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刀為筆竹為紙抒寫寶慶文化之韻

石建華正在雕刻新作品

4月23日, 在坐落于邵陽市特教職業技術學校的市寶慶竹刻研究所作坊裡, 陽光透過大門在磨刀板上投下光影,

一位面貌清雋的年輕男子正一下一下地專心打磨著刻刀, 每磨十餘下, 他都要將刀拿起來, 對著餘光時不時觀察下刀鋒是否鋒利、刀面的斜度是否適合自己, 整個場面顯得靜謐而又充滿生機, 這名年輕男子便是石建華, 2017年湖南省“湘字型大小”優秀工匠稱號獲得者。

看似簡單的畫卻要用上七、八種不同的刀法

耐住寂寞 零基礎走上匠人之路

“作為一名竹刻師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石建華的恩師——寶慶竹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宗凡如此說道。

1986年出生的石建華性格開朗樂觀, 熱衷於年輕人喜歡的活動, 可不是一名耐得住“寂寞”的人, 在高中時突生一場大病, 致使右腿殘疾, 從此他的人生軌道發生改變。 2008年, 22歲的石建華到市特教職業學校求學。 當時, 在學校給出的美髮師、服裝設計師、竹刻師這三種專業選擇時, 他選擇了竹刻, 從此與寶慶竹刻結下不解之緣。

寶慶竹刻是邵陽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 有著300多年的傳承史,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寶慶竹刻是一門非常精細的手工藝, 其形式圖案豐富而絢麗, 所用的工具也五花八門、品種繁多, 其中光是用於雕刻的工具就有11個種類。

而且從事寶慶竹刻不僅要求學藝者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藝, 還要掌握美術設計、文學書法等多方面知識。 為了打破“零基礎”境況, 儘快掌握技法, 石建華每天刻刀、畫筆不離手地練習, 克服身體的不適, 經常一坐下來就是三四個小時。 “初學的第一年, 天天練習磨刀, 然後學習寫字、畫畫;第二年開始刻《孫子兵法》, 一篇兵法6000餘個字, 不知道刻了多少份。 ”

2011年畢業後, 這樣日復一日的竹刻生活讓石建華感到壓抑, 年輕氣盛的他跑到廣東去打拼, 2年多時間來, 他找了幾份工作,

卻都是流水線作業, 不僅枯燥而且沒有意義。 2013年, 經過反復思考, 他決定還是回來跟恩師張宗凡繼續學習, 提高技藝。

石建華常用的刻刀只有短短的7、8釐米了

苦練技巧 以工匠精神雕刻楠竹

以刀為筆, 以竹為紙, 對著一塊塊樸素的竹片畫稿、雕刻起來,

在手指的翻飛間就能雕刻乾坤。 經過竹刻師的的手, 枯燥乏味的竹片變成各式精美的竹雕作品。

“當時我們剛入門的時候, 師父給每人發了一把20多釐米的新刀, 從學習磨刀開始。 現在刀用了快8年了, 刀越來越短, 也越用越順手, 雕刻的技藝在這個過程中也越來越純熟。 ”石建華一邊展示著手中的刻刀一邊說道。

石建華與恩師張宗凡共同創作的獲得2014年“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作品《古韻》

圓雕、線刻、浮雕、透雕........再次回到學校,石建華撇去浮燥,一刀一刀“撿”回曾經落下的基本功,潛心提升文化修養和雕刻技藝,主要鑽研攻克竹刻陰刻和淺浮雕的技法。隨著他的雕刻工藝日益精湛,2014年評為工藝美術師,並擔任邵陽市寶慶竹刻研究所雕刻師。其作品翻簧竹刻花瓶《古韻》獲2014年“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金獎。

最近完成的一件竹刻工藝品,由師傅張宗凡進行設計,石建華負責雕刻,一個看起來簡單的紋路,卻要用6種以上不同的刀法,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靠著頑強的毅力和對藝術的追求,傾注匠心,苦練技藝。如今,十年過去,他從一個對竹刻“門外漢”,成長為一名絕活在手的雕刻師,並決意繼續堅守,將寶慶竹刻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石建華正在創作的新作品

恩師張宗凡表示,在他帶的這些學生裡面,石建華的天賦不是最好的,但是他是最努力的,他知道自己缺少就補什麼,所以到現在能全面發展,做出來的作品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

儘管已獲得多項省級以上大獎,但石建華始終相信,藝無止境,在寶慶竹刻這條藝術道路上,他希望不斷挑戰自己,精進技藝,腳踏實地做好雕刻職業裡的樸實工匠,當好傳統寶慶竹刻技藝的優秀傳承人。

在邵陽市特教職業技術學校建立的寶慶竹刻人才培訓基地,培養了如石建華、羅練成等一批新生代的竹刻傳人,這些讓人尊敬的手工匠人們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寶慶竹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寶慶竹刻在邵陽得到了傳承,把這個“國字型大小”的文化品牌做成全國聞名的竹刻產業,致力將邵陽打造成“全國竹刻藝術之鄉”。

石建華與恩師張宗凡共同創作的獲得2014年“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作品《古韻》

圓雕、線刻、浮雕、透雕........再次回到學校,石建華撇去浮燥,一刀一刀“撿”回曾經落下的基本功,潛心提升文化修養和雕刻技藝,主要鑽研攻克竹刻陰刻和淺浮雕的技法。隨著他的雕刻工藝日益精湛,2014年評為工藝美術師,並擔任邵陽市寶慶竹刻研究所雕刻師。其作品翻簧竹刻花瓶《古韻》獲2014年“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金獎。

最近完成的一件竹刻工藝品,由師傅張宗凡進行設計,石建華負責雕刻,一個看起來簡單的紋路,卻要用6種以上不同的刀法,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靠著頑強的毅力和對藝術的追求,傾注匠心,苦練技藝。如今,十年過去,他從一個對竹刻“門外漢”,成長為一名絕活在手的雕刻師,並決意繼續堅守,將寶慶竹刻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石建華正在創作的新作品

恩師張宗凡表示,在他帶的這些學生裡面,石建華的天賦不是最好的,但是他是最努力的,他知道自己缺少就補什麼,所以到現在能全面發展,做出來的作品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

儘管已獲得多項省級以上大獎,但石建華始終相信,藝無止境,在寶慶竹刻這條藝術道路上,他希望不斷挑戰自己,精進技藝,腳踏實地做好雕刻職業裡的樸實工匠,當好傳統寶慶竹刻技藝的優秀傳承人。

在邵陽市特教職業技術學校建立的寶慶竹刻人才培訓基地,培養了如石建華、羅練成等一批新生代的竹刻傳人,這些讓人尊敬的手工匠人們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寶慶竹刻,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寶慶竹刻在邵陽得到了傳承,把這個“國字型大小”的文化品牌做成全國聞名的竹刻產業,致力將邵陽打造成“全國竹刻藝術之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