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青春片,最怕“小清新式平庸”

實際上, 對已經離開校園的人來說, 青春片的意義就是供回憶、共情。 但並不是找一群年紀適宜的演員穿著校服, 就能讓你“坐上時光機”。

全文2729字, 閱讀約需5.5分鐘

▲2018年4月15日, 北京,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新影片《脫單告急》在CBD萬達影院首映。

如果說, 影片《脫單告急》像一記警鐘, 終結了同類校園青春片在淺薄道路上的嘗試, 證明此路不通, 演技流支撐的青春片仍無法走到高級的層面, 高配陣容仍然無法挽救故事性的缺乏, 那麼, 網劇《忽而今夏》同樣提示著我們:稱不上爛劇並不代表成功, 類型片想要討好所有觀眾、而去一味拼貼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 達到及格線與優秀作品之間的距離正是真正的藝術創作。 (注:本文所說的青春片, 泛指電視連續劇和電影)

━━━━━

近年的青春片大多“小清新地平庸著”

曾紅極一時的偶像劇《流星花園》於日前上線了, 僅一周時間就累積了2.2億的播放量,

成功引爆一波青春懷舊的熱潮。 同期, 由演員白宇與卜冠今主演的網劇《忽而今夏》開播。 視線移向院線, 演員董子健、春夏、鐘楚曦出演的青春喜劇電影《脫單告急》正艱難地在及格線(豆瓣評分5.7)邊緣“掙扎”。 “夏至未至”的時節似乎總是盛產青春劇題材, 或是因著同樣未熟透的青澀酸甜滋味——未至盛夏、未來可期, 或是因著畢業季臨近、極易勾起青春感懷。

當我們回頭去梳理2001年至2018年, 近20年的時間裡, 青春片題材也從“貴公子愛上灰姑娘”的高調轉為量產的“疼痛青春”。 招致輿論批評後市場又迅速自我調整, 於是滿屏校服小清新, 小打小鬧地成長。 曾經風靡一時的泰國青春片《初戀那件小事》, 其實現在想來故事也俗套得不行, 還有以貌取人的“價值觀錯誤”, 勝在鏡頭語言足夠真誠又真實, 許多片段又特別活潑有趣, 接下來中國臺灣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差不多也沿用了《初戀那件小事》的套路, 並且唱響了《小幸運》——算是完全為大家打開了“小清新地平庸著”這一別樣的青春路徑,

但總體來看國產青春仍然單薄而套路。

內地的青春電影, 巔峰是《七月與安生》——在第53屆金馬獎上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並獲得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七項提名;在第36屆金像獎上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12項提名,

但導演和主要編劇都是香港人。

除此之外, 有點意思的只能算往前好幾年趙薇導演的《致青春》, 再有就是去年的二次元電影《閃光少女》。 王一淳的《黑處有什麼》雖然好評無數, 但從類型上更接近於犯罪懸疑片, 而不是一般意義上講述校園美好故事的青春片。 剩下的水準, 大多如《同桌的你》《李雷和韓梅梅》這種碰瓷大IP而沒有實質內容的爛片。

這兩年,國內最成功的青春電視劇應該是《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直接的效應是直接讓男主角胡一天從圈外人躍升一線小鮮肉。劇集播出期間,接機盛況已經不亞於任何當紅小鮮肉。但除了演員討喜,劇本確實也只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很遺憾,大多數即便稱不上“爛片”“爛劇”的青春故事,都是小清新地平庸著。

━━━━━

80後和90後的青春故事已經相差甚遠

自電影《致青春》開始,青春片這一類型開始被市場與資本催熟,青春校園題材小說一時間成為影視市場的“寵兒”。然而,電影《匆匆那年》的失敗與網劇《最好的我們》的成功,讓我們發現原來80後的青春與90後的青春已然是兩副面孔。

劉昊然出演的爆款網劇《最好的我們》,不同之處在於剔除了“將美好事物摔碎給人看”的感傷基調。故事圍繞著一個普通女孩兒的日常生活展開。打破了青春片中情竇初開的男女主人公談情說愛的單一敘事範本,家庭、師長、社會等維度都被引入了青春劇的類型中。故事的時間線被拉近到了非典事件發生的2003年,呈現的是90後這一代人不同於80後一代的青春故事。《最好的我們》不再承載那麼多的“敘事野心”,只是講述主人公從平凡的小事中共同成長,最終帶著懵懂青澀的好感和青春告別。

《忽而今夏》改編自明前雨後的同名小說,這篇寫就於2005年的小說面向市場化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將一個典型的80後“雙城故事”改寫為一個90後的青春故事,融入了漫畫、遊戲創業、學渣逆襲等元素,但卻因二者套路的雜糅,而變得流於套路。

屬於80後的“雙城故事”是將校園/社會作為故事並置的兩個空間,在時間的延長線上,一般呈現為一種斷裂:主人公的成人期與少年期是被整齊切割、並不連續的,青春期越是恣意無悔、成人期便越是克己,巨大反差所形成的斷裂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青春症候”,青春裡有錯過、也有過錯。如同《忽而今夏》的片尾曲中所唱:“擁有全世界卻丟了你/想用全世界/換回一個你”。“追悔”是永恆的主題,但其實其所懷念的不僅是青春裡走散的那個人,那個與“全世界”不可兼得的“你”,更是對走向成熟需付出代價的一種修辭。是青春腐朽、青春已逝的懷念。

90後的青春故事則是:無需感懷、不去後悔。《最好的我們》姊妹篇《你好,舊時光》的處理方式即如此——成長中並沒有“錯的事”:“閉著眼睛選出最動聽的聲音,那就是正確的”。這與原作者八月長安的信條是一致的:“做錯事,走錯路,愛錯人……‘錯’對我來說都是不存在的。”對於她來說,因為害怕“沒保障”、做一切事情都要留足後路的做法,只會讓人成為一個“對得很乏味”的人。

前者(80後)的人生如《致青春》中的陳孝正,他的人生是一棟計量精准的大廈,不能允許有絲毫偏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後者則是更為童話的設定,這是一代之“輕”。然而《忽而今夏》硬要削足適履,加90後的標籤和符號在其中。勵志之處則同樣頗為“分裂”表現為遊戲創業和陪酒公關,前者試圖融入當下少年的語境,後者想喚起中青年的認同,但如此矛盾的做法只會讓故事面目模糊。

尤其小說原著中男女主人公雙學霸的設定,改成女學渣配男學霸的搭配,只能說國產青春對於戲劇性和張力的理解非常粗暴:學渣的逆襲與學霸的失利,學霸與學渣之間的愛情故事源自漫畫《一吻定情》,其系列改編作品:兩版日劇《一吻定情》、臺灣電視劇《惡作劇之吻》、甚至於泰劇《kiss me》都獲得了極大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學霸和學渣組cp就是“萬靈藥”了,更重要的還是人物本身的個性塑造。

━━━━━

最高級的青春片屬於你內心深處的追憶

有人給《那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寫影評,說道:“拍青春片的人可能因為記性太好,又不甘心只用回憶抵抗餘生,於是為自己造了一架時光機,重演,定格,鐵證如山。每當青春的鄉愁又犯病時,拿出來看一次便是解藥。”

實際上,對已經離開校園的人來說,青春片的意義就是供回憶、共情。但並不是找一群年紀適宜的演員穿著校服,就能讓你“坐上時光機”。這甚至不是當下青春片所設定的時間、背景問題,否則韓劇《請回答1988》也不會成為諸多國內90後心目中“最高級”的青春片——它符合你記憶或者想像中最單純美好歲月的模樣。

如果說,影片《脫單告急》像一記警鐘,終結了同類校園青春片在淺薄道路上的嘗試,證明此路不通,演技流支撐的青春片仍無法走到高級的層面,高配陣容仍然無法挽救故事性的缺乏,那麼,網劇《忽而今夏》同樣提示著我們:稱不上爛劇並不代表成功,類型片想要討好所有觀眾、而去一味拼貼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達到及格線與優秀作品之間的距離正是真正的藝術創作。

文/韓思琪(流行文化研究者)

值班編輯 吾彥祖 花木南

這兩年,國內最成功的青春電視劇應該是《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直接的效應是直接讓男主角胡一天從圈外人躍升一線小鮮肉。劇集播出期間,接機盛況已經不亞於任何當紅小鮮肉。但除了演員討喜,劇本確實也只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很遺憾,大多數即便稱不上“爛片”“爛劇”的青春故事,都是小清新地平庸著。

━━━━━

80後和90後的青春故事已經相差甚遠

自電影《致青春》開始,青春片這一類型開始被市場與資本催熟,青春校園題材小說一時間成為影視市場的“寵兒”。然而,電影《匆匆那年》的失敗與網劇《最好的我們》的成功,讓我們發現原來80後的青春與90後的青春已然是兩副面孔。

劉昊然出演的爆款網劇《最好的我們》,不同之處在於剔除了“將美好事物摔碎給人看”的感傷基調。故事圍繞著一個普通女孩兒的日常生活展開。打破了青春片中情竇初開的男女主人公談情說愛的單一敘事範本,家庭、師長、社會等維度都被引入了青春劇的類型中。故事的時間線被拉近到了非典事件發生的2003年,呈現的是90後這一代人不同於80後一代的青春故事。《最好的我們》不再承載那麼多的“敘事野心”,只是講述主人公從平凡的小事中共同成長,最終帶著懵懂青澀的好感和青春告別。

《忽而今夏》改編自明前雨後的同名小說,這篇寫就於2005年的小說面向市場化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將一個典型的80後“雙城故事”改寫為一個90後的青春故事,融入了漫畫、遊戲創業、學渣逆襲等元素,但卻因二者套路的雜糅,而變得流於套路。

屬於80後的“雙城故事”是將校園/社會作為故事並置的兩個空間,在時間的延長線上,一般呈現為一種斷裂:主人公的成人期與少年期是被整齊切割、並不連續的,青春期越是恣意無悔、成人期便越是克己,巨大反差所形成的斷裂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青春症候”,青春裡有錯過、也有過錯。如同《忽而今夏》的片尾曲中所唱:“擁有全世界卻丟了你/想用全世界/換回一個你”。“追悔”是永恆的主題,但其實其所懷念的不僅是青春裡走散的那個人,那個與“全世界”不可兼得的“你”,更是對走向成熟需付出代價的一種修辭。是青春腐朽、青春已逝的懷念。

90後的青春故事則是:無需感懷、不去後悔。《最好的我們》姊妹篇《你好,舊時光》的處理方式即如此——成長中並沒有“錯的事”:“閉著眼睛選出最動聽的聲音,那就是正確的”。這與原作者八月長安的信條是一致的:“做錯事,走錯路,愛錯人……‘錯’對我來說都是不存在的。”對於她來說,因為害怕“沒保障”、做一切事情都要留足後路的做法,只會讓人成為一個“對得很乏味”的人。

前者(80後)的人生如《致青春》中的陳孝正,他的人生是一棟計量精准的大廈,不能允許有絲毫偏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後者則是更為童話的設定,這是一代之“輕”。然而《忽而今夏》硬要削足適履,加90後的標籤和符號在其中。勵志之處則同樣頗為“分裂”表現為遊戲創業和陪酒公關,前者試圖融入當下少年的語境,後者想喚起中青年的認同,但如此矛盾的做法只會讓故事面目模糊。

尤其小說原著中男女主人公雙學霸的設定,改成女學渣配男學霸的搭配,只能說國產青春對於戲劇性和張力的理解非常粗暴:學渣的逆襲與學霸的失利,學霸與學渣之間的愛情故事源自漫畫《一吻定情》,其系列改編作品:兩版日劇《一吻定情》、臺灣電視劇《惡作劇之吻》、甚至於泰劇《kiss me》都獲得了極大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學霸和學渣組cp就是“萬靈藥”了,更重要的還是人物本身的個性塑造。

━━━━━

最高級的青春片屬於你內心深處的追憶

有人給《那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寫影評,說道:“拍青春片的人可能因為記性太好,又不甘心只用回憶抵抗餘生,於是為自己造了一架時光機,重演,定格,鐵證如山。每當青春的鄉愁又犯病時,拿出來看一次便是解藥。”

實際上,對已經離開校園的人來說,青春片的意義就是供回憶、共情。但並不是找一群年紀適宜的演員穿著校服,就能讓你“坐上時光機”。這甚至不是當下青春片所設定的時間、背景問題,否則韓劇《請回答1988》也不會成為諸多國內90後心目中“最高級”的青春片——它符合你記憶或者想像中最單純美好歲月的模樣。

如果說,影片《脫單告急》像一記警鐘,終結了同類校園青春片在淺薄道路上的嘗試,證明此路不通,演技流支撐的青春片仍無法走到高級的層面,高配陣容仍然無法挽救故事性的缺乏,那麼,網劇《忽而今夏》同樣提示著我們:稱不上爛劇並不代表成功,類型片想要討好所有觀眾、而去一味拼貼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達到及格線與優秀作品之間的距離正是真正的藝術創作。

文/韓思琪(流行文化研究者)

值班編輯 吾彥祖 花木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