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北京三大科學城的“二次創業”

經濟觀察報 袁曉輝/文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懷柔科學城, 是北京重點建設的三大科技創新重鎮, 也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

前不久來自官方消息稱, 相關部門正在加緊規劃研究三大科學城之間互通直達的快速聯絡交通, 實現懷柔科學城與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之間的快速連接。

對科學城的最早研究出現在20世紀70、80年代, 主要是在1950年代世界各國開始出現的科技園區現象的背景下, 將科學城作為科技園區的一種類型, 開展的對各國科學城的特徵和機制的研究。

科學城特指具備較為完善的城市系統功能的高技術中心。 從上個世紀日本築波、韓國大德等科學城的建設, 到我國1980年代開始設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再到21世紀以來我國四大未來科學城, 這些科學城都承擔著各自不同的時代使命和國家訴求。

從嚴格的學術定義角度, 科學城和科技城其實具有不同的內涵, 不過為了適應目前北京建設三大科學城的提法, 本文把科技城統一納入了科學城的框架下。

發展路徑

從世界各國科學城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來看, 科學城可以大致劃分為三類——政府引導、基於高技術中心拓展以及大都市區的推動。

第一種路徑, 在政府計畫指引下, 依託大學和研究機構, 全新建立的科學城。 這類科學城集中出現在1950-80年代, 以日本築波科學城、關西科學城、前蘇聯新西伯利亞科學城、韓國大德科學城為代表, 一般作為國家政策依靠行政力量聚集科學技術研發機構、教育機構, 通過政策優惠吸引高技術企業和人才, 實現科學城的建設。

第二種路徑,

在現有高技術中心基礎上拓展成為功能完備的城市系統。 比如在科學園區的基礎上建立的瑞典西斯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