒這麼熱鬧了。 最近, 在第15屆北京車展正式開幕前, 造車新勢力、零部件公司、互聯網公司、傳統車企頻頻發聲, 關鍵字無外乎兩個——“新能源”和“智能網聯”。

與前幾年言必稱“新能源”不同, 今年“智慧網聯”的熱度遠高於前者。 當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每月翻番增長, 電動化的技術門檻不再高不可攀時, 汽車“四化”中的互聯化、智慧化、共用化正以超乎人們想像的速度向汽車領域襲來。

這背後既有迎合市場需求的考慮也有資本的推動。 當上汽與阿裡牽手, 以“互聯網汽車”概念讓榮威品牌一炮而紅時, 業內才發現, 除了海外並購和自主創新, 讓汽車產品更加智慧互聯也能讓自主品牌充滿生機。 這一發現對當前尋找轉型之路的自主車企來說, 猶如找到了一艘“諾亞方舟”。

當以小排量購置稅優惠政策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之手”退出後,

中國車市再次回到了微增長狀態。 中汽協資料顯示, 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8%, 與去年同期相比低了4.2個百分點, 連一向增長迅猛的SUV市場也出現了增長勢頭放緩的現象。

微增長狀態帶來的“漣漪效應”之一就是車市競爭愈發激烈, 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大魚開始吃小魚”。 在此背景下, 洞察市場發展的新需求、新趨勢、抓住風口對車企來說, 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其未來的命運。

資本的敏銳性和行動力比車企更快。 在它的推動下, 造車新勢力紛紛入場, 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圍繞汽車的出行場景深入佈局, 就連零部件公司也開始以智慧網聯為切入口轉型平臺供應商, 欲成為汽車領域的“蘋果”。

這些新的加入者讓汽車領域前所未有地活躍, 也讓傳統車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百多年來, 傳統車企擅長的領域是機械操控系統, 現在汽車產品逐漸融入了互聯和AI要素, 再加上共用出行場景中人、車、物的重新構建, 傳統車企需要把控的不再僅限於車。

那麼是像富士康那樣做一個汽車產品的代工者, 還是深度參與一場新遊戲, 成為遊戲規則的制定者?這個問題正在困擾著不少車企大佬。 他們當然不願意只為他人做嫁衣, 但問題是他們手中的“底牌”夠不夠與BAT們一起做遊戲。

事實上, 現在留給傳統車企糾結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當阿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後, 其“馬仔”大搜車已經開始在新車和二手車市場的電商領域跑馬圈地, 汽車電商們在“新零售”的商業模式下已提前進入廝殺階段。 而在各路資本支持下的造車新勢力們也攜帶著量產車陸續入場, 將PPT中的故事落地。 在這種形勢下, 傳統車企除了牽手BAT謀求轉型外, 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汽車在定義新生活, 車企也思考著新抉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