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關羽被殺,劉備哭暈在地,張飛被殺,為什麼劉備只說四個字呢?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412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 我們不難得知, 關羽和張飛自劉備起兵以來, 就誓死追隨他,

向來忠心耿耿——為了追隨劉備, 關羽能拒絕曹操許下的高官厚祿;為了掩護劉備, 張飛敢率二十餘騎, 直面曹操的五千虎豹騎, 等等。 另外, 《三國志》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 恩若兄弟。 ”也就是說, 劉備與二人的交情, 對二人的倚重, 都差不多, 面對他們的態度, 也該一碗水端平才是。 可是, 很多三國迷, 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 指出了劉備對二人的態度, 完全不同, 這是怎麼回事呢?

此事還要從襄樊之戰說起, 雖然這一戰之初, 關羽出盡了風頭, 可是他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而且敗得相當淒慘——前線失利, 後方失守, 自己殞命。 之後劉備和張飛, 張羅著要為他報仇, 結果大軍尚未開拔, 張飛就遇刺身亡, 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有人提出, 關羽去世之後, 劉備悲痛難忍, 哭暈在地, 張飛死後, 劉備卻只輕飄飄的說了四個字, 即“噫!飛死矣。 ”那麼, 面對兩個與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劉備的反應為何相差如此大呢?

說到此處, 也許有人會說, 這恰恰體現了劉備的虛偽, 關羽遇害之後, 還有張飛活著, 他要裝裝樣子。 到了張飛遇害之後, 他就不必再裝了。 且不說劉備是否虛偽, 向來有爭議, 就算劉備真的虛偽, 難道他的麾下, 就只有關張二人嗎?在其他重臣面前, 他便不需要偽裝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那麼這其中, 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是因為更看重關羽嗎?

其實不然, 這個問題是演義與正史的雜糅, 關羽去世之後, 劉備哭暈在地, 是演義中的描寫。 但是如果僅看演義, 張飛遇害之後, “先主頓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 果報張飛兇信。 先主放聲大哭, 昏絕於地。 ”也就是說,

演義中, 關羽和張飛之死, 劉備的表現, 都非常悲痛, 都曾哭昏在地, 並不存在差別。

張飛去世之後, 他僅說“噫!飛死矣”四個字, 則是《三國志》中的記載。 而不管是《三國志》還是其他正史, 都沒有記載, 關羽去世之後, 劉備哭昏在地, 甚至都沒有提及他的反應。 也就是說, 這是一個本不該存在的問題。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就算《三國志》中,沒有記載劉備的悲哀,卻記載了他對關羽之死的悲憤。《三國志·先主傳》曰:“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意思是說,關羽被東吳擒殺,張飛遇害之後,其首級也被送往了東吳,可是劉備伐吳的時候,打的是替關羽報仇的旗號,並沒有提及張飛。這樣依舊能夠體現出,劉備對兩人的態度差異。那麼劉備為什麼只悲憤於關羽之死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關羽之死,關係到荊州之失

眾所周知,劉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梟雄,他胸懷興複漢室的大志,這一點決定了,他要考虎的,不僅是兄弟情義,還有蜀漢的發展等問題。西元208年,諸葛亮為他定下了《隆中對》,十餘年來,他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好不容易達成了三分天下的目標,接下來就要等待時機,兵分兩路入主中原了,結果東吳擒殺關羽,奪取荊州,使隆中對化為了泡影。這種情況下,他的悲憤,不僅是悲憤於關羽之死,還悲憤於荊州之失。而張飛之死,卻不會牽扯到這些問題。

二、張飛之死,他早有預料

另外,關羽之死,他不能接受現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太過突然,太不可思議,畢竟就在孫吳出手之前,關羽是佔據了上風的,他已經圍曹仁、降於禁、斬龐德,嚇得曹操想要遷都,甚至威震華夏了。可是還沒等劉備好好高興一下,卻突然傳來了他的死訊,這種情況,換誰都不能接受吧?

可是張飛之死,他卻早有預料,因為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不將小人物看在眼裡。而且張飛在軍中,對待士卒非常苛刻,鞭打親信是常有事,卻偏偏被人怨恨又不自知,在鞭笞過後,還會將人留在自己身邊,劉備早早的就提到過,這是取禍之道,讓他改正,他卻不以為然。這種情況下,他的遇害,劉備早就有了心理準備,接受起來,要容易的多。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關羽被擒殺,劉備哭暈在地,張飛遇害,劉備卻只說“噫!飛死矣”,這一說法並不成立。而關羽死後,劉備立志伐吳,張飛死後,劉備卻沒有什麼表示,則有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這是一個本不該存在的問題。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就算《三國志》中,沒有記載劉備的悲哀,卻記載了他對關羽之死的悲憤。《三國志·先主傳》曰:“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意思是說,關羽被東吳擒殺,張飛遇害之後,其首級也被送往了東吳,可是劉備伐吳的時候,打的是替關羽報仇的旗號,並沒有提及張飛。這樣依舊能夠體現出,劉備對兩人的態度差異。那麼劉備為什麼只悲憤於關羽之死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關羽之死,關係到荊州之失

眾所周知,劉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梟雄,他胸懷興複漢室的大志,這一點決定了,他要考虎的,不僅是兄弟情義,還有蜀漢的發展等問題。西元208年,諸葛亮為他定下了《隆中對》,十餘年來,他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好不容易達成了三分天下的目標,接下來就要等待時機,兵分兩路入主中原了,結果東吳擒殺關羽,奪取荊州,使隆中對化為了泡影。這種情況下,他的悲憤,不僅是悲憤於關羽之死,還悲憤於荊州之失。而張飛之死,卻不會牽扯到這些問題。

二、張飛之死,他早有預料

另外,關羽之死,他不能接受現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太過突然,太不可思議,畢竟就在孫吳出手之前,關羽是佔據了上風的,他已經圍曹仁、降於禁、斬龐德,嚇得曹操想要遷都,甚至威震華夏了。可是還沒等劉備好好高興一下,卻突然傳來了他的死訊,這種情況,換誰都不能接受吧?

可是張飛之死,他卻早有預料,因為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不將小人物看在眼裡。而且張飛在軍中,對待士卒非常苛刻,鞭打親信是常有事,卻偏偏被人怨恨又不自知,在鞭笞過後,還會將人留在自己身邊,劉備早早的就提到過,這是取禍之道,讓他改正,他卻不以為然。這種情況下,他的遇害,劉備早就有了心理準備,接受起來,要容易的多。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關羽被擒殺,劉備哭暈在地,張飛遇害,劉備卻只說“噫!飛死矣”,這一說法並不成立。而關羽死後,劉備立志伐吳,張飛死後,劉備卻沒有什麼表示,則有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