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汽車將集大成於一體,天上飛水裡遊都不是事

作者:曹聖明

未來集大成於一體的載人移動終端, 非汽車莫屬。 而這個汽車產品, 最突出的品質就是電動化和智慧化。 二者融合的完美程度,

直接決定汽車產品的綜合品質與市場競爭力。

19世紀汽車誕生之初, 恰如李書福當年為了獲得汽車准生證而發出的“汽車不外乎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張沙發”的著名論斷, 汽車產品較長時間都停留在比較低級的機械階段, 核心部件不外乎輪胎、底盤、傳動。 到了20世紀, 電氣化時代來臨, 發動機、節能減排、被動安全上升為關鍵要素。 眼下, 電動化和智慧化代表著汽車技術的戰略制高點, 是業界公認的發展方向。 在外在環境需求和產業內生動力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新能源和高度智慧的結合, 將越來越成為業界標配。

眼下, 人們對智慧汽車的定義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系統,

它集中運用了電腦、現代傳感、資訊融合、通訊、人工智慧及自動控制等技術, 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

追溯歷史, 人類對智慧汽車的研發近百年前就開始了。 早在1939年, 美國通用汽車就向世人展示了無人駕駛概念車Futurama。 1984年, 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發成功的NavLab系列智慧車輛, 是全世界第一輛真正意義的智慧駕駛車輛。 1995年建成的NavLab-5, 在試驗場環境道路上的自主行駛平均速度達到88.5km/h。 最新的NavLab-11, 最高車速達到了102km/h。 1992年, 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了一輛無人駕駛汽車。 由電腦及其配套的檢測感測器和液壓控制系統組成的汽車電腦自動駕駛系統, 被安裝在一輛國產的中型麵包車上, 既保持了原有的人工駕駛性能, 又能夠進行自動駕駛。

2003年7月, 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和中國一汽聯合研發的紅旗無人駕駛轎車, 自主駕駛最高穩定時速達到13Okm。 2006年, 德國的參賽汽車“途銳”在歐洲陸地機器人競賽中獲得冠軍。 該車由光學定向與測距系統對收集的資訊進行導航決策, 分析哪裡是行人哪裡是樹木, 除十字路口依靠手動駕駛外, 自主行駛了90%的賽程。

影響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的, 是安全性。 幾起致命交通事故極大地動搖著很多人的樂觀預期。 2018年3月30日, 特斯拉發佈聲明稱, 3月23日, 一輛特斯拉Model X型運動型多功能車在自動駕駛狀態時, 撞上混凝土隔離帶導致車前部損毀嚴重並起火, 引發後方兩輛車相繼追尾, 駕車人在醫院傷重不治。 事故發生前夕, 汽車系統發出數次影像提示和一次聲音提示, 要求駕車人雙手握住方向盤。 “但在事故發生前6秒內, 系統沒有檢測到駕駛員將雙手放在方向盤上。 從距離高速公路混凝土隔離帶150米處, 駕車人可以清晰看到隔離帶並有5秒左右的反應時間。 但是, 遺憾的是, 行車日誌顯示,

駕車人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這是特斯拉汽車在自動駕駛狀態下在美國的第二起致命車禍。 此前的2016年5月, 一輛特斯拉Model S型汽車在自動駕駛進程中, 跟一輛卡車相撞, 導致特斯拉駕駛者死亡。

3月18日晚間, 一輛富豪XC90SUV(運動型多用途車)處於自動駕駛狀態, 在限速35英里(約56公里)的路段以每小時40英里(約64公里)的速度行駛途中, 撞倒一名在人行道外的行人, 不治身亡。 隨後,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表示, 將派專門小組調查這起事故。 優步發表聲明, 向死者家人表示哀悼, 表示正在配合有關部門進行調查, 並宣佈暫停正在北美多個城市進行的自動駕駛測試。

有鑑於此, 自動駕駛技術的可靠性再次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

但是, 這並沒有影響到穀歌、蘋果、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等IT巨頭對汽車智慧化給予的越來越多的重視。 從穀歌的地圖與自動駕駛技術,到蘋果的Carplay車載智慧手機嵌入系統,再到阿裡巴巴的高德地圖、騰訊的打車軟體和百度的“汽車大腦”,這些IT巨頭都在通過各自的優勢切入智慧汽車領域。當傳統汽車的思維還停留在利用智慧技術改進能源和動力系統,實現節能減排,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速度性等比較初級的層面的時候,這些在智慧化領域已經舉足輕重的公司的跨界創新,將是顛覆性的。

直接下場“踢球”的同時,這些IT巨頭也通過強大的資本力量,涉足造車領域。2017年年底,造車新秀威馬汽車宣佈,獲得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五礦資本(香港)、騰訊、紅杉新一輪投資。在此之前,威馬汽車已完成由百度資本領投,百度集團、SIG海納亞洲、阿米巴等機構跟投的融資。而百度和騰訊還同時投資了其它造車新秀,例如蔚來汽車。四面開花的用意,在於不願錯過發展智慧電動汽車的每一個機會。目前,百度的“Apollo”計畫的合作夥伴已經超過70個汽車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阿裡與上汽集團的合作也已經有了榮威RX5這樣的成果。

造車新秀們看中的,也不僅僅是這些IT巨頭們的資金,更有他們的智慧平臺。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宣稱,威馬汽車在融資中更看重的是戰略上的協同合作,而非單一資金投入。造車首先是一個技術活,對用戶體驗、未來需求的把握得精准,最合適的是BAT,可以幫助威馬汽車進行生態和智慧技術方面的提升。“對互聯網企業來說,車輛是生活流量的入口。對我來講,是提供生活服務的平臺”。

對用戶來說,在看重環保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對汽車連線性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如今,全世界的用戶都可以在家中和辦公室享受數位電子技術和無線基礎設施所帶來的方便,比如手機、硬碟驅動器上的數位壓縮音樂和視頻、數位電視播放、WiFi、音訊和電視衛星廣播以及GPS等。現在,用戶開始希望在汽車裡享有同樣的技術和通訊便利,以使駕駛過程更加高效、方便、充滿情趣。

更進一步看,未來的智慧電動汽車,將成為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種生活空間。或者說,它將是一個可以便捷移動和遠端交通的酒店和辦公室,既可以看電影、喝茶或生活起居,又可以處理公務,諸如召開電話會議、視訊會議並處理辦公文檔之類。

因此,未來的汽車將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為用戶創造更加愉悅的生活方式,讓用戶對汽車產生家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將是每一個汽車廠商不遺餘力的追求。

在複雜的電腦程式的統攝下,電視攝像機、電子電腦和自動操縱系統之類裝置類似於汽車的“眼睛”、“大腦”和“腳”,會“思考”、“判斷”、“行走”,可以自動啟動、加速、刹車,可以自動繞過地面障礙物。

人機交互技術還將把人、車和環境連接起來,實現車與環境、人與環境的有機融合,將車從冷冰冰的機械變身有生命有情感的夥伴。這就要求汽車具備強大的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夠領會用戶的心思,掌握環境的變化,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快的反應速度因勢應變。具體而言,使用者向汽車輸入和傳遞的資訊越多,汽車對用戶的理解就越準確,直至主動向用戶推薦一些靠譜的選項。

理想狀態是,使用者一接近汽車,汽車就能對用戶的身份進行識別,並有選擇地開啟歡迎模式。用戶進入汽車後,輸入目的地,輕輕按下按鈕,汽車就自動載客前行,並適時顯示行駛里程、環境狀況和目的地天氣等資訊。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大風大雨、濃霧彌漫、交通堵塞等情況,都能夠應對自如。如果用戶想體驗一下駕駛的樂趣,一碰方向盤,就能自動切換成人工駕駛模式。

更遠一點說,未來的汽車將是一個高度智慧化的不帶情緒的電動機器人。它集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機械、電子、移動通信、全球定位導航、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自動化、人工智慧、認知科學乃至人文藝術等多個學科、多種技術於一身,像變形金剛那樣既能跑又能飛,既能在陸地上穿行,又能到海洋裡遨遊,還能到天空裡轉悠。“這一切目前而言太過科幻,但是將來的某一天都將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智慧財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曹聖明說。

回到實務層面,跟高科技和新能源的發展步伐重合度越高的汽車產品,具備越高的競爭力。眼下,智能電動汽車已經走到了爆發的前夜。不僅電池技術日益成熟,一部分智慧裝置也已經得到大量使用。比如能監測司機疲勞程度並由此決定是否自動停車報警的防碰撞系統,能根據道路情況自動調節並控制懸架行程以減少顛簸的智慧懸架,能自動檢測雨量並自動開關的智慧雨刷,能感知光線強弱並適時自動開關的智慧前照燈,能自動檢測人體表面溫度並調節車內溫度的智慧空調,以及能看懂用戶的手勢並跟使用者對話甚至隨意化身觀景台、宿營地或移動商店的各類概念車,等等。

智慧財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曹聖明認為,某種程度上,智慧手機走過的歷程,正在智慧電動汽車身上重演。蘋果iPhone問世之前,人們早已習慣了諾基亞西門子等傳統手機的如日中天,廠商們更是打出了“消費者每眨一下眼睛就有一部傳統手機賣出”之類廣告。但是,當3G網路、移動晶片以及觸控式螢幕等要件跟作業系統和應用場景的變化湊到一起的時候,奇跡馬上就發生了:iPhone迅速風靡全球,傳統手機個個一觸即潰,智慧手機時代迅速到來。如今,電動化、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等要素既在各自的領域日益進化,又不斷嘗試著融為一體。面對著各種各樣的研發產品與現實應用,面對特斯拉的異軍突起,試圖否認智慧電動汽車時代正在到來已經很難很難。當然,特斯拉如今面臨的種種困境跟iPhone當年的一炮打響頗為不同,與此類似,在產品與產業特性的區別部分的牽引下,智慧汽車跟智慧手機走過的路徑並不會完全重合,但是道路的曲折並不影響前途的光明。

對於眾多追求夢想的造車新秀而言,如何苦練內功鍛造精品並且保證不倒在黎明前夕,至為關鍵。跟傳統汽車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汽車最值錢的部分是售賣,智慧汽車最值錢的部分是跟使用者之間的關聯與互動,把車交給用戶的那一天僅僅是服務的開始,後面的運營服務也至關重要。

在傳統燃油汽車時代,中國汽車產業一直處於跟隨者的角色;未來的智慧電動汽車時代,正在展現出換道超車的大好機會。國家層面的策略上,在對各類研發與造車機構進行大力扶持的同時,還需在智慧電動汽車的可靠性研究和法律規範的出臺上加大力度。比如當智慧汽車大量行駛在道路上,如何保證智慧系統不受到駭客攻擊或病毒感染,從而避免秩序混亂和交通事故的發生?比如當發生交通事故時,對司機、汽車廠商和智慧廠商以及其他關聯角色分別如何定責?等等。這些,都是領跑於世界的前提性條件。

從穀歌的地圖與自動駕駛技術,到蘋果的Carplay車載智慧手機嵌入系統,再到阿裡巴巴的高德地圖、騰訊的打車軟體和百度的“汽車大腦”,這些IT巨頭都在通過各自的優勢切入智慧汽車領域。當傳統汽車的思維還停留在利用智慧技術改進能源和動力系統,實現節能減排,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速度性等比較初級的層面的時候,這些在智慧化領域已經舉足輕重的公司的跨界創新,將是顛覆性的。

直接下場“踢球”的同時,這些IT巨頭也通過強大的資本力量,涉足造車領域。2017年年底,造車新秀威馬汽車宣佈,獲得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五礦資本(香港)、騰訊、紅杉新一輪投資。在此之前,威馬汽車已完成由百度資本領投,百度集團、SIG海納亞洲、阿米巴等機構跟投的融資。而百度和騰訊還同時投資了其它造車新秀,例如蔚來汽車。四面開花的用意,在於不願錯過發展智慧電動汽車的每一個機會。目前,百度的“Apollo”計畫的合作夥伴已經超過70個汽車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阿裡與上汽集團的合作也已經有了榮威RX5這樣的成果。

造車新秀們看中的,也不僅僅是這些IT巨頭們的資金,更有他們的智慧平臺。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宣稱,威馬汽車在融資中更看重的是戰略上的協同合作,而非單一資金投入。造車首先是一個技術活,對用戶體驗、未來需求的把握得精准,最合適的是BAT,可以幫助威馬汽車進行生態和智慧技術方面的提升。“對互聯網企業來說,車輛是生活流量的入口。對我來講,是提供生活服務的平臺”。

對用戶來說,在看重環保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對汽車連線性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如今,全世界的用戶都可以在家中和辦公室享受數位電子技術和無線基礎設施所帶來的方便,比如手機、硬碟驅動器上的數位壓縮音樂和視頻、數位電視播放、WiFi、音訊和電視衛星廣播以及GPS等。現在,用戶開始希望在汽車裡享有同樣的技術和通訊便利,以使駕駛過程更加高效、方便、充滿情趣。

更進一步看,未來的智慧電動汽車,將成為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種生活空間。或者說,它將是一個可以便捷移動和遠端交通的酒店和辦公室,既可以看電影、喝茶或生活起居,又可以處理公務,諸如召開電話會議、視訊會議並處理辦公文檔之類。

因此,未來的汽車將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為用戶創造更加愉悅的生活方式,讓用戶對汽車產生家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將是每一個汽車廠商不遺餘力的追求。

在複雜的電腦程式的統攝下,電視攝像機、電子電腦和自動操縱系統之類裝置類似於汽車的“眼睛”、“大腦”和“腳”,會“思考”、“判斷”、“行走”,可以自動啟動、加速、刹車,可以自動繞過地面障礙物。

人機交互技術還將把人、車和環境連接起來,實現車與環境、人與環境的有機融合,將車從冷冰冰的機械變身有生命有情感的夥伴。這就要求汽車具備強大的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夠領會用戶的心思,掌握環境的變化,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快的反應速度因勢應變。具體而言,使用者向汽車輸入和傳遞的資訊越多,汽車對用戶的理解就越準確,直至主動向用戶推薦一些靠譜的選項。

理想狀態是,使用者一接近汽車,汽車就能對用戶的身份進行識別,並有選擇地開啟歡迎模式。用戶進入汽車後,輸入目的地,輕輕按下按鈕,汽車就自動載客前行,並適時顯示行駛里程、環境狀況和目的地天氣等資訊。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大風大雨、濃霧彌漫、交通堵塞等情況,都能夠應對自如。如果用戶想體驗一下駕駛的樂趣,一碰方向盤,就能自動切換成人工駕駛模式。

更遠一點說,未來的汽車將是一個高度智慧化的不帶情緒的電動機器人。它集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機械、電子、移動通信、全球定位導航、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自動化、人工智慧、認知科學乃至人文藝術等多個學科、多種技術於一身,像變形金剛那樣既能跑又能飛,既能在陸地上穿行,又能到海洋裡遨遊,還能到天空裡轉悠。“這一切目前而言太過科幻,但是將來的某一天都將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智慧財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曹聖明說。

回到實務層面,跟高科技和新能源的發展步伐重合度越高的汽車產品,具備越高的競爭力。眼下,智能電動汽車已經走到了爆發的前夜。不僅電池技術日益成熟,一部分智慧裝置也已經得到大量使用。比如能監測司機疲勞程度並由此決定是否自動停車報警的防碰撞系統,能根據道路情況自動調節並控制懸架行程以減少顛簸的智慧懸架,能自動檢測雨量並自動開關的智慧雨刷,能感知光線強弱並適時自動開關的智慧前照燈,能自動檢測人體表面溫度並調節車內溫度的智慧空調,以及能看懂用戶的手勢並跟使用者對話甚至隨意化身觀景台、宿營地或移動商店的各類概念車,等等。

智慧財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曹聖明認為,某種程度上,智慧手機走過的歷程,正在智慧電動汽車身上重演。蘋果iPhone問世之前,人們早已習慣了諾基亞西門子等傳統手機的如日中天,廠商們更是打出了“消費者每眨一下眼睛就有一部傳統手機賣出”之類廣告。但是,當3G網路、移動晶片以及觸控式螢幕等要件跟作業系統和應用場景的變化湊到一起的時候,奇跡馬上就發生了:iPhone迅速風靡全球,傳統手機個個一觸即潰,智慧手機時代迅速到來。如今,電動化、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等要素既在各自的領域日益進化,又不斷嘗試著融為一體。面對著各種各樣的研發產品與現實應用,面對特斯拉的異軍突起,試圖否認智慧電動汽車時代正在到來已經很難很難。當然,特斯拉如今面臨的種種困境跟iPhone當年的一炮打響頗為不同,與此類似,在產品與產業特性的區別部分的牽引下,智慧汽車跟智慧手機走過的路徑並不會完全重合,但是道路的曲折並不影響前途的光明。

對於眾多追求夢想的造車新秀而言,如何苦練內功鍛造精品並且保證不倒在黎明前夕,至為關鍵。跟傳統汽車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汽車最值錢的部分是售賣,智慧汽車最值錢的部分是跟使用者之間的關聯與互動,把車交給用戶的那一天僅僅是服務的開始,後面的運營服務也至關重要。

在傳統燃油汽車時代,中國汽車產業一直處於跟隨者的角色;未來的智慧電動汽車時代,正在展現出換道超車的大好機會。國家層面的策略上,在對各類研發與造車機構進行大力扶持的同時,還需在智慧電動汽車的可靠性研究和法律規範的出臺上加大力度。比如當智慧汽車大量行駛在道路上,如何保證智慧系統不受到駭客攻擊或病毒感染,從而避免秩序混亂和交通事故的發生?比如當發生交通事故時,對司機、汽車廠商和智慧廠商以及其他關聯角色分別如何定責?等等。這些,都是領跑於世界的前提性條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