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後來的我們》|這一次,終於學會好好和過去說“再見”

“後來”, 其實是一個很傷人的詞。

因為但凡有“後來”, 就一定會有“原來”。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林見清, 抑或是後來的方小曉。

如果當時的你沒有做出這種選擇,

那麼後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呢?

2001年, 劉若英一首《後來》紅遍大江南北, 不知道唱哭了多少人。

十年後, 她的短篇小說《過年, 回家》發表, 講述了一對年輕男女漫長而又短暫的十年:林見清與方小曉相逢、相知、相戀、分手與重逢、祝福的故事。

與字前面, 皆非易事;與字後面, 恍如隔世。

2018年,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後來的我們》未映先火, 上映之前就因為三首紮心的主題曲《後來的我們》、《我們》、《愛了很久的朋友》刷爆各大社交媒體, 首日票房2.8億。

資料來自貓眼電影

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l0638ztelb6&width=500&height=375&auto=0

電影《後來的我們》預告片

01

真的有某一種悲哀

連淚也不能流

只能目送

其實, 《後來的我們》很簡單:沒有第三者、沒有誰出車禍, 沒有誰懷孕或者癌症, 沒有狗血, 沒有人生逆行, 沒有瘋狂熱烈, 沒有蜿蜒曲折, 一切都很平淡。

簡單到就好像, 某天你路過某個天橋, 突然想起曾經和誰一起牽手走過一樣。

而就是那些愛情裡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絲喜悅、每一句爭吵、每一次的貌合神離, 告訴我們:啊, 原來就是這些表面上“沒什麼”的瑣事, 在一點點腐蝕著我們的愛情, 最終折戟沉沙。

只是那時候我們太年輕, 以為擁抱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卻不知道比起一段感情的發生, 這些事情顯得太普通, 可是他們卻有整個世界撐腰。

他們是:金錢、現實、欲望。

愛情是現實生活裡接近夢想的微妙存在,

選擇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選擇與殘酷現實作戰。

十年前, 初到北京的少年林見清遇到了少女方小曉, 他們相知相戀, 在北京這個繁華卻冰冷的城市中相互依偎前行。

初到北京的方小曉, 一心想嫁一個體制內有錢有房的男人, 可以在北京給她一個家。

我們也都曾和方小曉一樣, 對自己未來的另一半有著各種各樣的要求。

年齡、身高、體重、外貌、工作、能力......

就像《我可能不會愛你》裡面的Maggie喜歡李大仁, 就是因為他符合她的擇偶標準。

然而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情, 當你遇到那個能為你“上九天攬月, 下五洋捉鱉”的人時, 這一切都不再重要。

就像方小曉, 雖然嘴上說著要嫁北京人, 但是她的心裡全是窮小子方見清, 所以在分手後她會說, 現在的她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她了, 可是這一點, 林見清不懂。

那時候的日子是真的艱苦啊, 他們在工作上沒有絲毫起色, 但是不諳世事的兩人擠在逼仄的出租房裡, 共食一碗泡面, 卻依然開心。

方小曉在路邊撿了一個破沙發,打電話騙林見清說自己不舒服讓他快回來,各種撒嬌賣萌才把沙發搬回去(出租屋太小沒地方放),兩個人一直希望能住上有沙發的大房子,在北京落地生根,然後衣錦還鄉。

因為有了彼此的陪伴,再加上一股初生牛犢的氣勢,哪怕處處碰壁,他們依然咬牙堅持,依然相信明天。

可是,方小曉曾經的願望卻變成了林見清當下的願望:努力賺錢,買一套房子,給小曉一個家。

生活搓摩,沉浸在這個願望中的林見清變得世俗、易怒,他和方小曉爭吵的次數越來越多,沉默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林見清花光了所有的年終獎,還借了錢,租車回去過年,在同學面前裝大款,但還是被一眼看穿:在北京買房子、看病、孩子上學,哪一樣不得扒一層皮。林見清搶著買單,但是看到結帳的金額,卻慫了。

驕傲的自尊心,對未來的信念,在一張普通的帳單面前潰不成軍。

《北京女子圖鑒》沒有拍出來的底層青年奮鬥的質感,《後來的我們》卻做到了。

即使每一天都強行勵志,可是內心深處卻清楚地知道:不會再好了。這種絕望,拖著整個人不斷下墜。

最後,這兩個相互扶持著度過最艱苦時光的人分道揚鑣了。

後來的他們,最終也沒能回到曾經。

意料之中。

02

本來想著以後 有了什麼就夠

但後來我只能夠 想像你們的以後

如果說奶茶的歌曾經唱哭過多少人,那麼我想《後來的我們》就能看哭多少人,只多不少。

有人說,很討厭現在很多電影大肆渲染前任,好好珍惜現在不好嗎?就連閔瑤也在我看完電影之後問我:“是不是又是和《前任三》一樣煽情?”

我說,不是的。《前任三》雖然說的是告別前任,但是兩個人的遺憾是“作”出來的,看完之後你會反問自己,為什麼愛情竟然抵不過所謂的“面子”,是兩個人的不肯認錯,造就了他們的錯過,而這樣的錯過其實很幼稚。

而《後來的我們》卻是在告訴你:兩個人的愛情裡,哪怕沒有出現第三者,沒有出現變故,哪怕依然很相愛,但是當你們走到一個點,就會突然覺得不快樂,你們不得不分開,因為你心裡已經明白,你們沒有未來了。

這其中並沒有誰對誰錯,就像電影裡的臺詞:因為不幸,才是故事。

最戳心窩子的故事就是誰都沒有做錯,但卻都輸了。

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夠了,想不負此生,太難。

就像劉若英自己說:

因為兩個人不會永遠都膩在這個房間裡,還是要出去面對外面的世界、生活的壓力、夢想的破碎,甚至年齡的增長。

有句很流行的話叫做:“我雙手抱著磚,就沒法抱你;我放下磚,而我放下磚,就沒法養你。”林見清為了在北京給方小曉一個家,放下了自己的夢想;最後他成功了,方小曉卻走了。

拿到第一筆錢的林見清什麼也沒想,就買下了一套大房子,但是他不懂,不懂為什麼他辛苦掙錢,買來的房子不能讓父親快樂,也不能讓小曉快樂。男人總以為,我現在對你的不好,等有錢了,可以拿物質條件補回來。其實,男人比女人更接受不了自己的貧窮。

“我什麼都有了,你要的房子、工作都有了,為什麼你還是不開心?”

“我想要的是一個家。”

“我是真的不懂你。”

她不是因為錢和他在一起,自然也不會因為錢而回來。他不懂方小曉要的不是冰冷的一切,而是最開始簡單相愛的兩顆心,男人和女人始終是不一樣的。

她愛他的時候,會忍不住希望他好,希望他能實現夢想;而他也覺得,要不是為了她,自己又怎會那樣不顧一切地努力?

誰都沒有錯,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看不到她的委屈和失望,她也看不到他為了維護自尊而偽裝起來的心酸。

我們更在意自己的難受,都以為對方並不痛苦。

多年前,豆瓣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與我十年長跑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男主與他的女友相愛十年,最終沒能在一起。有很多說好要在一起的人,他們明明很相愛,可是走著走著就散了。

或許很多人都遇見過這樣一個人吧,他給你構建了許多關於明天的美好畫面,卻再也沒有出現在你的明天裡。

愛情裡有千百種遺憾,我始終覺得,最遺憾的莫過於枕邊人不是心中人,心中人只是夢中人。

我想,這就是生活。

所有的一切總要歸於時光,那些曾經熱烈的、激情的、以為會永垂不朽的,最終都會隨著時光慢慢走遠,再也追不回來。

03

然後呢,他們說你的心似乎痊癒了

也開始有個人為你守護著

我該心安或是心痛呢

電影中林見清和方小曉在北京的街頭相擁,林見清問她:“冷嗎?”,她說:“不冷。”

這一幕,讓我想到了張艾嘉的電影《心動》。臺北的車站,小柔輕輕搓手,放在嘴邊呵氣,說了一句“好冷”。坐在隔離欄杆上的浩君,將小柔裹進自己的大衣裡,心是暖的,似乎就不再冷了。

而這部電影十年前和十年後時間線的重疊,在某種程度上也很像《心動》。不一樣的是十年後兩人再次相遇的場景都是黑白的基調,而黑白和彩色的兩種敘述,讓人一開始就知道這段故事要崩壞。

為什麼會有黑白的敘述呢,林見清的回答給了我們答案。

方小曉:在你的遊戲裡,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凱莉了怎麼辦?

林見清: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凱莉了,那麼他的世界就再也沒有了色彩。

你在的時候,全世界都是你;你走了之後,我的世界只剩黑白。

因為回憶依然繽紛,所以現實才是黑白的。

詩人拜倫在《春逝》裡有這樣一句: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倘若他日相逢,時隔經年,我將如何賀你?以沉默,以眼淚。

電影裡的男女主角,十年之後再次相遇。

一個問:“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一個說:“如果你當時上了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

我們總想如果當初XX結果會不會就不一樣,但是從來都沒有如果。

我有個朋友最近失戀,分手的時候男生對她說:如果我們是十六七歲的年紀,應該會很甜蜜吧,應該也會不顧一切地走下去。

我的朋友卻說:不是的,即便我們是十年前相識,結果也依然不會改變。

就像林見清列舉了無數個如果,但是方小曉一一駁回,因為哪怕從來一次,當時的林見清還是會做著當時的選擇,因為他當時的心境就是如此。

陰差陽錯的愛情已經很難再打動我,但我被這種勢必不得善終的殘酷擊中。

最大的遺憾不是我們最終錯過了,而是我不管怎樣,一定會錯過你。

04

以前聽很多人說過“少年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很多歌,很多故事,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其實在愛情中,求而不得是一種常態。

以前的我總覺得,我們明明那麼相愛,憑什麼要錯過,為什麼一定要用離開,來收穫成長。

然而“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你能奈人生幾何?到頭來終究不過是自己的無可奈何。

我們在戀愛中的時候,總喜歡問對方,如果我們分手了,你是希望我過的好,還是過的不好。

方小曉也這樣問過林見清。

林見清回答說:我希望你好,但是要比我差一點點。因為你過的不好我會難過,過的比我好我也會難過,因為讓你幸福的那個人不是我。

十年後的林見清,看到方小曉過的不好,悲從中來。

可是這世間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沒有權利悲哀,沒有資格再為那個人做任何事。

閔瑤問我,看完電影之後難過嗎?

雖然哭著看完一整場,但是其實是不難過的。這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很多電影為了效果故作感慨,讓人覺得揪心,覺得遺憾,這部電影卻能讓人釋懷。

後來的我們,沒有成為戀人,卻成了彼此生命中最老的朋友。

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那就是後來的我最想的。

電影最後,方曉小對林見清說,以前太匆忙,這次我們好好再見。

所以,這部電影真的不是在緬懷前任,而是教會了我們,放下,和過去好好說“再見”。

其實我始終覺得,能遇見一個深愛的人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如果終究不能在一起,就心存感激,感謝那個人曾經出現過,也祝願他能如願成為另一個人的英雄。

後來的故事還很長,錯過的都已過去,要做的,是珍惜眼前。

我們只需要記住“有一個男孩,愛著那個女孩”。

05

林見清的父親,一直很喜歡方小曉,在得知他們分開之後,他用幾乎失明的眼睛,費力給方小曉寫信。這個時候整個電影院都是掏紙巾的時候袋子的塑膠摩擦聲。長輩的溫厚,讓愛人與親人的分野在那個瞬間有了浸入骨血的溫暖。

做父母的,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像我老了,眼睛瞎了,見清也總說我什麼都不懂,那年在火車站,我還以為我握住的是你的手,卻發現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倆走不到一塊,我們與會是一家人,小曉,好好吃飯,累了就回家。

林父深沉,話不多,守著自己的小飯店,他關心自己的兒子卻不會過度的叮囑,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外表嚴厲,內心柔軟。

導演設計了遙控器的伏筆,一直不太會用遙控器的林父直到眼睛瞎了也沒有學會,這一切等到林見清身為人父的時候才幡然醒悟。

我們感慨愛情中的錯過與遺憾,其實親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對他們好一點,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

06

有人說這部電影其實很碎片,不能稱之為一部好的電影,是一部用回憶過度堆砌的作品,但我始終認為,任何一部作品,只要能引起讀者、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能夠打動人心,那就是成功的,《後來的我們》做到了。

其實這是一部很克制卻不柔弱的電影,鏡頭下的瑣碎事物與長達十年的間隔裡那些時代標誌性的符號,甚至讓人覺得老練,這是劉若英想要展示的真實。

《後來的我們》看似是一部溫柔催淚的愛情電影,我卻覺得它是一部血淋淋的“戰爭片”:死去的不是愛情,死去的是對理想和生活的嚮往,以及天真狂傲的自己。

方小曉在路邊撿了一個破沙發,打電話騙林見清說自己不舒服讓他快回來,各種撒嬌賣萌才把沙發搬回去(出租屋太小沒地方放),兩個人一直希望能住上有沙發的大房子,在北京落地生根,然後衣錦還鄉。

因為有了彼此的陪伴,再加上一股初生牛犢的氣勢,哪怕處處碰壁,他們依然咬牙堅持,依然相信明天。

可是,方小曉曾經的願望卻變成了林見清當下的願望:努力賺錢,買一套房子,給小曉一個家。

生活搓摩,沉浸在這個願望中的林見清變得世俗、易怒,他和方小曉爭吵的次數越來越多,沉默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林見清花光了所有的年終獎,還借了錢,租車回去過年,在同學面前裝大款,但還是被一眼看穿:在北京買房子、看病、孩子上學,哪一樣不得扒一層皮。林見清搶著買單,但是看到結帳的金額,卻慫了。

驕傲的自尊心,對未來的信念,在一張普通的帳單面前潰不成軍。

《北京女子圖鑒》沒有拍出來的底層青年奮鬥的質感,《後來的我們》卻做到了。

即使每一天都強行勵志,可是內心深處卻清楚地知道:不會再好了。這種絕望,拖著整個人不斷下墜。

最後,這兩個相互扶持著度過最艱苦時光的人分道揚鑣了。

後來的他們,最終也沒能回到曾經。

意料之中。

02

本來想著以後 有了什麼就夠

但後來我只能夠 想像你們的以後

如果說奶茶的歌曾經唱哭過多少人,那麼我想《後來的我們》就能看哭多少人,只多不少。

有人說,很討厭現在很多電影大肆渲染前任,好好珍惜現在不好嗎?就連閔瑤也在我看完電影之後問我:“是不是又是和《前任三》一樣煽情?”

我說,不是的。《前任三》雖然說的是告別前任,但是兩個人的遺憾是“作”出來的,看完之後你會反問自己,為什麼愛情竟然抵不過所謂的“面子”,是兩個人的不肯認錯,造就了他們的錯過,而這樣的錯過其實很幼稚。

而《後來的我們》卻是在告訴你:兩個人的愛情裡,哪怕沒有出現第三者,沒有出現變故,哪怕依然很相愛,但是當你們走到一個點,就會突然覺得不快樂,你們不得不分開,因為你心裡已經明白,你們沒有未來了。

這其中並沒有誰對誰錯,就像電影裡的臺詞:因為不幸,才是故事。

最戳心窩子的故事就是誰都沒有做錯,但卻都輸了。

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夠了,想不負此生,太難。

就像劉若英自己說:

因為兩個人不會永遠都膩在這個房間裡,還是要出去面對外面的世界、生活的壓力、夢想的破碎,甚至年齡的增長。

有句很流行的話叫做:“我雙手抱著磚,就沒法抱你;我放下磚,而我放下磚,就沒法養你。”林見清為了在北京給方小曉一個家,放下了自己的夢想;最後他成功了,方小曉卻走了。

拿到第一筆錢的林見清什麼也沒想,就買下了一套大房子,但是他不懂,不懂為什麼他辛苦掙錢,買來的房子不能讓父親快樂,也不能讓小曉快樂。男人總以為,我現在對你的不好,等有錢了,可以拿物質條件補回來。其實,男人比女人更接受不了自己的貧窮。

“我什麼都有了,你要的房子、工作都有了,為什麼你還是不開心?”

“我想要的是一個家。”

“我是真的不懂你。”

她不是因為錢和他在一起,自然也不會因為錢而回來。他不懂方小曉要的不是冰冷的一切,而是最開始簡單相愛的兩顆心,男人和女人始終是不一樣的。

她愛他的時候,會忍不住希望他好,希望他能實現夢想;而他也覺得,要不是為了她,自己又怎會那樣不顧一切地努力?

誰都沒有錯,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看不到她的委屈和失望,她也看不到他為了維護自尊而偽裝起來的心酸。

我們更在意自己的難受,都以為對方並不痛苦。

多年前,豆瓣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與我十年長跑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男主與他的女友相愛十年,最終沒能在一起。有很多說好要在一起的人,他們明明很相愛,可是走著走著就散了。

或許很多人都遇見過這樣一個人吧,他給你構建了許多關於明天的美好畫面,卻再也沒有出現在你的明天裡。

愛情裡有千百種遺憾,我始終覺得,最遺憾的莫過於枕邊人不是心中人,心中人只是夢中人。

我想,這就是生活。

所有的一切總要歸於時光,那些曾經熱烈的、激情的、以為會永垂不朽的,最終都會隨著時光慢慢走遠,再也追不回來。

03

然後呢,他們說你的心似乎痊癒了

也開始有個人為你守護著

我該心安或是心痛呢

電影中林見清和方小曉在北京的街頭相擁,林見清問她:“冷嗎?”,她說:“不冷。”

這一幕,讓我想到了張艾嘉的電影《心動》。臺北的車站,小柔輕輕搓手,放在嘴邊呵氣,說了一句“好冷”。坐在隔離欄杆上的浩君,將小柔裹進自己的大衣裡,心是暖的,似乎就不再冷了。

而這部電影十年前和十年後時間線的重疊,在某種程度上也很像《心動》。不一樣的是十年後兩人再次相遇的場景都是黑白的基調,而黑白和彩色的兩種敘述,讓人一開始就知道這段故事要崩壞。

為什麼會有黑白的敘述呢,林見清的回答給了我們答案。

方小曉:在你的遊戲裡,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凱莉了怎麼辦?

林見清: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凱莉了,那麼他的世界就再也沒有了色彩。

你在的時候,全世界都是你;你走了之後,我的世界只剩黑白。

因為回憶依然繽紛,所以現實才是黑白的。

詩人拜倫在《春逝》裡有這樣一句: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倘若他日相逢,時隔經年,我將如何賀你?以沉默,以眼淚。

電影裡的男女主角,十年之後再次相遇。

一個問:“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一個說:“如果你當時上了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

我們總想如果當初XX結果會不會就不一樣,但是從來都沒有如果。

我有個朋友最近失戀,分手的時候男生對她說:如果我們是十六七歲的年紀,應該會很甜蜜吧,應該也會不顧一切地走下去。

我的朋友卻說:不是的,即便我們是十年前相識,結果也依然不會改變。

就像林見清列舉了無數個如果,但是方小曉一一駁回,因為哪怕從來一次,當時的林見清還是會做著當時的選擇,因為他當時的心境就是如此。

陰差陽錯的愛情已經很難再打動我,但我被這種勢必不得善終的殘酷擊中。

最大的遺憾不是我們最終錯過了,而是我不管怎樣,一定會錯過你。

04

以前聽很多人說過“少年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很多歌,很多故事,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其實在愛情中,求而不得是一種常態。

以前的我總覺得,我們明明那麼相愛,憑什麼要錯過,為什麼一定要用離開,來收穫成長。

然而“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你能奈人生幾何?到頭來終究不過是自己的無可奈何。

我們在戀愛中的時候,總喜歡問對方,如果我們分手了,你是希望我過的好,還是過的不好。

方小曉也這樣問過林見清。

林見清回答說:我希望你好,但是要比我差一點點。因為你過的不好我會難過,過的比我好我也會難過,因為讓你幸福的那個人不是我。

十年後的林見清,看到方小曉過的不好,悲從中來。

可是這世間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沒有權利悲哀,沒有資格再為那個人做任何事。

閔瑤問我,看完電影之後難過嗎?

雖然哭著看完一整場,但是其實是不難過的。這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很多電影為了效果故作感慨,讓人覺得揪心,覺得遺憾,這部電影卻能讓人釋懷。

後來的我們,沒有成為戀人,卻成了彼此生命中最老的朋友。

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那就是後來的我最想的。

電影最後,方曉小對林見清說,以前太匆忙,這次我們好好再見。

所以,這部電影真的不是在緬懷前任,而是教會了我們,放下,和過去好好說“再見”。

其實我始終覺得,能遇見一個深愛的人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如果終究不能在一起,就心存感激,感謝那個人曾經出現過,也祝願他能如願成為另一個人的英雄。

後來的故事還很長,錯過的都已過去,要做的,是珍惜眼前。

我們只需要記住“有一個男孩,愛著那個女孩”。

05

林見清的父親,一直很喜歡方小曉,在得知他們分開之後,他用幾乎失明的眼睛,費力給方小曉寫信。這個時候整個電影院都是掏紙巾的時候袋子的塑膠摩擦聲。長輩的溫厚,讓愛人與親人的分野在那個瞬間有了浸入骨血的溫暖。

做父母的,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像我老了,眼睛瞎了,見清也總說我什麼都不懂,那年在火車站,我還以為我握住的是你的手,卻發現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倆走不到一塊,我們與會是一家人,小曉,好好吃飯,累了就回家。

林父深沉,話不多,守著自己的小飯店,他關心自己的兒子卻不會過度的叮囑,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外表嚴厲,內心柔軟。

導演設計了遙控器的伏筆,一直不太會用遙控器的林父直到眼睛瞎了也沒有學會,這一切等到林見清身為人父的時候才幡然醒悟。

我們感慨愛情中的錯過與遺憾,其實親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對他們好一點,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

06

有人說這部電影其實很碎片,不能稱之為一部好的電影,是一部用回憶過度堆砌的作品,但我始終認為,任何一部作品,只要能引起讀者、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能夠打動人心,那就是成功的,《後來的我們》做到了。

其實這是一部很克制卻不柔弱的電影,鏡頭下的瑣碎事物與長達十年的間隔裡那些時代標誌性的符號,甚至讓人覺得老練,這是劉若英想要展示的真實。

《後來的我們》看似是一部溫柔催淚的愛情電影,我卻覺得它是一部血淋淋的“戰爭片”:死去的不是愛情,死去的是對理想和生活的嚮往,以及天真狂傲的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