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寧鄉炭河裡:三苗國都之興衰

原創 姜峰 美麗新寧鄉

徜徉在炭河裡古城, 漫步在青羊大道, 遙遠而又遙遠的古道, 總使人浮想聯翩。 我想扣問五千年歷史的門窗,

我想聽到大銅鐃穿透千古的餘音, 我想尋覓青羊公主的倩影, 我想品嘗四羊方尊美酒的醇香, 我想舉起三苗人的刀戟把夜空劃亮。 我望見浩瀚的洞庭湖, 殘陽如血, 遠處傳來, 金戈鐵馬的轟響。

涿鹿一戰, 蚩尤薑央部落回到洞庭湖之南, 以後世被稱為“梅山文化”的地域為核心, 以黃材炭河裡為都邑, 在南方秣馬厲兵, 躍躍欲試, 一直等著重返中原的機會。

多年的韜光養晦, 到堯、舜、禹時期, 蚩尤後人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 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 又稱為“有苗”或“苗民”。 三苗多次與華夏發生戰爭, 但先後被舜、禹打敗。

堯、舜、禹時期, 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若干部族集團, 其中主要有生活在黃河中游及其鄰近地區的華夏聯盟, 以泰山為中心的東夷聯盟, 以洞庭、鄱陽兩湖為中心的三苗聯盟。 華夏聯盟的首領叫唐堯, 東夷聯盟的首領叫皋陶。 堯舜時期, 華夏民族都有名有姓。 而三苗沒有文字, 只被華夏民族稱為三苗、有苗氏、南蠻等, 而三苗的首領姓甚名誰?史書也無記載, 我們姑且稱之為大酋長。

三大集團都不斷向四周遷徙發展, 形成犬牙交錯的分佈局面, 彼此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融合。

“南蠻”是史上華夏族(漢族)對南方異族的稱呼, 作為正統的華夏民族對四方異族稱呼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也帶有貶低之意。 古時“黎民”和“百姓”是有區別的。 史稱黃帝之子二十五人, 其得姓者只有十四人, 大概姓是極尊貴的人才能得到的, 必須有待於帝王的賜予。 所以“百姓”是貴族。 而“黎民”就不一樣了, 《說文》雲:“民, 暝也, 盲也, 蓋皆愚昧無知之義”。 古文“民”與古文“奴”字其義相近。 蚩尤是九黎之首, 蚩尤被打敗, 其後人也被華夏稱為“黎”, 可見“黎民”二字, 是華夏對異族的稱呼, 有貶損之意。 後來隨著民族的融合, 百姓與黎民融合一體了。

三苗聯盟佔據有長江中下游, 北到雲夢大澤, 東至彭蠡, 西面直越過洞庭湖而至沅水之西, 南面亦到衡山之南, 有彭蠡、洞庭兩大湖, 這一區域大體與考古學上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分佈範圍基本相當, 現在應該再加上炭河裡文化, 把三苗的疆域再南移,

這一帶氣候、溫度、環境、水流、生物資源都是最優越的。 三苗人以漁獵、耕種為生, 安居樂業。

三苗聯盟、華夏聯盟、東夷聯盟, 三分天下的局面後來發生了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因為虞舜。

虞舜是東夷人, 其父瞽叟, 是個盲人, 是東夷一個部落首領, 其地盤與華夏交界。 其母親握登很早去世, 瞽叟續娶, 繼母季好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 繼母兩面三刀, 父親聽信繼母之言, 弟弟桀傲不馴, 幾個人串通一氣, 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 舜在無人照顧下長大, 他跟隨東夷的師傅開始做瓷器。 聰明的舜十分能幹, 很快學得了最好的制陶手藝, 並加以創新, 虞舜被皋陶任命為長作, 並製成了真正的井甃, 造福於民。舜治理華夏、東夷交界之地媯汭,使其“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建都”,成為雙方的貿易中心,得到唐堯的賞識。堯把自己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不要舜一分錢彩禮,送新娘,還是姐妹花,還送天下王位,像堯這樣大手筆的岳父史上僅有。

舜是東夷人,得到東夷首領皋陶的賞識,又做了華夏聯盟首領唐堯的乘龍快婿,在舜的極力推動下,華夏、東夷很快結為聯盟,勢力大增。於是,堯又想把南方的三苗部落統一於一體。

丹水是漢江的重要支流,丹水流域是古代湖北通往陝西的交通要道,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三苗聯盟與華夏聯盟交匯、爭奪的兵家重地。為了防止華夏聯盟往南擴張,三苗大酋長在此迎戰華夏聯盟,著名的“丹水之戰”在此爆發,結果以三苗失敗而終,只好往南退回到洞庭湖流域。

舜執掌天下後,再次征伐三苗,開始三苗聯盟與華夏聯盟的戰爭特別激烈,“三旬,苗民逆命”,經過一個月的戰爭,仍然不分勝負,於是舜實行了“修德綏化”政策,對內加強自己統治,發展生產,對外與三苗聯盟採取綏靖手段。

“昔舜舞有苗,……欲以論德而要功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在華夏恩威兼施的作用下,三苗集團為了保存實力,被迫向華夏集團妥協,在相對和平環境下,三苗在洞庭湖、鄱陽湖流域發展生產,經濟加快發展。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在舜帝感召下,華夏與三苗和平發展,舜帝《南風歌》在這裡奏響。舜帝南巡,在離炭河裡僅幾十公里的韶山沖韶峰之巔演奏一段千古名曲。

舜是大德之人,把天下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

這一年,從四月開始,大雨磅礴,至六月,洞庭、彭蠡湖水暴漲,長江流域洪水肆虐,三苗聯盟大酋長忙著組織救災,把低窪處的人員向高處轉移。作為湘江支流的溈水水勢還小,把炭河裡、老糧倉貯備的糧食忙著運往災區。不幸的是,在彭蠡湖一帶又發生地震,三苗部落更是雪上加霜。

此時,華夏集團已是大禹掌權。趁著三苗發生天災之時,華夏聯盟再次發動了對三苗擴張的戰爭,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禹征三苗”。禹出兵的主要理由是:三苗之民反抗剝削,不給禹進貢。禹在誓師動員時說:“三苗不敬鬼神,濫用刑罰,違背天意作亂,上天現在號令我們要對它進行討伐”,此等罪狀內容空洞,只是禹要侵佔三苗的藉口之辭。

史書上說這是一場歷時七十天的大戰。三苗大酋長親自率軍到洞庭湖北迎戰。交戰始,戰鬥十分激烈,互有勝負。突然,戰場雷電交加,三苗大酋長不幸被箭射中,苗師大亂,潰不成軍。此役,三苗遭遇天災人禍以及戰事的殘酷,殺戮慘極,血流滿地,幾無人煙,史料記載“故龍、蛇出於曠野,犬哭於市郊。” “三苗之亡,五穀變種,鬼哭於郊” 。

禹本想對三苗部落大開殺戒,隨軍而來的大臣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伯益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部落迫於壓力,只好歸順于華夏。

從此,三苗部落逐漸衰亡。三苗衰微之後,“三苗”、“有苗”、“苗民”等稱呼消失不見,三苗作為一個族群已經瓦解,但其遺裔仍在長江中下游生活繁衍。洞庭湖以北、鄱陽湖流域的三苗逐漸和華夏族同化,成為後來漢族的一部分,洞庭湖以南的三苗後來逐漸向南、向西遷移,成為後來湖南、貴州、廣西、雲南、四川等的苗族、瑤族、黎族、羌族等。

作為三苗部落中心的黃材盆地未遭受戰爭致命打擊,洞庭湖之南仍為三苗生活息養之地。

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一上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所以,到夏、商、周時期,“三苗”又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相對獨立于夏、商、周之外。此時都邑仍在黃材炭河裡。

夏、商、周朝時期,炭河裡作為三苗後裔的文化中心,又融合了東夷、華夏的文化,創造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成為中國南方青銅文明中心。

這裡,遠離中原,獨立于夏、商、周之外。他們是三苗首領姜央後裔,姓“薑”,而“薑姓,從羊,從女”。他們以青羊為圖騰,在黃材及其周邊點燃冶鑄青銅器的熊熊爐火,鑄造以羊為圖飾的四羊方尊等禮器,祭天拜地敬祖宗;大銅鐃音樂的交響在此奏響,清晰地向世人昭示三苗文明在洞庭湖之南、在炭河裡是何等的根深葉茂地叢生著,茁壯成為一片又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

朦朧中,我依稀看到了三苗先民的篳路藍縷,看到了炭河裡文明的博大精深,更看到了那青銅之中埋藏的一個關於部落聯盟的家國記憶,自然真淳卻又深沉厚重。那悠遠而神秘的時代,青銅魂世世守護,代代傳承。

真可謂是:

一方山水育三苗,分鼎神州看激梟。

荊楚安居疆域廣,南蠻樂業族群驕。

百年征戰魂仍在,幾度遷移志未消。

自有文明同日月,青銅傲出撼今朝。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造福於民。舜治理華夏、東夷交界之地媯汭,使其“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建都”,成為雙方的貿易中心,得到唐堯的賞識。堯把自己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不要舜一分錢彩禮,送新娘,還是姐妹花,還送天下王位,像堯這樣大手筆的岳父史上僅有。

舜是東夷人,得到東夷首領皋陶的賞識,又做了華夏聯盟首領唐堯的乘龍快婿,在舜的極力推動下,華夏、東夷很快結為聯盟,勢力大增。於是,堯又想把南方的三苗部落統一於一體。

丹水是漢江的重要支流,丹水流域是古代湖北通往陝西的交通要道,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三苗聯盟與華夏聯盟交匯、爭奪的兵家重地。為了防止華夏聯盟往南擴張,三苗大酋長在此迎戰華夏聯盟,著名的“丹水之戰”在此爆發,結果以三苗失敗而終,只好往南退回到洞庭湖流域。

舜執掌天下後,再次征伐三苗,開始三苗聯盟與華夏聯盟的戰爭特別激烈,“三旬,苗民逆命”,經過一個月的戰爭,仍然不分勝負,於是舜實行了“修德綏化”政策,對內加強自己統治,發展生產,對外與三苗聯盟採取綏靖手段。

“昔舜舞有苗,……欲以論德而要功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在華夏恩威兼施的作用下,三苗集團為了保存實力,被迫向華夏集團妥協,在相對和平環境下,三苗在洞庭湖、鄱陽湖流域發展生產,經濟加快發展。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在舜帝感召下,華夏與三苗和平發展,舜帝《南風歌》在這裡奏響。舜帝南巡,在離炭河裡僅幾十公里的韶山沖韶峰之巔演奏一段千古名曲。

舜是大德之人,把天下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

這一年,從四月開始,大雨磅礴,至六月,洞庭、彭蠡湖水暴漲,長江流域洪水肆虐,三苗聯盟大酋長忙著組織救災,把低窪處的人員向高處轉移。作為湘江支流的溈水水勢還小,把炭河裡、老糧倉貯備的糧食忙著運往災區。不幸的是,在彭蠡湖一帶又發生地震,三苗部落更是雪上加霜。

此時,華夏集團已是大禹掌權。趁著三苗發生天災之時,華夏聯盟再次發動了對三苗擴張的戰爭,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禹征三苗”。禹出兵的主要理由是:三苗之民反抗剝削,不給禹進貢。禹在誓師動員時說:“三苗不敬鬼神,濫用刑罰,違背天意作亂,上天現在號令我們要對它進行討伐”,此等罪狀內容空洞,只是禹要侵佔三苗的藉口之辭。

史書上說這是一場歷時七十天的大戰。三苗大酋長親自率軍到洞庭湖北迎戰。交戰始,戰鬥十分激烈,互有勝負。突然,戰場雷電交加,三苗大酋長不幸被箭射中,苗師大亂,潰不成軍。此役,三苗遭遇天災人禍以及戰事的殘酷,殺戮慘極,血流滿地,幾無人煙,史料記載“故龍、蛇出於曠野,犬哭於市郊。” “三苗之亡,五穀變種,鬼哭於郊” 。

禹本想對三苗部落大開殺戒,隨軍而來的大臣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伯益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部落迫於壓力,只好歸順于華夏。

從此,三苗部落逐漸衰亡。三苗衰微之後,“三苗”、“有苗”、“苗民”等稱呼消失不見,三苗作為一個族群已經瓦解,但其遺裔仍在長江中下游生活繁衍。洞庭湖以北、鄱陽湖流域的三苗逐漸和華夏族同化,成為後來漢族的一部分,洞庭湖以南的三苗後來逐漸向南、向西遷移,成為後來湖南、貴州、廣西、雲南、四川等的苗族、瑤族、黎族、羌族等。

作為三苗部落中心的黃材盆地未遭受戰爭致命打擊,洞庭湖之南仍為三苗生活息養之地。

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一上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所以,到夏、商、周時期,“三苗”又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相對獨立于夏、商、周之外。此時都邑仍在黃材炭河裡。

夏、商、周朝時期,炭河裡作為三苗後裔的文化中心,又融合了東夷、華夏的文化,創造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成為中國南方青銅文明中心。

這裡,遠離中原,獨立于夏、商、周之外。他們是三苗首領姜央後裔,姓“薑”,而“薑姓,從羊,從女”。他們以青羊為圖騰,在黃材及其周邊點燃冶鑄青銅器的熊熊爐火,鑄造以羊為圖飾的四羊方尊等禮器,祭天拜地敬祖宗;大銅鐃音樂的交響在此奏響,清晰地向世人昭示三苗文明在洞庭湖之南、在炭河裡是何等的根深葉茂地叢生著,茁壯成為一片又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

朦朧中,我依稀看到了三苗先民的篳路藍縷,看到了炭河裡文明的博大精深,更看到了那青銅之中埋藏的一個關於部落聯盟的家國記憶,自然真淳卻又深沉厚重。那悠遠而神秘的時代,青銅魂世世守護,代代傳承。

真可謂是:

一方山水育三苗,分鼎神州看激梟。

荊楚安居疆域廣,南蠻樂業族群驕。

百年征戰魂仍在,幾度遷移志未消。

自有文明同日月,青銅傲出撼今朝。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