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成都書香老人藏書2萬餘冊 家中堪比小型圖書館

步入成都民俗專家劉孝昌的家中, 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家中四間書屋的文山書海, 兩米多高的書櫃陳列屋內兩旁, 按照書籍時間分門別類的整理妥當, 標示清楚, 隨意一指, 劉孝昌便能將書中內容徐徐道來。

聽過劉孝昌演講的觀眾, 往往對他有這樣的印象:讀書多年, 腦中的知識早已浩如煙海, 融匯貫通。 市民隨意提起成都的任一地標, 他都能回顧歷史, 引經據典, 說的頭頭是道。

一位愛讀書之人的家中, 藏書必不單薄, 這在劉孝昌身上得以體現。 藏書50餘載, 他從未詳細數過家中有多少藏書, 只能保守估計在2萬冊書以上,

從天文地理到科學技術, 皆有涉獵, 藏書規模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圖書館。

而對於這費了大半生心血的藏書室, 未來劉孝昌早有安排:“只贈不賣。 ”他坦然告訴記者, 餘生所求, 就是把這些書籍捐贈給偏遠山區的學校圖書館, 讓更多的孩子們得益開闊視野, 豐富見聞。

資深淘書人

早上六點到早市淘書

上世紀50年代, 當時的四川省圖書館還坐落在成都城守東大街。 樓前屋後辟有花圃草坪, 環境清幽, 三層樓的西式洋房隱於草木深深中, 4萬餘冊的藏書雖比不上現在的省圖規模, 在當時也是愛書之人眼中難得的清靜之地。

劉孝昌還記得, 那時帶著一個饅頭、鍋盔, 拿著一瓶水, 青年時的自己就能在省圖書館坐上一天, 從旭日東昇到夕陽西下。 直到傍晚, 如癡如醉的自己方才如夢初醒, 收拾東西回家, 第二天依舊。 那時候的省圖書館, 儼然成為他的常駐地。

只是, 省圖書館的書量雖豐, 但畢竟不是自己的。 參加工作後, 劉孝昌開始收藏書籍。 相比新書, 舊書更便宜, 性價比更高。 所以他便一頭栽進舊書市場淘寶, 也對這座城市舊書市場的歷史變遷, 瞭若指掌。

“70年代末, 那時可以在成都各個大橋下找到舊書攤。 ”劉孝昌說道, 九眼橋、北門大橋等地, 都可以尋到販賣舊書的人。 在80年代初, 成都舊書市場開始形成,

地攤最初擺在如今春熙路中山廣場後面, 此後是猛追灣, 歷經多次搬遷, 輾轉了青羊宮二仙庵、草堂寺北門, 最後到了如今的送仙橋。

那時候的書市都是早市, 從早上六點過便有人擺攤, 無論寒暑, 劉孝昌都會前往淘書, 長此以往, 這個習慣就定下來了。 在冬天, 身上多數還揣著手電筒, 天不亮他就哆哆嗦嗦的從床上爬起, 在寒風凜冽中趕到書市。 黑黝黝的環境中, 借著電筒微弱的光, 挨個逛滿了百十個舊書攤, 到了中午十二點才心滿意足地回家。

到了今天, 劉孝昌仍然保持了這個習慣。 每週星期天早上六點過, 他就會乘坐公共汽車來到送仙橋古玩市場。 在市場外的灰色水泥地上, 扯一方布, 就構成一小方天地。 書攤品種繁多,

各類形形色色的書籍都有, 價值不一, 如何從舊書中挑出有價值的書, 對大多數人也是一門學問。

為尋心愛書籍

奔波舊書市一年半載

在這些淘書經歷中, 最讓劉孝昌稱奇的, 莫過於一整套《中文大辭典》的收集過程了。 在其中一間書房中, 這套40冊的書籍整齊羅列在書櫃中, 保存良好,字跡清晰。

劉孝昌還記得,1986年,他在逛青羊宮二仙庵舊書市場時,意外發現了有一位年輕老闆在賣《中文大辭典》。在當時,這麼一套完整的珍藏書籍價格至少在千元以上,非常難得,唯一可惜的是,老闆當時賣的只有11冊。

雖然書籍不全,可看到這幾冊難得的好書,劉孝昌動心了。臨近中午快要閉市時,他磨蹭到書攤前。“老闆,怎麼賣?”在得知六元一本的價格後,劉孝昌搖搖頭:“你這個不全啊,買回去也收不齊啊。”經過一番砍價,最終他以4元一本的價格拿下書籍。

在和老闆交流的過程中,他還得知,當時在收書時,這一整套的書籍分別被三個人分別拿走了。劉孝昌猜測,最終收書人還是會來書市賣書,自此過後,每次書市開市他都一次不落。

一連跑了兩三個月,劉孝昌都沒發現那套書剩餘的痕跡。“心裡面不甘心,就想把這套書集齊。”懷揣著這個信念,劉孝昌堅持了半年多時間,終於在一次早市上買到了十多冊辭典,可惜仍舊只有十餘冊詞典。

發現自己的猜測正確,劉孝昌開心之餘,決定繼續耐心等待。最終,最後剩餘的10多冊詞典,在半年多的堅持尋覓後最終被他在舊書市場找到,圓滿收入囊中。

只贈不賣

未來捐贈偏遠學校圖書館

收書藏書50載,劉孝昌由最初的一架書櫃漸漸擴充到一間書屋,由一間書屋擴充到四間書屋,為了方便尋找,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將書籍按照時間,分門別類的整理收藏。閑來無事,便會到這一隅天地,取一本佳作翻閱,泡一壺清茶,享一份自在人生。

四間書屋藏書多少?連劉孝昌都說不出一個準確數字,只能保守估計在2萬餘冊左右,相當於一間小型圖書館的藏書量。

在這些藏書中,從天文地理到科學技術,皆有涉獵,且也有不少快百年歷史的書籍。採訪過程中,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本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科技畫報》。泛黃的紙張上,記載了當時中國人對外太空和大自然的探索,甚至對未來世界的構想。“這期刊算下來年紀比我還大。”劉孝昌笑道。

“雖然如今很多資料可經由網路查詢,但很多珍貴老舊書籍的文本卻是找不到的。”通過這些舊書,人們可以窺得以往的文化生活狀態,真實再現過去的人與事,這才是藏書最難能可貴之處。

這些花費了半輩子心血的藏書,劉孝昌也早有安排:“我會挑選出有價值的圖書,贈送給偏遠山區學校的圖書館。”幫助更多的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如果有真正愛書之人,或是需要做文史研究的專家學者,也可適當贈予。

“但是有一點,這些書籍將來只贈不賣。”劉孝昌強調道。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楊晨攝影報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保存良好,字跡清晰。

劉孝昌還記得,1986年,他在逛青羊宮二仙庵舊書市場時,意外發現了有一位年輕老闆在賣《中文大辭典》。在當時,這麼一套完整的珍藏書籍價格至少在千元以上,非常難得,唯一可惜的是,老闆當時賣的只有11冊。

雖然書籍不全,可看到這幾冊難得的好書,劉孝昌動心了。臨近中午快要閉市時,他磨蹭到書攤前。“老闆,怎麼賣?”在得知六元一本的價格後,劉孝昌搖搖頭:“你這個不全啊,買回去也收不齊啊。”經過一番砍價,最終他以4元一本的價格拿下書籍。

在和老闆交流的過程中,他還得知,當時在收書時,這一整套的書籍分別被三個人分別拿走了。劉孝昌猜測,最終收書人還是會來書市賣書,自此過後,每次書市開市他都一次不落。

一連跑了兩三個月,劉孝昌都沒發現那套書剩餘的痕跡。“心裡面不甘心,就想把這套書集齊。”懷揣著這個信念,劉孝昌堅持了半年多時間,終於在一次早市上買到了十多冊辭典,可惜仍舊只有十餘冊詞典。

發現自己的猜測正確,劉孝昌開心之餘,決定繼續耐心等待。最終,最後剩餘的10多冊詞典,在半年多的堅持尋覓後最終被他在舊書市場找到,圓滿收入囊中。

只贈不賣

未來捐贈偏遠學校圖書館

收書藏書50載,劉孝昌由最初的一架書櫃漸漸擴充到一間書屋,由一間書屋擴充到四間書屋,為了方便尋找,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將書籍按照時間,分門別類的整理收藏。閑來無事,便會到這一隅天地,取一本佳作翻閱,泡一壺清茶,享一份自在人生。

四間書屋藏書多少?連劉孝昌都說不出一個準確數字,只能保守估計在2萬餘冊左右,相當於一間小型圖書館的藏書量。

在這些藏書中,從天文地理到科學技術,皆有涉獵,且也有不少快百年歷史的書籍。採訪過程中,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本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科技畫報》。泛黃的紙張上,記載了當時中國人對外太空和大自然的探索,甚至對未來世界的構想。“這期刊算下來年紀比我還大。”劉孝昌笑道。

“雖然如今很多資料可經由網路查詢,但很多珍貴老舊書籍的文本卻是找不到的。”通過這些舊書,人們可以窺得以往的文化生活狀態,真實再現過去的人與事,這才是藏書最難能可貴之處。

這些花費了半輩子心血的藏書,劉孝昌也早有安排:“我會挑選出有價值的圖書,贈送給偏遠山區學校的圖書館。”幫助更多的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如果有真正愛書之人,或是需要做文史研究的專家學者,也可適當贈予。

“但是有一點,這些書籍將來只贈不賣。”劉孝昌強調道。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楊晨攝影報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