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跟《無限挑戰》歌謠祭高度雷同的《無限歌謠季》,真的有些尷尬

江蘇衛視音樂唱作真人秀《無限歌謠季》昨晚播出了第二期。 岳雲鵬、張紹剛、楊迪、伊一、周峻偉作為“歌謠研修生”, 需要和薛之謙、李榮浩、毛不易、于文文、符龍飛搭檔, 創作出15首新歌曲, 並舉辦三場演唱會。

先不談節目內容, 這個名字首先就帶著濃濃的韓國味道, 讓人不想起《無限挑戰》的歌謠祭系列都難。 其實這個項目最早出現在浙江衛視17年的秋季招商會上, 當時還叫做《無限音樂季》, 也帶著“無限”兩個字。

原本的陣容, 主持人包括謝娜、馬東、楊迪、伊一, 音樂人則有張藝興、李健、庾澄慶、鄧紫棋。 最終節目轉戰江蘇衛視, 名字更加韓式, 原定嘉賓也只剩下楊迪和伊一。 從現在的陣容來看, 《無限歌謠季》想要有原版的效果還真的挺難。

“歌謠祭”系列是《無限挑戰》的經典

“歌謠祭”是MBC《無限挑戰》的固定特輯, 從2007年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 以演出地點命名, 至15年一共舉辦了五屆。

歌謠祭系列最初只是PD突如其來的構想, 源自歌手在江邊演唱的形式。 07年只請來尹日尚、安政勳兩位元音樂人對成員們進行粗略的指導。 六位MC最終在江北路邊橋下呈現了一場小規模的才藝表演, 不過幾十人圍觀, 只有一期半90分鐘的分量。

到了09年開始正式和音樂人組隊合作,

11年達到一個巔峰。 GD、PSY、李笛等七組歌手和成員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演唱會表演, 《言之命至》、《哥要風流》、《只屬於我的歌》等作品都廣為傳唱, 真正打響了歌謠祭的品牌。

13、15年的規模逐漸擴大, 觀眾人數也過萬。 17年遇上了MBC大罷工, 本該有的歌謠祭沒能舉行, 18年《無挑》停播, 讓15年的嶺東高速公路歌謠祭成為了最後一屆。

15年7月MBC《蒙面歌王》正在熱播, 《無挑》借其形式把選人配對環節做成了兩期“假面歌舞會”。 MC們帶著面具出場, 還邀請了李笛、柳熙烈、尹鐘信擔任專家猜評團, 歌手從頭到腳武裝依次登場演唱, 還原了《蒙面歌王》的全套配置。

巧合的是, 江蘇衛視2015年引進MBC《蒙面歌王》於7月播出, 後改名為《蒙面唱將猜猜》又播了兩季。 央視引進《無限挑戰》版權的《了不起的挑戰》, 第二季更名《我們的挑戰》後, 也轉移到了江蘇衛視。

當時《我們的挑戰》第七、八期, 也借著《蒙面》的形式舉辦了一場“新春蒙面歌會”。 除了薛之謙的搭檔是歐陽娜娜, 其他MC分別邀請了張信哲、朴樹、戴佩妮、李玟、“阿凡達妹妹”一起合作,

這樣的嘉賓級別才更接近原版。

從播出的這兩期來看, 《無限歌謠季》配對的方式也是套用了《無挑》15年的歌謠祭。 即便名字、環節、人設都高度雷同, 最終的呈現效果還真不能相提並論。

照搬名字、環節, 節目效果卻大相徑庭

《無挑》歌謠祭的整個流程並不複雜, MC和音樂人第一次見面、配對、開始音樂創作、中間檢查、確定演出順序、彩排、正式表演,是符合人際交往和音樂創作邏輯的過程。

從11年開始,歌謠祭已經有六期節目的分量,把這個特輯做成一季節目,從操作上來講並不困難。《無限歌謠季》一季節目要舉辦三場演唱會,平均下來一輪只需要填滿四期節目而已。

《無挑》的兩期“假面歌舞會”都是80分鐘的時長,第一期歌手表演,第二期MC演唱,完成配對,60分鐘後進入音樂創作部分。《無限歌謠季》前兩期各100分鐘的節目裡,則是這樣的內容:

為節目名稱和出演嘉賓介紹動機

借用《蒙面》形式,唱作人、研修生依次演唱,互相打分

研修生依次進入“取向狙擊房”與唱作人交流

最終選擇

作為“歌謠研修生”參加《無限歌謠季》的嘉賓,需要一些正當的理由。嶽雲鵬說一開始的願望就是當歌星,周峻偉想實現夢想,每個人都能自圓其說。

節目組也給出了“歌謠”的概念,有強烈的時代感、能表達一代人心聲、很多人創作的一種音樂形式。但由研修生給出定義,並沒有太大說服力。至於“無限”這兩個字,怕是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節目借用《蒙面》的形式,卻呈現出一個半成品。批量生產的面具,只能遮住歌手的正臉,身型動作都能表明身份。再加上薛之謙、李榮浩、毛不易的聲音辨識度太高,一開口就知道面具後面是誰,使得“蒙面”沒有意義。

而于文文和符龍飛由於知名度的限制,即便再努力猜,也給人一種查無此人的感覺。這也是《蒙面唱將猜猜猜》存在的問題,就像第二季的張韶涵、範瑋琪沒有猜的必要,模仿林俊傑的素人誰也猜不出來,最後只能自己揭面。

第二環節“取向狙擊”,是新增的環節,名字也是夠韓式。但每個研修生都能和唱作人交流,房間不限人數,打分環節決定的入場順序又有什麼意義?最終的選擇環節,除了站立和跪地的文化差異,唱作人拒絕、爆燈,研修生反選的設置都跟《無挑》沒有區別。

從雙方見面到完成配對環節,《無限歌謠季》比《無挑》多花了一個小時。這種明顯的“注水感”不僅是因為時長的增加,更在於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有漏洞。

半遮半掩的“蒙面”,出反效果的打分環節,雞肋的“取向狙擊”,這可能是模仿帶來的副作用。不知道創作環節會有多少分量,第一場演唱會將在第幾期上演,希望完成的原創歌曲能挽回一些顏面。

打分環節雞肋,伊一成為節目效果的犧牲品

相比於原版,《無限歌謠季》多了一個打分環節。研修生和唱作人表演過後,分別為對方打出“好感指數”。

除了于文文得到了全場一致的高分,其他歌手都有一些低分,而打低分的人每次都有伊一。她給毛不易打了42分,給薛之謙打了10分,沒有給李榮浩打分,給符龍飛打了0.5分。

當薛之謙詢問伊一自己也彈了鋼琴,為什麼只有10分的時候,伊一說出了更讓人震驚的一句話:你不彈鋼琴就是零分。

雖然節目一再強調這個分數是好感指數,不是對音樂的評判,彈幕裡依然都是對伊一的攻擊。即便最後想借嶽雲鵬“發飆”來緩解一下尷尬的氣氛,伊一的行為也找補不回來了。

其實伊一這樣做,完全是為節目效果服務,跟她個人沒有太大關係。為了讓低分出效果,節目組甚至連打分的規則都沒有交代。到了第二期後半部分觀眾才明白,嘉賓只能選擇特定的分數,每個分數只能選擇一次。

節目需要在配對的環節用低分製造矛盾衝突,需要有人做出犧牲,這個擔子就落在了伊一這個友台主持人身上。這個行為也為伊一後續的人物關係服務,比如第二期薛之謙不計前嫌給伊一打了60分,兩人冰釋前嫌。

去年在《漂亮的房子》裡,伊一的人設就不討喜,多次和吳彥祖發生衝突,這一次願意接受這樣的人設,也真是看得開。

其實《蒙面唱將》的沈南,也一直承擔著類似的功能。每到輸入名字的環節,沈南總要把猜評團往錯誤的方向帶領,讓歌手揭面失敗。

綜藝效果是節目需要的,也是難以把握的。為了一時的笑料,後續的流程、人物關係,即便是專業綜藝人,也會因為一句話一個行為遭到觀眾的口誅筆伐。對於拿到招黑劇本的嘉賓,大家還是寬容一點。

《無限挑戰》播了十三年,是一檔可以拆成幾百檔來看的綜藝,涉及文化、體育、政治領域,對韓國社會有著很大影響力。除了歌謠祭,歷年的追擊戰,“介醜朋”、“介孤朋”,無限商社、六六歌系列等也都是經典。

在《無限歌謠季》之前,我們也看到過國內其他借鑒《無限挑戰》的節目。電視從業者可以從國外優秀的節目中獲取靈感,但這種由內到外的搬運,還真是挺尷尬的。

MC和音樂人第一次見面、配對、開始音樂創作、中間檢查、確定演出順序、彩排、正式表演,是符合人際交往和音樂創作邏輯的過程。

從11年開始,歌謠祭已經有六期節目的分量,把這個特輯做成一季節目,從操作上來講並不困難。《無限歌謠季》一季節目要舉辦三場演唱會,平均下來一輪只需要填滿四期節目而已。

《無挑》的兩期“假面歌舞會”都是80分鐘的時長,第一期歌手表演,第二期MC演唱,完成配對,60分鐘後進入音樂創作部分。《無限歌謠季》前兩期各100分鐘的節目裡,則是這樣的內容:

為節目名稱和出演嘉賓介紹動機

借用《蒙面》形式,唱作人、研修生依次演唱,互相打分

研修生依次進入“取向狙擊房”與唱作人交流

最終選擇

作為“歌謠研修生”參加《無限歌謠季》的嘉賓,需要一些正當的理由。嶽雲鵬說一開始的願望就是當歌星,周峻偉想實現夢想,每個人都能自圓其說。

節目組也給出了“歌謠”的概念,有強烈的時代感、能表達一代人心聲、很多人創作的一種音樂形式。但由研修生給出定義,並沒有太大說服力。至於“無限”這兩個字,怕是找不到合適的理由。

節目借用《蒙面》的形式,卻呈現出一個半成品。批量生產的面具,只能遮住歌手的正臉,身型動作都能表明身份。再加上薛之謙、李榮浩、毛不易的聲音辨識度太高,一開口就知道面具後面是誰,使得“蒙面”沒有意義。

而于文文和符龍飛由於知名度的限制,即便再努力猜,也給人一種查無此人的感覺。這也是《蒙面唱將猜猜猜》存在的問題,就像第二季的張韶涵、範瑋琪沒有猜的必要,模仿林俊傑的素人誰也猜不出來,最後只能自己揭面。

第二環節“取向狙擊”,是新增的環節,名字也是夠韓式。但每個研修生都能和唱作人交流,房間不限人數,打分環節決定的入場順序又有什麼意義?最終的選擇環節,除了站立和跪地的文化差異,唱作人拒絕、爆燈,研修生反選的設置都跟《無挑》沒有區別。

從雙方見面到完成配對環節,《無限歌謠季》比《無挑》多花了一個小時。這種明顯的“注水感”不僅是因為時長的增加,更在於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有漏洞。

半遮半掩的“蒙面”,出反效果的打分環節,雞肋的“取向狙擊”,這可能是模仿帶來的副作用。不知道創作環節會有多少分量,第一場演唱會將在第幾期上演,希望完成的原創歌曲能挽回一些顏面。

打分環節雞肋,伊一成為節目效果的犧牲品

相比於原版,《無限歌謠季》多了一個打分環節。研修生和唱作人表演過後,分別為對方打出“好感指數”。

除了于文文得到了全場一致的高分,其他歌手都有一些低分,而打低分的人每次都有伊一。她給毛不易打了42分,給薛之謙打了10分,沒有給李榮浩打分,給符龍飛打了0.5分。

當薛之謙詢問伊一自己也彈了鋼琴,為什麼只有10分的時候,伊一說出了更讓人震驚的一句話:你不彈鋼琴就是零分。

雖然節目一再強調這個分數是好感指數,不是對音樂的評判,彈幕裡依然都是對伊一的攻擊。即便最後想借嶽雲鵬“發飆”來緩解一下尷尬的氣氛,伊一的行為也找補不回來了。

其實伊一這樣做,完全是為節目效果服務,跟她個人沒有太大關係。為了讓低分出效果,節目組甚至連打分的規則都沒有交代。到了第二期後半部分觀眾才明白,嘉賓只能選擇特定的分數,每個分數只能選擇一次。

節目需要在配對的環節用低分製造矛盾衝突,需要有人做出犧牲,這個擔子就落在了伊一這個友台主持人身上。這個行為也為伊一後續的人物關係服務,比如第二期薛之謙不計前嫌給伊一打了60分,兩人冰釋前嫌。

去年在《漂亮的房子》裡,伊一的人設就不討喜,多次和吳彥祖發生衝突,這一次願意接受這樣的人設,也真是看得開。

其實《蒙面唱將》的沈南,也一直承擔著類似的功能。每到輸入名字的環節,沈南總要把猜評團往錯誤的方向帶領,讓歌手揭面失敗。

綜藝效果是節目需要的,也是難以把握的。為了一時的笑料,後續的流程、人物關係,即便是專業綜藝人,也會因為一句話一個行為遭到觀眾的口誅筆伐。對於拿到招黑劇本的嘉賓,大家還是寬容一點。

《無限挑戰》播了十三年,是一檔可以拆成幾百檔來看的綜藝,涉及文化、體育、政治領域,對韓國社會有著很大影響力。除了歌謠祭,歷年的追擊戰,“介醜朋”、“介孤朋”,無限商社、六六歌系列等也都是經典。

在《無限歌謠季》之前,我們也看到過國內其他借鑒《無限挑戰》的節目。電視從業者可以從國外優秀的節目中獲取靈感,但這種由內到外的搬運,還真是挺尷尬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