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每週產生2個億萬富翁,藝術市場規模將達數千億

藝術金融市場的火山與禁錮 德勤預測:2026年, 全球進入藝術金融領域的資金規模達2.7萬億美金

21世紀經濟報導 本報記者 方海平 上海報導

“中國的高淨值人群尤其是超高淨值人群的增長速度超過全球平均水準。 根據行業標準, 超高淨值的標準大致是淨資產在3000萬美元以上,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億萬富翁。 據一些機構統計, 中國每週都要產生2個億萬富翁, 而且億萬富翁相比于全球平均年齡要年輕7-8歲。 “我們更有可能改變他們對於藝術的看法。 ”前蘇富比拍賣研究部主任、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美術投資組合監管人Jeremy Eckstein在2018第三屆亞洲藝術品金融論壇上表示。

其言下之意就是, 要以其金融產品, 改變這一群體的藝術投資價值觀。

Jeremy Eckstein的豪情顯然與市場現實距離挺遠。

時下中國的藝術金融市場, 以資產化為核心的藝術品及其資源鑒定、估值以及藝術品資產流轉等一整套系統機制尚未建立, 配套的服務體系缺乏, 投機意味還很濃。

德勤的“中國數千億美元市場”預測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 國內金融機構大範圍介入藝術品市場可以追溯至十多年前。 彼時, 工行、農行、中行和建行等都在各自範圍內開展了藝術品相關的投資事務, 側重服務于高淨值客戶。 不過, 經年嘗試後, 有所冷場。

一位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人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 銀行幾年前專門為此成立的文化事業部後來也撤掉了。 當年, 民生銀行從銀監會獲准了中國第一隻“藝術基金”——“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畫’1號產品”, 這被視作中國金融機構發行的首只參與藝術品投資的資管產品。

當然, 刺激資本的“雞血”顯然是不缺乏的,

藝術品金融市場往往因為某件被拍出天價的藝術品而受到公眾一時關注。 比如去年一幅達芬奇的畫作《救世主》在佳士得拍賣落槌價4億美金, 創下拍賣行有史以來藝術品成交最高價紀錄。

類似天價藝術品的出場, 總會引得各類資本一波波亢奮。 畢竟, 改革開放40年, 中國的富裕階層已經引得全球側目。

根據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私人財富諮詢機構Wealth-X發佈的《2017世界超富裕人士報告》, 中國的超富裕階級人群數量在2016年增長了3.6%, 擁有的財富規模達到1.95萬億美元, 增長2.2%。 這使得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超富裕人群國家, 該報告預測, 在2016年-2026年期間, 中國超富裕人口的增速將達到140%。

而根據德勤發佈的2017藝術金融報告(Art&Finance Report2017),

全球藝術品中蘊含的財富在2016年大概為1.6萬億美金, 預計到2026年將會達到2.7萬億美金。 在此期間, 中國進入藝術金融市場的資金規模可能從數十億人民幣迅速增長至數千億。

德勤盧森堡董事、藝術金融部門發起人兼主管表示, 市場藝術產業的快速增長對於資管行業來說是巨大的機遇。 大量私人銀行家、家族企業以及相關金融機構會湧入來服務于高淨值人群在藝術領域的各類需求。 “特別是在西方, 我們看到私人銀行業對於超高淨值人群的份額搶奪主要集中在藝術品收藏方面。 ”

2017年的藝術金融報告是德勤連續發佈的第五版報告, 該版報告覆蓋的調研物件為藝術金融領域的相關方, 包括69家私人銀行(其中5家藝術擔保貸款人、29家家族辦公室),

155名藝術專業人士(畫廊、拍賣行、藝術顧問、藝術律師、藝術保險人、藝術品管理人等), 以及107名藝術收藏家。 這些調研對象分佈於美國、歐洲、亞洲、中東和其他地區。

該報告顯示, 受訪人群中的88%認為需要將藝術和收藏品納入資產配置方案, 而在此前2016年的調研中, 該比例為76%。 另外, 55%受訪的財富管理經理以及家族辦公室表示其客戶明確要求對藝術品市場進行配置。

藝術品投資缺乏退出機制

藝術金融市場的需求強烈,但市場本身則問題逐漸浮現。

即使是在全球成熟市場,藝術品投資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據德勤在該報告中表示,過去6年對藝術金融市場進行持續調研顯示,自2011年以來,妨礙藝術品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一直未變,即透明度不夠,缺乏統一的標準。

中國市場的問題更多。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透露,最近幾年中國藝術金融市場規模快速發展。以最近的三年為例,從2014年的200多億,到2015年的560多億,2016年猛增至900多億。“這種波動主要是因為創新業態的貢獻,藝術金融市場中的創新業態占到80%,其中如文交所發現很多亂象,2017年開始監管之後,規模就幾乎腰斬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這種“創新業態”,主要是指平臺化交易與互聯網藝術金融的野蠻發展,以藝術品實物集成電子化交易即為典型。這一模式興起於2014年,但到了2015年就達到了1.5萬億元的交易規模,2016年更是達到3.9萬億元。

西沐指出,藝術品投資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退出機制。傳統藝術品交易體系中退出主要是依賴拍賣市場,難度非常大。所以需要資本的進入,藝術市場需要金融化。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核心就是推動中國藝術品資源資產化進程,即通過建立資產化綜合服務平臺來推進藝術品資源的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

然而,藝術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和資產,它不僅需要確權、鑒定、評估,還需要有鑒證、備案、物流等,需要非常長的一個支撐服務的鏈條,這對綜合服務平臺的要求很高。西沐認為,“我們的藝術電商發展了這麼多年,已經有2000多家,但還沒有像其他電商平臺有很多的獨角獸,2000多家幾乎沒有盈利。”

藝術品投資缺乏退出機制

藝術金融市場的需求強烈,但市場本身則問題逐漸浮現。

即使是在全球成熟市場,藝術品投資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據德勤在該報告中表示,過去6年對藝術金融市場進行持續調研顯示,自2011年以來,妨礙藝術品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一直未變,即透明度不夠,缺乏統一的標準。

中國市場的問題更多。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透露,最近幾年中國藝術金融市場規模快速發展。以最近的三年為例,從2014年的200多億,到2015年的560多億,2016年猛增至900多億。“這種波動主要是因為創新業態的貢獻,藝術金融市場中的創新業態占到80%,其中如文交所發現很多亂象,2017年開始監管之後,規模就幾乎腰斬了。”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這種“創新業態”,主要是指平臺化交易與互聯網藝術金融的野蠻發展,以藝術品實物集成電子化交易即為典型。這一模式興起於2014年,但到了2015年就達到了1.5萬億元的交易規模,2016年更是達到3.9萬億元。

西沐指出,藝術品投資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退出機制。傳統藝術品交易體系中退出主要是依賴拍賣市場,難度非常大。所以需要資本的進入,藝術市場需要金融化。中國藝術金融創新發展的核心就是推動中國藝術品資源資產化進程,即通過建立資產化綜合服務平臺來推進藝術品資源的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

然而,藝術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和資產,它不僅需要確權、鑒定、評估,還需要有鑒證、備案、物流等,需要非常長的一個支撐服務的鏈條,這對綜合服務平臺的要求很高。西沐認為,“我們的藝術電商發展了這麼多年,已經有2000多家,但還沒有像其他電商平臺有很多的獨角獸,2000多家幾乎沒有盈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