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廬城的筒子們,請聆聽腳下這片土地的悠久故事(地名裡的廬江第3期)

點擊上方“微聚廬江”可訂閱哦!

廬城鎮, 曾名集成鎮、城關鎮。 以其地處廬江縣城而得名。 位處縣境中部;其東、南、西、北四方分別與冶父山鎮、白湖鎮、泥河鎮、柯坦鎮、萬山鎮、石頭鎮、白山鎮毗鄰。

廬城乃千年古城。 《路史》(南宋·羅泌著):“廬江南二裡有灊城, 即灊(古灊縣為今霍山縣上元街村)所遷居, 今廬江之灊也”。 清光緒《廬江縣誌》(卷之二·城池)載:“縣境漢為舒縣, 城之所在已不可考。 按宋《祝況碑記》謂周世宗時, 陳留謝公為令, 徙公衙于縣南百余步, 就崇明館而創之。 則自後周(951~960)以前, 已邑於此矣。 ”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載:“南朝·宋泰始二年(466)九月, 廬江郡改屬西豫州(治睢陽), 今縣境改設灊縣(治今廬城鎮南二裡)。 ”“梁武帝天監年末(519), 改灊縣為廬江縣(仍治今廬城鎮南二裡)。 增置湘州, 領廬江郡(均治廬江縣), 增析南、北始新縣。 郡、縣同名, 廬江縣名始此。 ”

這些記載說明,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改舒縣為灊縣時, 其“灊城”(縣署)即在“廬城鎮南二裡”, 即當年被稱為廬江郡治舒縣的“附城”所在地。

唐光化年間(898~901), 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建紫芝坊宅第, 後舍為光化寺(即今廬城內金剛寺);縣署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移於今所。 ” 宋建隆二年(961)“小北門內重建縣署。

” 元至正年間(1341~1368), 戰亂, 縣人許榮, “保障鄉邦, 為築土城。 周圍約五百丈, 高一丈有奇, 池深六尺, 廣二丈五尺。 ”明洪武七年(1374), 遷建文廟於城北;明景泰間(1450~1457), 知縣李顯重修, 有鎮東、鳳台、桐城、大西門、北門共5門。 弘治十一年(1498), 知縣胡暘, 舊址重築土牆, 上覆以瓦。 萬曆年間(1573~1620), 縣尹軒尚朱、李暘吉相繼將土城牆改用磚砌, 其城牆基寬九尺, 牆頂闊六尺, 高一丈五尺, 周圍八百五十二丈。 崇禎十二年(1639)後相繼建牛馬牆, 浚濠闊五丈, 深一丈五尺, 建重關, 並建西南石壩二處。 繞城開有6道城門, 作為出入口, 每道城門都建有城樓閣, 東為朝陽門, 南為鳳台門, 西為水西門(又稱小西門), 另有大西門, 北為拱斗門, 另有小北門。 各城門外均有護城河, 並有石橋。 期間, 萬曆三十二年(1604)前後,
為彰表邑人太長寺少卿朱遠來和貤封其父朱錕為浙江秀水知縣, 在廬城立四牌坊。

據現存史志資料記載:廬城歷史上除四牌樓以外, 還有鐘樓、丹桂樓、際雲樓、拱辰樓、白衣樓五座古樓。 鐘樓在縣東南十字街。 明正統二年(1437), 知縣馬驥遷於魚市橋上。

成化五年(1469), 知縣梅江遷鐘於縣治鼓樓。 明弘治十二年(1499), 知縣胡暘增建際雲樓, 在通濟門上, 樓亦以其坊名。 清順治十二年(1655)築南門滾壩, 蓄水灌濠, 修益重關及各門城樓、城鋪。 清康熙年間(1662~1723), 先後又在文廟東建“魁星樓”, 西北建“文昌宮”、“文昌閣”、“文昌先代祠”, 並大興縣學和學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水, 城牆嚴重毀損。 咸豐、同治年間(1851~1862), 先後數次重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至次年春, 民國縣政府遵令摧垣, 組織近鄉民工拆除城牆。 後又歷經抗日戰爭的炮火和洪水災害, 至新中國成立時, 僅有北門部分城牆尚存。

元以前建5街10坊;明成化五年(1469)在城區轄四圖;清宣統二年(1910),全縣分8區、89保。第一區在城,共15保,近城廂4保:東十裡鋪、南馬廠崗、永安橋、半邊店;在城區設東、西、南、北門,東門外、南門外、小西門外、大西門外、北門外,越城、西門灣共11保。民國二十一年(1932)推行保甲制,廬江縣設五區、864保、8735甲,一區駐城內八蠟廟(下轄65保、649甲);民國二十五年(1936)置集成鎮。

新中國成立後,置城關區,下轄迎松、馬廠、法輪、三管、塔山、八裡6鄉;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鎮。1952年,增設馬廠、羅埠區,城關區轄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個鄉級鎮。1955年置城關直屬鎮,下轄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居民委員會。

1958年實現公社化,全縣成立23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保留城關直屬鎮。1960年5月,全縣23個公社合併為16個公社,城關鎮改為城關公社;1961年4月,縮小公社規模,將16個公社劃為75個公社;同年12月,恢復區委作為縣委派出機構,全縣設立8個區委,城關區下轄城關、晨光、冶山、移湖、馬廠、廬北、迎松、羅埠8個公社。1977年撤銷城關公社,恢復城關直屬鎮(區級),下轄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恢復鄉級建制,公社改為鄉,所轄大隊改為村委會。隸屬關係不變。

1992年撤區並鄉,城關鎮與原城關區馬廠鄉、晨光鄉、移湖鄉和迎松鄉的方店村合併,置縣直屬城關鎮。1998年5月,城關鎮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4個街道管理區,轄牌樓、高、鳳台、繡溪等14個居委會。2002年,城關鎮4個管理區、14個居委會調整為1個城關鎮社區管理委員會和五裡、滾塘、鮑井、牌樓等11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4月,城關鎮正式更名為廬城鎮。

2005年7月,廬江縣實行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縣由28個鄉鎮調整為17個鎮,撤銷羅埠鄉,其所轄居委會、村整建制併入廬城鎮。廬城鎮列副縣級建置鎮。(鎮政府駐地於2008年由文明中路遷至塔山北路、三裡社區境內。)

(截至2016年末,下轄:牌樓、繡溪、崗灣、高、晨光、滾塘、塔山、鮑井、高建、附城、移湖、三裡、方店13個社區;馬店、朱墩、馬廠、棋盤、城南、八裡、迎松、申山、羅埠、新橋10個村委)

廬城鎮,千年古縣廬江縣治。今為中共廬江縣委、縣政府駐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瑜墓、武壯公祠,以及小喬墓、環碧公園、金剛寺等人文景觀譽滿江淮;鎮境內物產富饒,鉛鋅、葉臘石、石灰岩等儲量豐厚,高新產業園電子、新材料、LED等三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其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隨著城西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城東新區的崛起,廬城鎮已成為合肥市南部綜合服務中心、皖中生態宜居文化旅遊城市、合肥南部交通樞紐、合肥先進製造業基地。2014年,獲評“合肥市科學發展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編後語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我們根據縣方志辦、縣地名辦編輯出版《廬江地名掌故》一書,開闢“地名裡的廬江”專欄,讓讀者從這些地名以及地名背後的故事,不忘桑梓,記住鄉愁。

往期精彩回顧

文/汪德生

來源/縣方志辦

元以前建5街10坊;明成化五年(1469)在城區轄四圖;清宣統二年(1910),全縣分8區、89保。第一區在城,共15保,近城廂4保:東十裡鋪、南馬廠崗、永安橋、半邊店;在城區設東、西、南、北門,東門外、南門外、小西門外、大西門外、北門外,越城、西門灣共11保。民國二十一年(1932)推行保甲制,廬江縣設五區、864保、8735甲,一區駐城內八蠟廟(下轄65保、649甲);民國二十五年(1936)置集成鎮。

新中國成立後,置城關區,下轄迎松、馬廠、法輪、三管、塔山、八裡6鄉;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鎮。1952年,增設馬廠、羅埠區,城關區轄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個鄉級鎮。1955年置城關直屬鎮,下轄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居民委員會。

1958年實現公社化,全縣成立23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保留城關直屬鎮。1960年5月,全縣23個公社合併為16個公社,城關鎮改為城關公社;1961年4月,縮小公社規模,將16個公社劃為75個公社;同年12月,恢復區委作為縣委派出機構,全縣設立8個區委,城關區下轄城關、晨光、冶山、移湖、馬廠、廬北、迎松、羅埠8個公社。1977年撤銷城關公社,恢復城關直屬鎮(區級),下轄東街、西街、牌樓、崗灣4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恢復鄉級建制,公社改為鄉,所轄大隊改為村委會。隸屬關係不變。

1992年撤區並鄉,城關鎮與原城關區馬廠鄉、晨光鄉、移湖鄉和迎松鄉的方店村合併,置縣直屬城關鎮。1998年5月,城關鎮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4個街道管理區,轄牌樓、高、鳳台、繡溪等14個居委會。2002年,城關鎮4個管理區、14個居委會調整為1個城關鎮社區管理委員會和五裡、滾塘、鮑井、牌樓等11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4月,城關鎮正式更名為廬城鎮。

2005年7月,廬江縣實行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縣由28個鄉鎮調整為17個鎮,撤銷羅埠鄉,其所轄居委會、村整建制併入廬城鎮。廬城鎮列副縣級建置鎮。(鎮政府駐地於2008年由文明中路遷至塔山北路、三裡社區境內。)

(截至2016年末,下轄:牌樓、繡溪、崗灣、高、晨光、滾塘、塔山、鮑井、高建、附城、移湖、三裡、方店13個社區;馬店、朱墩、馬廠、棋盤、城南、八裡、迎松、申山、羅埠、新橋10個村委)

廬城鎮,千年古縣廬江縣治。今為中共廬江縣委、縣政府駐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瑜墓、武壯公祠,以及小喬墓、環碧公園、金剛寺等人文景觀譽滿江淮;鎮境內物產富饒,鉛鋅、葉臘石、石灰岩等儲量豐厚,高新產業園電子、新材料、LED等三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其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隨著城西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城東新區的崛起,廬城鎮已成為合肥市南部綜合服務中心、皖中生態宜居文化旅遊城市、合肥南部交通樞紐、合肥先進製造業基地。2014年,獲評“合肥市科學發展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編後語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我們根據縣方志辦、縣地名辦編輯出版《廬江地名掌故》一書,開闢“地名裡的廬江”專欄,讓讀者從這些地名以及地名背後的故事,不忘桑梓,記住鄉愁。

往期精彩回顧

文/汪德生

來源/縣方志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