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成于易”的深層次思考

“文成于易”的深層次思考

唐寶民

以前很敬重那些高產作家, 因為他們提筆成文, 幾乎不費什麼事就能寫出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來, 然而, 隨著瞭解的不斷加深, 我卻對這種輕鬆寫作方式有了深深的擔憂, 擔心如此下去, 我們的文壇將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垃圾場。

文章到底是“成于易”, 還是“成於難”?現在還有很大爭議。 當然不能否定, 對於有些文思敏捷的人來說, 隨手寫出一篇精品來的情況也有, 比如曹子建七步成詩, 比如王勃提筆即成《滕王閣序》……但對於大多數作者來說, 這樣的情況還是極少的。 很多偉大的作品,

其成書過程其實是非常艱難的, 比如《紅樓夢》這部皇皇巨著, 就是曹雪芹的瀝血之作, 披閱十載, 刪改五次, 所以才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 再比如,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這部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的偉大作品, 是路遙用生命寫成的, 《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書忠實地記錄了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的經過, 讀後讓人感動不已,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的血淚之作, 他為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由此可見, 真正意義上的寫作, 不是輕飄飄的文字遊戲, 而是一次艱苦的精神跋涉。 那些抱著玩兒的心態輕鬆碼出來的所謂文章, 只是一堆無價值的垃圾而已, 只有在艱難情境下完成的瀝血之作, 才能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精品。
文學事業註定是一種苦行僧的事業, 而且是一種孤獨的事業。 真正偉大的作品是用鮮血凝成的, 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者, 都是在文學事業上傾注了全部的努力, 最終像春蠶吐盡了絲一樣, 耗盡了所有的心血, 織出了美麗的綢緞來。 這樣的作品, 才能穿透遙遠的歷史時空, 穿透萬丈紅塵, 穿透迷惘的靈魂和黑暗的世界, 在歷史視野的天空下放射出永恆奪目的光芒。 它是痛苦思索的結晶, 是舉世沉默中依然振聾發聵的呐喊與呼嚎, 是在昏睡的世界中依然清醒的反思和追問。

德富蘆花在《寫生帖》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畫家, 只用唯一的一種紅色顏料作畫, 那種顏料泛著奇異的光輝, 所以他作出的畫便總是讓人驚歎不已。

很多同行畫家都問他:“你的這種顏料是從什麼地方弄來的?”他只微笑不作答。 多年以後的一天, 這個畫家去世了, 人們在為他更衣的時候, 發現他胸前有很多個傷口, 於是, 人們一下子知道了他生前作畫用的紅色顏料的秘密了, 不禁對他肅然起敬。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真正有價值的作品, 其實是用生命寫就的。 也只有用生命寫就的作品, 才能成為偉大的不朽之作。 尼采就曾經說過:“在所有的書中, 我最喜歡用血寫成的書。 ”文學事業其實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真正的寫作者, 踏荊棘而歌, 在不被理解的時代執著前行, 終於成為了文學上的拓荒者。

金聖歎先生在《水滸傳評點》序中說, 作者有兩種:“依世人之所謂才,

則是文成于易, 才子也;依古人之所謂才, 則必文成於難者, 才子也。 依文成于易之說, 則是迅速揮掃, 神氣揚揚, 才子也;依文成於難之說, 則必心絕氣盡, 面猶死人者, 才子也。 故若莊周、屈平、馬遷、杜甫, 以及施耐庵、董解元之書, 是皆所謂心絕氣盡, 面猶死人, 然後其才前後繚繞, 得成一書者。 ”雖然幾百年的時間過去了, 但金聖歎此言, 讀來仍讓人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仍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 寫作是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思考, 所以它只能在艱難中構築其偉大輝煌的價值, “文成於難”不僅僅是一種寫作觀念, 同是也是一種精神信仰, 只有滿懷這種信仰的文學信徒, 才能書寫出生命的壯麗和輝煌, 並在喧囂浮躁功利滔滔的當下守望住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