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北京女子圖鑒》可以代表北漂女性嗎?編劇這樣回答

《北京女子圖鑒》劇照

《北京女子圖鑒》播到現在, 女主陳可從一個小鎮姑娘已經成為買了房的陳總, 一開始的爭議也逐漸蔓延出更多反彈,

和原版《東京女子圖鑒》已經關係不大的劇情, 爭議倒不在於翻拍得是不是像, 而是到底是獨立女性都市劇, 還是徒有其表的深度瑪麗蘇劇?

相較於以前的翻拍劇, 《北京女子圖鑒》做出了大膽決定, 完全重寫成一個成都女孩的闖京故事, 而不是蹩腳的“翻譯”, 這點進步算是公認的。 但重寫故事就一定是完勝嗎?成都女孩的闖京故事帶著不少幸運、不可思議的部分, 以光速在職場、生活中前進, 25歲前買上了LV, 甩了前男友, 跳槽成功, 住上了大公寓, 並遇到富二代, 25歲一過就開始考慮買房, 事業上平步青雲, 迅速升任為陳總……總之, 熬過了到北京的前幾年, 女主角的人生成功得光鮮且迅速。 爭議聲也隨著成功的步伐越來越大,

大部分質疑都來自和陳可相關的劇情, 不論原版中的齊藤綾的欲望多麼強烈, 人生多麼狗血, 起碼她在東京的生活切切實實能夠代表東京女性。 那麼且不論陳可遇到的男人, 戀情多麼狗血, 她的生活可以代表北漂女性嗎?

闖蕩北京14年的年輕編劇張佳肯定地認為, 陳可的生活能代表大部分“張佳們”, 也就是為了憧憬的人生, 奔向北京的女孩們。

《北京女子圖鑒》劇照

在寫《北京女子圖鑒》之前, 張佳並不是寫都市劇的熟手, 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做編劇, 因為“生活經驗不夠豐富”, 她一直寫一些瑪麗蘇、傻白甜的偶像劇, 關於這一點張佳倒也毫不避諱地承認不怎麼優秀的過往作品。 一年前她看到日劇《東京女子圖鑒》後, 第一感覺是“驚豔”, 繼而認為“它告訴我, 女性有欲望是可以被歌頌的, 這個對於劇作發展非常有里程碑意義”。 拿到這個自己極為喜歡的項目, 她決定拋開過去那些不切實際, 飄在空中做夢的偶像劇, 直面自己的經歷, 直面北漂的痛苦與快樂, 徹底寫實。

劇中第二集, 陳可依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陳可, 就是張佳自己埋的梗, 如同發表一個宣告, 告訴自己要徹底拋棄以前做傻白甜夢的路數, “我寫這個劇本的野心不亞于陳可闖入北京的野心。 ”

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前, 張佳也參與了一個微信群訪, 面對群裡丟來的, 關於爭議的問題, 張佳反應迅速, 語速很快, 雖然不能說每個問題都回答到位, 但沒有回避任何一個提問, 自信堅決。 到了有關女主角陳可處理工作的問題爭議上, 她在語音裡甚至回復, “那你們告訴我, 如果你們是陳可會怎麼做呢?”

她之所以有自信, 一部分原因是動筆前的大量採訪、調查。 大約三個月時間裡, 張佳採訪了各個行業各個年齡段的北漂女性, 列出了20個問題的提綱,

包括“是否在意男友有沒有北京戶口”“男上司讓你半夜去見他你怎麼辦”等等和現在劇情相對應的問題。

另一部分原因, 是她和她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

“我到北京來, 第一次租房, 房東老頭兒老太太竟然騎著自行車給我送冬至餃子。 ”她通過這個事例說明北京是個有愛的城市, 是人人願意幫助別人的城市。 這個特質, 可以擴大到職場上, “在家靠父母, 出門靠朋友。 靠的就是人脈。 ”

至於陳可是否過度接受了幫助, 張佳認為, 只要有目標, 北京一定會有人把手伸向你, 你要做的是把手迎上去。 “不是所有人都接得住這只手, 陳可哥以。 因為她有她的小聰明。 ”

記者整理了一些目前網上觀眾較為關心的爭議問題, 一併問了問這個闖蕩北京14年的北漂女編劇, 她基本上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後,張佳說,她並不在乎大家是否喜歡陳可。“和日本編劇交流時,我問她,你能告訴我你創作中最重要的核心點嗎?她說親愛的,你不要怕你的角色被會詬病,被不喜歡,我們不需要被喜歡,我們只是如實地去表達。我沒有粉飾,沒有掩蓋。真實就是我最大的創作目的。”

《北京女子圖鑒》編劇張佳

【對話】

陳可其實是張佳們的故事

澎湃新聞:你剛開始看到《東京女子圖鑒》什麼感覺?

張佳:兩個字:驚豔。它告訴我,女性有欲望是可以被歌頌的,這個對於劇作發展非常有里程碑意義。

澎湃新聞:你改的時候抓的是什麼點?

張佳:欲望是創造力。機會垂青勇與謀。

澎湃新聞:後一句在原版中似乎體現得不多?

張佳:對,其實原版都不怎麼寫職場的啊,沒幾次職場戲。

澎湃新聞:做改編時候遵循的什麼原則?

張佳:我在做改編的時候,沒有什麼困難和限制。這次日方給了我們很充足的信任和空間。其次我們也和日方的編劇導演製片人做了視訊會議,大家互相交流經驗,所以這次創造沒有受到很大束縛,我在改編的時候基本上就用了很多原創的部分,紮根於北京這個土壤。

澎湃新聞:重新寫的難點在哪兒?

張佳:困難在於要把我們每個人對北京的認識融合在一起。因為每個人所在的經濟狀態、生活氛圍都是儼然不同,所以怎樣能實現與在北京奔波,或即將來北京奔波的人產生共鳴,這是最難的。

澎湃新聞:你心裡東京女性和北京女性不一樣在哪兒?

張佳:因為我沒有在東京生活過,就不是很瞭解,所以很幸運能和他們的編劇一起交流。她是說,在東京,女孩子是不被鼓勵工作的,而且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包容、鼓勵很欠缺,女性的上進心也很弱,即使有,也是被打壓,很難施展的,她就很羡慕我們國家的女性有上進心,而且社會是給予鼓勵幫助的。

陳可遇到的困難不是說,遇不到好的男人,而是買不到LV包包,或者工作上犯錯,這些統稱為自我認知上的困難。我們每個人也是有進度條的,我們有不能認清自己、飄飄乎的時期。劇本寫到第二集,陳可依改名為陳可,從那時候我就下決心要把我原有的創造模式依靠去掉,做個巨大的挑戰。

澎湃新聞:原有創作模式是指?

張佳:原來都是偏向于瑪麗蘇,傻白甜,少女造夢,這一次我就想說不造夢了,就直面我14年的北漂,直面我身邊千千萬萬的北漂女孩。從一開始我就決心這樣了,但在這裡我設了一個梗,是我心意的表達。

《北京女子圖鑒》劇照

澎湃新聞:你跟陳可的相似度是多少?

張佳:陳可其實是張佳們的故事,北漂女子。相似度在於我是一個不甘心的,想要擁有最美好生活的女生,我是個欲望非常強烈的人,而且我相信自己能做好,這點是跟陳可一樣的。包括工作上我臉皮比較厚,沒有玻璃心,執行力比較強、好勝,可能有一些小伎倆、小心機。

澎湃新聞:現在這個也是個爭議點。很多人會說,齊藤綾在工作上是踏實的,沒有耍小聰明,也不依靠別人。但陳可會有一些問題,比如利用女性優勢。

張佳:我冒昧地問一下,您入職場多少年?(小編嚇得擺擺手:不行不行,沒幾年)所以成長需要進度條。有一句臺詞不知道你注意到沒?吳越跟戚薇講,女孩子不懂絲巾的好,我年輕時候我也不懂,慢慢的我30+了我懂得了。如果我是顧映真,我也想給諸多的陳可們一些建議,如果可以被接受的話。有一些路走錯了的確有,那就給下一代北漂女孩一些提醒建議,有一些路我走對了,我也希望傾囊相授。

澎湃新聞:大家認為陳可的工作不是靠男人幫就是靠女人,而不全是靠自己的?

張佳:我不太清楚,人類除了分男和女,還有別的種類嗎?我是想說,北京是個非常有愛的城市,這是我14年來感受到的最大的點,你在這裡如果你有目標,你一定要坦露心跡,一定會有人把手伸向你,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把手迎上去,讓他把你拽上去,不是所有人都接得住這只手,陳可哥以。因為她有她的小聰明。

澎湃新聞:所以在北京人與人的無償的互助是很正常的事情,包括工作上?

張佳:對,非常正常的事,這是我北漂14年感受到的溫暖的點。

澎湃新聞:大部分人換工作也好,換住處也好,多多少少都在接受幫助?

張佳:對,是這樣,這是人脈的積累。出門靠朋友,在家靠父母。人脈就是朋友。我剛來北京租房子,那個房東哦,北京老頭兒老太太,冬至還給我送餃子,都不熟,騎著自行車就來了。其實我們都是在這個愛中成長起來的,包括我這14年,我頻頻遇到所謂的貴人,就是因為大家願意幫助一個努力、願意上進的女生。

澎湃新聞:但這個東西有普遍性嗎?

張佳:我說句實話,最開始我們每個人都受過這個世界給予的愛,我們是否回應了足夠的愛去對待呢?但陳可是的,她代表了一大部分能紮根北京走下去的女性。她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具有廣譜性,大白話說,算混出來的一個女生,發展得還算不錯,但我想說,大家來到大城市,誰都不是奔著混得不好來的,都是奔著美好前程來,有這樣的經驗值,為什麼不告訴別人呢?我已經無私地把張佳們的經驗都告訴了大家。

我那天跟我的朋友在聊,有人說陳可截快遞,去跟於洋哭,演戲,怎麼這樣?那我就反問,如果你在職場上你是陳可,你該怎麼辦?我們將心比心想想這個處境,你可能會被開除。

我們身邊有千姿百態各種各樣的女生,陳可這是一種,我不需要大家喜歡她。

沒有刻意拔高陳可

澎湃新聞:齊藤綾既然是一個欲望女性,編劇也主要展現她的果決,很少有淚眼婆娑的軟弱,非常少。陳可似乎在情感方面還是偏弱的?

張佳:難道蘇芒遇到問題不哭嗎?日本是個情感表達喜歡留白,克制的民族,他們古代犯了錯誤都要剖腹自殺的,我們也很少在日劇裡看到當街大哭的情景。但是在北京,我們所採訪的好幾百個人,都是鮮花和淚水並行的。我沒有見過哪個在北京打拼的女生沒流過眼淚,我們就這個問題做過豐富的採訪。

澎湃新聞:你為這個角色,這個劇本做了多久的準備和採訪?

張佳:差不多有三個多月的策劃我才開始動筆的。主要是採訪,分批次,分職業,分年齡,記者啊、律師啊、送外賣的啊,只要是女性,願意聊聊的,我都願意去採訪。我會列一些提綱,比如20個問題,看不同的女生有什麼樣的反應。

澎湃新聞:我們這部中的職場戲也成為大家去詬病的一點,比如說公司裡的同事犯的錯誤都很低級,PPT做不好,抄別家的logo,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早被開除了吧?

張佳:難道我們真實的生活中,每天不是充斥著很多低級錯誤嗎?因為我自己開公司,開了三年了,我的員工總是犯些很低級的錯誤。職場就是這個樣子,不是大家想像中披荊斬棘,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沒幾年就去納斯達克敲鐘上市了,不是這樣的。我們整個創作團隊的女老闆都是一步步走上來的,的確在職場這塊都蠻有心得的,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職場其實是。

而且團隊是需要培養,被保護的,不是誰一上來都很厲害很成熟,一上來就很厲害他不會是員工級別。

澎湃新聞:《東京女子圖鑒》其實有些拔高,不僅僅是齊藤綾一個人的人生,更代表了日本,或者亞洲女性的精神氣質。你在創作時也有這樣的心嗎?

張佳:我們這個劇叫《北京女子圖鑒》,不是《陳可奮鬥衝衝沖》,講的不是陳可一個人的故事,其實是陳可們的故事。我覺得日版中,齊藤綾的確是很成功,但沒有著力描寫她身邊的女性,我這次就也著力描寫了比如王佳佳,姚梅,之類的群像女孩,每個人都有在北京成長的姿態。

而且你看到第十集,王佳佳下線了,陳可是個非常有自己獨立判斷的人,你會面臨很多誘惑,三觀不合,她會做出自己溫柔的選擇。我也不會去寫陳可覺得一言不合,給你一巴掌我今天就搬走了,那是偶像劇,不是真實的人生,

而且我想說,姚梅王佳佳跟陳可一樣都是有瑕疵的,都在成長,你要包容,幫助別人成長。

澎湃新聞:所以你主要還是想要做展現,沒想提煉,或思考一些抽象的道理?

張佳:陳可沒有拔高,她就是如你我一樣,往後看你會發現她沒有開掛,我們不可能說,只要一腔孤勇就能收穫食物鏈頂端,那做不到,都是偶像劇。只是在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確定了未來的方向,擁有了安全感,已經是作為女性成長中最珍貴的禮物了。

其實大家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我不想多解釋什麼,看作品和交朋友一樣,和有緣人做快樂事。我也預設了很多梗,我不強求所有人都看懂。看懂的人如果我能給一絲絲的光亮、幫助,我是非常開心的。

澎湃新聞:你僅僅想展現你心裡的陳可,還是希望陳可成為一個典型,給北漂女孩做個參考?

張佳:兩者兼得吧。

澎湃新聞:你的野心是什麼?

張佳:做一個獨特的,中國影視劇的創作的嘗試和挑戰。之前都是以瑪麗蘇傻白甜為主,女主在職場遇到問題,她之前救助的老奶奶兒子是公司的大總裁之類的。我們沒有。

澎湃新聞:你無所謂別人對陳可的不喜歡和詬病嗎?比如認為她靠男人,或她其他方面的缺點?

張佳:她沒有靠男人。我在北京14年,我這樣一個頂花帶刺的女生,我受到的攻擊不比陳可受到的少,我歡迎大家去討論,我開心的是,很多人的解讀很驚喜,不知道你是只看到謾駡了嗎?那天我看到有個記者是第一篇寫出來的,我看了都要落淚,我說務必要認識他。他讀懂了很多梗,說明他也是生活在這片汪洋中的人。

澎湃新聞:你埋的梗具體是哪些?

張佳:第一集她吃玉米,我看到有人說你怎麼描述了這麼個沒有人情味的城市,一個玉米還要計較。我想說不是的,老大爺也不是沒事閑著擺個攤出來賣玉米,他也有他的難,我們為什麼要雙標,他其實把掰下來大的部分給了陳可,這個城市的愛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去浮誇地展示,這就是每個人在疲憊的生活給的相互溫暖。

到滾滾紅塵中去體驗人情世故

澎湃新聞:為什麼我們的國產劇在女性題材上很難突破?

張佳:我能感覺到朋友圈對《北京女子圖鑒》的一絲期待。我有個朋友說,為什麼以前的女性題材都拍不好,是因為在寫這些大女主戲的編劇們都不食人間煙火地生活著。她們本身也缺乏足夠的生活智慧,你能寫出什麼來呢?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覺得我可以在家閉門造車,享受鮮花和愛,後來發現你要到人群中去,到滾滾紅塵中去,人情世故,你要去體驗。

澎湃新聞:你現在回想,為什麼以前會寫瑪麗蘇?

張佳:因為我那個時候根本沒有能力寫現實題材啊。成長需要進度條,我現在一點都不後悔我曾經做過瑪麗蘇,狗血劇,那是我當時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澎湃新聞:所以我們的編劇群體跟日韓相比,還有一部分差距吧?我們買的還是日本版權原創,你跟他們的編劇和創作團隊也溝通了吧?

張佳:那也沒有,我們也有自己的創作風格。日韓輸出的也是比較優秀的劇,不好的劇我們也看不到是吧。其實我一直沒有仰望過日韓劇的水準要比我們高多少,你要說好萊塢比我們高,還是有的,日韓的話,我覺得沒有。他們就說更自由一些,但水準上我們不比日韓差。我並不是一個特別諂媚,仰望日韓劇的編劇。其實我也做過韓劇的改編。

我對中國的影視一直有很大的信心,我身在其中,感受的是專業,拼搏,愛,團結。我們持續不斷地努力著。

她基本上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後,張佳說,她並不在乎大家是否喜歡陳可。“和日本編劇交流時,我問她,你能告訴我你創作中最重要的核心點嗎?她說親愛的,你不要怕你的角色被會詬病,被不喜歡,我們不需要被喜歡,我們只是如實地去表達。我沒有粉飾,沒有掩蓋。真實就是我最大的創作目的。”

《北京女子圖鑒》編劇張佳

【對話】

陳可其實是張佳們的故事

澎湃新聞:你剛開始看到《東京女子圖鑒》什麼感覺?

張佳:兩個字:驚豔。它告訴我,女性有欲望是可以被歌頌的,這個對於劇作發展非常有里程碑意義。

澎湃新聞:你改的時候抓的是什麼點?

張佳:欲望是創造力。機會垂青勇與謀。

澎湃新聞:後一句在原版中似乎體現得不多?

張佳:對,其實原版都不怎麼寫職場的啊,沒幾次職場戲。

澎湃新聞:做改編時候遵循的什麼原則?

張佳:我在做改編的時候,沒有什麼困難和限制。這次日方給了我們很充足的信任和空間。其次我們也和日方的編劇導演製片人做了視訊會議,大家互相交流經驗,所以這次創造沒有受到很大束縛,我在改編的時候基本上就用了很多原創的部分,紮根於北京這個土壤。

澎湃新聞:重新寫的難點在哪兒?

張佳:困難在於要把我們每個人對北京的認識融合在一起。因為每個人所在的經濟狀態、生活氛圍都是儼然不同,所以怎樣能實現與在北京奔波,或即將來北京奔波的人產生共鳴,這是最難的。

澎湃新聞:你心裡東京女性和北京女性不一樣在哪兒?

張佳:因為我沒有在東京生活過,就不是很瞭解,所以很幸運能和他們的編劇一起交流。她是說,在東京,女孩子是不被鼓勵工作的,而且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包容、鼓勵很欠缺,女性的上進心也很弱,即使有,也是被打壓,很難施展的,她就很羡慕我們國家的女性有上進心,而且社會是給予鼓勵幫助的。

陳可遇到的困難不是說,遇不到好的男人,而是買不到LV包包,或者工作上犯錯,這些統稱為自我認知上的困難。我們每個人也是有進度條的,我們有不能認清自己、飄飄乎的時期。劇本寫到第二集,陳可依改名為陳可,從那時候我就下決心要把我原有的創造模式依靠去掉,做個巨大的挑戰。

澎湃新聞:原有創作模式是指?

張佳:原來都是偏向于瑪麗蘇,傻白甜,少女造夢,這一次我就想說不造夢了,就直面我14年的北漂,直面我身邊千千萬萬的北漂女孩。從一開始我就決心這樣了,但在這裡我設了一個梗,是我心意的表達。

《北京女子圖鑒》劇照

澎湃新聞:你跟陳可的相似度是多少?

張佳:陳可其實是張佳們的故事,北漂女子。相似度在於我是一個不甘心的,想要擁有最美好生活的女生,我是個欲望非常強烈的人,而且我相信自己能做好,這點是跟陳可一樣的。包括工作上我臉皮比較厚,沒有玻璃心,執行力比較強、好勝,可能有一些小伎倆、小心機。

澎湃新聞:現在這個也是個爭議點。很多人會說,齊藤綾在工作上是踏實的,沒有耍小聰明,也不依靠別人。但陳可會有一些問題,比如利用女性優勢。

張佳:我冒昧地問一下,您入職場多少年?(小編嚇得擺擺手:不行不行,沒幾年)所以成長需要進度條。有一句臺詞不知道你注意到沒?吳越跟戚薇講,女孩子不懂絲巾的好,我年輕時候我也不懂,慢慢的我30+了我懂得了。如果我是顧映真,我也想給諸多的陳可們一些建議,如果可以被接受的話。有一些路走錯了的確有,那就給下一代北漂女孩一些提醒建議,有一些路我走對了,我也希望傾囊相授。

澎湃新聞:大家認為陳可的工作不是靠男人幫就是靠女人,而不全是靠自己的?

張佳:我不太清楚,人類除了分男和女,還有別的種類嗎?我是想說,北京是個非常有愛的城市,這是我14年來感受到的最大的點,你在這裡如果你有目標,你一定要坦露心跡,一定會有人把手伸向你,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把手迎上去,讓他把你拽上去,不是所有人都接得住這只手,陳可哥以。因為她有她的小聰明。

澎湃新聞:所以在北京人與人的無償的互助是很正常的事情,包括工作上?

張佳:對,非常正常的事,這是我北漂14年感受到的溫暖的點。

澎湃新聞:大部分人換工作也好,換住處也好,多多少少都在接受幫助?

張佳:對,是這樣,這是人脈的積累。出門靠朋友,在家靠父母。人脈就是朋友。我剛來北京租房子,那個房東哦,北京老頭兒老太太,冬至還給我送餃子,都不熟,騎著自行車就來了。其實我們都是在這個愛中成長起來的,包括我這14年,我頻頻遇到所謂的貴人,就是因為大家願意幫助一個努力、願意上進的女生。

澎湃新聞:但這個東西有普遍性嗎?

張佳:我說句實話,最開始我們每個人都受過這個世界給予的愛,我們是否回應了足夠的愛去對待呢?但陳可是的,她代表了一大部分能紮根北京走下去的女性。她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具有廣譜性,大白話說,算混出來的一個女生,發展得還算不錯,但我想說,大家來到大城市,誰都不是奔著混得不好來的,都是奔著美好前程來,有這樣的經驗值,為什麼不告訴別人呢?我已經無私地把張佳們的經驗都告訴了大家。

我那天跟我的朋友在聊,有人說陳可截快遞,去跟於洋哭,演戲,怎麼這樣?那我就反問,如果你在職場上你是陳可,你該怎麼辦?我們將心比心想想這個處境,你可能會被開除。

我們身邊有千姿百態各種各樣的女生,陳可這是一種,我不需要大家喜歡她。

沒有刻意拔高陳可

澎湃新聞:齊藤綾既然是一個欲望女性,編劇也主要展現她的果決,很少有淚眼婆娑的軟弱,非常少。陳可似乎在情感方面還是偏弱的?

張佳:難道蘇芒遇到問題不哭嗎?日本是個情感表達喜歡留白,克制的民族,他們古代犯了錯誤都要剖腹自殺的,我們也很少在日劇裡看到當街大哭的情景。但是在北京,我們所採訪的好幾百個人,都是鮮花和淚水並行的。我沒有見過哪個在北京打拼的女生沒流過眼淚,我們就這個問題做過豐富的採訪。

澎湃新聞:你為這個角色,這個劇本做了多久的準備和採訪?

張佳:差不多有三個多月的策劃我才開始動筆的。主要是採訪,分批次,分職業,分年齡,記者啊、律師啊、送外賣的啊,只要是女性,願意聊聊的,我都願意去採訪。我會列一些提綱,比如20個問題,看不同的女生有什麼樣的反應。

澎湃新聞:我們這部中的職場戲也成為大家去詬病的一點,比如說公司裡的同事犯的錯誤都很低級,PPT做不好,抄別家的logo,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早被開除了吧?

張佳:難道我們真實的生活中,每天不是充斥著很多低級錯誤嗎?因為我自己開公司,開了三年了,我的員工總是犯些很低級的錯誤。職場就是這個樣子,不是大家想像中披荊斬棘,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沒幾年就去納斯達克敲鐘上市了,不是這樣的。我們整個創作團隊的女老闆都是一步步走上來的,的確在職場這塊都蠻有心得的,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職場其實是。

而且團隊是需要培養,被保護的,不是誰一上來都很厲害很成熟,一上來就很厲害他不會是員工級別。

澎湃新聞:《東京女子圖鑒》其實有些拔高,不僅僅是齊藤綾一個人的人生,更代表了日本,或者亞洲女性的精神氣質。你在創作時也有這樣的心嗎?

張佳:我們這個劇叫《北京女子圖鑒》,不是《陳可奮鬥衝衝沖》,講的不是陳可一個人的故事,其實是陳可們的故事。我覺得日版中,齊藤綾的確是很成功,但沒有著力描寫她身邊的女性,我這次就也著力描寫了比如王佳佳,姚梅,之類的群像女孩,每個人都有在北京成長的姿態。

而且你看到第十集,王佳佳下線了,陳可是個非常有自己獨立判斷的人,你會面臨很多誘惑,三觀不合,她會做出自己溫柔的選擇。我也不會去寫陳可覺得一言不合,給你一巴掌我今天就搬走了,那是偶像劇,不是真實的人生,

而且我想說,姚梅王佳佳跟陳可一樣都是有瑕疵的,都在成長,你要包容,幫助別人成長。

澎湃新聞:所以你主要還是想要做展現,沒想提煉,或思考一些抽象的道理?

張佳:陳可沒有拔高,她就是如你我一樣,往後看你會發現她沒有開掛,我們不可能說,只要一腔孤勇就能收穫食物鏈頂端,那做不到,都是偶像劇。只是在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確定了未來的方向,擁有了安全感,已經是作為女性成長中最珍貴的禮物了。

其實大家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我不想多解釋什麼,看作品和交朋友一樣,和有緣人做快樂事。我也預設了很多梗,我不強求所有人都看懂。看懂的人如果我能給一絲絲的光亮、幫助,我是非常開心的。

澎湃新聞:你僅僅想展現你心裡的陳可,還是希望陳可成為一個典型,給北漂女孩做個參考?

張佳:兩者兼得吧。

澎湃新聞:你的野心是什麼?

張佳:做一個獨特的,中國影視劇的創作的嘗試和挑戰。之前都是以瑪麗蘇傻白甜為主,女主在職場遇到問題,她之前救助的老奶奶兒子是公司的大總裁之類的。我們沒有。

澎湃新聞:你無所謂別人對陳可的不喜歡和詬病嗎?比如認為她靠男人,或她其他方面的缺點?

張佳:她沒有靠男人。我在北京14年,我這樣一個頂花帶刺的女生,我受到的攻擊不比陳可受到的少,我歡迎大家去討論,我開心的是,很多人的解讀很驚喜,不知道你是只看到謾駡了嗎?那天我看到有個記者是第一篇寫出來的,我看了都要落淚,我說務必要認識他。他讀懂了很多梗,說明他也是生活在這片汪洋中的人。

澎湃新聞:你埋的梗具體是哪些?

張佳:第一集她吃玉米,我看到有人說你怎麼描述了這麼個沒有人情味的城市,一個玉米還要計較。我想說不是的,老大爺也不是沒事閑著擺個攤出來賣玉米,他也有他的難,我們為什麼要雙標,他其實把掰下來大的部分給了陳可,這個城市的愛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去浮誇地展示,這就是每個人在疲憊的生活給的相互溫暖。

到滾滾紅塵中去體驗人情世故

澎湃新聞:為什麼我們的國產劇在女性題材上很難突破?

張佳:我能感覺到朋友圈對《北京女子圖鑒》的一絲期待。我有個朋友說,為什麼以前的女性題材都拍不好,是因為在寫這些大女主戲的編劇們都不食人間煙火地生活著。她們本身也缺乏足夠的生活智慧,你能寫出什麼來呢?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也覺得我可以在家閉門造車,享受鮮花和愛,後來發現你要到人群中去,到滾滾紅塵中去,人情世故,你要去體驗。

澎湃新聞:你現在回想,為什麼以前會寫瑪麗蘇?

張佳:因為我那個時候根本沒有能力寫現實題材啊。成長需要進度條,我現在一點都不後悔我曾經做過瑪麗蘇,狗血劇,那是我當時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澎湃新聞:所以我們的編劇群體跟日韓相比,還有一部分差距吧?我們買的還是日本版權原創,你跟他們的編劇和創作團隊也溝通了吧?

張佳:那也沒有,我們也有自己的創作風格。日韓輸出的也是比較優秀的劇,不好的劇我們也看不到是吧。其實我一直沒有仰望過日韓劇的水準要比我們高多少,你要說好萊塢比我們高,還是有的,日韓的話,我覺得沒有。他們就說更自由一些,但水準上我們不比日韓差。我並不是一個特別諂媚,仰望日韓劇的編劇。其實我也做過韓劇的改編。

我對中國的影視一直有很大的信心,我身在其中,感受的是專業,拼搏,愛,團結。我們持續不斷地努力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